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的性质与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引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形式逻辑是研究推理和论证形式的逻辑学科,而辩证逻辑则关注于事物的矛盾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逻辑的定义、特点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阐述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
形式逻辑定义形式逻辑是一种研究推理和论证形式的逻辑学科。
它关注于推理的正确性,而不考虑具体内容。
形式逻辑中的命题、推论和论证等概念是其研究对象。
特点1.抽象性:形式逻辑不关注具体内容,而是关注推理形式本身。
它将推理过程中的量词、命题符号等抽象化,建立起一套形式化的符号系统。
2.严密性:形式逻辑要求推理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符合严格的规则。
它使用符号推理和代入规则进行推导,以保证推理的准确性和无误差性。
3.一致性:形式逻辑的规则是一致的,不受具体内容的影响。
即使在不同的领域中,形式逻辑的规则也是适用的。
应用领域形式逻辑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 计算机科学:形式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被用于设计和测试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
- 法学:形式逻辑在法学中被用于分析和评估法律论证的合理性。
- 数学:形式逻辑是数学推理的基础,被用于证明数学定理和推导数学结论。
辩证逻辑定义辩证逻辑是研究事物的矛盾和变化的逻辑学科。
它关注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并研究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特点1.矛盾性:辩证逻辑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面,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统一性:辩证逻辑认为事物的矛盾和对立面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3.发展性:辩证逻辑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应用领域辩证逻辑在许多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 - 政治学:辩证逻辑被用于分析社会和政治现象中的矛盾和变化,研究社会和政治发展规律。
- 经济学:辩证逻辑被用于分析经济现象中的矛盾和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生物学:辩证逻辑被用于研究生物界中的矛盾和变化,探索生物进化和生命演化的规律。
狭义: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基本逻辑方法的学科。
一、思维形式(结构)1.语言形式(灵活性)层次性:对象语言、工具语言、自然语言(约定俗成歧义性)、人工语言2.逻辑形式(稳定性、确定性)(1)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一类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的反映形式。
⏹判断:断定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的反映形式。
⏹推理:从若干已知的事物情况来认识那些未知的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
(2)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某一类思维形式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叫思维的逻辑形式。
⏹逻辑形式由常项和变项构成–逻辑常项是表示各部分之间联系方式的语词,是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
–逻辑变项是逻辑形式中可以用其他内容代换的部分(3)形式逻辑要求在思维过程中要做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命题清楚而无歧义,推理合乎形式规则,由概念、命题、推理组成的论证要真实而有效。
二、思维形式的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1.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
具体地说,(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否则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否则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2,不矛盾律(又称矛盾律)。
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例如,82岁的小伙子3,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如,某人既否认“有些血压高患者应该进行无氧运动”,又否定了“血压高患者都不应该进行无氧运动”,主要的议论就违背了排中律。
第二节形式逻辑的学科性质与功用一、形式逻辑的学科性质:形式逻辑与意识形态的区别(无阶级性);形式逻辑与世界观和哲学的区别;形式逻辑所侧重的是思维形式的有效性而非思维内容的真实性二、形式逻辑的功用:能够提高人的思维素质。
《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读书笔记(作者:Alex) (1~5章)《形式逻辑》教材(中国⼈民⼤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7⽉的版本)第⼀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说明:形式逻辑通常叫做“逻辑学”,简称“逻辑”。
我们这⾥讲的是普通形式逻辑,不同于称为现代形式逻辑的数理逻辑和符号逻辑。
定义: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同时也研究⼀些认识现实的简单的逻辑⽅法。
第⼀节形式逻辑的对象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
还研究⼀些简单的逻辑⽅式,如:定义、划分、探求因果联系的⽅法等。
相关内容:1. 什么是思维?思维是在语⾔材料基础上,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思维是在⼈们的认识过程中产⽣的。
2. 认识。
认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来源于⼈的实践活动。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2.1.1 感觉感觉是我们对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如视觉反映对象的颜⾊[形状]。
2.1.2 知觉知觉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的各种性质、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
如对⼩鸟的知觉,就综合了它的⾊、⾳、形[甚⾄味]等感觉。
