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修订于2013年8月1日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规范
1.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医生应在医疗目标单上注明血压、心率
控制范围,如未按上述要求注明的,要督促医生将上述要求注明。
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尤其是收缩血管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尽量从中心静脉滴注,未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且需长期使用者暂先选择粗大浅静脉,与管床医生沟通即刻行置管术,家属拒绝签字置管者告知药物外渗的可能性及危害性,并签字确认。
3.标签清楚明确,采用专用通路输入血管活性药,不要与中心静脉
压测量及其他静脉补液在同一条通路。
血管活性药在中心静脉导管三腔中的“Proximal”腔输入。
4.缩血管药和扩血管药应在不同管路输入。
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根据血压、心率等参数的变化,随时调整血
管活性药物的输注速度。
6.须使用微量注射泵,液体将要用完时提前配好续接液体,便于更
换,更换速度要快,特殊药物可行双泵更换,尽量减少间断时间,换药后监测血压、心率变化。
7.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加强输注部位的观察,发现有外渗、堵
塞、静脉炎等要及时处理。
一旦发生药物外渗。
立即启动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8.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应该逐渐减量,不可骤然停用。
9.使用硝普钠时应注意避光,现配现用,使用期限不超过6小时
10.严格床头交接班。
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蒙明瑜广西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概述血管活性药物是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最多的药物之一,在抢救危重患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同其他药物一样,血管活性药物的滥用、误用也是相当常见的。
据Gonzalez报告,在美国ICU的患者中有20-40%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正性肌力药物,美国教学医院的一项回顾性调查显示约60%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合理,80%的联合用药不合理。
主要原因是对疾病的性质和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解不足。
2015/6/3第一部分血管调控的机制第二部分常用血管活性药简介第三部分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第四部分微量注射泵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第一部分血管调控的机制血管活性药物血管调控神经调控一氧化氮1.血管调控血管活性药物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而发挥作用这些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糖蛋白),可被胺类或肽类化学物质激活配基与受体通过高度特异的结合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受体或邻近部位的结构或电荷分布的改变,进而引起膜通透性的改变、酶构型的改变、与酶联接的调节亚单位的改变激动剂与膜受体的结合取决于受体的数目及它们的亲和力状态具有血管调控作用的受体1)肾上腺素能受体: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1,α2) 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1,β2)多巴胺受体(DA1,DA2)2)其他受体如:胆碱能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腺苷受体内皮素受体α1: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如皮肤、粘膜血管,以及部分内脏血管),激动时引起血管收缩β1:激动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和传导加快β2:血管扩张支气管及胃肠平滑肌松弛其他作用:脂肪代谢糖原分解促进钾向细胞内迁移其降低血钾的作用在缺血心肌可引发心律失常DA1:肾、冠脉、脑、肠系膜血管扩张和心房利钠多肽的释放DA2: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2.神经调控去甲肾上腺素(NE)是肾上腺素能神经的主要神经递质。
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控制肾上腺能神经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产生作用。
九、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指引【概念】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安全【护理目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疗效好,无发生渗漏、不良反应。
【护理指引】1.血管活性药物尽量由深静脉置管中注入。
外周静脉置管容易因药物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2.时使用血管活性药必须有单独通路,不能跟静脉输液一条通路,以免影响血管活性药物注入恒定速度。
3.使用多种活性药物时选择双腔或三腔深静脉置管。
4.各种药物做好识别标志,防止更换、调节速度时浑淆。
5.及时观察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血管收缩药1)肾上腺素用药后应有专门护理人员陪在旁边,观察血压、脉搏、患者面色及情绪。
2)多巴胺注入速度宜从慢速开始逐渐增加,尽量使用稀释液,速度过快引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头痛等不良反应。
