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方法 及注意事项1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血管活性药物注意事项
1.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处方和建议,并且严格按照剂量和用药时间服用。
2. 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止使用药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3. 若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心悸、皮疹等),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就医求助。
4. 长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监测药物合理性和疗效。
5. 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的患者,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之前应告知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6. 患有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
7. 避免饮用大量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因为这些饮料可能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8. 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管理血管活性药物的重要方面,包括减低盐分摄入量、限制饮酒、戒烟、适量运动等。
这些措施对于降低血压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9. 不要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影响。
使用其他药物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10.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持适度的体重,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情绪波动,有助于血管活性药物的有效治疗效果。
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硝普钠,酚妥拉明,间羟胺。
血管活性药是临床特别是危重病人常用的药物之一,用药剂量必须要精准正确,一般需要微量推注泵进行给药,所用注射器一般是50ml。
药物总量(mg)=kg体重×3,将kg×3的药物总量(mg)稀释为50ml,则ug/kg.min=ml/h. 一.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药),是心搏骤停的首选药物。
除过敏性休克外,一般肾上腺素不作为休克或治疗低心排综合症的首选药物,仅在应用了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而升血压效果仍不好的顽固性严重低血压下才考虑使用。
低剂量可用于支气管痉挛。
用法:根据病人的需要量,体重(kg)×0.3,则每小时输注1ml时肾上腺素的用量为0.1ug/kg.min。
一般先从0.01ug/kg.min开始输注,可逐渐增加至0.2-0.5ug/kg.min。
体重(kg)×0.03等于肾上腺素总量的(mg),则每小时输注1ml肾上腺素用量:0.01ug/kg.min。
二.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药):增加心室做功,收缩肾脏,肠系膜等内脏及外周血管系统。
配制同肾上腺素,用法:0.01-0.2ug/kg.min,用于改善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三.多巴胺(儿茶酚胺类)是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前体。
临床上常用多巴胺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循环阻力的作用而用于升高血压,也用于心力衰竭低心排量综合症。
较大剂量(大于10ug/kg.min)可致心动过速,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但较肾上腺素少见。
小剂量(小于5ug/kg.min)对内脏血管的扩张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这种作用在休克治疗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分布性休克的治疗中,在应用血管收缩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的同时,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可拮抗肾脏血管的收缩作用。
小剂量多巴胺也常用于创伤,休克等出现少尿时,对增加尿量有明显作用。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护理常规目的指导护士规范使用特殊药物,保证输液安全;范围适用于使用经微量泵静脉泵入的特殊药物时,包括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胰岛素、其他类药物等等。
1.护理常规1.1 使用特殊药物时科室应组织护士学习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注意评估该药的生产日期、有效期、使用方法及其质量,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1.2 严格根据医生的医嘱配置特殊药物,配置时严格执行双人核对,抢救中使用时应大声复述一遍医生的口头医嘱,确认无误后方可配置,抢救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1.3 使用中配置好药物后,在条码标签上,双人核对签名,药物配置好后 24h 内有效,超过 24h 应丢弃或更换。
1.4 使用特殊药物时,必须悬挂“高危药物”标识,15分钟巡视一次后每小时且每班巡视三次;1.4 血管活性药物建议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输入,紧急情况下可选择外周大静脉输注。
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禁止外周注射,防止药物外渗,使用微量泵恒速注射。
1.5 血管活性药物尽量使用独立输液通路,禁止从该通路推注其他药物,剂量按公斤体重方式换算,严格控制药物最大剂量:如多巴胺 20ug/kg ·min、去甲肾上腺 1.5ug/kg ·min、肾上腺素 0.2~0.5 ug/kg ·min。
1.6 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时,必须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交替更换,更换时先打开另一注射泵,再关闭已经应用完毕的微量静脉注射泵;其他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大时,也应使用双泵推注药物方法,如使用多巴胺>10ug/kg ·min 时使用。
1.7 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管活性药物通过三通从同一种静脉输入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微量泵速度过慢< 1 mL/ h 时,极易引起静脉回血及阻塞,需与医生沟通使用生理盐水微泵冲管,总速度>10mL/ h 。
1.8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前、后应测量血压、心率、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用药初期设置 5~15min 监测一次(应用硝普钠时5min 测量血压一次)并及时记录,待血压稳定后宜每 1h 记录 1 次血压、心率、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末梢循环、尿量、药物不良反应等,病情变化随时测量并记录。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流程1. 引言血管活性药物是用于调节和改善血管功能的药物类别。
在临床上,血管活性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本文将介绍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流程。