2.1.3 表象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的现象。
它所反映的是过去感知的,⽽眼前不存在的事物,是过去[多次]感知的同类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映象。
[注:那它的前提应该是知觉和记忆?]2.2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阶段就是运⽤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阶段,也就是思维阶段。
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2.2.1 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的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
它反映的事物包括⼀切认识对象。
2.2.2 判断判断是对于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2.3 推理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导或引申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3. 思维的特点[3点]3.1 间接性:1. 表现在理性认识来源与感性认识。
《形式逻辑》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逻辑学的内容与对象1.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推理、论证、概念、判断、命题等思维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逻辑规律。
2. 逻辑学的对象包括:(1)思维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
(2)思维内容:如命题的真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3)思维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
二、逻辑学的性质与作用1. 逻辑学的性质:(1)逻辑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为其他科学提供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2)逻辑学是一门工具科学,为实际应用提供逻辑分析和论证方法。
(3)逻辑学是一门交叉科学,与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2. 逻辑学的作用:(1)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学习逻辑学,可以培养严密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2)指导科学研究:逻辑学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帮助科学家进行有效的推理和论证。
(3)促进人际沟通:逻辑学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使表达更加清晰、有条理。
(4)辅助决策制定:逻辑学为决策者提供逻辑分析工具,帮助做出合理、明智的决策。
三、逻辑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1. 逻辑学的研究方法:(1)形式化方法:将自然语言中的逻辑关系抽象为符号系统,研究符号系统中的逻辑结构。
(2)语义分析方法:研究逻辑形式的真假含义,探讨逻辑形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3)辩证法:分析事物之间的矛盾和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 逻辑学的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系统学习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逻辑案例,加深对逻辑学理论的理解。
(3)实践应用:将逻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4)交流探讨:与他人交流逻辑学观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二章推理概述一、推理的构成成分1. 推理是由前提、结论和推理形式组成的思维形式。
推理的目的是从前提出发,通过推理形式得出结论。
2. 前提:是推理中提出来的,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
一、绪论1、内容与对象:形式逻辑是源于古希腊的逻辑理论;包括演绎与归纳、有传统与现代之分的逻辑;是相对辩证逻辑而言的逻辑。
形式逻辑就是研究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并涉及一些思维方法的科学。
2、性质与作用:人类性、工具性基础性。
认识、交际、批判等方面的作用。
3、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传统逻辑以非形式化的方法进行研究;现代逻辑以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方法研究他推理规律。
根据作用,明确学习目的与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根据对象,从逻辑领域及其角度入手;根据内容,抓住重点、系统掌握;根据研究方法,克服困难、把握符号与公式;根据性质,多练、多用、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死记硬背。
二、推理概述1、构成成分:概念与词项、命题与推理(1)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语词是词和词组的统称。
二者的区别: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词项是概念及其语言形式的统一体(2)命题是反映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命题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命题的物质载体,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2、组成部分:前提、结论、推理联项推理是从若干命题直接得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或思维形态3、推理的逻辑性质推理内容是由前提与结论的命题内容构成的,即前提与结论对具体事物情况的反映构成推理的有效性:指推理形式能否保证从真前提必然得出真结论(内容真实、形式有效)推理的可靠度:可靠度的值>0,否则就无可靠性;包括=1推理的分类:(1)传统的分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2)现代的分类:必然性推理、或然性推理三、复合命题演绎推理1、。
逻辑学一、逻辑与概念1、形式逻辑把思维的形式结构作为研究对象。
2、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3、概念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
4、概念的种类:(1)根据概念的外延是一个还是多个事物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1949年10月1日;北京;杜甫;;抗日战争;汉朝第一个皇帝等等;普遍概念:国家;商品;动物等等。
(2)集合概念:由个别事物所化成的集合体的概念。
如:森林,舰队,工人阶级等等;非集合概念:反映非个别事物的集合体的概念。
如:树木,军舰,工人等等。
