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统计》模块整体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9.85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9单元 3统计》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九单元第三课时,主题是“统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问题的解决,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对这些概念产生混淆,对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统计图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32cm、135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方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讲解。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这些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统计》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计》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图表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识别和制作,以及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观察能力,但是他们对于统计知识和统计图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基本特点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2.难点: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统计图的案例,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准备统计图的制作工具,如纸张、彩笔、剪刀等。
3.准备教学PPT,包括统计图的定义、制作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讲解。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统计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图是如何表示数据的?不同的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呈现(10分钟)1.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讲解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3.讲解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扇形统计图。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统计图,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统计图,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加深对统计图的理解。
师小结:单式统计图只能体现一组数据的变化,复试统计图既可以看出每组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还能对每组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测。
整体趋势。
生3:复式统计图能对每组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生4:无论是单式统计图还是复式统计图都可以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测。
生5:绘制方法:要画两条折线,并且要用颜色区分开。
也可以用实线和虚线进行区分。
还得用图例说明两种颜色折线分别代表什么。
生6: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
如果我是商场经理,可以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做出决策,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随堂检测:某大学2004~2012年理工科在河北省招生的分数线统计图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2010年月销售统计图(1)观察这两个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说一说折线统计图适合表示数据的什么情况。
(2)说一说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什么。
(3)如果你是高考生或者商场经理,你能从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你有什么帮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共同回忆、整理、练习,了解了知识的演化与联系,将知识链编织成知识网,完善了认知结构,掌握了知识体系。
环节三:练习深化统计的应用1.基础练习(1)哪年学龄儿童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没上学的学龄儿童最多?哪年最少?(3)你还能发现什么?2.综合练习某地区1990-2010年年人均支出和年人均食品支出如下图所示。
(1)每年年人均食品支出各占人均支出的几分之几?(2)比较这几个分数大小,你能发现什么?环节四:体验成功,回味统计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只用一条折线表示的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
一个统计图中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它为复式折线统计图。
在数学上,我们往往会用线的虚实、线的颜色、对应点的形状等方法来区分各条折线,并把区分的方法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统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计》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等。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统计图,能够获取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
然而,对于复杂的统计问题,他们可能还缺乏解决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2.难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统计数据。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例如,展示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了解这个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具体的统计问题,如“某地区去年每个月的降雨量如下表所示,请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回答:哪个月份的降雨量最多?”。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呈现的问题,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绘制统计图等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新的统计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某商场正在进行特价促销活动,以下是部分商品的原价和现价,请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哪些商品的折扣力度最大?”。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7章《统计》(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2一、教学目标1.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够绘制并解读复式折线统计图。
3.掌握使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解读和比较。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绘制,帮助学生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介绍(10分钟)1.向学生介绍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
2.解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二步: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20分钟)1.给学生准备一组数据,让他们绘制相应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和坐标轴,绘制出清晰准确的统计图。
第三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15分钟)1.让学生根据所绘制的统计图,分析数据间的关系和趋势。
2.引导学生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和对比方法,从中发现规律和结论。
第四步:实际案例演练(20分钟)1.提供几组实际数据,让学生绘制相应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指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有意义的结论。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数据分析能力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了使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六、作业布置1.练习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图中的数据。
2.撰写一份学习心得体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
最新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统计》教
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
因此,在复习之初,设计了一道复习题,根据统计表的内容选择用条形统计图还是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的复习,进一步掌握不同种类统计图的特点。
教材117页4题(3)中,让学生根据两个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的变化趋势作出合理的推测。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下面两组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合适?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超市一周卖出各种口味冰棒数量统计表
冰棒品种
香蕉味冰棒草莓味冰棒奶油味冰棒巧克力味冰棒数量
35
97
43
88。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两篇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两篇新课程提倡从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
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和启发。
文本预览: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3、通过分析、比较,体会各种统计量的描述角度和应用范围。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众数的含义和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三种统计量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用具:电脑,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一、初次认知1、情境引入师:我校红领巾电视台采访到一则新闻,一起来看一下。
《李叔叔求职记》招聘启示:本公司因业务扩大,先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1000 元有意者请到人事处面试。
李叔叔应聘成功,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600 元,第二个月也是600 元,问了问周围同事大部分都是600 元,他觉得自己受骗了。
于是去找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问了周围很多同事,都拿不到1000 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1000 元呢?经理拿出员工工资表说:我没有骗你,不信你算算!超市工作人员工资表:员工月工资员工A3000 元员工B2000 元员工C900 元员工D800 元员工E750 元员工F650 元员工G600 元员工H600 元员工I600 元员工J600 元员工K500 元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师:请同学们和李叔叔一起算一算,然后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容易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工资水平。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反映比较合适呢? 生:中位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统计表的制作、统计图的选择和解读、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内容。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已学的统计知识,加深对统计各环节的理解,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对统计图的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复习统计表的制作、统计图的选择和解读,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增强数据意识,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统计表的制作、统计图的选择和解读。
2.难点:对复杂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统计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统计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统计实例和操作过程。
2.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统计学资料,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3.统计工具:准备统计表、统计图等工具,方便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统计学概念,如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身高体重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已收集到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和统计图的选择原则。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统计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数据进行处理,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整理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统计》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对统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复式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绘制和解读复式统计表、扇形统计图;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索,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复式统计表、扇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2.难点:对于复杂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素材;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复式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复式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实例,让学生动手绘制复式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并解读图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统计》模块整体规划
一、单元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2—131页。
知识脉络非常清晰,包括三部分内容:
1、众数
2、复式折线统计图
3、综合练习题
二、教材分析
1.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安排。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2.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注意与所学的统计知识的联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因此,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
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对平均数和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总体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
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
2、难点:
(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关键
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让
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
六、教学建议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如,教学复式折线统
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
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