病毒性肝炎sz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1
病毒性肝炎的类型作者:叶军来源:《健康博览》 2010年第6期对于肝炎,说的较多的,一种是主要表现为慢性化的乙肝:另一种是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性的甲肝。
事实上,对于病毒性肝炎来说,这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目前已被证实的还有丙、丁、戊和庚等类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以侵犯肝脏为主并导致肝组织发炎、坏死的病毒所引起的,其主要传播方式,一种是以乙肝为代表的经血液传播:另一种是甲肝为代表的以肠道为主婪传播途径。
虽然病毒性肝炎发病最多的是甲肝和乙肝,但其它几种也不能勿视,丙肝、丁肝、戊肝等肝炎一旦染上而发病,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小,如戊肝常表现为急性重症肝炎,容易导致死亡;丙肝常通过输血途径传播:丁肝常与乙肝合并存在而使得肝炎的诊治更为困难。
在此,对丙肝、丁肝、戊肝的防治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和体液传播,占输血后肝炎的70%。
染上丙肝,也和乙肝一样容易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此外,丙型肝炎还有以下特点:1、急性患者症状较轻,常无黄疸或黄疸较轻,黄疸患者仅占25%。
2、慢性化程度高,50%的急性肝炎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3、部分病例常与乙肝重叠感染,症状较单纯丙肝重。
传染源丙肝病毒存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急、慢性丙肝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通过输血和应用血制品引起传播已确定无疑。
此外,针刺、滥用注射药物、纹身、粪口途径、母婴垂直传播,以及唾液、飞沫、接吻和性接触等传播,也是引起丙型肝炎的可能原因。
易感人群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者:注射(尤其是静脉注射)、吸毒者、血液透析及肾脏移植病人;丙型肝炎家庭内接触者,尤其配偶:有不正当性行为或同性恋者,均是易感人群。
此外,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处理血或血制品者,其丙肝的发病率也较高。
预防丙肝预防与乙肝基本相同,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
所以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包括注意输血安全等。
病毒性肝炎症状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指由甲、乙、丙、盯戊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炎。
临床上不同型病毒引起的肝炎各有特点,但急性活动时基本症状相似。
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肝功能损害、部分病员出现黄疸。
重症者黄疸进行性加深,极度乏力、腹胀、腹水、少尿、脑水肿、出血、肝昏迷等。
症状:(1)潜伏期:甲型肝炎一般为30日,乙型肝炎60~90日最常见,丙型肝炎有长(4~8周)、短(2~4周)两型,丁型肝炎潜伏期未定,戊型肝炎为40日。
(2)临床各类型表现:①急性黄疸肝炎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胀、肝区痛、时有腹泻,尿色加深约1周左右,症状似有所改善,但此时巩膜可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肿大伴压痛,部分病员伴轻度脾肿大。
病情约持续2~6周左右,以后逐步改善,乏力及食欲不佳明显好转,肝功能日趋正常,体力逐步恢复。
在上述病程中出黄疸者急性黄疸型肝炎,如始终不出现黄疸,并且临床症状略轻的患者,为患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②胆汁淤积型肝炎,亦称毛细胆管型肝炎:可以急性起病,主要表现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如黄疸、皮肤瘙痒、大便色如白陶土、尿色深如红茶、心动过缓、血胆固醇、血碱性磷酸酶升高,但体检、B超甚至CT检查均可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肝功能ALT轻度~中度升高、凝血酶元时间基本正常、血清白蛋白不下降。
患者一般临床状况良好。
③重症肝炎:包括急性重症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起病急剧,于10日内出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萎缩,出血倾向,中毒性肠麻痹,腹水,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昏迷,脑水肿和脑疝等肝衰竭症群,病程不超过3周,死亡率高。
有的甚至黄疸来不及加深已出现肝昏迷,出血,肝萎缩死亡。
还有亚急性重症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方式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但于10日以上出现肝衰竭症群,如深度黄疸、ALT值下降、出现胆酶分离、腹水、少尿、肝臭、中毒性肠麻痹、肝昏迷、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凝血酶元时间大于20秒等。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病毒性肝炎什么是肝炎?答:肝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涉及全身多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份病例出现黄疸。
病毒性肝炎(Virus)-----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肝炎的分类:酒精性肝炎(Alcohol )药物性肝炎(Drug)自身免疫性肝炎(Immune )化学性、中毒性肝炎(Poisoning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病毒性肝炎的分类按病原学分类:(HA V)(HBV)(HCV)(HDV)(HEV)庚型肝炎病毒(HGV)、输血传播性病毒(TTV)、Sen病毒是否引起肝炎尚末定论,但不排除有末发现的肝炎病毒存在。
其它病毒,如EBV、CMV、单疱、风疹、SARS等也可引起肝炎症状,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不在此列。
慢性肝炎是一危害全球健康的问题甲型、戊型肝炎不会慢性化,但因其为消化道传染病,故可引起流行或大流行。
血源性传播的乙肝、丙肝慢性化率高、危害程度大,因此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CHB发病情况及其危害25 – 40%的HBsAg 携带者将死于肝硬化或肝细胞肝癌在中国,50%的男性和14%的女性慢性携带者最终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5年生存率:CPH 97%,CAH 86%,伴肝硬化的CAH 55%CHC发病情况及其危害我国HCV 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0%~85%。
HCV相关的HCC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HCC的年发生率为1%~7%。
生率为1%~7%。
各肝炎病毒病原学特点1,甲肝病毒(HA V)单股正链RNA,7.5kb人嗜肝RNA病毒(Heparnavirus)科直径27~32nm,无包膜,20面体体外培养:人、猴细胞株肝细胞胞浆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抗-HA V IgM:起病后3~6月消失抗-HA V IgG:存在多年抵抗力:较强,对热、消毒剂抵抗力强,室温1周,粪便、污水,贝类中存活数月,对uv (紫外线)敏感2,乙肝病毒(HBV)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us)科约3.2kb,环状部分双股DNA4个开放读码区(S、C、P、X 区)传染性标志:HBeAg 、HBV DNA、DNAP、前S1蛋白、前S2蛋白易感动物:黑猩猩、树鼩(?)对外界抵抗力很强HBV结构: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结构:完整的HBV病毒颗粒(Dane颗粒),呈球形,42nm,具有双层衣壳1.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即吸附位点——前S抗原(Pre-S1.2)2.核衣壳:含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3.核心:双股环状DNA及DNA聚合酶病原学:HBV颗粒形式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由HBsAg组成柱状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约100~1 000nm,由小球形颗粒成串排列组成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体,直径42nm,三种抗原均有,有传染性包膜:乙肝表面抗原(HBsAg), 厚7nm核心:直径28nm,含环状双股DNA、HBcAg、HBeAg 、HBV DNA和HBV DNAP HBV基因结构HBV的DNA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未闭合环状双链DNA)长链-----负链(L-)为模板,编码病毒蛋白,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短链-----正链(S+)OFR重叠应用使HBV基因组利用率达150%乙肝病毒的基因组的4个OFR编码的蛋白HBV DNA复制过程1正股(短链)先延伸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 2以此为模板在宿主肝细胞酶的作用下转录成复制中间体(前基因组RNA)3以此为模板在病毒RDDP作用下逆转录成第一股子代DNA4前基因组RNA模板即被病毒RNA酶H降解5以第一股子代DNA为模板合成第二股子代DNA6双股DNA部分环化HBV的基因型B中国南方、印度尼西亚、越南C 中国北方、越南、朝鲜、日本HBsAg血清亚型:10个,主要为adr、adw、ayr、ayw等长江以北以adr占优势;长江以南adr和adw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当地民族几乎均为ayw传染源与续发病例之间具有共同的亚型交叉免疫不完全HBV的抗原组成:1.