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1.29 KB
- 文档页数:3
教育教学jiao yu jiao xue123“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研究◎叶艳秋摘要:文旅融合已成为我国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促进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内却面临着复合型高层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致使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尤其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与行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旅游教育课程的设置作为切入点,对文化旅游融合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文旅融合;高职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研究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宣布成立,该部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旅游产业正式进入了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这是建国以来国家从战略层面推动文旅融合的最有力的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境内的旅游环境也有了大幅改善,旅游业渐渐占据了GDP 总量的10%以上的份额,是极为重要的经济产业部门。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2019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05%。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才的素质却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大好的市场机遇下,旅游想要步入“文化旅游融合、诗歌与远方共存”的全新时代,精于开发和管理的旅游人才便成了当下行业的“刚需”。
当前的人才需求迫使得高职旅游教育要培养出更高要求、更高标准的旅游人才,高职旅游教育课程的设置显得十分重要。
高职旅游教育课程最核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旅游人才。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既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完成必要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又要与时俱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结合文化旅游融合时代的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课程的体系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从而提出了“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具体实施。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外出旅游可以极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是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是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鼓励创业是世界各国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而高校是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作出了重要部署,为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向。
与此同时,高校对创业教育相继作出了积极回应。
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教育理念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部分高校在探索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认知偏颇与实践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创业教育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没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教育教学目标,两者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1]。
一、课程体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首要指向以旅游高职院校为例,创业教育和旅游类、餐饮类、会展类等旅游大类的专业教育一样,都属于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教育,同时创业型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特质决定了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尤应注重旅游行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的深度习得,在旅游职业情境中不断培育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然而,旅游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现象非常严重,往往是另起炉灶进行有限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始终游离在专业教育之外。
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旅游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根本无法识别并利用专业知识习得的旅游创业机会,也无法探知旅游作者简介印伟(1977- ),男,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1100)基金项目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旅游职业教育科研项目“基于耦合机理的旅游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LZW201818),主持人:印伟;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职教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B-b/2020/03/31),主持人:印伟,朱凌玲;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资助项目,培养对象:印伟基于耦合机理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旅游高职院校为例印 伟摘 要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机理,以课程要素耦合为核心,构建面向课程推进模式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新课程体系,是旅游高职院校增强创业教育实效、提升创业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要求和实现路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模块化改革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市场对相关专业人才提出了客观要求,本文结合我院性质和学生自身素质状况等因素,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入手,分析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并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指导。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综合化;模块化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39-02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时须整体考虑、综合设计、逐步推进,其中课程体系改革无疑居于主导地位。
我院近几年在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正在摸索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综合化模块课程体系,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为高职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模块化简介(一)综合化课程综合化也称为课程整合,或课程一体化,其思想的产生是以“通才教育”思想作为其理论支柱的,同时也是“通才教育”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
但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对实用性知识的过分追求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以“通才模式”指导高等院校的课程综合化改革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课程综合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教育内容的创新。
它将多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构建融会贯通、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综合化,一些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例如礼仪、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等学科得到整合,并且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体现整体的教育观念,课程综合化是造就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是指将系统知识结构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各个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与相对应能力目标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体系,即模块。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的高职旅游教育迅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依据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结合相关政府部门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适应旅游行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课程体系构成不太科学,拼装色彩较为突出。
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课程体系是由旅游类、饭店类和技术类等课程融合而成,有时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大而全,重点不突出,内容交叉重复。
同时,由于公共课总课时比重过高,不符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较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的要求,所以部分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缩水。
此外,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联系不紧密,缺乏反映社会发展新趋势,面向我国旅游行业新要求的新兴课程。
2.技能培养与能力培养不明显。
从相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分析数据来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么是重视岗位技能、轻综合素质,要么是重视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片面化,特别是培养的学生与行业、社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较强的操作性特点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必须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
3.教学实践环节不突出。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时,但由于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实践课程开设目的不明确、实践课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缺乏针对旅游行业职业意识训练的课程设置。
旅游行业的职业特色非常明显,突发事件多,客人需求复杂多变,从业人员仅有简单的操作技能无法提供令客人满意的服务。
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较高。
同时,针对旅游行业需要开设职业意识训练的专业课程及相关内容很有必要性。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建议1.明确细化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高职课程设置方案一、前言旅游是目前全球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针对当前旅游行业市场的需求,本文介绍旅游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旨在培养适合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2.1 专业课程1.旅游行业概论:介绍旅游行业的产业链、行业规模、发展现状等,让学生快速掌握旅游行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2.旅游地理学:介绍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旅游地理要素、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等,在学科交叉中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3.旅游经济学:介绍旅游产业的经济特征、经济作用、经济发展阶段和旅游经济政策等,为学生提供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4.旅游运营管理:介绍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市场营销、服务质量等内容,在理论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导游与讲解:为学生提供导游、讲解的常识、技巧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领队服务、讲解能力。
2.2 选修课程1.酒店管理:介绍酒店的基本结构、管理模式、现代化营销手段、客户服务流程等,为学生培养符合酒店规章制度管理的能力。
2.旅游心理学:介绍人在旅游中的心理变化和旅游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对游客行为、心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旅游法律:介绍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合同、旅游保险、旅游投诉等,使学生了解旅游法律的适用原则和实践操作。
4.国际旅游与定位:介绍国际旅游市场现状,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在市场分析中提高学生的市场研究和分析能力。
5.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介绍旅游与文化遗产的关系、文化遗产资源的评估和保护、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营销等,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与发展。
三、实习与实践环节1.企业实习: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业务分析、管理实训等各种实践环节,为走向职业生涯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机会。
2.实地旅游实践:学生参加各类旅游实践活动,提高实战经验和个人能力。
3.模拟运营实战:模拟实际旅游行业运作环节,提高学生商业、管理等领域的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