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大纲
- 格式:ppt
- 大小:650.00 KB
- 文档页数:37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大纲一、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高考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运用、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等多方面的素养。
对于考生来说,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现代文阅读的表现至关重要。
二、现代文阅读的主要类型1、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通常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文章,如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这类文本以阐述观点、论证道理为主,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涵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
它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
3、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生需要从这类文本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和归纳。
三、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点1、理解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这是阅读的基础。
能够准确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以及句子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2、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鉴赏评价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探究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
四、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1、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题目类型和考查要点,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2、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阅读时可以标注出关键语句和段落,便于后续答题。
3、筛选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合和归纳。
4、组织答案答题时要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准确。
注意分点作答,使用规范的学科术语。
五、日常学习中的准备1、广泛阅读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02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完整) 202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完整)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三篇,满分45分)第一篇:(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篇章一:《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经历了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这使得现代社会变得嘈杂喧闹。
而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一种原始的、独特的感觉,它能够平静我们内心,带给我们宁静。
篇章二:《自然环境的危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了许多动植物灭绝,自然生态系统的破碎等问题。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削弱了大自然声音的纯净性。
篇章三:《保护自然声音的重要性》保护自然声音的纯净性对于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自然声音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等。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保留自然声音的宝贵资源。
1. 根据“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一种原始的、独特的感觉”,我们可以推断作者对大自然声音的态度是________。
A.赞赏B.忧虑C.无所谓D.厌恶2. 从第三篇可以推断出,保护自然声音的纯净性对人的身心健康有________作用。
A.重要B.负面C.积极D.消极...篇章分析和题目解答对应,选项清晰明了,没有出现其他不相关的内容。
每个题目都有详细解答,以及对解答的相关辅助说明。
第二部分:写作(共四篇,满分55分)第一篇:命题作文(满分25分)请根据以下提示,用120字左右写一篇作文。
题目: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提示:1. 垃圾分类。
2. 节约用水、用电。
3. 骑自行车代替开车。
4. 种植绿色植物。
参考例文: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现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应该进行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其次,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利用资源。
此外,我们可以选择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减少尾气排放。
2024高考语文考试大纲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是为了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而制定的。
考试结果将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考试内容1、语言文字应用:考查考生对汉字、词语、标点、句子、段落等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阅读理解: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文、现代文、论述文等不同文体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对文章主旨、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理解。
3、古诗词鉴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的鉴赏能力。
4、写作: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对给定题目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自由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笔试,3小时,满分150分。
2、试卷结构:分为Ⅰ卷和Ⅱ卷两个部分。
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阅读理解;Ⅱ卷为非选择题,包括古诗词鉴赏和写作。
四、能力要求与题型设计1、语言文字应用:要求考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题型设计包括词语搭配、句子改错、段落理解等。
2、阅读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古代诗文、现代文、论述文等不同文体文本的主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题型设计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3、古诗词鉴赏: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并能够进行赏析和评价。
题型设计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4、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给定题目或材料的意思,并能够根据要求进行书面表达。
题型设计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自由命题作文等。
五、考试标准与考试说明1、考试标准:考试标准将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校招生要求制定,确保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将详细说明考试的形式、结构、能力要求和题型设计,并提供相应的样题和评分标准,以便考生备考。
全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大纲高考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对于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考试,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全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大纲。
一、考试目标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能力考生需要准确理解文本的含义,包括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的意思。
能够把握重要概念和关键语句的内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和要点。
同时,能够综合多个方面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3、鉴赏评价能力对文本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文学价值等进行鉴赏和评价。
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风格,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4、探究能力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考试内容1、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论文、杂文、评论等。
考查重点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考查重点包括: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3、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查重点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三、题型设置1、客观题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大纲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大纲一、写作题目选择与要求高考语文大纲在2023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旨在更好地提升考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本次修订的核心理念是注重语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兼顾对课标的把握,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因此,在选择题目时,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既包含对现实生活的熟悉,又体现出对文学艺术的领悟。
二、论述文题1. 人与自然:当代文学思考的维度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当代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思考。