2. 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血管活性药物包括:ACE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
在进行选择时,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等因素。
3. 用药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需要做,包括: - 完成血液检验,如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以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
- 清楚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 确认患者是否对特定药物过敏,应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
4.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药物。
- 不要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如果需要调整,应咨询医生的指导。
- 定期复查,检查药物的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 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 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能会出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 头痛、头晕、乏力等,这些症状通常在用药初期会出现,一般会逐渐减轻。
-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可通过调整剂量或饮食习惯来缓解。
- 全身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处理。
6. 药物的疗效评估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过程中,医生会定期进行疗效评估,评估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是否得到了改善。
如果疗效不佳,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其他药物。
7.注意事项及禁忌症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及禁忌症,包括: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某些血管活性药物。
- 患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慎用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血管活性药是临床特别是危重病人常用的药物之一,用药剂量必须要精准正确,一般需要微量推注泵进行给药,所用注射器一般是50ml。
药物总量(mg)=kg体重×3,将kg×3的药物总量(mg)稀释为50ml,则ug/kg.min=ml/h.一、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有: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肾上腺素、间羟胺、异丙肾)2、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米力农、洋地黄类)3、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卡托普利、酚妥拉明)二、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应用1、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药),是心搏骤停的首选药物。
除过敏性休克外,一般肾上腺素不作为休克或治疗低心排综合症的首选药物,2、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药):用于改善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3、多巴胺(儿茶酚胺类)临床上常用多巴胺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循环阻力的作用而用于升高血压,也用于心力衰竭低心排量综合症。
4、多巴酚丁胺(人工合成的儿茶酚类药):多巴酚丁胺有良好的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呈正相关。
适用于由心输出量减少而导致的休克和低心排量综合症。
5、异丙肾上腺素(人工合成的儿茶酚类药):兴奋心脏,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传导加速,适用于心源性休克。
6、间羟胺(阿拉明):升血压作用持久,可靠比去甲肾上腺素较少出现心悸,适用于神经源性,心源性及感染性休克早期。
7、硝酸甘油(硝酸脂类药物):血管扩张药,扩张静脉和动脉,以扩张静脉为主。
创伤病人和外科大手术后,如有心肌供血不足的表现(心排量下降,尿量减少,S-T段下降或T波倒置,心动过塑传导阻滞等)大血管术后,冠状动脉架桥术后和术前即有心室肥厚伴劳损的心脏术后病人可常规应用硝酸甘油,以保护和改善其心功能。
也可用于高血压的控制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8、硝普钠(硝酸脂类血管扩张药):能直接松弛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常用于高血压脑病,脑出血等高血压危象。
9、酚妥拉明(立其丁):临床治疗肺充血或肺水肿的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性心肌梗死。
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血管活性药是临床特别是危重病人常用的药物之一,用药剂量必须要精准正确,一般需要微量推注泵进行给药,所用注射器一般是50ml。
药物总量(mg)=kg体重×3,将kg×3的药物总量(mg)稀释为50ml,则ug/kg.min=ml/h.一、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有: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肾上腺素、间羟胺、异丙肾)2、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米力农、洋地黄类)3、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卡托普利、酚妥拉明)二、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应用1、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药),是心搏骤停的首选药物。
除过敏性休克外,一般肾上腺素不作为休克或治疗低心排综合症的首选药物,2、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药):用于改善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3、多巴胺(儿茶酚胺类)临床上常用多巴胺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循环阻力的作用而用于升高血压,也用于心力衰竭低心排量综合症。
4、多巴酚丁胺(人工合成的儿茶酚类药):多巴酚丁胺有良好的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呈正相关。
适用于由心输出量减少而导致的休克和低心排量综合症。
5、异丙肾上腺素(人工合成的儿茶酚类药):兴奋心脏,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传导加速,适用于心源性休克。
6、间羟胺(阿拉明):升血压作用持久,可靠比去甲肾上腺素较少出现心悸,适用于神经源性,心源性及感染性休克早期。
7、硝酸甘油(硝酸脂类药物):血管扩张药,扩张静脉和动脉,以扩张静脉为主。
创伤病人和外科大手术后,如有心肌供血不足的表现(心排量下降,尿量减少,S-T段下降或T波倒置,心动过塑传导阻滞等)大血管术后,冠状动脉架桥术后和术前即有心室肥厚伴劳损的心脏术后病人可常规应用硝酸甘油,以保护和改善其心功能。
也可用于高血压的控制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8、硝普钠(硝酸脂类血管扩张药):能直接松弛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常用于高血压脑病,脑出血等高血压危象。
9、酚妥拉明(立其丁):临床治疗肺充血或肺水肿的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性心肌梗死。
