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课本中的_变调_符号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12.21 KB
- 文档页数:6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偏误分析摘要:形容词重叠是汉语的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文中主要是对汉语形容词重叠式进行研究分析,包括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类型、条件、句法功能、语法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对以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形容词重叠式;偏误;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对策Adjective Overlapping and Its Error Analysis in Teaching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Abstract: Adjective overlapp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pression in the grammar of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Chinese adjective overlapping, includ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types, conditions, voice changes, syntactic func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trying to analysis the errors that foreigners mak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finding out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Key words:Chinese adjectives overlap, error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y目录一、汉语形容词重叠的类型和条件 (1)(一)汉语形容词重叠的类型 (1)(二)汉语形容词重叠的条件 (4)二、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语音变化 (4)(一)AA的变调 (4)(二)ABB式形容词叠音后缀BB的语音变化 (5)(三)AABB的变调 (5)(四)A里AB式变调 (5)三、汉语形容词重叠的句法功能、语法意义、语用功能 (6)(一)汉语形容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6)(二)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6)(三)汉语形容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7)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形容词重叠的偏误类型及原因 (8)(一)重叠形容词前加程度副词 (9)(二)AABB式重叠与ABAB式重叠混淆 (9)(三)重叠形容词前加“有点” (10)(四)形容词重叠式后面与“着”、“了”、“过”连用 (10)(五)形容词重叠式不能直接用否定副词“不”来否定 (11)(六)缺少“的”、“地”、“得” (11)(七)重叠残缺和赘余 (12)五、对外汉语教学对策 (12)(一)针对形容词重叠式本身的对策 (12)(二)教学原则的选用 (13)(三)教材的编写和选用 (13)(四)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14)(五)从留学生角度分析出的对策 (14)注释: (16)参考文献: (17)汉语形容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重叠的类型繁多,语音变化多样,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和语调现象及其对外汉语教学作者:杨晶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汉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系统入手,对变调的内涵以及变调的基本类型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比较难掌握的上声变调现象进行具体研究。
说明上声变调现象的普遍性,解释它基本的,常见的三种变调类型。
此外,还对留学生容易出现的语调问题进行探究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调变化,只不过不同的语言,实现语调变化的方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
最后,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关于上声变调问题和语调问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上声变调语调教学一、变调的内涵及其基本类型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由音高构成;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格式。
在汉藏语系中一些语言的音节是有声调的,而在包括印欧语系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语系的音节是没有固定的音高格式的。
可见声调并不是音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也不是每个语系所必备的。
但对于汉语来说,声调十分重要,同一个音节“[PA]”在汉语中可以念成四种音高格式,即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PA55](巴),阳平[PA35](拔)、上声[PA214](把)、去声[PA51](坝)。
它的音高格式有平,升、曲降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义。
而这些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被称为调值,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分别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聲(51)。
声调在汉语中因为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显得十分重要。
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变调。
音节的变调大部分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形成的。
在汉语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以下几种:(一)“一、不”的变调(二)“七、八”的变调“七、八”放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为35,但也可以不变。
如:七岁、七块、八岁、八路(三)上声的变调二、上声的变调及其常见类型上声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或单用时调值不变,但在实际交际中因为常常与其他字词连用,因此上声可以纯粹地读为原调的情况几乎很少,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会发生变调现象,读为35或2l。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知识点一、语音:1、方言、地方口音过重: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鼻音、边音等发音不准。
2、拼音的省略:iou、uei、uen(iu、ui、un);ü、u;j、q、x与ü;3、声调:阳平(35)和去声(51),调值易被混淆,常会被读成44调值。
4、轻声:在现有的教材和研究中,“轻声”这一概念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
(1)轻声是跨越语音层面和语义层面的连读变调;(2)轻声变调的特点是轻声音节失去了原来声调;(3)轻声音节的调值可能轻短,也可能不轻不短。
(4)与轻声调值问题相关的是轻声的重读现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为AABB式后,原来的轻声会变读如阴平例如:“阴+轻”的“规矩”重叠为“规规矩矩(jū)”、“上+轻”的“马虎”重叠为“马马虎虎(hū)”。
(5)进入词汇教学的轻声词也分为“必读轻声词语”和“可轻读词语”两个部分。
“必读轻声词语”包括:①语法上的虚词(着,的,们,呢,等);②词缀(子、么,等);③叠音的亲属称谓(爸爸、妈妈,等);④具有别义作用的轻声词(大意、大爷、地道、地方、东西、利害、人家、照应,等)。
“可轻读词语”包括:①趋向动词(来、去);②方位词(里、边);③叠音动词(听听、闻闻)。
5、儿化音:儿化音主要是发音难、本身无规律可循、难掌握。
小孩、男孩、女孩、聊天、老头、大伙、冰棍、相片、旁边、干活、小俩口、玩等12个词出现频率较高,使用较广,都是儿化词(读时带“儿”)。
其他都是一些不常用的。
6、语流音变:容易带有个人语用习惯、地方方言语用习惯,也没有标准的规定,多用在口语交际中。
(一般有异化、弱化、同化等。
)7、一些词语错误认读:因为一些原因,把一些字或词语理所当然地认读或者造音。
如:憎(zēng)恨、符(fú)合、笨拙(zhuō)、卑鄙(bǐ)、剽(piāo)悍等,注音的都是只有一个读音的,而我们多用了它们的错误读音。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变调现象作者:魏晓宇周梁玉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6期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在人们交流沟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现代汉语也成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但是,汉语中的某些音节在一定的语流中会发生一定的变调现象,本文将结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变调现象进行梳理。
