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分析小说情节技巧之叙述视角与人称-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课时精讲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28
考点04 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岭产婆凡一平她预感了她的大限将至。
她从床上起来,下床。
整整一百岁的身体瘦骨嶙峋、背弓膝屈,像一棵残枝败叶的老竹子。
她走出比她更老的房屋,活动在村庄的小路上。
经过长时的徒步,她走完不足一里的路,来到村东的山脚。
她在山脚的崖壁前驻足,凝望。
崖壁上有用石子画出的一道道杠,密密麻麻,有一人高、一丈宽,杠痕斑驳、错落有致,像幅有些年头的巨画。
她是这幅巨画的作者,从她三十岁当产婆开始,到七十岁洗手不干,四十年间,每当一个生命被她亲手接出,或眼睁睁看着了结,她就会来这里,画一道杠。
活下来的画竖杠,死去的画横杠。
目前横杠是数得清的,一共十五道。
而竖杠却是怎么数都数不完,超过了她会算数的上限。
她只知道竖杠比横杠多了很多,就是说活着的比死去的多了很多,这就够了。
多少年来,她正是用数量的多少对比来安慰自己,求得心安。
她捡起一块熟悉的石子,用扁平锐利的一面,在所有的横杠下面,画了一道横杠。
这道横杠比所有的横杠都大、都深,像一根横梁托举或承受全部负担和压力。
画出这道大大的横杠,她感觉轻松了许多,舒服了许多。
在回去的路上,她用时不到来时的一半,就到家了。
她关闭窗门,然后给自己洗身子。
宽大的木盆里,浸泡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妇人。
她是上岭村和上岭村周边独一无二的产婆,是与生命打交道和见血最多的人。
她经手的血,可以汇成河、但都融入她的记忆里。
木盆里的水仿佛也是血污,从她的脑海里,汩汩地洗出。
她试图把所有淤积的血、胎脂和胎粪洗掉,然后做一个干净的人,干干净净地走,去往来生。
仿佛她的来生,是不想做产婆了,如果能选择的话,她只想做一个育儿养子的母亲。
她今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做母亲。
她洗净身子,开始穿衣服、鞋袜。
早有准备的全套寿衣摆在床头,五领三腰,整整齐齐,鲜亮明艳。
她喜欢鲜艳的颜色,一生都喜欢。
无论年轻的时候还是年老的时候,她都尽其所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的。
衣服、鞋袜穿好了,她在床上平静地躺下。
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第04讲赏析叙述技巧目录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1)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9)04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11)【考点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掌握必备知识,明确答题方法赏析叙述技巧考点包括叙述人称与视角、叙述顺序和叙述详略三个考向。
在高考真题和各地高考模拟卷中反复出现,之后考查的概率较大。
因此,我们要认真掌握必备知识,明确不同考向的答题规律和技巧。
2.联系课本内容,做到举一反三学习赏析叙述技巧考点知识不能一味记忆知识点,还应该结合知识点,从课本中实践该知识,例如,在学习叙述视角时,我们便可以对应分析《祝福》是有限视角还是全知视角,将知识真正学以致用。
3.组合考点训练,提升应试能力赏析叙述技巧考点考提问形式综合性较强(例: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灵活判断,重点掌握,逐步提升该考点的应试作答能力。
总之,赏析叙述技巧考法呈现灵活化和综合化趋势。
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应明确考查角度,掌握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组合训练的形式,不断提升对考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备考策略思维导图】【知识导图整体框架】【主要考法归纳】赏析叙述技巧部分主要有三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叙述人称与视角、叙述顺序和叙述详略。
叙述技巧又称为情节手法,主要包括谁在讲故事和怎样讲故事两个部分,我们要仔细分析题型的差异和特点。
【叙述人称与视角】(一)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而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
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因为叙述人是局内人,熟悉人物及其活动或是直接介入某事件,所以叙述人很容易给人一种真实感,无意中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小说专题复习之情节4鉴赏人称、叙述方式技巧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不是时候[俄罗斯] 叶夫根尼·格里什卡韦茨①好像开关被打开一样,我醒来了。
没有打激灵,没有伸懒腰,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我只不过睁开了眼睛。
准确地说是一只眼睛,另外一只紧紧地贴在枕头上。
我还看见枕头的边沿,枕套的布料,它们离我睁开的那只眼睛很近很近。
枕头被有点发蓝的微光笼罩。
时间还早,又是冬天。
本来天还是全黑的,只是在窗户上洒落有一缕平常的城市微蓝的晨光——它由白色的街灯和对面房屋以及我们这栋楼房的窗户里散发出昏黄的灯火混合而成。
黄昏时它是令人愉快的,而清晨让人无法忍受。
我听见了很多声音。
这是城市在喧嚣。
住在我们这栋楼里的居民正在离开家出门,他们在去上班或者送小孩去什么地方:爬楼梯的脚步声,电梯的呼隆声,单元大门不断的开关声。
我听见,院子里人们间歇不断和似乎很绝望、不顾一切反复地发动汽车的声音。
②我是如此希望重新回到梦里。
我的意思并不是我做了什么美梦,而是我想睡去。
多么想意志薄弱一次,给所有的人打个电话说,我病了,撒个大谎,并且把一切都取消。
取消一切,最主要的是不起床,不开明亮的灯,不洗漱不剃须,不穿袜子以及其他一切,不出家门,不用把钥匙弄得哗啦响,不用把过道里的廊灯在出门前关掉,不用按电梯里的数字“1”,不用走到大街上和深吸第一口清晨寒冷的空气,不用坐到冰冷坚硬的汽车里,更不用去机场接马克斯。
我的朋友马克斯,他现在正在飞抵这座城市,是不可能被取消的。
③可马克斯现在来得真不是时候。
如此的不是时候,这种情况也只能发生在老朋友身上,他生活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真诚地期盼着他来,而当他坐火车或者乘飞机到来时却永远不是时候。
④就两天,怎么忙也得挤出时间给他。
意思是取消所有事情,无论是什么事情,准备好说很多话,大笑,喝酒,吃饭再喝酒,再说话。
睡觉吗,当然几个昼夜都别想了。
是的,这一切都很好……就是不是时候。
绝对!尤其这一次……原因是我正陷入爱河,很深!非常非常深!这样的爱在我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⑤马克斯来得真不是时候!⑥我开车去机场走了很长时间。
高考小说阅读: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应考策略高考小说阅读: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应考策略在小说阅读中解答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这类题目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小手》给我们讲述的是过去时代一个乡村男性妇产科医生陈小手的故事。
运用全知视角叙事,作者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讲述着,他的倾向只会从情节和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讲述本身充满耐人回味的魅力。
有限视角在鲁迅的《祝福》中,“我”知晓祥林嫂的故事,却不知道她的内心的苦楚。
“我”只能讲述我知道的、看到的、听到的,“我”无权对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进行解剖,“我”只能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推测她的想法。
读者在阅读中既会被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打动,也会因“我”对自己内心的审问而深深思考祥林嫂的悲剧究竟来自何处,因此,读者的阅读感受会丰富和复杂起来。
2.叙述人称第一人称。
小说中以“我”为叙述人称来描述情景、叙述故事的我们就称之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使读者产生一种如遇故友,如听至交之言的真实、亲切的感觉。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使我们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仿佛憨厚、淳朴的小通讯员那一连串动作都在我们的面前活动起来,同时可以看到娴静、温存的农村新媳妇的崇高品格和把子弟兵当亲人的美好心灵。
第二人称。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三人称。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