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精)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材料1 .我们生活的星球——地球是一个巨大的隋球体,它的直径约约12800千米。
有人把地球叫做水球,是因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而陆地面积只占约29%-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公转引起四季变化,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直径约1392000千米,是地球的109 倍,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太阳给地球带来光和热。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地球表面最主要析热源。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将成为一个黑暗、冰冷的世界,地球上将没有动物,没有植物,也没有人,也就是说,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有时圆,有时缺,这就是月相变化。
月相变化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
月球公转一周约30天。
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月球上没有大气,引力也很小。
4.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第一次绕地球航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体;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1967 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陆月球,宇航员尼尔. 阿姆斯特朗成为历史上踏上月球第一人;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2008 年9月27 H,“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漫步太空,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5.种子的基本结构由胚和种皮组成。
胚包括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几个部分。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萌发。
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足够的空气和适当的温度。
6.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另外,阳光、空气、温度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茎(或枝)变粗等。
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植物的生长周期为:种子萌发、长出幼苗、开花结果、繁育种子。
7.很多动物的生命老师从卵开始的。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班别:姓名:学号第一单元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放大镜)能放大图像。
3、用放大镜组合观察身边的物体,能把图像放得(更大),看清更多(更细)。
4、人类很早就开始对(动物)与(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研究。
5、直到400多年前,科学家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为人类展观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
6、常用的(显微镜)是一种由多块透镜组合而成的(光学仪器)。
7、显微镜主要包括:(目镜)、(物镜)、(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和反光镜等部件。
8、在使用显微镜时,应按照:(取镜)、(安放)、(对光)、(固定装片)、(调整)、(观察)、(收镜)等次序,规范使用。
9、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11、我们的身体也是由(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的。
12、池塘水中生活着众多微小的(生物),它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13、在这个微小的生命世界中,既有由(单个细胞)组成的植物和动物,也有一些微小的(多个细胞)生物。
14、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15、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糖类(分解)。
16、酵母菌是一种由单个细胞组成的真菌,它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17、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
18、常见的发酵食品主要有(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乳类)发酵制品、(蔬菜)发酵制品等。
19、实验题: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请按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给下列步骤排序:(3)转动粗准焦螺旋,通过目镜观察,调节反光镜。
(2)镜筒在前、镜臂在后、安放显微镜。
(8)从载物台上取下装片,将显微镜收回镜箱中。
(1)一只手握住镜臂,一只手托住镜座,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
(5)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物像大致清晰。
(4)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1课地球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 3 )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 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0000 )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 12800 )千米。
半径约为( 6400 )千米。
3.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29 )%。
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 地壳)、( 地幔)和( 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8844.43 )米。
6.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7.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0000 )千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
第2课太阳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 光)和( 热)。
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
2.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 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
第3课月球1.月相变化的原因是( 月球围绕地球在公转)。
2.( 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经过4天多的飞行,终于降落月球,宇航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3.月球体积不足太阳体积的六千万分之一。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约( 30 )天绕地球公转一周。
也就是我们平时我们说的一天。