在静滴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并监测血压及尿量。
在外周静脉使用中及时观察有无外渗,若发现水肿等可疑情况时应局部热敷或用酚妥拉明对抗。
3)去甲肾上腺素严格控制滴数,尿量<25ml/h时,须向医生报告。
外周静脉使用局部出现水肿、皮肤苍白,可立即热敷或用酚妥拉明对抗。
4)多巴酚丁胺用药期间监测血压及心率,血压明显波动或心率过快应减慢滴熟,必要时报告医生。
与缩宫素合用可导致血压升高。
5)阿拉明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压及心率。
血管扩张药1)硝普钠严格控制滴速,避光使用,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末梢循环及药物反应等。
现配现用,4-6小时更换,药物变色不可使用;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静滴,局部使用75%乙醇湿敷或湿热敷。
2)硝酸甘油平卧位时使用,并告知患者会出现搏动性头痛及颈面部皮肤潮红;避光使用;用药过程中准确测量血压、脉搏。
【护理评价】1.控制滴速准确,及时准确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尿量。
2.用药后无发生渗漏及不良反应。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护理常规目的指导护士规范使用特殊药物,保证输液安全;范围适用于使用经微量泵静脉泵入的特殊药物时,包括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胰岛素、其他类药物等等。
1.护理常规1.1 使用特殊药物时科室应组织护士学习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注意评估该药的生产日期、有效期、使用方法及其质量,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1.2 严格根据医生的医嘱配置特殊药物,配置时严格执行双人核对,抢救中使用时应大声复述一遍医生的口头医嘱,确认无误后方可配置,抢救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1.3 使用中配置好药物后,在条码标签上,双人核对签名,药物配置好后 24h 内有效,超过 24h 应丢弃或更换。
1.4 使用特殊药物时,必须悬挂“高危药物”标识,15分钟巡视一次后每小时且每班巡视三次;1.4 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紧急情况下可选择外周大静脉输注。
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禁止外周注射,防止药物外渗,使用微量泵恒速注射。
1.5 血管活性药物尽量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该通路推注其他药物,剂量按公斤体重方式换算,严格控制药物最大剂量:如多巴胺 20ug/kg ·min、去甲肾上腺 1.5ug/kg ·min、肾上腺素 0.2~0.5 ug/kg ·min。
1.6 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时,必须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注射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量静脉注射泵;其他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大时,也应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如使用多巴胺>10ug/kg ·min 时使用。
1.7 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管活性药物通过三通从同一种静脉输入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微量泵速度过慢< 1 mL/ h 时,极易引起静脉回血及阻塞,需与医生沟通使用生理盐水微泵冲管,总速度>10mL/ h 。
1.8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前、后应测量血压、心率、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用药初期设置 5~15min 监测一次(应用硝普钠时5min 测量血压一次)并及时记录,待血压稳定后宜每 1h 记录 1 次血压、心率、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末梢循环、尿量、药物不良反应等,病情变化随时测量并记录。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流程1. 引言血管活性药物是用于调节和改善血管功能的药物类别。
在临床上,血管活性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本文将介绍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流程。
2. 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血管活性药物包括:ACE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
在进行选择时,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等因素。
3. 用药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需要做,包括: - 完成血液检验,如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以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
- 清楚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 确认患者是否对特定药物过敏,应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
4.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药物。
- 不要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如果需要调整,应咨询医生的指导。
