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12.40 KB
- 文档页数:4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摘要】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为案例,就目前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2623”教学模式,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2623”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63-03一、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高端技能”在内容结构层面不仅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基于道德、心理等素质的“个性能力”。
按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能力为本组织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
工学结合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三段式为特征。
首先是系统性的纯理论教学,再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最后进行应用举例的课堂教学。
系统性纯理论教学往往容易让人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理论知识,随着内容的增多、加深和时间的推移,对已学过的内容逐渐忘却,越来越没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因此而放弃学习。
当系统的纯理论教学结束进行实验教学时,因理论教学效果差,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困难。
到最后进行应用举例时,学生更是不知所措。
这种理论与应用严重脱节的教学模式,教与学不和谐,效果差,已不能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如何高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结合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2623”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就高职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2623”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任务,笔者在多年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适应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2623”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摘要:本文在总结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意见及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技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高职院校要顺应潮流,体现办学特色,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更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职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教育发展应反映在学科教学特色、服务管理特色、教研科研特色、校企合作特色和学生就业特色等许多方面。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学院定位出发,以当今时代市场需求为动力,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本人从事教学的工作经验,谈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技巧应用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大胆进行改革教学模式,将“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变成授课、实践和竞赛等双向交流的多种方式并存,活跃了课堂气氛。
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趣味性。
在教育学生时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造就新型人才为目的。
以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渗透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理、原则与策略,在探索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规律,开发大学生创造潜能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摘要:高职教育在现阶段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把它搞好是目前很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教学方案才能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一、概述随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越来越需要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型人才,如何培养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型人才,如何使他们在各企业领域游刃有余,这是目前最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这也是各高职院校应该深思的问题。
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高职教育沿用较多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方法,没有能够找到新的教学方案去培养学生。
传统的教育方法只重视学生有没有将书本的知识牢牢掌握,然而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因此中国的教育方法才会受到很多人得质疑,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型人才。
众所周知,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很注重质量,如果质量不合格,那就会被淘汰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请问谁还会聘用这样的人呢?人才的质量是需要有保证才会被大众所接受的,所以力求培养学生的的质量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目标,而这是取决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设定。
只有制定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也才能够保证人才的质量。
二、对传统方法及新方法的认识教学方法不只是教师的教学法,同时还是学生的学习法。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保守,只是一味的想让学生把课文上的知识都了解即可,甚至有时候就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学习知识就会显得很被动,给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空间太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变得很低。
但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的优点,那也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一种偏见,虽然它有一定的弊端,但这不代表它就是一无是处的。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黄孝章,代曼宁(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600)[摘要]从政策层面阐述了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数字化应用水平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从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建设、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2019年度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201910015004);2020年度北京印刷学院平台建设项目“互联网信息内容第三方审核模式研究”(Ef202004);2021年度北京印刷学院项目“质量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21ZLTS003)[作者简介]黄孝章(1964—),男,湖南双峰人,博士,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信息管理、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数字出版研究;代曼宁(1997—),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本运营和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42-0065-04[收稿日期]2021-04-22一、引言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探索建立“互联网+教育”管理规范,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学科综合XU EKE ZONGHE 教师•TEACHER2020年2月Feb.2020新工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池光胜,吴梦军(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山东济南250200 )摘要:当前,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兴起,为支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模式下的新经济发展,新工科 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蓬勃开展。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为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一轮重大 机遇。
各学校在研究新工科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当下教学及管理的方式。
新工科促使高等职业院校教学 进行改革和创新,分别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关键词:新工科;高职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案例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09-17文章编号:1674-120X (2020) 05-0090-02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新技术、新产 业、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正在实施“互 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倡议、"人工智能" 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 新的挑战,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 十九大指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 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 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国家职业教 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 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地位。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 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 科建设的“三部曲",之后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工 科建设热潮,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工序引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研究①———以《通信线路工程》为例许书君(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近年来,通信行业、产业不断发展和升级,特别是3G 、LTE 、三网融合等技术的发展,而且4G 建设也如火如荼,5G 在2020年即将商用。
行业的发展,政策的引导,使企业对通信系统运行维护、通信工程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的正是在通信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通信产品组装调试、通信系统维护、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等岗位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通信线路工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通信线路工程相关的施工、维护和管理知识与技能,以满足通信线路施工、维护、管理和监理等岗位的要求,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一、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措施本课程改革总体思路:“以岗导学”。
首先课程组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确定相关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及职业要求,基于工作岗位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施工工序,以工序确定课程模块,设计学习情境,最终由校内主讲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交替进行教学实施。
具体改革措施如下:(一)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或网络交流、查阅相关网站等方式,调研前期选定的典型企业面向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及工作过程、人才需求等,调研同类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情况,调研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与在校生。
(二)分析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结合《通信线路工程》已有的课程模块,进而确定适应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工序:认识通信线路工程———通信线路的施工准备———通信线路敷设———通信线路接续与成端———通信线路施工验收———通信线路维护和防护。
(三)在明确“通信线路工程施工与维护、设计、监理”职业岗位指向和对实际工程工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线路工程建设要求,由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研究摘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从校企结合的定义、模式分类出发探讨了我院实施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做法,文后并作了体会总结。
事实证明:合作模式能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互惠共赢,共同提高,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方案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校企政合作办学是指由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加,有计划地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工作中的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
合作教育自1989年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学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
加强产教结合,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是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办学特点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合作的定义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简称。
对合作教育的理解,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中,有着多种不完全相同的解释。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有报酬、有计划和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去获得基本的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
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将合作教育解释为:(1)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策略,学生在校外的工作往往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直接的联系;(2)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学习和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校外工作分阶段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3)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参加真实的工作作为常规,使其成为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教育计划。
国内学者主要是结合校企合作中的原则、目标、过程、方法等相关要素来对校企合作的内涵作出解释的。
目前普遍认同的产学合作教育的定义可表述为它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即在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间建立极为密切的联系,利用学校与产业、行业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实用型高技能技术人才。
传统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搞好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实践教学;教学改革0 引言在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课型,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更为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养成科学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在实践教学的准备、观察、操作和完成后的总结分析的全过程中,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
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明确高职教育应着眼于使学生获得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实践教学改革中重点在课程实验、实习及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进行改革,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加大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力度,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容易择业、就业,胜任岗位工作,满足社会对岗位所需人才的要求。
下面谈一些具体改革措施,与大家探讨在哪些方面进行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1 更新观念,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树立高职教育把理论融入实践课程的整合观,强调“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新观念。
2 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成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许多问题尚在研究摸索阶段,尤其是专业建设中的实践教学,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