考生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抽象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困惑与思索,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等。
文章结构可以为:引入-社会背景-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内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个人观点与感悟。
2. 现代技术与人际关系变革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现代科技发展对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的思考。
考生可以从信息技术、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方面出发,展开对现代技术对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彼此认知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文章结构可以为:引入-现代技术的发展背景-现代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现代技术给人际关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个人观点与展望。
3. 读书的意义与现状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读书的态度与理解。
考生可以自由发挥,从自身阅读经历、成长感悟、阅读对思维方式的塑造等方面进行铺陈,展示对读书的热情与理解。
文章结构可以为:引入-读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读书的益处与意义-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个人读书心得与建议。
4.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与城市关系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城市关系的思考。
考生可以从城市发展的背景、城市生活的现状、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文章结构可以为:引入-城市化进程的意义与影响-人与城市的紧密关系-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个人关于人与城市关系的思考。
三、写作技巧1. 全面理解题目要求:要准确理解题目要求,确保文章围绕核心主题展开,不偏离主线。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专题一:小说阅读一、小说阅读步骤1.粗读,标记重要信息。
2.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3.审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即明确题型)。
4.精读,确定答案区间,规范答题。
二、高考小说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主题。
1.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考察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基础知识一、小说情节1.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情节作用。
A)内容上:对环境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主旨的作用。
B)对情节结构的作用:铺垫伏笔、照应上文、推动情节发展、与其他情节形成对比。
C)特殊表达效果:设置悬念、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等。
3.情节设置技巧评价。
A)开头有倒叙式、悬念式。
B)结尾:画龙点睛、意料之外等。
C)开头结尾:首尾呼应。
D)全文:一波三折、倒叙插叙、明暗线索等。
E)作用: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F)总结:小说情节设置巧妙之处?注意事项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完成本类型题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
2.解析重要情节的作用时,要注意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
文章排版有些混乱,需要进行整理。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后,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
首先,小说中的描写有三种作用。
第一种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第二种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表现人物性格或发展人物性格来实现。
第三种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身份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品质三个方面入手。
同时,需要结合全文来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以便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时,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则包括他人叙述评论和环境烘托对比。
次要人物在小说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对比烘托、线索或见证、构成环境、引出主要人物和增加文章生动性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并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024年高考语文大纲摘要:一、引言二、2024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总体变化三、2024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1.语言知识2.文学文化常识3.现代文阅读4.古代诗文阅读5.写作四、备考建议正文:随着2024 年高考的临近,广大高中生们已经开始紧张的备考。
对于语文科目,高考大纲的修订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将对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进行简要解读,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引言高考语文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备考方向。
因此,了解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的修订情况,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2024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总体变化相较于往年,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在内容上有所调整。
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加大对语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力度,提高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的难度,以及新增写作模块。
三、2024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1.语言知识语言知识部分包括:汉字、词语、句子、修辞等。
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有所提高,考生需要熟练掌握汉字的读写、拼音、笔画、结构等基本知识,并能够识别和纠正错别字。
此外,还要了解词语的词义、词性、成语、俗语等,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2.文学文化常识文学文化常识部分涵盖:文学、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
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了细化,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了解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并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常识。
3.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技巧等。
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在这一部分提高了难度,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包括:古文、诗词等。
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文,并从中汲取文化内涵。
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精选重点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要求考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从中获取信息并回答相关问题。
1. 散文阅读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中,散文阅读将侧重于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选材。
考生应重点关注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表达和文笔特色等内容,并能正确理解和解读。
2. 诗歌阅读考生需要掌握各个时期重要的诗歌作品,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
重点关注作者的意境表达、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的主题等内容,能够准确理解和赏析。
第二部分:写作技巧与范文写作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核心要素,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 议论文写作考生需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能够清晰地陈述论点并提供充分的论据支持。
还需具备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2. 记叙文写作记叙文是表达个人经历和感受的重要形式,考生应注意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造型语言的使用和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第三部分:古代文学经典对于高考语文考试,古代文学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考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古代文学作品: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考生需要了解其作者、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能够理解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表达。
2.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考生需要熟悉其中的部分篇章,理解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四部分:现代文学作品在高考语文考试中,现代文学作品也占据重要地位。
考生应重点了解以下代表性作品:1. 《茶馆》《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杰作,考生需了解其剧情和主题,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批判精神。
2. 《活着》《活着》是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代表作,考生需要熟悉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理解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与反思。