- 定期复查,检查药物的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 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 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能会出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 头痛、头晕、乏力等,这些症状通常在用药初期会出现,一般会逐渐减轻。
-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可通过调整剂量或饮食习惯来缓解。
- 全身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处理。
6. 药物的疗效评估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过程中,医生会定期进行疗效评估,评估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是否得到了改善。
如果疗效不佳,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其他药物。
7.注意事项及禁忌症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及禁忌症,包括: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某些血管活性药物。
- 患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慎用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规范概述:一、定义: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改变血管平滑肌张力,调控血压,影响心脏前负荷、后负荷,主要应用于高血压急症、休克、心力衰竭等。
二、分类:1、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普钠、酚妥拉明等。
2、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阿拉明等。
三、作用机制、用途、不良反应1、硝酸甘油(1)作用机制:a:松弛平滑肌,特别就是对血管平滑肌作用最明显,降低回心血量与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
b: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保护缺血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损伤。
(2)用途:a:防治心绞痛、心力衰竭。
b:静脉用药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
C:用于高血压危象及难治性高血压病。
(3)不良反应:a:搏动性头痛、头晕、体位性低血压、面部皮肤发红。
b: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性。
宜间歇给药。
C:使用时注意观察患者血压情况。
2、硝普钠(1)作用机制:选择性得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能强烈扩张动静脉,并降低心室前后负荷。
(2)用途:a:抗高血压危象首选药。
b:顽固性心力衰竭及急性左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得治疗。
c:急性肺水肿。
(3)不良反应:a:使用应密切观察血压、心律等情况,硝普钠在体内半衰期仅数分钟,一停用药物,药物代谢很快,作用迅速消失。
b:长期使用需监测血亚硝基铁氰化物。
c:停药时需逐渐减量。
d:配好得溶液需要避光,若溶液变则不能使用。
e:肾功能不全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慎用,代偿性高血压、动脉狭窄与孕妇禁用。
3、酚妥拉明(1)作用机制:a:本品为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能拮抗血液循环中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得作用,使血管扩张而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b:拮抗儿茶酚胺效应,用于诊治嗜铬细胞瘤,但对正常人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得血压影响甚小。
c: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心脏后负荷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博出量增加。
(2)用途:a: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及治疗其所致得高血压发作,包括手术切除时出现得高血压,也可根据血压对本品得反应用于协助诊断嗜铬细胞瘤。
血管活性药使用规范
1、血管活性药配置:核对床号、病人、药物,医嘱应注明药物的具体用法、用量、泵速。
2、使用血管活性药尤其是收缩血管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尽量从中心静脉滴注,
未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且需长期使用者暂选择粗大浅静脉。
3、标识清楚明确,采用专用通路输入血管活性药,不要与中心静脉压测压管路及其他静脉
补液在同一通路。
4、使用期间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根据血压、心率等参数的变化,遵医嘱随时调整血管活性
药的输注速度。
5、输注血管活性药须使用微量注射泵。
液体将要用完时提前配好续接液体,便于更换,更
换速度要快,尽量减少间断时间,换药后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变化。
6、使用血管活性药期间,加强输注部位的观察,发现有外渗、堵塞、静脉炎等要及时处理。
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启动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7、停用血管活性药应逐渐减量,不可骤然停用。
8、使用硝普钠时应注意避光,使用避光注射器及避光输液延长管,现配现用。
9、严格床边、口头、书面交接班。
更换续用血管活性药作业程序。
⾎管活性药物的使⽤⾎管活性药物对⼼脏和⾎管系统的影响主要在三个⽅⾯:(1)对⾎管紧张度的影响;(2)对⼼肌收缩⼒的影响(⼼脏变⼒效应);(3)⼼脏变时效应。
临床上常将此类药物⽤于改善⾎压、⼼脏排出量和微循环。