4.在茫茫宇宙中,(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也是人类探测与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外星球。
第4课白天与黑夜1.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 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约( 24 )小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天。
2.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地球在自转)。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1课地球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半径约为(6400)千米。
3、地球叫(“水球”),也叫(蓝色星球),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
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
6、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级)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7、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
第2课太阳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
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
2、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
第3课月球1、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围绕地球在公转)。
2、(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经过4天多的飞行,终于降落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
3、月球体积不足太阳体积的六千万分之一。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约(30)天绕地球公转一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月。
4、在茫茫宇宙中,(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也是人类探测与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外星球。
第4课白天与黑夜1、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天。
2、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也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
五年级科学下册填空题⒈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⒉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半径约为6400千米。
⒊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
⒋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⒌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
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确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
⒍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
⒎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围绕地球在公转。
⒏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经过4天多的飞行,终于降落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⒐月球体积不足太阳体积的六千万分之一。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约30天绕地球公转一周。
⒑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天。
⒒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
⒓公元15世纪前后,人们逐渐开始怀疑“地心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昼夜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⒔中国北京正午12:00 德国柏林凌晨6:00 美国纽约半夜11:00⒕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睡莲一般在清晨开放,昙花总是在夜晚开放;猫头鹰白天睡觉,夜晚出来捕食,鸡白天活动,夜晚休息。
⒖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人们冬天喜欢阳光,夏天尽可能躲在阴凉处。
太阳本身发光的强弱是不变的。
⒗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在早晨和中午有明显的不同。
同样是正午,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阳光直射的情况。
⒘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
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冬季阳光斜射着我们,夏季阳光几乎直射着我们。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1课地球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 3 )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 地球是个球体 )。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0000 )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 12800 )千米。
半径约为( 6400 )千米。
3.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29 )%。
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 地壳 )、( 地幔 )和( 地核 )三个部分组成。
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米。
6.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7.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0000 )千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
第2课太阳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 光 )和( 热 )。
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4亿 )吨烟煤放出的热量。
2.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 1500万 )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
第3课月球1.月相变化的原因是( 月球围绕地球在公转 )。
2.( 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 “阿波罗11号” )宇宙飞船经过4天多的飞行,终于降落月球,宇航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 )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3.月球体积不足太阳体积的六千万分之一。
( 月球 )是地球的卫星,约( 30 )天绕地球公转一周。
也就是我们平时我们说的一天。
