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设计课题表格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9
5玲玲的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主题《玲玲的画》第一课时(共2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通过朗读课文认识“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画、评、报”10个生字,通过动作、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端详、啪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
借助图画理清课文顺序,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评价任务】1.正确认识“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画、评、报”10个生字,理解“端详、啪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
(目标1)2.理清课文顺序,讲讲这个故事。
(目标2)【学习内容】本单元是课文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内容短小,主题明确。
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的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
第一课时侧重教授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解决本课生字词。
重点在引导学生对识字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提高识字效率和能力。
在朗读课文中,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梳理玲玲三次心情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学习,他们的识字、阅读能力基础较好,课文中除了生字外,都能顺利完成。
对于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读通这篇记叙常见生活小事的文章已不算难事。
本课生字词都比较简单,在初步感知课文和深入体会课文中随文识字就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
写字方面,学生养成了一定的正确书写习惯,继续巩固强化写字习惯,注重汉字的框架结构仍是本课写字指导关注的重点。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指向目标1)1、观察树洞图,分享发现了什么。
2、读课题,书写并识记“玲"字1、出示树洞图和树洞手绘画,激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课题,识字交流:识记“玲”字。
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课题《难忘的泼水节》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认识12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 个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丰富词汇量,提高书写能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1. 识字、写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设计教具准备1. 收集傣族泼水节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等教学工具。
3.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周总理和傣族泼水节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复备课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民族文化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中国56 个民族的图片或视频,画面中各民族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风情。
学生们被这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所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除了汉族,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中国有56 个民族。
”有的说:“我知道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 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出傣族。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字体工整美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声音整齐响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识字解词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学生们认真听取要求,然后开始自读课文。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课题《孟子三章》课型教读课时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课是这单元第一课,它是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作品。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
他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学习《孟子三章》既可以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又能学到孟子关于文章写法等方面的技巧。
教学本文,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和气势。
教学目标A: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B:背诵文章,积累名言警句。
C: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述思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把握论证思路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述思路教学准备师:收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或现实的资料生:1、自学字词,熟读课文。
2、字词理解识记过关并检测。
自学生问—群学究问—导学析问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入开水里,它能出人意料的一跃而出,逃离险境。
而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里,在舒适惬意中它渐渐乏力,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无法跳出。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很敏感,对还没来到的危险反应迟钝。
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
有一句名言很好的概括了这种情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呢?——孟子今天我们就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图片:温水煮青蛙回答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顺势导入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再读文章,疏通文意三、研读文章理清脉络(一)PPT出示文章全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L正确朗读,认识生字词2.把握朗读节奏教师预设:(1)重点注意字词:趺亩胶鬲拂士拂乱傅说(2)把握朗读节奏:展示朗读节奏示例: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放录音师范朗读,(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葡萄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二年级上册11《葡萄沟》教学设计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葡萄沟课时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葡萄沟》是二年级上册语文中一篇描写新疆吐鲁番地区葡萄沟美景的文章,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通过描绘葡萄沟的葡萄园、坎儿井、维吾尔族民歌等元素,向学生展示了葡萄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异域风情,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对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认识。
文章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增进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读好多音字“种"、“好”、“干"、“分”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喜欢葡萄沟与否,并说明理由3、能体会、掌握课文的重点句子并照样子进行仿写4、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活动,补充知识,提升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增强对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认识,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喜欢葡萄沟与否,并说明理由;能体会、掌握课文的重点句子并照样子进行仿写难点: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活动,补充知识,提升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增强对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认识,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教法学法教法:演示法、启发式、探究法等。
学法:游戏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材料、朗读评价表、黑板/白板、粉笔/马克笔等。
