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第六专题《长安晚》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82.04 KB
- 文档页数:2
2015年高考语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描写手法学案2【学习目标】1.明白表达技巧的基本术语及关涉的内容;2.储备相关知识;明确答题技巧。
学习重点:能准确判断各种表现手法,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学习难点:能准确判断各种表现手法,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学习方法:讲练结合二、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概念解读:◆描写手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摹景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如嗅其味、如睹其形、如历其事的感觉。
◆按内容可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
◆景物描写的方法:白描与工笔、静态与动态、虚写与实写、写景角度等。
一、白描与细描(工笔)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山水田园诗多用此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细描:又叫工笔,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细致入微的刻画。
文字绚丽华美。
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细描和渲染相类,渲染多指写景,细描多指绘形。
(此点只作了解,高考一般不会涉及)(2006年北京卷)移居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二、静态与动态◆景物描写如果只是静态,虽则秀美,终显死气,缺乏活力,所以静态画面须加上动态来增添生机;如果只是动态,虽有生机然终显杂乱。
《九月齐山登高》【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和难点】1、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预习案】一、知识回忆、链接所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长表达的情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乡、思亲。
杜甫《登高》:漂泊羁旅、孤弱病老、功业未就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人生短暂、怀才不遇二、知人论世杜牧(803~852),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
”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晚唐社会动荡,杜牧经世之才不得施展,偏寓池州,处于一身中最困踬时期。
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
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
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探究案】1、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2、欣赏第一句话即第一幅美景(江涵秋影雁初飞),体会这一景象的特点。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
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
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3、世人历来称道“涵”字用法之妙,你认为好在哪里?(1)大江:包容开阔。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长安晚秋教学过程四、理解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秋天拂晓时,云雾在天空漂流着,带着一片凄凉的寒意,朝廷的宫殿耸立着,像要触到高高的秋空。
残星几点悬挂在空中,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一副愁情。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楚囚钟仪那样戴着南冠,羁留他乡。
)五、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仕途失意,羁旅思乡之情。
)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用了不同的角度,问,有哪些角度的描写?诗歌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层次角度——1、远望和近观的角度:1、2句远望,5、6句近观。
2、仰视和俯看的角度:1、2、3、4仰视,5、6俯看。
3、静态和动态的角度:3、4句动态,5、6句静态。
以景传情——“云物凄凉”“ 残星几点”不仅是秋的凉意,星的寥落,更是内心凄凉的反映。
“长笛”和“篱菊”不仅是所闻和所见,更是内心的思念和乡情的反映。
莲之愁,更是人之愁。
)界,映衬人物的情感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商山早行(教师版)【学习目标】1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 .领会作者羁旅思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 .感受景物描写的层次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半方法。
2 .品味意象,理解作者是怎样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的。
【预学案】一、作者介绍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
才思敏捷,下笔万言,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诋其“有才无行”。
由兹屡举进士不第。
后竟流落而终。
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
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
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
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二、背景介绍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三、字词掌握征铎()槲叶()枳花()凫雁()【探究案】合作探究1、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1)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
(2)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2、首联中“悲”字有什么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3、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说明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明确: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
、体会晚唐诗人凄
【学习重、难点】。
年轻时四
诗。
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
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景物描写见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
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
,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
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临
.近年来,我国“十面霾伏”现象日趋增多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