4.在茫茫宇宙中,(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也是人类探测与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外星球。
第4课白天与黑夜1.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 自转 )。
地球自转一周约( 24 )小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天。
2.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地球在自转 )。
粤教版(2017课标)科学五下主要内容第一单元身边的桥梁1.为了方便人和车辆的通行,人们在江河湖海上修建了(桥梁)。
2.(桥梁)必须具备一定的(承重)能力,才能让(行人、车辆)安全通过。
3.(增加厚度或改变形状)都可以增强纸桥的(承重能力)。
但桥梁除了要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外,还要(方便通行)。
4.(梁桥)是一种常见的桥梁类型。
梁桥是由(梁)和(桥面)组成的。
5.梁桥的桥面(平直),大多具有(梁)的结构。
6.在(山谷、丘陵平原和水网密布)的地区,人们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拱桥)。
7.拱桥的跨度一般比梁桥要(大)。
拱桥的承重能力要比梁桥(大)。
8.生活中的拱桥都具有(拱形)结构。
9.拱桥的底部两端是(拱脚),由(拱座)支撑。
10.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建造的(拱桥)有(木拱桥)、(石拱桥)、混凝土拱桥和(钢拱桥)等。
石拱桥受材料限制,往往使用小块构件(拼接)桥面下的拱圈。
11.通常我们可以使用(梯形)和(方形)的小块拼接拱圈。
12.在制定实验方案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13.按照计划,将泡沫塑料、萝卜或其他材料切成小块构件,拼接成(拱桥)。
在拼接完拱圈后,我们要做(承重能力)测试。
14.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探究的结论。
15.我国许多跨度大的桥梁,有一类是用缆索把桥面吊起来的(悬索桥)。
16.长长的(悬索)可以将桥面吊起来。
还有悬索桥还有(高高的桥塔)。
17.悬索桥的跨度比较(大),一般建在(山谷中)或(海面上)。
18.悬索桥由(悬索)、(桥塔)和(桥面)等几部分组成。
19.在古代,人们利用(藤)、(竹)等材料将桥面吊起来。
20.(斜拉桥)也是靠钢索吊起桥面的大跨度桥梁。
(昂船洲大桥)全长1596米,共有224条斜拉索,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斜拉桥之一。
21.(钱塘江大桥)是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钢铁框架桥。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是(钱塘江大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学科学粤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小学科学粤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的知识点包括:
1. 水的状态与变化: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沸腾与凝结、水的升华与结晶等知识点。
2. 空气的压力与运动:空气的存在、空气的压力、大气压力的实验和应用、风的形成与风向等知识点。
3. 动产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动物的运动特征、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无脊椎动物的生态意义等知识点。
4. 昆虫和带壳动物:昆虫的特征、昆虫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带壳动物的特征和种类等知识点。
5. 爬行动物和鸟类:爬行动物的特征和种类、鸟类的特征和种类、鸟类的飞行和繁殖等知识点。
6. 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呼吸过程、血液循环的过程和重要器官等知识点。
7. 营养和健康:食物的分类和功能、五谷杂粮的重要性、均衡饮食和健康饮食等知识点。
8. 运动和健康:骨骼和肌肉的作用、运动对身体的益处、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方法等知识点。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防灾减灾和环保:自然灾害的种类和防范措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等知识点。
以上仅是五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全册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具体的内容还需根据教材详细学习。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一、二单元一.填一填.1.我们居住的星球叫地球 ,可有人说它应该叫水球。
2.古希腊学者亚里土多德通过观察月食 ,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3.18世纪,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支测量队分别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4.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00 千米。
5.太阳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堆 ,它通过核聚变释放出惊人的能量.太阳能是地球表面量主要的热源。
6.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 30 天。
7.我国传统上以立春 , 立夏 , 立秋和立冬划分四季。
8.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理论。
9.向日葵的花盘白天朝向太阳 ,傍晚低垂下来。
10.四季的成因与阳光的直射和斜射有关。
11.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12.地球自转一周约需 24 小时。
二.选择题.1出海的渔船走远时,慢慢地由船身到桅杆先后消失在海平面的现象说明:( C )A.海平面很远B.海浪很高C.地球不是平面的D.海洋很大2.人类第一个登月球的人是:( D ) A.麦哲伦 B. 亚里士多德 C. 李希 D. 尼尔.阿姆斯特朗迈3.地球形状是: ( B )A. 圆形B. 椭球体C. 长方体D. 三角形 4.第一个科学论证地球呈球体的科学家是:( B ) B.麦哲伦 B. 亚里士多德 C. 李希 D. 张衡 5.地球的主要热源来自:( B )A. 地球B. 太阳C.月球D. 宇宙6.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约需:( D )A. 一天B. 一个月C. 半年D. 一年三.判断题.1.太阳对地球没有影响。
( × )2.地球围绕月球公转。
( × )3.人们可以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
( ? )4.太阳的寿命很短。
( × )5.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 ? )四.简答题.1.地球的内部是由什么部分组成,答:地球的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2.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答: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传引起的,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当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着太阳的一面就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传,昼夜交替就是这样产生的。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 1 课 地球1. 1519 年,葡萄牙航海家( 麦哲伦 )率领船队,用( 3 ) 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 从而直接证明了 ( 地 球是个球体 )。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 40000 ) 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 ( 12800 ) 千米。