(3)肯定概念:反应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否定概念:反应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4)实体概念:反映各种具体事物的概念;属性概念:反映事物或现象具有的属性的概念;关系概念:反应具体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概念。
5、概念间的关系:(1)相容关系:A.同一关系:指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
同一概念可以彼此说明,交替使用。
B.属种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C.交叉关系:外延部分相同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D.相容并列关系:同一属概念下的三个以上的种概念,他们的外延部分相同,这些概念间的关系就是相容并列关系。
(2)不相容关系:A.矛盾关系:在同一个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其相加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B.反对关系:两个包含于同一属概念之中具有全异关系、并且其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全部外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概念“黑”与“白”同是属概念“颜色”之下的两个种概念,“黑”与“白”具有全异关系,其外延之和小于“颜色”的外延,因此,“黑”与“白”具有反对关系。
C.不相容并列关系:同一属概念下的三个以上的种概念,他们的外延完全不同,这些概念间的关系就是不相容并列关系。
6、形式逻辑的性质和作用:性质:基础性:人类一切思维活动和知识领域都离不逻辑。
形式逻辑1、命题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简单命题是判断某种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复合命题是具有逻辑连接词的命题,根据逻辑连接词的不同,复合命题分为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
2、德摩根定律:非(P 且 Q) = (非 P) 或 (非 Q) 符号化:¬(P∧Q)= ¬P∨¬Q非(P 或 Q) = (非 P) 且 (非 Q) 符号化:¬(P∨Q)= ¬P∧¬Q3、相容选言推理:前不同(符号),后相同(符号)。
P→Q等价于¬P∨Q4、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与矛盾命题一真一假。
5、命题判断分为必然性判断、可能性判断、事实性判断、假设性判断。
6、命题之间的关系:原命题:S→P 逆命题:P→S否命题:¬S→¬P 逆否命题:¬P→¬S负命题=矛盾命题一、联言命题(明于又刮风又下雨)1、联言命题:判断几种事物同时存在或同时为真的命题。
2、标志词:并且(而且)、既。
又、虽然。
但是(可是)、然而、因为。
所以3、真假性质:(1)当且仅当两个联言支都为真时则命题为真。
即S、P都为真,则S且P为真。
(2)联言命题S且P为真,则联言支命题S、P都为真。
(3)联言命题S且P为假,则联言支命题至少一个为假。
已知一个为真,则另一个一定为假。
4、矛盾命题:(S且P)的矛盾命题是(非S或者非P)。
符号:非(S且P)=非S或非P5、推理原则(以联言命题为前提或结论,进行推理):(1)每个联言支为真,联言命题为真。
(2)每个联言支为假,联言命题为假。
(3)联言命题为真,则每个联言命题为真。
(4)一个联言支为假,则包含该联言支的联言命题为假。
二、选言命题(明于刮风或下雨)1、选言命题:判断几种事物至少有一个存在或为真的命题。
具有并存关系的选言支构成的选言命题称为相容选言命题。
反之称之为不相容选言命题。
2、相容选言命题标志词:至少,或者不相容选言命题标志词:要么..要么,不可兼得、二者取其一3、真假性质:(1)S、P至少一个为真,S∨P为真。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一、什么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命题和推理的形式结构,而不关注具体内容。
形式逻辑主要关注的是论证的有效性,即逻辑的正确性,而不涉及实际问题的真实性或合理性。
形式逻辑通过符号表示和推理规则,以形式的方式来研究命题间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规律。
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要素形式逻辑主要包括命题、命题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推理规则。
2.1 命题命题是陈述句或陈述句的集合,用来陈述一种说法或判断的真伪。
命题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但不能同时既是真的又是假的。
命题可以使用符号来表示,比如用P表示“今天是晴天”,用Q表示“明天会下雨”。
2.2 命题间的逻辑关系在形式逻辑中,命题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合取(and)、析取(or)和蕴含(implication)。
•合取:合取是指将两个命题联结起来,表示这两个命题都是真的。
用符号∧表示,可以用公式P∧Q来表示“P和Q同时为真”。
•析取:析取是指将两个命题联结起来,表示这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用符号∨表示,可以用公式P∨Q来表示“P或者Q为真”。
•蕴含:蕴含是指一种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表示如果前提是真的,则结论也是真的。
用符号→表示,可以用公式P→Q来表示“如果P为真,则Q也为真”。
2.3 推理规则推理规则是形式逻辑中用来进行合法推理的规则。
常用的推理规则包括假言推理、析取中介、拒取中介、假言三段论等。
这些推理规则确保了在符合逻辑结构的前提下,推导出的结论也是合理的。
三、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有一些基本规律,在进行推理和判断时需要遵循。
3.1 交换律交换律是指合取和析取运算满足交换律。
•合取的交换律:对于任意的命题P和Q,有P∧Q = Q∧P。
•析取的交换律:对于任意的命题P和Q,有P∨Q = Q∨P。
交换律的存在使得命题的顺序对结果没有影响,可以进行自由调整。
3.2 结合律结合律是指合取和析取运算满足结合律。
•合取的结合律:对于任意的命题P、Q和R,有(P∧Q)∧R = P∧(Q∧R)。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形式逻辑的对象与性质[目的和要求]简要地了解普通逻辑学的对象范围、学科性质、发展简史,以及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为进一步系统学习普通逻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好思想准备。
要求学生围绕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意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维实际,初步了解普通逻辑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了解学习方法,以便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时] 2课时[要点] 一、什么是逻辑二、普通逻辑的对象和性质一、“逻辑”一词的含义“逻辑”这个语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想、理性、言词、规律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其含义主要有:1、客观规律性。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生活的逻辑”。
