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有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38.46 KB
- 文档页数:2
有关李白的故事(精选21篇)有关李白的故事(精选21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李白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的故事篇1唐代大文学家李白少年时期,曾一度贪图玩耍,不爱学习。
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位老太婆在用铁杵磨针,深受启发。
从此发奋学习,学业大进,闻名乡里。
后来,经乡里文人举荐,十六岁的李白到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衙门里当了一名文书小吏。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五月,涪江暴涨,淹没了大片良田,冲毁了许多民房。
可昏庸的彰明县令不但不设法救灾,反而硬拉着衙门里的人去观赏水景。
他们来到江边,只见黄水滔滔,急流似箭,浊浪中,卷杂着破板烂席、残枝败叶。
忽然,有人惊叫起来:“死人!”众人随他手指方向仔细一瞧,果然有一具女尸从上游漂下,猛地一个大浪,尸体被冲到岸边,在芦苇丛中转了几转,一会儿又不见了。
面对被溺死的女子,脑满肠肥的县令却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地吟唱起来:“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珠。
”只作出这几句,他就吭吭吃吃接不下去了。
被迫随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气,眼下看到昏庸的县令竟以死尸寻欢作乐,更是火顶脑门,于是满怀疾愤之情,续了四句:“绿发随波改,红颜逐浪无。
因何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诗中,李白辛辣地讽刺县令就象春秋时代行为不轨、玩弄妇女的秋胡,应该让被吴王夫差冤杀的伍子胥化作怒潮淹死。
县令一听,脸色顿变,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李白料定县令必将寻机报复,便收拾行装,弃职回家了。
李白的故事篇2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
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
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
李白的成语故事李白的成语故事(一):别有天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
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
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
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
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
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
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
“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李白的成语故事(二):轻财好施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
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
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
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李白的成语故事(三):声价十倍李白在上书裴长史无果的第二年,前往长安寻找机会,仍是屡屡碰壁。
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
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
有关李白的经典故事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迈不拘一格,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李白的故事,欢迎阅读!1、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
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
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2、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李白的成语故事学习啦为大家整理李白的成语故事,供大家学习!李白的成语故事(一):别有天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
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
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
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
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
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
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
“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李白的成语故事(二):轻财好施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
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
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
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
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
因而,挥笔写下了《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开篇即是:“白闻天下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关于李白有趣的小故事:
1. 汪伦之情
汪伦是唐朝著名的隐士,与李白是好友。
汪伦邀请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李白一到,汪伦就热情款待,为他准备美酒佳肴,两人谈笑风生,相谈甚欢。
临别时,汪伦带着村民们唱歌欢送,李白深受感动,创作了《赠汪伦》一诗,表达对汪伦的深情厚意。
2. 醉写《将进酒》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被召入长安,担任供奉翰林。
一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饮酒赏花,玄宗让李白写诗助兴。
李白喝得大醉,挥毫泼墨,写下了《将进酒》这首豪放不羁的诗篇。
玄宗听后大为赞赏,将李白封为“诗仙”。
3. 笔走龙蛇
李白有一支神奇的笔,写出的字犹如龙蛇舞动。
一次,他应邀为一家酒肆题字,酒肆老板便拿出珍藏的美酒款待李白。
李白痛饮之后,乘兴挥毫,写下“太白遗风”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令人惊叹不已。
4. 斗酒诗百篇
李白才华横溢,诗才无双,常常在饮酒之后创作出许多佳作。
据传,他在扬州时,与友人相聚饮酒。
友人拿出珍藏的美酒,两人痛饮一番。
李白醉意朦胧,文思泉涌,一连写了百余首诗。
友人惊叹不已,将他的诗作编成了一部诗集《斗酒百篇》。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李白有哪些小故事李白,是中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大李杜”。
李白的一生多姿多彩,有着很多小故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白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的小故事据说当年李白从24岁的时候就出门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30岁的时候他来到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他从小就有着匡扶社稷的理想,所以到了长安之后拜访了很多的达官显贵,但是没人愿意推荐他。
直到有一天李白和朋友一起去到紫极宫游玩,碰上了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贺知章对于这个名声渐起的小辈也比较重视,再看到李白仪表不凡,风姿卓越,所以就邀请他一起来喝酒。
结果买酒的时候发现身上没钱,贺知章有点尴尬就把自己衣带上的金龟给取了下来,拿它去换钱,李白还劝阻他:“这是朝廷给的,怎么好拿去换酒呢?”但是几人都没有带钱,所以只好这样。
之后李白拿出自己的诗歌请贺知章指点,贺知章读完《蜀道难》顿时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实在太好了,等到读完《乌栖曲》贺知章不禁感叹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啊,才华不是凡人可以比拟的。
因此李白的“谪仙”之名就传开去了。