半径约为 ( 6400 )千米。
3.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 71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 面积的 ( 29 )%。
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 地壳 )、 ( 地幔 )和 ( 地核 )三个部分组成。
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 8844.43 )米。
6.17 世纪末, 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 赤道 处 )略为隆起, ( 两极 )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7.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 40000 )千米,飞机以每小时 800 千米的 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 两 )天的时间。
2.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 万千米,温度高达 ( 1500 万 )专业知识整理分享第2课 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 太阳( 光 )和( 热 )。
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 4 亿 ) 吨烟煤放出的热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第3课月球1.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围绕地球在公转)。
2.( 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阿波罗11 号” )宇宙飞船经过4 天多的飞行,终于降落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3.月球体积不足太阳体积的六千万分之一。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约( 30 )天绕地球公转一周。
也就是我们平时我们说的一天。
4.在茫茫宇宙中,(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 ,也是人类探测与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外星球。
第4 课白天与黑夜1.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五年级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多看一些复习是没有错的,那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重要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春夏与秋冬)1.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 太阳)。
人们冬天喜欢阳光,夏天尽可能躲在阴凉处。
太阳本身发光的强弱是( 不变 )的。
2.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在( 早晨 )和( 中午 )有明显的不同。
同样是正午,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 阳光直射 )的情况。
3.地球以( 一年 )为周期围绕( 太阳 )公转。
由于地球始终是( 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 冬季 )阳光斜射着我们,( 夏季 )阳光几乎直射着我们。
4.季节交替使自然界更加五彩缤纷。
一些植物每年秋天都会落叶,在来年的春天又长出新叶。
一些动物,如( 熊 )、( 蝙蝠 )、( 松鼠 )等,它们在冬天要睡很长的时间。
5.花生种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 脂肪 )和( 蛋白质 )。
从花生种子中提取的( 油脂 )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花生油。
第1课地球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 麦哲伦 )率领船队,用( 3 )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 地球是个球体 )。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0000 )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 12800 )千米。
半径约为( 6400 )千米。
3.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29 )%。
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 地壳 )、( 地幔 )和( 地核 )三个部分组成。
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 8844.43 )米。
6.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 赤道处)略为隆起,( 两极 )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一.填一填.1.我们居住的星球叫地球,可有人说它应该叫水球。
2.古希腊学者亚里土多德通过观察月食 ,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3.18世纪,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支测量队分别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4.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00千米。
5.太阳是一个天然的核反应堆,它通过核聚变释放出惊人的能量.太阳能是地球表面量主要的热源。
6.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 30天。
7.我国传统上以立春 , 立夏 , 立秋和立冬划分四季。
8.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理论。
9.向日葵的花盘白天朝向太阳 ,傍晚低垂下来。
10.四季的成因与阳光的直射和斜射有关。
11.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12.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 小时。
二.选择题.1出海的渔船走远时,慢慢地由船身到桅杆先后消失在海平面的现象说明:( C )A.海平面很远B.海浪很高C.地球不是平面的D.海洋很大2.人类第一个登月球的人是:( D )A.麦哲伦B. 亚里士多德C. 李希D. 尼尔.阿姆斯特朗迈3.地球形状是: ( B )A.圆形B. 椭球体C. 长方体D. 三角形4.第一个科学论证地球呈球体的科学家是:( B )B.麦哲伦 B. 亚里士多德C. 李希D. 张衡5.地球的主要热源来自:( B )A.地球B. 太阳C.月球D. 宇宙6.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约需:( D )A. 一天B. 一个月C. 半年D. 一年三.判断题.1.太阳对地球没有影响。
(×)2.地球围绕月球公转。
( × )3.人们可以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
( √ )4.太阳的寿命很短。
( × )5.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 √)四.简答题.1.地球的内部是由什么部分组成?答:地球的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2.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答: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传引起的,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当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着太阳的一面就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传,昼夜交替就是这样产生的。
