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患
- 格式:pptx
- 大小:490.62 KB
- 文档页数:20
近代河南省淮河流域水灾的空间分布朱正业;杨立红【摘要】淮河流域是河南省范围最大的水系,受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近代河南省淮河流域致灾强度大,受灾范围广.从水灾的分布而言,有的是淮河干支流同时发生的水灾,有的年份受灾州县数量数十个;同一个受灾州县里,受灾面积、受灾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近代;淮河流域;水灾;空间分布【作者】朱正业;杨立红【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9.42淮河流域是河南省范围最大的水系,北部以黄河及废黄河为界,西以伏牛山、外方山与伊洛河为界,南及西南以大别山、桐柏山与长江流域分界。
在河南省内面积88310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3%。
其中山区面积占省淮河流域面积的22%,丘陵区面积占16.5%,平原面积占61.5%。
“淮源附近,桐柏山顶高1127公尺,桐柏县附近地高乃仅160公尺,息县以东,更降至40公尺以下;淮水支流行于豫省中部者,均位于丘陵地带,地高介于一、二百公尺之间,豫省东境自商丘项城正阳以东,地高均在40公尺以下,自此东趋皖省,地形愈趋愈下。
”[1]淮河干流南侧各支流,多发源于豫南大别山区,源流较短促,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洪水来势凶猛,洪量很大。
北侧诸支流大部分发源于豫西山地和黄河南堤平坡地,西部山区常有暴雨。
每当暴雨来临,流速大,冲刷力强,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对淮河易发生水灾的原因作了分析,他指出:“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北,有支流二十余处,长短容量各不相同,但都归入淮水。
自黄河夺取淮水故道,把浑浊的泥沙,带入淮河以后,历时既久,河沙沉积,河床便逐渐淤塞。
后来,黄河又改道,留给淮河的,就是那已被淤塞的旱路。
如遇大雨,河身就不免漫溢,而各支流又要灌入,因此,水灾的形成,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022年高考地理专题训练—淮河流域【典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淮河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它发源于河南省,在江苏省北部注入洪泽湖,大部分经高邮湖流入长江,少部分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
淮河全长约1000km,流域面积为26.9km2.材料二淮河流域图。
(1)在图中补画淮河流域的北部界线。
(2)试从淮河流域的位置、水系特点、流域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涝灾频发的原因。
(3)试提出治理淮河水患的措施。
【标准答题】(1)画图略。
(提示: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2)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具有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降水时间长、强度大的双重性;淮河流域支流众多,中游河道弯曲,且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农业等活动对植被破坏,加之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
(3)修建水库;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退耕还湖等。
【分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河流域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流域支流众多,中游河道弯曲,且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水患频发,应对措施为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退耕还湖。
【详解】(1)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
(2)在位置上,淮河流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水系上,支流多,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及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
(3)治理措施一方面要建蓄洪、分洪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同时还要退耕还湖。
【同类专练】1.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多1-4倍,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旱灾有逐年加剧之势,且旱灾重于水灾。
2014年淮河流域出现春旱连伏旱,伏旱接秋旱的长期大旱,全流域受灾农田超过1亿亩,淮河干流断流长达120天。
新高一地理暑假精品课(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气象灾害【学习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洪涝灾害、干旱、台风以及寒潮等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基础知识】一、洪涝灾害1.概念: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3.危害(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洪水灾害的类型二、干旱灾害1.概念(1)干旱旱灾: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3.危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四、寒潮灾害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高考地理中国的水文灾害专项试卷(含解析)中国地大物博,因此自然灾难也是不可幸免的,以下是中国的水文灾难专项试题,请大伙儿认真做题。
1.关于洪涝灾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地区属季风气候,洪涝灾难较少B.我国的西北洪涝地区可不能有洪涝灾难发生C.锋面和气旋都会产生暴雨,形成洪灾D.洪水的形成只与降水的强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解析: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洪涝灾难频发。
西北洪涝地区降水较少,防洪工程较少,因此一旦气候专门,降水增加,也会显现洪涝灾难。
答案:C2.有关暴雨洪涝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B.南美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C.我国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要紧发生在东北和西北地区D.暴雨形成过程中伴有气流的强烈下沉运动解析: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在亚洲而非南美洲;我国的大暴雨要紧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气流下沉一样可不能形成降水。
答案:A3.常发生在黄河上游和下游的自然灾难是( )A.洪涝B.水土流失C.地上河决口D.凌汛答案:D4.下列不属于洪水形成缘故的是( )A.冰雪融解B.冰凌堵塞河道C.人为因素导致大坝决口D.臭氧空泛解析:洪水形成的缘故有专门多,如强降水、冰雪融解、冰凌堵塞河道、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大坝决口等。
臭氧空泛与洪水的形成没有联系。