⾎管加压药(多巴胺、肾上腺素、间羟胺、异丙肾、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药(多巴酚丁胺、⽶⼒农、洋地黄类)⾎管扩张剂(硝普钠、钙离⼦拮抗剂、卡托普利、酚妥拉明、乌拉地尔)肾上腺素1.⼩剂量(0.3mg/kg.min)使⽤时,扩张阻⼒⾎管,降低⼼脏后负荷,从⽽改善⼼肌作功。
2.中等量(0.7mg/kg.min)使⽤时,仍 0.7mg/kg.min 扩张阻⼒⾎管,⽽使静脉系统容量⾎管收缩,静脉回⼼⾎量增加,提⾼⼼排量。
3.较⼤剂量时,兴奋a-受体,使阻⼒⾎管收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改善冠状动脉⾎流量;兴奋b1-受体,使冠状动脉扩张,⼼肌供⾎、供氧改善,从⽽提⾼⼼脏复苏成功率。
4.兴奋b2-受体,使⽀⽓管和肠道平滑肌舒张松弛,并抑制肥⼤细胞释放过敏性物质,具有抗过敏作⽤。
5.使⼼肌舒张期⾃动去极化速率加快,4相电位斜率增⼤,故⼼肌细胞不应期缩短,⼼率增快。
6.副作⽤:长期⼤量使⽤可导致重要脏器和组织⾎流减少,加重微循环障碍,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去甲肾上腺素1、开始以每分钟8~12µg,维持量为每分钟2~4µg异丙肾上腺素1、纯b-AR激动剂,兴奋b1-AR使⼼肌收缩⼒增强,SV增加,由于兴奋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可致HR明显加快,因⽽明显增加⼼肌耗氧;兴奋b2-AR使⽀⽓管平滑肌松弛。
2、临床应⽤(1)主要⽤于短暂治疗⾎流动⼒学不稳定且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的⼼动过缓病⼈。
(2)可⽤于迷⾛反射或阿-斯综合征导致的⼼搏骤停的抢救,但禁⽤于⼼肌梗塞所致⼼搏骤停。
3、剂量与⽤法起始剂量为2mg/min,可逐渐增⾄10mg/min。
4、副作⽤1.增加⼼肌耗氧,易致⼼肌缺⾎。
2.变时性效应可诱发严重⼼律失常,包括室速和室颤。
ICU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在ICU中,血管活性药物被广泛用于维持循环的稳定和调节血流动力学。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增加或减少血管张力,调节血压和心脏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使用。
1.血管收缩药物:- 去氧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常用于休克或低血压患者,它可以收缩静脉和动脉,增加血液回流和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
- 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血管加压素是一种强效血管收缩剂,它可以收缩血管,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提高血压。
常用于顽固性休克或难以调节的感染性休克。
- 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一种内源性神经递质,也是一种肾上腺素能药物。
在低剂量下,多巴胺可以扩张肾动脉,增加血液流向肾脏,促进尿量增加。
在高剂量下,它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提高心输出量。
2.血管扩张药物:- 硝普钠(nitroprusside):硝普钠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可以迅速降低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降低血压。
它常用于严重高血压危象或心力衰竭患者。
- 间羟胆酸(hydrocortisone):间羟胆酸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血管扩张。
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间羟胆酸常与其他血管活性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 酚妥拉明(phentolamine):酚妥拉明是一种α受体阻滞剂,能够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血压。
它常用于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危象,以及因交感神经超活跃引起的高血压。
3.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给药途径和剂量:血管活性药物通常通过静脉给药,剂量需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其他相关指标进行调整,以达到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监测和评估:在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以及评估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这些数据可以指导剂量的调整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血管活性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风险,如心律失常、血压过低、过敏反应等。
常见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指通过作用于血管系统来改变血管张力和血流动力学的药物。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常见的血管活性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阿托品、坎地河因等。
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压力荷尔蒙的作用,从而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2.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心率和心排血量,从而减少心脏对循环系统的负荷,降低血压。