关键词:现代汉语;变调现象;高校;现代汉语教学一、引言随着人们对汉语教学的重视,现代汉语已成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其中,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与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一同成为现代汉语研究的重要部分。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近年来更是受到学者重视。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07),汉语传统的分析方法是把一个音节分析成声母和韵母,再就是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
但是,一些音节的声调在一定的语流中会发生变化,与单独念的时候的调值并不一样。
本文对这些常见的变调现象进行梳理,主要列举出以下几类。
二、“一”的变调在现代汉语中,“一”在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用在序數中,声调保持不变,仍是阴平,调值为55。
例如:①一、二、三②六十一三七二十一③第一第二十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序数仅限于“一”作为数词紧跟在前缀“第”之后,或者“一”成为某个多位数的个位数字且这个多位数出现在前缀“第”之后。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的变调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
1.“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调值为35。
例如:一片一个一座一定一样一见如故2.“一”用在非去声字前,念去声,调值为51。
例如:①一支一桌一边一般化(用在阴平字前)②一轮一年一成一言为定(用在阳平字前)③一首一亩一匹一笔勾销(用在上声字前)3.“一”夹在相同的动词中间时,念轻声。
例如:推一推谈一谈走一走试一试现代汉语中的“一”兼有数词和助词等多种词性,因此这三种变调方法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相当普遍。
浅述对外汉语上声教学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习得上声声调更是难中之难。
国内许多学者针对声调教学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将声调教学中的上声习得作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和书籍却是凤毛麟角。
本文将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上声教学,以期为对外汉语上声教学奉献绵薄之力。
关键字:对外汉语;上声教学;声调一、相关概念—上声与上声变调普通话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上声在单独念时,发音是固定的,其调值为[214],即声调中的第三声。
可是在词语及语流环境中,受后一音节声调的影响,上声的调值会发生变化,称之为上声变调。
1.上声与非上声连读的变调上声后边是阴平、阳平及去声时,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21]:1.上声与上声连读的变调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一个上声变调,近似阳平,调值由[214]变为[35],后一个上声的调值保持不变:类别原调值变调上声+上声你214,好214你35好214三个上声相连时,应根据词语的语意,确定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再进行变调。
根据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三个上声音节的变调可分为三类:类别原调值变调上上+上展214,览214,馆214展35览35馆214上+上上小214,老214,虎214小214老35虎214上+上+上我214,与214,你214我214与21你214二、对外汉语上声教学相关研究1.普通话上声的习得研究目前关于上声的教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坚持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方面,通过把汉语的语音特点与对外汉语的声调教学相结合,把语音教学切实地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内容展开。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时,对于声调普遍感到困难,而四个声调中最难掌握的又是第三声。
鲁健骥指出,留学生在单独说时大都会把[211]读成[214],把连读的上声音节全读成[214]。
林焘指出上声的教学是复杂的,他认为上声的教学应该先教半三声[21],再教全三声[214]。
浅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拼音教学作者:张钥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0期摘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拼音教学对学生后续的汉语学习、汉语交际能力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结合汉语拼音的特点,多思考多探索,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以蒙古国科布多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拼音教学为例,分析拼音教学中的难点,提出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汉语拼音;蒙古国科布多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拼音教学建议一、引言“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教师以汉语为教学内容,以课堂为教学环境,指导学生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1]在零起点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拼音教学是教学初期的主要任务。
该阶段的教学一般持续20-30学时,主要开展音节、声母、韵母、声调、变调、拼读及书写的教学。
二、什么是汉语拼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
55年来,汉语拼音的推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汉语拼音已经成为识读汉字、学习普通话、培养和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成为改革和创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依据,成为编制盲文、手语、旗语、灯语的重要基础,广泛用于中文文献排序检索以及工业、科技领域的型号和代号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汉语拼音输入汉字被普遍使用,汉语拼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须臾不可或缺。
汉语拼音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作为各外文语种在指称中国事物、表达中国概念时的重要依据,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桥梁,被广泛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交流等领域。
汉语拼音作为一种科学、方便、实用的语言文字工具,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我国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提高信息化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和语调现象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本文从汉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系统入手,对变调的内涵以及变调的基本类型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比较难掌握的上声变调现象进行具体研究。
说明上声变调现象的普遍性,解释它基本的,常见的三种变调类型。
此外,还对留学生容易出现的语调问题进行探究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调变化,只不过不同的语言,实现语调变化的方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
最后,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关于上声变调问题和语调问题的教学方法。
标签:上声变调语调教学一、变调的内涵及其基本类型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由音高构成;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格式。
在汉藏语系中一些语言的音节是有声调的,而在包括印欧语系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语系的音节是没有固定的音高格式的。
可见声调并不是音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也不是每个语系所必备的。
但对于汉语来说,声调十分重要,同一个音节“[PA]”在汉语中可以念成四种音高格式,即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PA55](巴),阳平[PA35](拔)、上声[PA214](把)、去声[PA51](坝)。
它的音高格式有平,升、曲降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义。
而这些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被称为调值,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分别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聲(51)。
声调在汉语中因为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显得十分重要。
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变调。