这里的“逻辑”是指生活的规律性。
2、思维的规律性。
例如:“应该合乎逻辑地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
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要合乎思维的规律。
3、某种理论观点。
例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友谊,这是强盗的逻辑”。
这里的“逻辑”是指一种荒谬的理论。
4、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例如:“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熟炼运用逻辑知识,对思考问题、写文章、说话、办事以及进一步发展智力都大有好处”。
这里的“逻辑”便是指逻辑学。
【思维训练题】一个猜帽子的游戏有甲乙丙三人,同向站立。
在三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主持人给三人各戴上一顶子:红帽或白帽。
三人都知道有三顶红帽和两顶白帽。
丙可看见甲和乙的帽子,乙可看见甲的帽子。
主持人问丙是否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帽子,丙答不知道;又问乙是否知道,也答不知道;问甲是否知道,甲答知道了,是——。
甲是怎么知道的?他的推理过程是——。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有三个发源地,这就是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希腊。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形式逻辑一.形式逻辑1.概述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它以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
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
它要求思维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
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
2.具体展开任何具体思维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
任何具体思维,都涉及一些特定的对象。
例如,数学中的具体思维,就涉及数量与图形这些特定对象;物理学中的具体思维,就涉及声、光、电、力……这些特定的对象;政治经济学中的具体思维,就涉及生产关系、商品、价值……这些特定的对象。
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具体思维所涉及的对象是不相同的。
但是,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中,又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因素。
例如,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中,都要应用“所有……都是……”、“如果……那么……”这些思维因素。
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都需要应用的共同思维因素,就是具体思维的形式,或者说,就是思维形式。
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所涉及的特殊对象,就是具体思维的内容,或者说,就是思维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具体地加以说明。
(1)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2)所有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3)所有帝国主义都是要侵略的。
上面是三个判断。
判断(1)是属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具体思维,它涉及“商品”和“有价值的”这些特殊的对象。
判断(2)是属于物理学领域的具体思维,它涉及“金属”与“有光泽的”这些特殊对象。
判断(3)是属于政治领域的具体思维,它涉及“帝国主义”与“要侵略的”这些特殊的对象。
这三个判断所涉及的特殊对象,就分别地是这三个判断的思维内容。
我们用“S”与“P”来分别地代表“所有”后面的“……”与“都是”后面的“……”。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与意义走进逻辑之门1.逻辑无处不在案例一:在进人正规的主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样跟学生讲逻辑的:爱因斯坦对学生说:“有两位工人,修理老旧的烟囱,当他们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脸满身的煤灰。
请问你们谁会去洗澡呢?”一位学生说:“当然是那位满脸满身煤灰的工人会去洗澡喽。
”爱因斯坦说:“是吗?请你们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满身的煤灰,他觉得从烟囱里爬出来真是肮脏,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就不这么想了。
我现在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有一位学生很兴奋地发现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时,觉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脏的,但是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爱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学生,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
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是错的……两个人同时从老旧的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是干净的,另一个是脏的呢?”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逻辑”。
案例二:算命先生的“一指”三个书生赴京赶考前,去拜见算命先生。
问先生:“几人能中?”先生伸出一根手指。
问先生:“这是什么意思?”先生说:“天机不可泄。
”三人走后,先生的徒弟问:“这‘一指’是什么意思?”先生说:“‘一指’无非代表——一人中、一人不中、一起中、一起不中。
”算命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对三个书生所有的赶考结果都考虑到了,用逻辑的专业术语就是算命先生穷尽了选言肢,这样不管什么结果都在他的“一指”内。
详情如下:如果有一个书生没考中,那么算命先生“一指”代表“一人中”;如果仅有一个书生没考中,那么算命先生“一指”代表“一人不中”;如果三个书生全考中,那么算命先生“一指”代表“一起中”;如果三个书生都不中,那么算命先生“一指”代表“没有一个中”。
试想一下,当决策者遇见某些问题时,如果他考虑到所有存在的情况,即穷尽了选言命题的选言肢,然后再作出决策,可想而知,他的策略风险是极低的,甚至可以说,万无一失。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逻辑: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同时也研究一些认识现实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