答案:D5.有关流域汇水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覆盖率越高,汇水速度越快B.土壤含水率越低,汇水速度越快C.地面坡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D.人口密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解析:汇水速度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正相关,与地面坡度正相关。
流域汇水速度与人口密度关系不大。
答案:C6.有关河道排水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谷越顺直、越通畅,排水速度越快B.纵向坡度越小,排水速度越快C.河流含沙量越大,排水速度越快D.河道中障碍物越多,排水速度越快答案:A7.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防备洪灾的是( )A.在河流上游滥伐森林B.大规模地围湖造田C.兴修水利工程D.在分洪区种植粮食答案: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河夺淮入海的原因及其危害一.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
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
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
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
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
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
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
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夺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废黄河),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
侵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
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
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
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
黄河挟带一万多亿吨泥沙的黄水,使鲁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逼淮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
黄河使淮河环境的变迁,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
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
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1194~1855年黄河夺淮的经过从1194~1855年,黄河长期夺淮达66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3年第12期施工技术2.2.3.5混凝土材料浇筑在浇筑过程中因意外情况而停止浇筑,如果停止时间没有超过混凝土材料初凝的时间,可以继续进行浇筑;如果停止时间超过混凝土材料初凝的时间,不能继续浇筑,直至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于1.50MPa时,才能继续进行浇筑。
2.2.3.6混凝土材料拆模与养护人工配合机械完成混凝土拆模,当墙身混凝土强度达到30%时拆模,先拆下根部固定木器与连接螺栓,然后再分块拆下定型大模板,吊模的过程中避免混凝土棱角被撞伤。
混凝土U形防渗渠与箱涵洒水养护,而墙身披挂湿水麻包袋养护,养护时间大于7d,在养护期内要时刻确认墙身混凝土材料处于湿润状态,其他部位使用混凝土养护剂养护。
3实验结果相同水力要素下,混凝土板梯形渠、浆砌石矩形渠与混凝土U形防渗渠的工程量、用工与占地面积等指标对比见表1。
根据表1可见,混凝土U形防渗渠的土方工程量比混凝土板梯形渠少了大约78%,比浆砌石矩形渠少了大约30.60%,而混凝土U形防渗渠的用工比混凝土板梯形渠少了大约78.20%,比浆砌石矩形渠少了大约33.10%。
混凝土U形防渗渠的占地面积比混凝土板梯形渠缩小了0.70m2,比浆砌石矩形渠缩小了0.60m2。
说明混凝土U形防渗渠的工程量小,用工少,占地面积较小。
混凝土U形防渗渠、混凝土板梯形渠、浆砌石矩形渠的每米造价分别为14.51元、64.79元、17.97元。
说明混凝土U形防渗渠的造价最低,为台山市农业综合开发大隆洞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节约成本。
台山市农业综合开发大隆洞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采用混凝土U形防渗渠后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见表2。
根据表2可见,由于混凝土U形防渗渠的防渗性较好,不仅降低渠道渗漏量,达到节约水资源的效果,还扩大了下游的灌溉面积,最终节水效益与扩灌收益高达28.06万元、45.12万元。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后,最终获得增产效益196.67万元。
建国初的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江河水患肆虐。
全国大大小小上千条河流,每年都会发生多场洪水泛滥,河堤决口,洪水淹没和冲毁良田,村庄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祸患。
其次是干旱,北方广大地区缺少雨水,土地不能灌溉,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正常年景下亩产只有二、三百斤。
当时农业完全处于靠天吃饭、受大自然摆布的状况。
因此,治理江河水患成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亟待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
建国初,中央政府召开最多的会议是水利工作会议,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全国性会议,研究解决治水的问题。
1950年的6—7月,淮河流域又发生水患,中、上游支流先后漫决。
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还有豫东部分县均受淹。
广大地区里的村庄被淹没。
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而死,或在树上被毒蛇咬死。
有的因船小浪大、翻船而死,共约计489人。
豫皖两省受灾面积4000余万亩,受灾人口共1300余万。
当时毛泽东看到灾情报告后,脸上浮现出沉重的表情,难过地落了眼泪。
面对洪水灾害,毛泽东一方面指令大力组织人力、物力防救,同时下决心把根治水患提到国家的重要日程。
围绕治淮工作,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全国治淮会议8月底在北京举行,会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对淮河水情、治淮方针、方案、应办工程等作了反复研讨。
之后又集中各地的意见,对治淮计划进行了修改、充实,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的方针,当时主要工程是加固和修筑堤防、疏导泄洪河道,并修建水库和拦河大坝,以增强蓄洪和灌溉能力。
当年11月成立治淮委员会。
接着,苏、豫、皖数十万民工先后开赴各治淮工地。
治淮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刚刚经过土改、翻身分得土地的广大农民,像当年支援淮海战役一样,如今又勇跃地奔赴治淮工地。
淮河两岸红旗招展,夯声不断,场面热火朝天。
民工们使用最简陋的工具:铣、锹、条筐、独轮车、夯,完全靠肩挑手推,奋战在各个工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