最新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放大镜)能放大图像。
3、用放大镜组合观察身边的物体,能把图像放得(更大),看清更多(更细)。
4、人类很早就开始对(动物)与(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研究。
5、直到400多年前,科学家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为人类展观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
6、常用的(显微镜)是一种由多块透镜组合而成的(光学仪器)。
7、显微镜主要包括:(目镜)、(物镜)、(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和反光镜等部件。
8、在使用显微镜时,应按照:(取镜)、(安放)、(对光)、(固定装片)、(调整)、(观察)、(收镜)等次序,规范使用。
9、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11、我们的身体也是由(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的。
12、池塘水中生活着众多微小的(生物),它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13、在这个微小的生命世界中,既有由(单个细胞)组成的植物和动物,也有一些微小的(多个细胞)生物。
14、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15、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糖类(分解)。
16、酵母菌是一种由单个细胞组成的真菌,它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17、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
18、常见的发酵食品主要有(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乳类)发酵制品、(蔬菜)发酵制品等。
19、实验题: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请按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给下列步骤排序:(3)转动粗准焦螺旋,通过目镜观察,调节反光镜。
(2)镜筒在前、镜臂在后、安放显微镜。
(8)从载物台上取下装片,将显微镜收回镜箱中。
(1)一只手握住镜臂,一只手托住镜座,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
(5)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物像大致清晰。
(4)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
(7)稍稍向左右或前后移动装片,观察装片。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身边的桥梁1.桥梁必须具备一定的承重能力,才能让行人车辆安全通过。
2.增加厚度或改变形状都可以增强纸桥的承重能力。
3.在山谷、丘陵平原和水网密布的地区,人们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拱桥。
4.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用各种材料建造的拱桥,例如木拱桥石拱桥、混泥土拱桥等。
5.按照计划,将泡沫塑料、萝卜或其他材料切成小块构件,拼接成拱桥。
6.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探究的结论。
7.我国许多跨度大的桥梁,有一类是用缆索把桥面吊起来的悬索桥。
8.斜拉桥也是靠钢索吊起桥面的大跨度桥梁。
9.钱塘江大桥是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钢铁框架桥。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是(钱塘江大桥)10.2018年10月正式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11.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师智慧和心血的中国桥梁,浓缩了我国建筑的精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世界桥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2.为了方便人和车辆的通行,人们在江河湖海上修建了(桥梁)。
13.梁桥是由(梁)和(桥面)组成的。
14.(梁桥)是一种常见的桥梁类型。
15.梁桥的桥面(平直),大多具有(梁)的结构。
16.拱桥的跨度一般比梁桥要(大)。
17.生活中的拱桥都具有(拱形)结构。
18.拱桥的承重能力要比梁桥(大)。
19.拱桥的底部两端是(拱脚),由(拱座)支撑。
20.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建造的拱桥有(木拱桥)、(石拱桥)、混凝土拱桥和(钢拱桥)等。
21、石拱桥受材料限制,往往使用小块构件(拼接)桥面下的拱圈。
22.通常我们可以使用(梯形)和(方形)的小块拼接拱圈。
23.在制定实验方案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24.在拼接完拱圈后,我们要做(承重能力)测试。
25.用缆索把桥面吊起来的桥是(悬索桥)。
26.悬索桥的跨度比较(大),一般建在(山谷中)或(海面上)。
最新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放大镜)能放大图像。
3、用放大镜组合观察身边的物体,能把图像放得(更大),看清更多(更细)。
4、人类很早就开始对(动物)与(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研究。
5、直到400多年前,科学家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为人类展观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
6、常用的(显微镜)是一种由多块透镜组合而成的(光学仪器)。
7、显微镜主要包括:(目镜)、(物镜)、(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和反光镜等部件。
8、在使用显微镜时,应按照:(取镜)、(安放)、(对光)、(固定装片)、(调整)、(观察)、(收镜)等次序,规范使用。
9、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11、我们的身体也是由(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的。
12、池塘水中生活着众多微小的(生物),它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13、在这个微小的生命世界中,既有由(单个细胞)组成的植物和动物,也有一些微小的(多个细胞)生物。
14、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15、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糖类(分解)。
16、酵母菌是一种由单个细胞组成的真菌,它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17、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
18、常见的发酵食品主要有(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乳类)发酵制品、(蔬菜)发酵制品等。
19、实验题: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请按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给下列步骤排序:(3)转动粗准焦螺旋,通过目镜观察,调节反光镜。
(2)镜筒在前、镜臂在后、安放显微镜。
(8)从载物台上取下装片,将显微镜收回镜箱中。
(1)一只手握住镜臂,一只手托住镜座,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
(5)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物像大致清晰。
(4)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
(7)稍稍向左右或前后移动装片,观察装片。
新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身边的桥梁1、增加厚度或改变形状都可以增强纸桥的承重能力。