音节的变调大部分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形成的。
在汉语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以下几种:(一)“一、不”的变调(二)“七、八”的变调“七、八”放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为35,但也可以不变。
如:七岁、七块、八岁、八路(三)上声的变调二、上声的变调及其常见类型上声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或单用时调值不变,但在实际交际中因为常常与其他字词连用,因此上声可以纯粹地读为原调的情况几乎很少,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会发生变调现象,读为35或2l。
文化视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偏误分析及对策张 熠 军事经济学院摘要:任何一种外语的教学工作,语音教学是其重中之重,也是难点之所在。
唯有学好了语音,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具体分析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重难点,对以汉语非母语的教学对象的汉语语音教学提供具体指导。
关键词:对外汉语;声调;初级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411-01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掀起汉语热,对外汉语事业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汉语。
因此,本文将对初级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声调教学进行分析,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使声调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和所有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生一样,声调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教学难点。
汉语的语音知识内容非常复杂,包括拼音、音调、儿化、轻声、语调等等,而且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几种带有声调的语言之一。
因此,汉语的四个声调成为了汉语学习初级阶段最大的难点。
不同的声调可以区别不同汉语的意义,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固定声调,需要逐一去记忆,所以这是学生感到很头疼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汉语学习初期一旦忽视语音形成基础,将会导致错误的语音发音,今后也很难得到纠正。
二、声调偏误产生原因对于不同声调的习得难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通过查看以往的声调偏误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声调的习得难度没有统一标准。
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可能会对一种声调较难习得,另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可能会对另一种声调较难习得;并且,即使是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个体对于声调的习得,也在静态和动态、听辨和发音等方面存在差异。
声调偏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洋腔洋调”的最典型表现。
具体说来,学生们读汉语拼音四声时,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学生声调偏误的类型主要体现为调型、调值和调长等方面。
对外汉语教材中“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研究作者:徐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声调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着眼于对外汉语教材中“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通过对十部权威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对教材“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以期学习者能够在交际中出现更少的偏误。
关键词:变调;讲解内容;教材编排作者简介:徐迟,女,汉族,1988年7月出生,山东滕州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为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2声调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不少汉语学习者虽然能够掌握单个汉字的读音,但是一旦进入交际状态,就容易出现“洋腔洋调”。
这主要是由于词语的连读和搭配,导致一些声调发生变化,而学习者却没有很好地掌握造成的。
“一”、“不”的变调,虽然是汉语学习者在初级阶段较早接触的变调现象,但在实际交际中,学习者依然容易出现偏误。
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仅着眼于教材中“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因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实际效果与教材的编排有着一定关系。
因此,本文选取十部应用广泛、由权威出版社出版并具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材,对“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进行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对教材“一”、“不”变调讲解的编排提出更合理的建议,以期学习者能够在交际中出现更少的偏误。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一”、“不”变调讲解内容的编排对比(一)编排位置的对比1.置前式在一些对外汉语课本中,在教材全部课文开始之前,以专题形式简单介绍汉语语音知识。
变调作为语音的一部分,因而也置于课文部分之前。
例如《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I》(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目标汉语·基础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跟我学汉语综合课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体验汉语基础教程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等。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变调现象分析作者:葛瑞红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1期文/葛瑞红【摘要】变调属语流音变的一种情况,汉语中的某些音节在一定的语流中会发生一定的变调现象。
文章将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五种变调特征进行举例分析,使汉语学习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现代汉语的变调现象。
【关键词】现代汉语;变调;调值【作者简介】葛瑞红,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
我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是一个音紧接着一个音说,各个音连续不断,从而形成了长短不等的一段段语流。
语流内的一连串音紧密连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断改变,有时难免互相影响,产生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
在现代汉语中,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个朗读该音节时的调值产生了区别,这种变化我们统称为变调。
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下列几种:一、上声的变调上声音节的字单念或在词语末尾的时候,调值不变。
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1.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字的声调变为阳平,即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成35,这叫逆行异化;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前一个上声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35,有的变21。
例如:水果、了解、领导、演讲、保险等词中,第一个上声的调值变为35;等、讲讲、买买等词中,第一个上声调值变为35;嫂子、饺子、姐姐、奶奶等词中,第一个上声调值变为21。
2.三个上声相连,由于第二个上声声调变为阳平,所以第一个上声声调仍为上声。
总之,如一个上声字后为一个上声字,这个字变为阳平;若其后的上声字已为阳平,则这个字仍为上声。
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读21,第二音节调值变35;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读35。
例如:展览馆、管理组、女子组、讲演稿、手表厂。
3.如果连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则可以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按上述办法变调。
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音读214,前面的一律变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