3.ACE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合成,使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4.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的流入,从而使肌细胞松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5.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这类药物通过增加尿液排泄,减少体液容量,降低血容量和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6.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氨基比林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7.纤维蛋白溶解剂:如尿激酶、柳激酶等。
这类药物通过溶解血管内血栓和斑块,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值得注意的是,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不能随意滥用。
每种血管活性药物都有其特定适应症和禁忌症,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此外,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应结合其他生活方式干预,如限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对于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使用时必须注意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遵守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
血管活性药物指的是能扩张或者收缩血管的药物,这类药物具有调节血管张力、调节心输出量等作用。
血管活性药物是一类能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状态,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的药物,多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使用时需要注意严防外渗、不擅自调节输液速度、遵医嘱用药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血压比较低的患者,一时间内难以补充血容量,可以先选择血管收缩剂来提高血压之后保证重要的脏器供血。
无论出现何种类型的休克,都是首先要补充血容量,否则可能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休克。
服用药物期间一定要及时纠正酸中毒,因为一切活性血管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均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比较准确的根据公斤体重与输注速度计算用量:药效和用量呈强线性相关。
短期应用,使用最小有效量(如感染性休克,MAP 目标为65 mmHg;更大剂量不改善预后,反而增加副作用)。
使血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要从小剂量小浓度开始,同时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必要时可以应用有创血压监测,持续动态监测血压等情况。
严防血压药液外渗,必要时可以应用中心静脉输注;发现局部红肿疼痛等情况时及
时更换血输注的血管,必要时局部给予普鲁卡因封闭,防止局部坏死。
停止时应该逐步减慢停止,严防突然撤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应用时注意浓度和速度,为了安全最好应用微量泵泵入,这样更安全,更准确。
血管活性类药物对血管有舒缩作用,不遵医嘱使用可能会造成低血压或高血压,出现头晕、心慌甚至意识丧失等症状,所以建议遵医嘱用药,避免加重病情;因为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很小剂量的调整也有可能造成血压、心率发生变化,所以切勿擅自调节输液速度。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规范
修订于2021年8月1日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规范
1.遵医嘱采用血管活性药,医生应当在医疗目标单上标明血压、心率
控制范围,如未按上述要求注明的,要督促医生将上述要求注明。
2.采用血管活性药物尤其就是膨胀血管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尽量从中心静脉滴注,未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且需长期使用者暂先选择粗大浅静脉,与
管床医生沟通即刻行置管术,家属拒绝签字置管者告知药物外渗的可能性及危害性,并签
字确认。
3.标签确切明晰,使用专用通路输出血管活性药,不要与中心静脉
压测量及其他静脉补液在同一条通路。
血管活性药在中心静脉导管三腔中的“proximal”腔输入。
4.变小血管药和倍增血管药应在相同管路输出。
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根据血压、心率等参数的变化,随时调整血
管活性药物的静脉滴注速度。
6.须使用微量注射泵,液体将要用完时提前配好续接液体,便于更
换,更改速度必须慢,特定药物可取双泵更改,尽量减少间断时间,换药后监测血压、心率变化。
7.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加强输注部位的观察,发现有外渗、堵
纳、静脉炎等必须及时处理。
一旦出现药物外渗。
立即启动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8.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应该逐渐减量,不可骤然停用。
9.采用硝普钠时应特别注意贮藏,现睿现用,采用期限不少于6小时
10.严格床头交接班。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传统意义上血管活性药物依其对血管的不同作用分为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两大类,分别用于升降血压为主,随着药物细胞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危重病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血管活性药应用范围和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血管活性药物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1)对血管紧张度的影响;(2)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3)心脏变时效应。