ICU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在ICU中,血管活性药物被广泛用于维持循环的稳定和调节血流动力学。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增加或减少血管张力,调节血压和心脏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使用。
1.血管收缩药物:- 去氧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常用于休克或低血压患者,它可以收缩静脉和动脉,增加血液回流和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
- 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血管加压素是一种强效血管收缩剂,它可以收缩血管,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提高血压。
常用于顽固性休克或难以调节的感染性休克。
- 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一种内源性神经递质,也是一种肾上腺素能药物。
在低剂量下,多巴胺可以扩张肾动脉,增加血液流向肾脏,促进尿量增加。
在高剂量下,它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提高心输出量。
2.血管扩张药物:- 硝普钠(nitroprusside):硝普钠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可以迅速降低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降低血压。
它常用于严重高血压危象或心力衰竭患者。
- 间羟胆酸(hydrocortisone):间羟胆酸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血管扩张。
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间羟胆酸常与其他血管活性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 酚妥拉明(phentolamine):酚妥拉明是一种α受体阻滞剂,能够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血压。
它常用于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危象,以及因交感神经超活跃引起的高血压。
3.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给药途径和剂量:血管活性药物通常通过静脉给药,剂量需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其他相关指标进行调整,以达到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监测和评估:在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以及评估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这些数据可以指导剂量的调整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血管活性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风险,如心律失常、血压过低、过敏反应等。
低血压危急时刻血管活性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低血压是指人体血压过低的一种病症,当血压降至危急水平时,可能会出现眩晕、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血管活性药物能够起到迅速提高血压的作用,救助患者。
然而,正确使用这类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低血压危急时刻血管活性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I. 血管活性药物的分类血管活性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两类。
1. 血管收缩剂血管收缩剂主要通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脏收缩力和收缩率,收缩全身血管以提高血压。
常见的血管收缩剂有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2. 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通过放松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液供应,从而提高血压。
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II.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方法1. 活动前给药在危急时刻,如果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可以立即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一般情况下,血管收缩剂更适合用于活动前给药,因为它们能够迅速提高血压并增加心脏的收缩力。
2. 静脉滴注对于低血压危急的患者,血管扩张剂通常以静脉滴注的形式给予。
这种给药方法可以迅速将药物输送到全身循环系统,并提高血压。
3. 剂量控制在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时,剂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确定合适的剂量。
不宜一次过量使用药物,以免出现反作用过度。
4. 监测血压在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
如果血压升高到正常范围或超过正常范围,应适当减少药物的剂量或停止给药,避免出现高血压等不适反应。
5.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血管活性药物在治疗低血压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心悸、恶心等。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告知医生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处理。
III. 注意事项1. 高危人群警惕低血压危急时刻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要格外警惕高龄、体弱多病的患者,以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2. 专业指导在低血压危急时刻,最好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血压评估和血管活性药物的给药决策。
血管活性药物注意事项血管活性药物是指能够影响血管收缩和扩张的药物。
这类药物广泛用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但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首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前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
不同种类的血管活性药物具有不同的机制和药效,因此使用前应该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等相关信息。
同时,遵循医生的指导用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血管活性药物可能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头痛、眩晕、乏力、低血压等。
如果出现副作用,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调整用药方案或及时处理。
此外,一些血管活性药物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与降压药、抗凝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使用这些药物时应特别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另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过程中要遵循合理的用药原则。
用药时间、剂量和频次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血管活性药物需要持续使用以达到稳定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对治疗的干扰。