2、梁桥是一种常见的桥梁类型,它们平直,大多具有梁结构。
3、在山谷、丘陵、平原和水网密布的地区。
人们建造各式各样的拱桥。
4、拱桥:拱圈底部两端的拱脚由拱座支撑。
5、悬索桥:桥塔、桥面、缆索、悬索6、斜拉桥也是靠钢索吊起桥面的大跨度桥梁。
香港昂船洲大桥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斜拉桥之一。
7、三角形形状最稳定。
第二单元微观生命世界1、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能提高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构成:3、显微镜的使用顺序:取镜: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
安放:保持镜体直立,将其平稳放在实验台距边缘约7厘米处。
对光: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通过目镜观察,同时调节反光镜,直到出现明亮的圆形视野。
调整: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靠近装片。
左眼朝目镜内注视,缓慢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图像大致清晰;再稍微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更清晰。
观察:稍稍向左右或前后移动装片,观察装片。
收镜:实验后,从载物台上取下装片,将显微镜收回镜箱中。
4、在观察生物材料前,要将其处理得薄而透明,并制成玻璃标本。
5、镜头上“10X”即放大倍数为10倍,若物镜发大倍数是10倍,目镜放大倍数是10倍,即放大镜放大倍数是100倍。
6、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第三单元火山和地震1、地壳不断运动着,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地壳的运动非常缓慢。
2、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3、沉积岩: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各种沉积物,经过水流等外力的搬运作用,再经过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沉积岩。
4、变质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岩浆岩、沉积岩等各类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5、当地壳不能阻止岩浆向上运动时,岩浆就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地表上升,然后突破地表急剧地喷发出来,形成火山喷发。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1课地球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 3 )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 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0000 )千米。
地球的直径约为( 12800 )千米。
半径约为( 6400 )千米。
3.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29 )%。
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 地壳)、( 地幔)和( 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8844.43 )米。
6.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7.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0000 )千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
第2课太阳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 光)和( 热)。
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
2.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 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
第3课月球1.月相变化的原因是( 月球围绕地球在公转)。
2.( 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经过4天多的飞行,终于降落月球,宇航员( 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历史的一大步。
3.月球体积不足太阳体积的六千万分之一。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约( 30 )天绕地球公转一周。
也就是我们平时我们说的一天。
4.在茫茫宇宙中,(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也是人类探测与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外星球。
第4课白天与黑夜1.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 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约( 24 )小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天。
2.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地球在自转)。
3.公元15世纪前后,人们逐渐开始怀疑“地心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昼夜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4.中国北京正午12:00,德国柏林凌晨(6:00 ),-6,美国纽约半夜(11:00 )-13 5.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睡莲)一般在清晨开放,(昙花)总是在夜晚开放;(猫头鹰)白天睡觉,夜晚出来捕食,(鸡)白天活动,夜晚休息。
(合欢)的叶子在白天张开,而在夜晚闭合。
第5课春夏与秋冬1.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人们冬天喜欢阳光,夏天尽可能躲在阴凉处。
太阳本身发光的强弱是(不变)的。
2.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在(早晨)和(中午)有明显的不同。
同样是正午,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阳光直射)的情况。
3.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
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冬季)阳光斜射着我们,(夏季)阳光几乎直射着我们。
4.季节交替使自然界更加五彩缤纷。
一些植物每年秋天都会落叶,在来年的春天又长出新叶。
一些动物,如(熊)、(蝙蝠)、(松鼠)等,它们在冬天要睡很长的时间。
5.花生种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
从花生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花生油。
第6课网络课堂1.我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划分四季。
第7课种子1.菜豆种子结构包括(胚)和(种皮),胚又包括(胚轴)、(胚芽)、(胚根)和(子叶)。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
3.选两株刚出土的菜豆幼苗,一株去除子叶,一株保留子叶。
一周后,保留子叶的豆苗长得壮,去掉子叶的豆苗长得瘦小,说明子叶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第8课植物长大了1.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升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2.从(种子)萌发到长出(幼苗)开始,到这株植物(开花)、(结果),繁育出(种子),这株植物就完成了一个生长周期。
3.植物的生长分为(种子)、(幼苗)、(开花)、(结果)四个阶段。
