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75
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病例
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中,常见的病例包括:
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持续注意力不集中、多
动和冲动行为,常在学龄前或学龄期出现。
2.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刻板
重复行为和兴趣有限,常在幼儿期或童年初期出现。
3.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阅读困难症)、写作障碍和计算能
力障碍(数学困难症)等,常在学龄期发现。
4. 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沮丧、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下降等症状,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5.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等,常表现为过度焦虑、恐惧和担忧,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6. 反社会行为障碍:表现为违反他人权益、冲突行为、激怒和攻击性行为,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7. 过动症和冲动控制障碍:表现为冲动行为、情绪不稳定、暴躁和易激惹,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这些行为和情绪障碍可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非常重要。
⼼理障碍也叫精神障碍,是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各种⼼理异常现象,如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格障碍、⾏为异常及各种精神疾病等。
其本质是由各种不良因素引起的⼤脑功能紊乱,⼼理活动异常,以致不能适应社会⽣活,贻害公众、家庭和⾃⾝。
通常是遗传、营养、环境、精神紧张刺激多种因素综合作⽤的结果。
⼀、⼩学⽣精神分裂症据有关报道,精神分裂症有2%起源于童年期,年龄越⼩发病率越低。
患者表现为⾔语减少,⽆故紧张恐惧,孤僻退缩,动作奇特;注意涣散,学习成绩下降,不遵守纪律,⽆⽬的游荡;情感缺乏,与亲⼈疏远,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原因的情感波动;⾔语单调、重复,联想散漫,常沉湎于幻想之中;幻听、幻视较多见,常带有恐怖幻想性,⾏为冲动,可出现模仿语⾔或刻板动作。
不少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发病率⽐⼀般⼈群显著增⾼,⽽且⾎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其同胞兄弟姐妹中,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数⽬较⼀般⼈⼝要⾼出⼏⼗倍。
⼆、⼩学⽣躁狂抑郁症躁狂抑郁症是⼀种以情感活动病态的过分⾼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病。
该病反复发作,有⾃⾏缓解倾向;也可仅有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的发作,或⼆者兼有。
躁狂状态的基本症状是情感⾼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患者⾃我感觉良好,但⾃制⼒弱,多⾔多动,睡眠少。
抑郁状态时情感低落,苦闷绝望。
严重时产⽣妄想,企图⾃杀。
情感抑郁时晨起最重,到傍晚减轻。
患者思维缓慢,⾔语动作减少,失眠,早醒,⾷欲减退。
躁狂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有关。
该病病⼈家族中,同种疾病的发病率要⽐⼀般⼈群⾼出30倍以上,⽽且⾎缘关系越近其发病率越⾼。
据研究,中枢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代谢异常在发病上起重要作⽤。
三、⼩学⽣反应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称⼼因性精神病,是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
本病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症状反应精神创伤的内容,病因消除或改变处境后即可恢复,预后良好。
⼥性患病多于男性。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
主要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爱好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
患儿的各种功能活动都具有广泛性质的异常特征,但他们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症状常在5岁以内已很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
多数患儿精神发育迟滞(应并列诊断),但应注重本障碍只以行为相对于智龄(无论有无发育迟滞)的滞后进行确定。
有些病例可伴有某些躯体疾病,其中以婴儿痉挛、先天性风疹、结节性硬化、脑内脂肪沉积病和脆性X染色体异常最为常见。
但本障碍的诊断应以行为障碍为依据,对于伴发的情况需另外单独编码。
一、儿童孤单症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内),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表现为: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破坏,尤其对他人的情感表示缺乏反应。
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的行为,不能利用社交信号适合整合对社会、情绪和行为的交流。
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尤其缺乏社交―情感的相互性应答交流,详细表现为不能应用已把握的语言技能,不能在扮演和模拟游戏中准确地充当角色,在交谈中缺少应答或不能及时应答。
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思维相对缺乏创造性和幻想性,对他人的语言或非语言性启示缺乏情绪反应,不能运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同样也缺乏手势以强化或加重语气,因此其情感交流、行为交流,以及与社会场合之间的整合能力明显降低。
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固定不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患儿倾向于采纳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各种日常活动,在新添活动、旧有习惯和游戏中都是如此。
大多数患儿对闲暇的安排缺乏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也难于运用概念作出决定(即使这些任务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但可依恋某种少见的,通常是不柔软的物体,并可坚持某些无意义的特别常规活动作为仪式动作。
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解读儿童青少年1、多动症2、行为管理3、抽动症4、儿童焦虑5、情绪问题6、亲子关系7、抑郁症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指起病于婴儿、幼儿、少年期的精神发育、心理发展和行为与情绪障碍。
ICD-10(《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第10版)将它主要分为:精神发展迟滞、心理发展障碍,以及通常起病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三大类,共40多种。
具体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轻度精神发育迟滞•中度精神发育迟滞•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特定性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特定性运动功能发育障碍•混合型特定发育障碍•弥散性发育障碍•行为与情绪障碍•多动性障碍•品行障碍•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特发与于童年的情绪障碍•特发于儿童与少年期的社会功能障碍•抽动障碍•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2%~29%。
到2020年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 50%,成为最主要的 5 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
有研究者认为成人精神障碍患者中约50%始发于儿童青少年时期。
绿丝带在以往的发布中有很多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科普内容,相关关主题包括:多动症、行为管理、抽动症、儿童焦虑、情绪问题、亲子关系、儿童抑郁症等,并且受到了广大患儿及家属的关注。
本期我们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各位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