教学大步骤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习任务一:吸引兴趣】1、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吃过葡萄吗?好吃吗?生:吃过生:好吃!师:那你们知道在我国,种葡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吗?生:新疆!师:不错,有同学已经提前预习了2、引出课题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新疆盛产的葡萄是怎样的吧二、整体感知【学习任务二:把握整体结构】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2、集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老师适时纠正发音。
1《促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题名称《促织》主备人审核人参与备课人员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1.了解作家蒲松龄,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4.理解本文所揭露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所揭露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具PPT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集体备课终稿过程二次备课(根据班级学情修订终稿记录)环节一:导入新课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你知道这是评价谁的哪一部作品吗?《聊斋志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励志联吗?蒲松龄。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章《促织》。
环节二:学习目标1.参考《高考调研》,归纳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实、虚词,能准确翻译1-2段。
环节三:新课讲解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一:作者介绍(见《高考调研》)活动二:了解作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活动三:写作背景(见《高考调研》)活动四:解读题目“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
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任务二朗读文本,翻译概括第一段活动一:读准字音①猾黠( ) ②假此科敛丁口( ) ③数家之产( ) 活动二:翻译第一段(积累重点词句)尚:崇尚,爱好。
《制作课程表》教学设计课题: 制作课程表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表格斜线表头的制作方法,掌握合并单元格的方法。
(2) 熟悉表格的常用操作,加强表格应用。
(3) 感受表格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 合并单元格教学难点: 斜线表头的制作课前准备: 网络教室,“电子教室”教学软件,word软件,表格实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格画好的表格,边用鼠标指边解说:横线我们叫行线、竖线叫列线,它们组成的小方格叫单元格。
横向的单元格叫行,竖向的单元格叫列。
2.师:请学生在D盘建一个Word的文档,将其重命名为自己的名字,并将其打开。
3.师:现在让我们来制作课程表的第一步:插入表格。
你们知道几种插表格的方法?任务一:老师演示完插表格的方法后,请学生上台插入一张11行7列的表格。
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强调注意观察行和列,不要颠倒。
老师鼠标的移动位置。
生:横线竖线,格子2.学生,在指定位置建Word的文档3.生自我尝试插入表格。
学生上台演示插入表格,边说边做。
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地位。
通过学生演示,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有利于发现错误,突破难点。
三、调整表格1.师:我们制作出来的表格我们发现少了行或列,我们应该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如何操作2.师:我们制作出来的表格我们发现多了行或列,我们应该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如何操作3.师:我们制作出来的表格它们的单元格都是一样大小的,有的时候我们为了美观,需要调整某些单元格,观察这张表格和你插入的表格有什么不同点。
师:按照老师给的提示(合并单元格,先选定后操作。
)试试看能不能调整一下我们的表格。
教师巡视,发现已经做出来的同1.生:插入行或列2.生:删除行或列3生:有的单元格合在了一起,不知怎么办。
生:第一个单元格有斜线,不会操作。
生:试图合并单元格。
调整表格的时候采用学生自助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而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在演示有问题的时候采用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备课设计主备人课题名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型新授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千里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
2、通过观看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视资料、通过识读《三大战役示意图》等资料,培养“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3,通过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数学重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知识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评法过程线问题线活动线反思补救温故知新熨习导入模块一一场改革嬴人心---土地改革自主学习,交流释疑材料引领,点拨释疑巩固记忆,检查反馈模块二挺进中原转格局——战略进攻模块三三大战役决胜负——战略决战模块四渡江战役安天下史料研读,合作探究变式练习,巩固提升课堂小结达标检测达标检测订正反馈重庆谈判目的、签署文件、意义?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时间?标志?3、国民党重点进攻地区?怎样被粉碎?解放区土地改革政策时间措施结果意义1.你怎样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2、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冀南、冀东、渤海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获得了大量土地财产。
至1949年6月,解放区约有1亿农民分得3.75亿亩土地材料三: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
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党怎样调整土地政策?土地改革意义?1、材料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时间、指挥者、军队及意义?三则材料中双方力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三大战役名称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意义三大战役胜利意义渡江战役时间、经过、结果?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谈谈你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 葡萄沟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一部分:基本信息授课年级二年级单元及授课内容二上四单元《葡萄沟》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主题积累词句赞家乡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教材分析二上第四单元围绕“爱家乡"的人文主题,编排了课文《古诗两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以及《语文园地四》和“我爱阅读”《画家乡》。
本单元以写景文章为主,以家乡美景为线索,通过优美词汇,形象的表达,描绘不同地方之美,表达赞美之情。
其中《登鹤雀楼》写了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色,同时道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和美丽,抒发了作者对风景的赞美之情。
《黄山奇石》一课图文并茂,描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后让人感到风景俊美、景色神奇。
《日月潭》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名字由来以及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葡萄沟》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情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材在《黄山奇石》《葡萄沟》课后题安排了仿句的练习,在《古诗二首》《日月潭》课后题安排了写景词语的拓展积累,在《语文园地四》中安排了写景词句段的积累,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积累,在丰富语言经验基础上表达迁移,达到灵活使用的目的。
因此,本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同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优美的词句"。
纵观教材编排体系,尤其在低段教材中“积累与运用“设计充分体现了递进性。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积累与运用“这一语文要素始终贯穿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在中低段表现的格外明显,且积累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经验呈螺旋上升式发展,从机械记忆词语、短语的固定搭配,到自主感悟语言并根据自身喜好进行积累。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积累词句赞家乡”,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实践体验中积累并内化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