表面抗原(HBsAg)三种颗粒上均有大量存在于患者血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具有抗原性(弱),其抗体(HBsAb)为中和抗体,建立免疫标志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2.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Dane颗粒上血中不能检出(仅存在于肝细胞内)抗原性强,其抗体HBcAb——无中和作用——IgM—提示HBV正在复制——IgG—持续时间长3.e抗原(HBeAg)存在于内衣壳,为可溶性蛋白,可游离存在于血中与Dane颗粒出现平行其消长与DNA聚合酶消长一致有抗原性,抗体HBeAb无中和作用与肝细胞表面HBeAg结合,破坏受感染细胞,建立部分免疫力Pre-C突变株( G1896A 点突变),不被HBeAb识别HBV病毒标志检测(两对半):两对半结果分析HBsAg——特异性感染标志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才会产生病毒抗体,在此期间抗体检测呈阴性,这段时间即为窗口期。
病毒性肝炎知识科普一、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肝脏炎症、坏死病变为主,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同,主要由血液、粪口、性交、母婴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常好发于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种疫苗者等人群。
此外,不良卫生习惯、性生活紊乱和输血都能诱发病毒性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二、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各有什么特点?甲型肝炎,“五虎将”里排行老大,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临床症状不显著,无黄疸居多。
主要由消化道传播,潜伏期较短,一般1个月左右。
甲型肝炎以急性为主,患者预后良好,通常感染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永久免疫力。
近年来甲肝病毒疫苗的使用,甲型肝炎已逐渐退隐江湖。
乙型肝炎,江湖名气最大,由HBV引起。
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机制。
HBV 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
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是HBV 传播的主要途径。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无血液暴露)不会传染HBV。
丙型肝炎,排行老三,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
发病隐匿,典型的“沉默杀手”,由于症状较轻,感染早期患者往往难以察觉,因此,急性HCV感染有50%~85%会转为慢性,甚至许多患者到肝硬化、肝癌阶段才发现HCV感染。
而且感染者的年龄越大,病情进展越快,肝硬化就越迅速。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下面对病毒性肝炎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肝炎(Hepatitis):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黄疸、食欲不振和恶心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多种生物分子,受到炎症的影响,肝功能会受到损害。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3. 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等。
甲型肝炎通常为急性感染,症状轻微,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症。
4.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途径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5.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是慢性的,且多数患者在早期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6. 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感染。
大多数戊型肝炎感染者会在短时间内康复,但在孕妇中的感染可能危及胎儿生存。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个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注射用针具要消毒和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传染病专家解读病毒性肝炎作为一名传染病专家,我深知病毒性肝炎对个人和社会健康的巨大影响。
今天,我将从病毒性肝炎的分类、传播途径、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为大家做一次详细的解读。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这些病毒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因此预防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物和水源污染。
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则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病原体,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了HBV,我国更是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高达1亿左右。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轻重不一,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黄疸等。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病毒性肝炎还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诊断病毒性肝炎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酶学检测、病毒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和MRI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和结构变化。
针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
抗病毒治疗是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
保肝药物如双环醇、复方甘草酸苷等,可以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
免疫调节药物如泼尼松、干扰素等,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毒效果。
在手术治疗方面,对于一些严重的病毒性肝炎,如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肝脏移植手术风险较大,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需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也非常重要。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血液和器官安全、性行为安全等。
疫苗接种是预防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手段,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对于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采用安全的血液和器官供应,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器官移植风险。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基本知识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
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
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
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
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