临床上常将此类药物用于改善血压、心脏排出量和微循环。
以药物临床实际的主要作用为依据,将血管活性药分为血管加压药、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剂三类,由于药物作用的多样性,血管活性药中不乏兼具升血压和增强心肌收缩力者。
1、多巴胺(Dopamine):为体内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是一种内源性儿茶酚胺。
A、适应症:(1)各种类型休克,尤其适用于伴有肾功能不全、心排量低的患者。
感染性休克在充分的容量补充后仍持续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心功能不全和/或周围血管扩张,常选用多巴胺改善血压,或联用正性肌力药(如多巴酚丁胺)。
目前对小剂量多巴胺用于治疗肾功能不全的观点也不一致,以尿量为观察指标的临床研究结果不一,但大多认为可对肾功能不全起到防治作用。
(2)心肺复苏中的应用限于症状性心动过缓和自主循环恢复后伴发的低血压。
而在心脏复苏时合用多巴胺(15mg/kg.min)并不能增加肾上腺素的加压作用。
(3)心力衰竭:多巴胺中等剂量使用时有正性肌力作用,同时无明显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可增加心排量,降低肺和体动脉阻力,改善心功能。
尚可用于心脏手术后低排高阻型心功能不全。
(4)机械通气时的辅助治疗。
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可反射性引起肾血管收缩,肾皮质血流量减少,多巴胺治疗能逆转这一情况,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肾功能不全的作用。
B、剂量:(1)小剂量(2-5mg/kg.min)主要兴奋肾、脑、冠状动脉和肠系膜血管壁上多巴胺能受体,有肾血管扩张作用,尿量可能增加;同时兴奋心脏b1-受体,有轻度正性肌力作用,但心率和血压不变。
(2)中等剂量(5-10mg/kg.min)主要起b1-受体、b2-受体激动作用,其正性肌力作用通过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脏指数,尽管同时使心率加快,但不是主要因素。
此剂量范围很少引起全身血管阻力改变。
但>2.5mg/kg.min的剂量可引起静脉收缩和肺动脉压增高。
(3)大剂量(>10mg/kg.min)使用时,a1-受体激动效应占主要地位,致体循环和内脏血管床动、静脉收缩,全身血管阻力增高,静脉容积减少,血压升高;肾动脉开始收缩后尿量逐步减少;随着剂量增加,a-受体强烈兴奋,可逆转其肾、肠系膜等血管扩张作用,使其血流量减少,同时使心率加快,甚至引起心律失常。
>20mg/kg.min的剂量其血流动力学效应类似于去甲肾上腺素。
2、肾上腺素(Adrenaline):为内源性儿茶酚胺。
A、适应症:(1)心搏骤停:肾上腺素是心脏复苏的常规抢救用药,适用于任何原因导致的心肺骤停的抢救,主要治疗作用机制是其a-AR兴奋作用,使冠脉灌注压增加,而其血流再分布效应保证了心肌和脑的优先供血,可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
但心脏复苏时的最佳应用剂量一直存有争议,研究表明初始大剂量静脉应用尽管可以增加CPR时的冠脉灌注压,提高自主循环的恢复率,但也可能导致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并不能改善长期预后和神经系统副作用。
(2)对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当阿托品和经皮起搏失败后,紧急情况下可考虑应用。
肾上腺素1mg加入500ml液体持续静滴,速率2-10mg/min(较少使用)。
(3)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能迅速改善过敏性休克症状。
一般0.5-1mg皮下或肌注,紧急情况下可稀释后静脉推注(不推荐)。
(4)支气管哮喘:肾上腺素较强的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作用使其能较快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
可采用0.5-1mg皮下或肌注。
(5)粘膜出血:稀释后局部应用可制止气道粘膜、鼻粘膜等出血。
B、剂量:(1)小剂量(0.3mg/kg.min)使用时,扩张阻力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从而改善心肌作功。
(2)中等剂量(0.7mg/kg.min)使用时,仍扩张阻力血管,而使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心血量增加,提高心排量。
(3)较大剂量时,兴奋a-受体,使阻力血管收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兴奋b1-受体,使冠状动脉扩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从而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
(4)兴奋b2-受体,使支气管和肠道平滑肌舒张松弛,并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物质,具有抗过敏作用。
(5)使心肌舒张期自动去极化速率加快,4相电位斜率增大,故心肌细胞不应期缩短,心率增快。
3、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为内源性儿茶酚胺。
A、适应症:(1)各类难治性休克的外周血管扩张,对其他血管收缩剂反应不佳。
常见于感染性休克病人,难治性低血压伴SVR降低(低排低阻型)。
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在容量复苏效果差的感染性休克病人中联合应用多巴酚丁胺(20-30mg/kg.min)+多巴胺(2-4m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5-1mg/kg.min),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增加组织灌注和氧输送,降低死亡率。
(2)嗜铬细胞瘤摘除后血压急剧下降。
(3)应激性溃疡等上消化道出血的辅助治疗B、剂量:常以1-4mg加入5%GS或NS中缓慢静滴,需血压监测,并与血管扩张剂合用以减轻脏器灌注不良。
4、间羟胺(Metaraminat):为效应较强的拟交感胺。
