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单元时、分、秒一、秒的认识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指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3.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秒,也就是1分钟,这时分针正好走 1小格。
二、时间单位的换算1. 1时=60分 1分=60秒2. 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三、时间的简单计算1.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借助钟面数格子。
2.解决时间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两位数加整十数,再用求出的和加剩下的一位数;也可以把两个加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再把两个和相加。
2.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也可以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不退位减法,可以把被减数和减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两次求得的结果相加。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
2. 如果不看数字最后面的0,那么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其实就是要计算前面两位数的加、减法,可以直接口算,写结果时再写上数字末尾的0。
三、估算1.估算时,先将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计算。
采取的策略不同(把数估大或估小),估算的结果也不同。
2.解决与估算有关的问题时,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第3单元测量一、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我们需要先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归纳总结,总结内容涵盖了此学期数学中所有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对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数的认识1.自然数、零、正整数、负整数、正负数、数轴2.数的大小、数的比较3.数的分解、数的组合4.数的进位、退位、添零二、加减法1. 加减法的含义及需要注意的事项2. 加减法的定义和性质3. 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三、倍数1. 倍数的概念及性质2. 自然数的倍数、偶数和奇数3. 判定数的倍数四、除法1. 除法的意义和定义2. 余数和商的概念及性质3. 除法的步骤和技巧五、约数1. 约数的概念及性质2. 约数和倍数的关系3. 判定数的约数4.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性质六、分数1. 分数的概念及性质2. 分数的简化、化归3. 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乘除4. 分数的应用七、乘法1. 乘法的概念及性质2. 乘法的运算规律3. 小数的乘法八、图形1. 数学图形的种类及分类标准2. 常见图形的性质和属性3. 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九、时间1. 时间的表示方式和单位2. 时间的加减法3. 时钟的构造和使用以上就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所有知识点的详细归纳总结,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掌握,我们才能够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自己的未来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学习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熟练掌握加减乘除运算符号和优先级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需要熟悉加减乘除符号和它们的优先级,同时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和方向。
特别是在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多步运算时,需要注意计算顺序和优先级,避免出现错误。
2. 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必备工具,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掌握其基本操作和实用技巧,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度。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概念、定义、公式)汇总1.秒针是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1分等于60秒。
3.2时等于120分。
可以想象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
4.当需要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使用毫米(mm)作为单位。
5.1厘米等于10毫米。
6.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7.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8.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也会使用分米(dm)作为单位。
9.1分米等于10厘米。
10.1米等于10分米。
11.通常使用千米(km)作为单位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1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13.1千米等于1000米。
14.“千米”也叫“公里”。
15.我们研究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千米除外)。
16.3千米等于3000米。
可以想象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5000米等于5千米。
可以想象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17.通常使用吨(t)作为单位来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
18.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9.1吨等于1000千克。
20.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1吨。
21.蓝鲸的体重使用吨作为单位。
22.我们研究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23.在笔算加法中,应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24.验算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5.在笔算减法中,应当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
26.验算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加上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27.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当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口算、笔算、估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数到100•认识数–用数字表示数。
–列举100以内的数。
•数的快捘认识–认识0-20的相邻数。
–掌握10以内的数的快速认识。
•数的顺序–排序。
第二章:加法•认识加法–用加法表示简单的相加运算。
–列两个加数的加法算式。
•认识等号–掌握等号的运用。
•认识加的逆运算–认识减法的运算。
第三章:减法•认识减法–用减法表示简单的相减运算。
–列两个减数的减法算式。
•认识算式–认识算式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长度•认识长度–用长度来描述物体的长短。
•用非标准长度测量长度–使用手指、图钉、火柴等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比较长度–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第五章:质量•认识质量–认识物体的重量。
•量比较质量–使用天平、秤等工具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
第六章:容量•认识容量–认识容器的大小。
•量比较容量–使用杯子、罐子等容器比较容量。
第七章:面积•认识面积–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用正方形计算面积–以正方形为单位进行面积的计算。
•量比较面积–比较不同图形的大小。
第八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辨认三角形的形状。
•了解三角形的性质–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分类–区分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时、分、秒1. 钟面上有12 个大格,60 个小格。
2. 时针走1 大格是1 小时;分针走1 小格是1 分钟,走1 大格是5 分钟;秒针走1 小格是 1 秒钟,走 1 大格是 5 秒钟。
3. 1 时=60 分,1 分=60 秒。
4.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用另一个两位数依次加整十数和一位数。
-把两个两位数都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相加。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把减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把被减数和减数都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减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减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差相加。
3.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4. 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在十位上加10 再减。
三、测量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
- 1 厘米=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1 千米=1000 米。
2. 认识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
- 1 千克=1000 克;1 吨=1000 千克。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 1 当10,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3. 加法的验算方法:-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4. 减法的验算方法:-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数- 1.1 数的读法和书写学生通过练习读出英语数字的读音和书写,比如1-10,20-100的整十数等。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数字的读音和书写方式。
- 1.2 数的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大小,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 1.3 通过拿筷子来认识数学生通过拿筷子的实践活动,感受数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 1.4 数的组成学生通过将数字零至十分解为数的组成部分,例如把数3拆分为1和2,学生学会数的组成。