第9课养蚕1.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2.在(20~25℃)的条件下,蚕卵一般经过(10 )天左右就可以孵化出蚕。
3.刚孵出的蚕叫(蚁蚕)。
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蜕皮)。
蜕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
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蜕(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4.五龄蚕经过几天的生长以后,就要(吐丝结茧)了。
蚕的(幼虫)吐丝结茧以后,就进入一个新的生长阶段——(蛹)。
5.蚕结茧(10~15 )天后,(蛹)在茧里变成(蛾)。
蚕蛾破茧而出后,雌蛾与雄蛾交尾,并产下(蚕卵)。
6.蚕的一生要经过的阶段有:(蚕卵)→(幼虫)→(蚕蛹)→(蚕蛾)→(蚕卵)。
7.蝴蝶等昆虫一生要经过的阶段有:(卵)→(幼虫)→(蛹)→(蛾)→(卵)。
8.两栖类青蛙的一生要经过的阶段有:(卵)→(蝌蚪)→(青蛙)→(卵)。
第10课我们在成长1.从出生到长大,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变化的过程反映了人(生长发育)的规律。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会发生变化,(身高)和(体重)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人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女孩在(9~11 )岁.男孩在(11~13 )岁,生长发育开始进入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高峰期)中,男孩每年可增高(7~9 )厘米,女孩每年可增高(5~7 )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可增加(5~6 )千克。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婴儿)、(幼年)、(儿童)等几个阶段,将来我们还要经历人生的其它阶段。
4.由于青少年的骨骼弹性比较大,容易变形,因此应保持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这些都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第11课植物生长靠什么1.土壤里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这些养分有的来自于(动物的遗体),有的是人们添加进去的,如(化肥)、(农家肥)等,还有的是土壤中本来存在的(矿物质)。
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被植物吸收。
2.蒸馏水和过滤后的土壤浸制液看上去虽然都是澄清透明的,但它们并不完全一样。
取几滴澄清的土壤浸制液,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酒精灯加热,将水分全部蒸发。
观察载玻片上留有白色痕迹。
而取几滴蒸馏水,重复上面的实验,观察载玻片上没有痕迹。
说明土壤浸制液里有(矿物质),而蒸馏水中却没有(矿物质)。
3.植物通常生长在(土壤)中。
根据土壤的成分,一般把土壤分为(壤土)、(黏土)和(砂土)。
4.(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5.除了(水分)和(养分)外,(阳光)、(空气)、(温度)等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6.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人们发现,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阳光不够充足,植物的茎叶朝向阳光更(充足)的地方生长。
这就是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第12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1.动物要生存,就必须要吃(食物)。
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可能不同。
根据动物的(食性)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2.植食性动物有(兔子)、(鹿)、(松鼠)等;肉食性动物有(蛇)、(老虎)(狮子)等;杂食性动物有(鸟)、(狐狸)、(浣熊)等。
3.如果要你说出哪些动物食量最大,很多人都会想到大象或鲸。
但一头大象每天吃约(200 )千克的食物,只相当于它的体重的1/25;一只老鼠每天需要(10 )克左右的食物,却相当于其体重的1/4;而一只体重只有3克的蜂鸟每天要吃掉和其身体一样重的食物。
4.所以,相对来讲,小动物的食量(反而更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来动物(恒温动物)越小,每日每克体重消耗的(热量)就越多,只有吃(更多的食物)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
5.(鳙鱼)、(鲢鱼)、(草鱼)、(青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它们的(食性)各不相同。
根据这种特性,人们常把它们“混合放养”。
6.鳙鱼、鲢鱼、草鱼、青鱼这几种鱼在水中栖息的水层和食性各不相同。
(鳙鱼)和(鲢鱼)都生活在水的上层,(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草鱼)主要生活在水的中层,以(水草)为食。
(青鱼)生活在水的底层,主要以螺蛳、蚬等软体动物为食。
第13课植物繁殖的奥秘1.很多植物生长到一定的阶段通常就会(开花结果),果实里有植物的下一代——(种子)。
(种子)与(花)和(果实)一样,都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2.雌蕊被摘的花,子房不膨大,而雌蕊完好的花,子房膨大,慢慢变成果实。
结论:雌蕊在植物繁殖过程中有很大作用——(授粉)。
3.植物的花粉从(雄蕊)传播到(雌蕊)上就叫(传粉)。
如果人工帮助植物传粉,常常能使植物结出更多的果实。
4.植物的传粉,常常依靠(风)和(昆虫)。
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风媒花)一般都很小,不艳丽,没有香味和花蜜,如(玉米)的花。
依靠(虫媒)传粉的花叫(虫媒花),(虫媒花)一般较大,通常比较鲜艳,并有香味和花蜜,如(桃)、(杏)、(梨)、(苹果)的花,都是虫媒花。
5.不同的种子离开植物“妈妈”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长着“翅膀”,风一吹就飞走了;有的身上长刺,可以粘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动物带走。
还有借助(水力)传播和(自身弹力)传播。
6.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来繁殖。
7.工厂里的香蕉苗是通过组织培养中的(试管苗)技术进行快速繁殖的。
8.植物的种子的传播途径有(风力传播)、(动物传播)、(自身弹力传播)、(水力传播)等。
第14课卵生和胎生1.很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有一些动物如兔子、熊和猩猩,在繁殖后代时直接生出(幼崽),而幼崽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母亲的(乳汁)为食。
这种繁殖方式叫(胎生)。
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的。
3.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但(鸭嘴兽)却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4.卵生的动物有(鱼)、(青蛙)、(蝴蝶)、(鸭子)等;胎生的动物有(兔子)、(猩猩)、(熊)、(海豚)等。
5.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但鸭嘴兽却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不过它的幼崽也是吃母乳长大的。
6.鲨鱼的卵是在(母体)里孵化的,所以鲨鱼妈妈会直接生出小鲨鱼,但鲨鱼不是(哺乳动物)。
7.(1996 )年(7 )月,世界上第一只由动物体细胞(克隆)的小羊羔——(多莉)诞生了。
8.(克隆)技术的意义和用处,在于它是认识生命的有力武器,是人类对无性繁殖生命的创造,改变了体细胞遗传基因表达不可逆转的传统观念。
因此,(克隆)技术可能成为濒危物种延续种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