后来李白依旧不得重用就离开长安继续游山玩水,有一次就和几个好友一起来到了黄鹤楼,一般来说来到这种名胜古迹文人墨客总是会在上面题诗,但是到了这儿李白面对着无限的风光,刚想提笔作诗就看到了当年崔颢留下的那首《黄鹤楼》,读罢此诗,李白就把笔给放下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晚年生活李白的一生是坎坷不幸的,正是这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自由崇高的灵魂相对比,他才显得这么的可爱可敬,他曾这么说过:“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
但其实李白确实做到了,在他在世的时候,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施展,但是他的诗篇却让他得到了不朽。
晚年的李白是比较凄凉的,因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做了永王李麟的幕僚,所以在李肃登位之后,李白差点就被杀了,虽然因为好多人的帮忙,李白最后得以逃过一死,但是还是被流放到了夜郎。
在这段时间虽然凄苦,但是李白也趁此机会造访了不少的名胜古迹,他游历了降下,江陵,后来半路上得到释放,又从洞庭回到江夏,转至庐山,决心专心学道。
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1、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
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2、铁杆磨成针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
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
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3、李白下馆子李白的酒品不太好,或者说太不好。
他若是喝醉,连皇上都敢惹。
唐代的量酒单位是小斗,一斗约合2000毫升。
李白的酒量,也就那么回事儿,半打下去就开始说胡话了。
那么这一斗酒值多少钱呢?李白自己的诗说:“金樽美酒斗十千。
”一斗是十贯,可真够贵的。
开元二十八年,两京的一斛米才两百多文钱;天宝二年,市面上一匹突厥敦马是9550文。
也就李白这种人能喝得起,一斗酒能换来一百篇诗,把诗折成稿费差不多能把酒钱折完。
但以长安之富庶,货产之丰富,李白下的这个馆子,即使不到一斗酒十千,相信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故事。
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5、李白的旅游活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历史名人故事李白(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历史名人故事李白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导语: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极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风光,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这位伟大的诗人小时候就很聪明,不过却很贪玩,不爱学习,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学堂,四处捣蛋。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1、铁杵磨成针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
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磨针。
”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
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
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幼年的李白是个悟*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
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
”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
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2、少年李白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
李白的故事有哪些
据说当年李白从24岁的时候就出门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30岁的时候他来到
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他从小就有着匡扶社稷的理想,所以到了长安之后拜访了很多的
达官显贵,但是没人愿意推荐他。
直到有一天李白和朋友一起去到紫极宫游玩,碰上了当
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贺知章对于这个名声渐起的小辈也比较重视,再看到李白仪表不凡,风姿卓越,所以就邀请他一起来喝酒。
结果买酒的时候发现身上没钱,贺知章有点尴尬就
把自己衣带上的金龟给取了下来,拿它去换钱,李白还劝阻他:“这是朝廷给的,怎么好
拿去换酒呢?”但是几人都没有带钱,所以只好这样。
之后李白拿出自己的诗歌请贺知章
指点,贺知章读完《蜀道难》顿时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实在太好了,等到读完《乌栖曲》贺
知章不禁感叹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啊,才华不是凡人可以比拟的。
因此李白的“谪仙”之
名就传开去了。
后来李白依旧不得重用就离开长安继续游山玩水,有一次就和几个好友一起来到了黄
鹤楼,一般来说来到这种名胜古迹文人墨客总是会在上面题诗,但是到了这儿李白面对着
无限的风光,刚想提笔作诗就看到了当年崔颢留下的那首《黄鹤楼》,读罢此诗,李白就
把笔给放下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李白最有名的,传的最广的称号应该就是“诗仙”这一称号了。
李白是在西域地区的
碎叶城出生的,李氏一族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
李白自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时就会背诵
六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
等到了十五岁,李白便开始钟情于剑术,喜好行侠仗义。
公元724年即开元十二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
李白心中一直都有远大
的抱负,但却一直没法实现。
时间匆匆而过,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经人推荐来到了长安,
见到了当时已经久负盛名的贺知章。
李白将他在途中所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十分惊讶于李白的才华。
贺知章将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来的仙人,称李白为
“谪仙”。
就这样,李白诗仙的名号就广为人知了,大家就跟随贺知章的说法,称李白为
诗仙。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白所写诗歌的风
格了。
李白在写诗歌时十分擅长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等一系列
修辞来写。
李白富有想象力,所写的诗歌常常是飘逸空灵的,十分有“仙气”。
由于李白
写诗的风格,所以就称李白为诗仙了。
李白的一生是坎坷不幸的,正是这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自由崇高的灵魂相对比,他才
显得这么的可爱可敬,他曾这么说过:“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
但其实李白确
实做到了,在他在世的时候,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施展,但是他的诗篇却让他得到了不朽。
晚年的李白是比较凄凉的,因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做了永王李麟的幕僚,所以在李肃
登位之后,李白差点就被杀了,虽然因为好多人的帮忙,李白最后得以逃过一死,但是还
是被流放到了夜郎。
在这段时间虽然凄苦,但是李白也趁此机会造访了不少的名胜古迹,
他游历了降下,江陵,后来半路上得到释放,又从洞庭回到江夏,转至庐山,决心专心学道。
虽然李白仕途一直不顺,虽然几次被流放,但是李白一直抱着一颗施展抱负,匡扶社稷的心,即使是后来61岁的时候,他看到李光弼出兵镇压史朝义,依旧想要请缨入军,但是因为生病不得不中途而反,之后李白来到当涂,寄宿在了李阳冰处,这个时候他已经病重了,虽然也曾出去旅行,但那时他最后的告别旅行,在762年的秋天李白病逝在了当涂。
留下了绝笔《临终歌》一首。
可以说李白的晚年是非常凄凉的,不只是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生活也非常困顿,甚至年迈的他不少的生活费用都是友人接济的,而让李白最无奈的还是他这一生追求着报效国家,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但是直到死都没有得到过重用,因此在绝笔诗中才会塑造出一只“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年迈大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