总结:通过对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精选重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注重对各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同时要重视写作技巧的培养。
2024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大纲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而语文作为主要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对 2024 年高考语文必考题的一个大致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这类文本通常会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前沿观点和研究成果。
考题可能会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核心概念的理解、对论点和论据的分析,以及对作者观点和论证思路的把握。
例如,给出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影响的论述文,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观点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密。
2、实用类文本阅读多以新闻报道、科普文章、调查报告等形式出现。
重点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对实用文体特点的了解。
比如,给出一则关于某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闻报道,要求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并回答相关问题。
3、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可能会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探讨作品的主题内涵。
比如,提供一篇短篇小说,让学生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选取的文言文可能来自史传、诸子百家等经典著作。
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可能会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概括人物形象或事件经过。
2、古代诗歌阅读涵盖了唐诗、宋词、元曲等。
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比如,给出一首古诗,让学生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名句名篇默写这部分通常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句,包括诗词曲、文言文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词语运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包括成语、俗语等。
通过语境中的选词填空、词语辨析等题型来检验。
2、病句修改让学生判断并修改句子中的语病,涉及语法、逻辑等方面的问题。
3、修辞手法要求学生识别和分析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高考语文阅读题大纲最新解读一、高考语文阅读题大纲关键信息1、阅读材料类型:包括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
2、考查能力重点: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探究能力等。
3、题型分布: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4、分值比例:在高考语文总分中所占的比重。
5、命题趋势:新的出题方向和侧重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 小说阅读111 人物形象分析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把握人物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及其作用。
112 情节结构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分析情节的设置对表现主题和人物的作用。
探究情节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113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环境描写对氛围营造和主题深化的影响。
114 主题探究挖掘小说的主题思想。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理解主题的深刻内涵。
12 散文阅读121 散文的类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
122 线索把握明确文章的行文线索,如人物线索、情感线索、事物线索等。
123 语言特色品味散文语言的优美、生动、含蓄等特点。
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效果。
124 意境营造感受散文所营造的独特意境。
理解意境对表达情感和主题的作用。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3 论点与论据131 准确提取论点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和立场。
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132 论据的类型与作用识别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分析论据对论点的支持和论证力度。
14 论证方法141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142 论证的逻辑性分析论证的结构和层次,如总分总、层进式等。
评估论证过程的严密性和合理性。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5 新闻阅读151 新闻的要素掌握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152 新闻的结构了解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特点和作用。
153 新闻的语言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16 传记阅读161 人物事迹梳理传主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162 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第01课考纲解读(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所以这里分了四块儿,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是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概括作品主题,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纳作品的内容要点,二是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着眼于作品整体,又必须认真关注局部和细节,将宏观和微观、综览和细读、表层和内里、具体和抽象等妥善结合,统筹思考,去粗取精,斟酌组合。
兼顾内容结构,分析句段作用1.内容方面:文章语言的遣用,都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所以分析句段作用,关键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结构方面:在文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句段,其作用也往往不尽相同。
位置:开头作用:开篇即点题,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未点题,则多为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景物描写,从结构看可能是铺垫,从内容看则多为衬托、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气氛。
连续发问,或述逸闻趣事,则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展现深沉思想或饱满情感,比如连续感叹,则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中间作用:过渡(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结尾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特殊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分析作用时要分析出运用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线索及主题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专题一:小说阅读 (18分)【留意】一、小说阅读步骤1、粗读,画出重要信息。
2、(★)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3、审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即明确题型)4、精读,确定答案区间,规范答题。
二、高考小说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主题1、把握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考察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尝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基础学问】一、小说情节(一)概括故事情节1、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化总共写了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解题思路:理清小说层次结构,围绕主要人物,抓住地点变换、时间推移,条目清、要点全。
(二)分析情节作用1、(1)题型:①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文中x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③对某事物、人物描写叙述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抓住四个关键词—结合情节在内容、结构、表达效果方面的一般作用答)内容上写什么?结构上作用?特别表达效果?2、小说情节的作用(A)内容上:①对环境的作用: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增加小说的真实感和人物活动的合理性②对人物的作用: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侧面衬托主要人物③对主旨的作用:揭示主旨,深化中心。
(B)对情节结构的作用:①铺垫伏笔,使情节发展合理②照应上文,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与xx形成对比。
(C)特别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吸引读者;出人意料、引人深思3、情节设置技巧评价(A)开头有倒叙式、悬念式: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爱好。
(B)结尾:a、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式;b、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式——耐人寻味、深化主题;c、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含蓄隽永、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C)开头结尾: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完整。
(D)全文:a、一波三折,铺垫伏笔;b、倒叙插叙,详写略写;c、明暗线索,前后对比;d、抑扬结合;e、误会、巧合;f情节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