(临床不常规应用)A、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类型休克、心脏手术后低排综合征等引起的低血压,使用后可提高血压,增加心脑等重要器官灌注。
B、剂量:以10-100mg加入5-10%GS或NS中静滴,监测血压水平调节滴速。
5、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为合成的拟交感胺。
A、适应症:(1)主要用于短暂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动过缓病人。
(2)可用于迷走反射或阿-斯综合征导致的心搏骤停的抢救,但禁用于心肌梗塞所致心搏骤停。
B、剂量:起始剂量为2mg/min,可逐渐增至10mg/min。
6、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非拟肾上腺素药,实际上是一种抗利尿激素,如垂体后叶素。
A、适应症:(1)心肺复苏抢救用药,可作为除肾上腺素以外的另一种备选药物。
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对短时间心脏停搏的CPR效果相似,CPR时使用剂量有报道为40U静推,无效可重复应用。
(2)感染性休克伴血管扩张经标准治疗效果差时可考虑应用,以维持血流动力学。
(3)治疗肺出血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B、剂量:血管加压素40u 静脉推注用于心肺复苏7、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为多巴胺的前体,是合成的儿茶酚胺。
A、适应症:(1)充血性心力衰竭,尤适用于慢性代偿性心衰和严重心衰,用药后血流动力学改善,表现为心排量增加,肺动脉压和肺小动脉契嵌压下降,尿量增加。
(2)心脏手术后低排高阻型心功能不全。
(3)急性心梗并低心排量。
(4)感染性休克,细菌毒素、炎性介质等致心肌受损,心功能下降,在血容量补充后血压仍不能维持时。
B、剂量:常用2.5-10mg/kg.min,最大剂量不宜超过40mg/kg.min,一般以20-100mg加入5%GS或NS中静滴。
8、米力农和氨力农(milrinone and amrinone):属非甙、非儿茶酚胺类的强心药。
A、适应症:(1)短期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心力衰竭,重度瓣膜狭窄者禁用。
临床上与多巴酚丁胺合用可增强其强心作用,因为多巴酚丁胺可使cAMP含量升高。
(2)作为多巴酚丁胺发生耐药性后的替换治疗。
B、剂量:氨力农静注用量为0.5-2mg/kg,以0.2mg/min速度输入为宜;米力农静注时一般首先在10分钟内给予负荷剂量50mg/kg继持续静滴0.25-1mg/kg.min。
9、洋地黄类(digitalis):据作用强度快慢和维持时间长短可分为三类:①慢效类:洋地黄、洋地黄毒甙等,②中效类:如地高辛、甲基地高辛等,③速效类:如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
急症危重病人常选用速效类强心甙,最常用者为西地兰(cedilanid)。
A、适应症:(1)主要用于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先心病等引起心衰效果较好。
(2)对非洋地黄类药物引起的快速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有较好疗效。
B、剂量:首次0.4-0.8mg,2-4小时后再给予0.2-0.4mg,以葡萄糖20ml释放后缓慢静注。
在治疗心衰时剂量宜小,而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用量宜大。
10、硝普钠:硝普钠常用于重症监护情况下,当患者的血压尚能维持脑、冠状动脉和肾灌注时,处理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在以心排出量降低、左心室充盈压和体血管阻力增高为特征的晚期心力衰竭病人中,静脉滴注硝普钠将特别有效。
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硝普钠常被用作晚期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中的一个起始疗法。
起始滴速一般为0.3μg/kg·min,根据血流动力学反应缓慢向上调节滴速。
硝普钠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低血压,在肝或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使用易发生硫氰酸盐和/或氰化物中毒。
11、有机硝酸盐:由于对心外膜冠状血管相对选择性的扩血管作用,有机硝酸盐(如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醇和单硝酸异山梨醇)除了降低心室充盈压、室壁应力和氧耗外,尚能通过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冠脉血流,而改善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12、钙通道拮抗剂:抑制钙离子内流,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
1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通过降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初剂偶可引起血压突然下降,尤其在血管内容量不足的病人,因此,使用时建议以小剂量短效药开始(如卡托普利6.25mg或依那普利2.5mg),对明显左心功能不全或已接受大剂量利尿剂的病人开始应用这类药物时应小心。
14、交感神经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以扩张小动脉为主,也扩张静脉,可降低肺动脉高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并有消除室性早搏作用,对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具有良好疗效。
该药起效快(5分钟),作用时间短,停药15分钟作用消失。
应注意静注剂量过大时可引起低血压,使用时需严密监测血压和心脏情况。
15、直接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对其作用的细胞机制所知甚少,是一个有效的抗高血压药。
在心力衰竭时,它通过降低体动脉和肺动脉输入端阻抗和血管阻力而降低右心室和左心室后负荷,从而使前向性每搏容量增加。
与大多数其他扩血管药相比,肼苯哒嗪能更大程度地降低肾血管阻力和增加肾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