第二单元:加法- 2.1 一位数加法学生通过计算一位数的加法,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2.2 加一道一位数的题学生通过练习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强化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 2.3 加零的特殊性学生通过加零的特殊性实际操作,体会加零不变的特点。
- 2.4 加法交换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 2.5 数的归类学生通过将一些数字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归类,培养学生归纳和分类的能力。
第三单元:减法- 3.1 一位数减一位数学生通过计算一位数减法,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3.2 与零相减的特殊性学生通过加零和减零的实际操作,体会与零相减的特殊性。
- 3.3 减法的交换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减法交换律的规律。
- 3.4 认识两位数减法学生通过练习计算两位数减法,掌握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四单元:补数- 4.1 认识乘法的补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乘法的补数概念。
- 4.2 认识除法的补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补数概念。
- 4.3 补数的应用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乘法和除法的补数概念。
第五单元:数的排序- 5.1 数的排序学生通过观察数字的大小,进行数的排序。
- 5.2 数的序数词学生通过练习,学会数的序数词的读法和书写。
- 5.3 长度排序学生通过观察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排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1.钟面上有三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和秒针。
其中,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常用于计量很短的时间。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它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用于体育运动中,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6.时间单位包括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表示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表示1分。
8.要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和分米(dm)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作单位,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和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需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表示物体重量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7.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千米。
8.长度单位包括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千米(公里)=1000米。
9.质量单位包括吨、千克和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分别是: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XXX,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最小的五位数是.2.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1.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将相同数位对齐,并且从个位开始计算。
【导语】数学不仅是⼀门科学,⽽且是⼀种普遍适⽤的技术。
它是科学的⼤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变的理性的⼀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也有⾃⾝的乐趣。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第⼀单元 时分秒 1、钟⾯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得最快的是(秒针),⾛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上有(12)个数字,(12)个⼤格,(60)个⼩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格,也就是(5)个⼩格。
3、时针⾛1⼤格是(1)⼩时;分针⾛1⼤格是(5)分钟,⾛1⼩格是(1)分钟;秒针⾛1⼤格是(5)秒钟,⾛1⼩格是(1)秒钟。
4、时针⾛1⼤格,分针正好⾛(1)圈,分针⾛1圈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1圈,分针要⾛(12)圈。
5、分针⾛1⼩格,秒针正好⾛(1)圈,秒针⾛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个数⾛到下⼀个数是(1⼩时)。
分针从⼀个数⾛到下⼀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个数⾛到下⼀个数是(5秒钟)。
7、钟⾯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的⼏位数和最⼩的⼏位数 的⼀位数是9,最⼩的⼀位数是0. 的⼆位数是99,最⼩的⼆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最⼩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最⼩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最⼩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最⼩的四位数⼩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个0或⼏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个数的中间有⼀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个0。
3、数的⼤⼩⽐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较⼤⼩,位数多的数⼤。
②位数相同的数⽐较⼤⼩,先⽐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较下⼀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7、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
8、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加法的验算: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与计算1.整数的认识:(1)万以内数的认识:① 1000以内数的认识:a. 一千以内的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b. 一千以内数的顺序是从高位到低位,即从大到小。
c.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② 10000以内数的认识:a. 一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b. 万以内数的顺序是从高位到低位,即从大到小。
c.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数的组成与分解:a. 整数的组成:整数是由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等组成的。
b. 整数的分解:把一个整数拆分成若干个计数单位相加的形式。
(3)数的顺序:从高位到低位,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4)数的读写:正确读出和写出整数、小数。
1.数的运算:(1)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的运算。
(3)乘法:把相同数相加起来的简便运算。
(4)除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一份的运算。
2.估算:运用近似值的方法对数值进行大致推断。
二、空间与图形1.图形的认识: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图形的关系:了解图形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平行、相交、垂直等。
3.测量:运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等。
4.图形运动:了解图形的基本运动方式,如平移、旋转等。
5.位置与方向:了解物体的相对位置和方向,包括上下、左右、前后等。
三、统计与概率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将数据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2.数据的表示与分析:学会用图表等方式表示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推断。
3.概率的认识:初步了解概率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4.随机现象的观察与记录:观察随机现象,记录和分析数据。
5.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7.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信息:学会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信息,如制作统计图表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9、时间单位换算:(1)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60例如:7时=(420)分想:1时=60分,7时就是7个60,即7X60=420,所以7时=420分(2)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60例如:240分=( 4)时想:240分里有4个60分,所以240分=(4)时(3)70分=(1)时(10)分想:1时=60分,70-60=10分,所以70分=(1)时(10)分10、比较大小(1)当单位相同时,比较数字,数字大的它就大:9秒>6秒(2)当数字相同时,比较单位,单位大的它就大:8时>8分(3)当单位和数字都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进行比较。
例如:6时(>)185分360分11、看图计算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2、时分秒必背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巧记:求结束时间,用加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求开始时间,用减法结束时间=开始时刻+经过时刻求经过时间,用减法13、赛跑时,用的时间越短,跑得越快。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算术
1. 数的认识:阿拉伯数字、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比较大小。
2. 加减法:自然数加减法的口算,认识“零”的概念。
3. 位置与排列:认识百位、十位、个位,理解从小到大的顺序。
4. 连数和连续数:认识连数和连续数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连数
和连续数的运算。
二、几何
1. 实物几何图形的认识:分析实物几何图形的特点,如边数、
角数、表面特征等。