另外,坚持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用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最后,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格外谨慎。
这些人群的身体状况可能与一般人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总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要注意事项是多方面的,包括遵循医生的指导、关注药物的副作用、遵循合理的用药原则等。
只有在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和风险的基础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用药,才能更好地发挥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硝普钠,酚妥拉明,间羟胺。
血管活性药是临床特别是危重病人常用的药物之一,用药剂量必须要精准正确,一般需要微量推注泵进行给药,所用注射器一般是50ml。
药物总量(mg)=kg体重×3,将kg×3的药物总量(mg)稀释为50ml,则ug/kg.min=ml/h. 一.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药),是心搏骤停的首选药物。
除过敏性休克外,一般肾上腺素不作为休克或治疗低心排综合症的首选药物,仅在应用了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而升血压效果仍不好的顽固性严重低血压下才考虑使用。
低剂量可用于支气管痉挛。
用法:根据病人的需要量,体重(kg)×0.3,则每小时输注1ml时肾上腺素的用量为0.1ug/kg.min。
一般先从0.01ug/kg.min 开始输注,可逐渐增加至0.2-0.5ug/kg.min。
体重(kg)×0.03等于肾上腺素总量的(mg),则每小时输注1ml肾上腺素用量:0.01ug/k g.min。
二.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药):增加心室做功,收缩肾脏,肠系膜等内脏及外周血管系统。
配制同肾上腺素,用法:0.01-0.2ug/k g.min,用于改善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三.多巴胺(儿茶酚胺类)是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前体。
临床上常用多巴胺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循环阻力的作用而用于升高血压,也用于心力衰竭低心排量综合症。
较大剂量(大于10ug/kg.min)可致心动过速,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但较肾上腺素少见。
小剂量(小于5ug/kg.min)对内脏血管的扩张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这种作用在休克治疗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分布性休克的治疗中,在应用血管收缩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的同时,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可拮抗肾脏血管的收缩作用。
小剂量多巴胺也常用于创伤,休克等出现少尿时,对增加尿量有明显作用。
但常规使用小剂量多巴胺并不能防止急功能衰竭成改变病程。
相反,小剂量多巴胺可使内脏循环血流分布,从而引起内脏器官灌注不良,可能不利于氧供需平衡。
配制及应用方法:病人体重(kg)×3为多巴胺的总剂量稀释至50ml用微泵给药,每小时推注的ml即病人应用多巴胺的量化数(ug/kg.min).例如:体重50k g×3=150mg(多巴胺量),用50ml注射器将150mg多巴胺用ns或5%gs,稀释至50ml,则多巴胺用量为1ug/kg.min。
四.多巴酚丁胺(人工合成的儿茶酚类药):主要兴奋心脏的受体。
5-10ug/kg.min的多巴酚丁胺,有良好的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呈正相关。
适用于由心输出量减少而导致的休克和低心排量综合症。
对于伴有肺动脉高压或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的低心排量综合症的病人更适用。
多巴酚丁胺使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外周阻力下降,而更有利心肌氧供需平衡的维持和心脏功能恢复。
在大剂量使用时可引起心率加快,甚至心律失常,心肌耗氧量大,不用于不合并心输出量下降的休克治疗。
配制及应用方法同多巴胺。
常用剂量:2-10ug/kg.min。
一般剂量不超过15-20ug/kg.min。
五.异丙肾上腺素(人工合成的儿茶酚类药):兴奋心脏,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传导加速,适用于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动过缓或心脏传导阻滞,用于伴心动过缓的低心排状态,也可用于严重支气管痉挛。
用量.0.01-0.1ug/kg.min。
六.间羟胺(释放储存的儿茶酚胺间接产生作用。
升血压作用持久,可靠比去甲肾上腺素较少出现心悸,适用于神经源性,心源性及感染性休克早期。
用量50-100ug/min.
七.硝酸甘油(硝酸脂类药物),血管扩张药,扩张静脉和动脉,以扩张静脉为主。
创伤病人和外科大手术后,如有心肌供血不足的表现(心排量下降,尿量减少,S-T段下降或T波倒置,心动过塑传导阻滞等)大血管术后,冠状动脉架桥术后和术前即有心室肥厚伴劳损的心脏术后病人可常规应用硝酸甘油,以保护和改善其心功能。
也可用于高血压的控制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硝酸甘油常见的不良反应: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头痛,易产生耐药性,每天停药几小时可减轻耐药性。
耐药时对重症病人如需要可加快输注速度克服,或使用其他血管扩张药代替。
长时间大剂量输注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应用方法:体重kg×0.3,则用量是0.1ug/kg.min,常用量0.1-10ug/kg.min.注意用药时病人的心率和血压变化。
八.硝普钠(硝酸脂类血管扩张药)能直接松弛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降低体动脉和肺动脉以及心脏充盈压,同时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
可反射性引起心动过速。
常用语高血压脑病,脑出血等高血压危象。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病人的四肢末梢循环不良时,可加用硝普钠使组织灌注改善。
应用剂量过大或用时间长,可发生氰化物中毒,造成组织缺氧。
停用后可能发生反跳性高血压,减少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引起低氧血症。
体重kg×3, 用量:0.33ug/kg.min或0.25/kg.min.常用量0.1-5ug/kg.min。
九.酚妥拉明:临床治疗肺充血或肺水肿的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性心肌梗死。
快速输注可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及严重低血压。
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低血糖及加重消化性溃疡。
用法用量:kg×0.3,常用量0.1-10ug/kg.min。
注意事项:使用血管活性药应注意从低浓度,低浓度开始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根据血压,心率,心律情况调整注射速度,确保药物应用的有效剂量。
硝普钠溶解后要避光,新鲜配制,配好溶液不应超过8小时,以防发生氰化物中毒。
硝酸甘油超量可出现发绀,气短,发热,抽搐等亚硝酸盐中毒症状,使用巴胺时注意保护穿刺部位的血管,配置好的多巴酚丁胺使用时限24小时。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硝普钠,不能用碱性溶液溶解。
多种血管活性药同时使用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如速尿于多巴酚西胺联合用药时,应先抽取生理盐水,再抽取药物,以免发生沉淀,导致药物疗效降低,致产生毒副作用。
血管活性药停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血压,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