2. 图形的分类: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基本几何图形的
认识。
3. 图形的简单变换:平移和翻转。
三、时间、长度和重量
1. 时间:认识小时、半小时、分钟,能够简单地进行时间的读写和换算。
2. 长度:认识米、分米、厘米并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比较。
3. 重量:认识千克、克,并进行简单重量的测量和比较。
四、数据统计
1. 图形数据的认识:认识柱状图、折线图等基本统计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简单的信息。
2. 数据的搜集与整理:通过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研究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乘除法
1. 乘法:认识乘法的口算和简单的竖式计算方法。
2. 除法:认识除法的口算和简单的竖式计算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字识别和数学计算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的汇总: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三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和秒针。
其中,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每两个数之间是一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或几个,都不读;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或连续的两个,都只读一个。
3.数的大小比较: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后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五入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7.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9、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注意: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③写得数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
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③写得数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中间的0既要向前一位借,又要借给下一位,所以借回来的“10”只剩下“9”了。
如1000-234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公式: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另一个加数=和被减数-差=减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6、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也可以用和-加数=另一个加数验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1~9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半时=30分一刻=15分3时=(180 )分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一、数与代数1. 数的认识定义:千以内的数:学生应能熟练地数出千以内的数,并理解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数的组成:了解每个三位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如257由2个百、5个十和7个一组成。
性质:数的顺序:例如,567比500大,但比600小。
数的比较:能够直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例子:说出下一个数和前一个数:如果现在是325,那么下一个数是326,前一个数是324。
2. 加法和减法定义:加法: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运算。
性质:加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
加法的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减法的性质:a - b = a + (-b)。
例子:计算:237 + 459 = 696,696 - 459 = 237。
实际应用:如果你有300元钱,又买了218元的玩具,你现在还有多少钱?3. 乘法和除法定义:乘法:表示重复加法的运算。
除法: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运算。
性质:乘法的交换律:a × b = b ×a。
乘法的结合律:(a ×b) × c = a ×(b ×c)。
乘法的分配律:a ×(b + c) = a × b + a ×c。
除法的性质:a ÷ b = c 表示a被b除,商为c。
例子:计算:3 × 4 = 12,12 ÷ 3 = 4。
实际应用:如果你有6组小朋友,每组4人,总共有多少人?二、空间与图形1. 平面图形的认识定义: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四边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图形。
圆形:所有点到中心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性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的认识与运算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是数的认识和运算的阶段。
数的认识是指学生应该了解自然数和零,并通过不同的方法表示、理解和比较数字。
数的运算是指学生应该掌握加法和减法,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自然数和零学生应该知道自然数是指从1开始的正整数,依次是1,2,3,4,5…n。
而0则是一个特殊的数字,没有大小之分,是一个几何点和数学符号。
2.数字的读法和写法学生应该掌握数字的读法和写法,能够用不同的表示方法看懂并阅读数字,同时能够写出数字的基本格式。
3.数字序列的认识学生应该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认识和学习数字序列。
例如,利用数线、百分号线等图形来了解数字序列,比较数字大小关系。
4. 加法运算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加法运算,能够应用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减法运算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能够应用减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的认识和比较在数的认识和比较中,学生应该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能够自觉、严密地运用大小比较符号。
学习的重点还包括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基础几何知识。
1.数字的大小比较学生应该能够通过不同的比较方式,自觉地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常用的比较方式包括数量关系、距离关系、时间关系等。
2. 数字和基本几何图形学生应该认识基本几何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够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三、计算机的认识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育还包括计算机的基本认识,即学生应该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特点、使用方法等。
1. 计算机的特点学生应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特点,包括高精度、快速计算、存储和处理信息等。
2. 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方法,包括开机、操作、关闭和维护等。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简要归纳。
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同时,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1单元:测量
1、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 )毫米。
3、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 米= 10 分米1 分米= 10 厘米1 厘米=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10 厘米= 1 分米10 毫米= 1 厘米
②进率是100
1 米= 100 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 厘米=1 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相邻)
1 吨= 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1000克=1千克
第二单元:认数
一、知识点: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二、知识点: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记忆:(1)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2)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数位顺序表
……(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3)从右边起第位是万位。
三、知识点:数的大小比较
掌握:(1)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四、知识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第3单元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1)有四条直的边;2)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周长÷4
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
被除数= 除数×商+余数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第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 )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 )个大格,也就是()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 )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 )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 )圈。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钟)。
7、公式。
1时= 60分1分= 60秒半时= 30 分60分=1时60秒=1分30 分=半时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和估算
记忆: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二、两步连乘的应用题
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2、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小的分数比较小。
3、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一、统计(一)画“正”字统计(二)画条形统计图统计
二、可能性谁的数量多谁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经常、偶尔、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