还研究一些简单的逻辑方式11. 思维的特点:.1)间接性:2)概括性: 3 )语言密不可分:形式逻辑的性质:客观性,工具性,全人类性第二章概念1.概念:反映事物的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
概念反映的事物包括一切认识对象。
它既包括客观事物,又包括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思想认识,即主观的认识对象8、1)概念:语词的思想内容;2:)语词: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
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一个语词当它能独立的指称事物范围和本质时,它才表达概念;而当它不能独立地指称事物范围和本质时,它就不表达概念。
◎第三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所具有的逻辑特征。
任何反映现实事物的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
)1. 1)内涵:是概念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
2)外延:是概念对事物的范围的反映。
2.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1)属概念的内涵少于种概念的内涵2)属概念的外延大于种概念的外延。
[注:内涵越多的概念其外延越小,内涵越少的概念其外延越大。
]1. 根据外延的不同来分1.1 普遍概念:反映若干个别事物组成的一类事物的概念。
1.2 单独概念:反映由一个事物组成的一类事物的概念。
1.3 零概念:反映空类的概念。
2. 根据内涵的不同来分: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实体概念是反映各种具体事物的概念。
如长江、黄河。
3. 根据有无某一质的规定性来分3.1 正概念:反映事物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的概念。
3.2 负概念: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的概念。
4、集合概念:反映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个别事物的集合体的概念。
实际上,非集合概念是指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即类概念。
第五节概念间的关系1. 相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相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容关系。
逻辑形式的名词解释逻辑形式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思维中的抽象结构以及命题和论证之间的关系。
它是研究逻辑的基础,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思维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和模式。
本文将对逻辑形式进行详细解释和探讨。
一、逻辑形式的概念逻辑形式是指命题或论证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关系,而不关注其具体内容。
它是逻辑的对象领域,是思维中抽象的一种表达方式。
逻辑形式可以理解为一个框架或模式,用于描述和分析推理的过程。
通过研究逻辑形式,我们可以发现逻辑的普遍性和普遍规律,以及推理中的错误和偏见。
二、逻辑形式的特点1. 抽象性:逻辑形式不依赖于具体的内容,只关注结构和关系。
不同的命题或论证可以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因为它们服从相同的逻辑规律,在不同的语境中都可以成立。
逻辑形式的抽象性使得逻辑学成为一门普遍适用的学科。
2. 一般性:逻辑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对象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
不同学科的论证可以归结为一般的逻辑形式,因此逻辑形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例如,「若A成立,则B成立」这样的逻辑形式在各个学科中都可以使用。
3. 形式化:逻辑形式可以通过符号系统进行形式化表示。
形式化使得逻辑形式可以进行精确描述和分析,避免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
符号逻辑的引入使得逻辑研究更加系统和严密。
三、逻辑形式的应用逻辑形式在不同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逻辑形式用于构建假设、推论和证明,帮助科学家们发现新的规律和解释现象。
在哲学中,逻辑形式则用于分析思维过程和论证的有效性,帮助我们建立清晰而严密的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逻辑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谬误、辨别真假,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四、逻辑形式的局限性尽管逻辑形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价值,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逻辑形式只关注于思维中的形式结构,忽略了语义和语境的影响。
虽然逻辑形式可以保证逻辑的正确性,但在现实世界中,真实的论证往往还需要基于具体的语义和语境。
另外,逻辑形式不能涵盖所有的思维模式和推理方式。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概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各种思想逻辑形式的普遍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我们这里所说的基本规律是相对于特殊规律而言的。
我们以前曾经讲过许多逻辑规则,例如定义规则、划分规则、三段论规则等等。
这些逻辑规则相对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条逻辑规律来说,都带有特殊性。
它们只在特定的思想逻辑形式里有效。
相对于这些逻辑规律来说,逻辑的基本规律则带有普遍性,是对这些规则的进一步概括。
因而它们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思想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形式逻辑把它们称为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普遍有效性。
逻辑规律是思维活动中的基本准则,对一切思维过程都有制约作用。
任何正确的思想,无论是概念、命题还是推理,都必须具有确定性。
有确定的内容,确定地反映客观对象,这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正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一特征。
同一律提出任何思想与自身同一,矛盾律要求思想不自相矛盾,排中律则排除两个矛盾思想的中间可能性。
遵守这三条规律是思想具有确定性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的要求,则势必犯逻辑错误。
这是从逻辑规律在思维中的作用说的。
再者,充足理由律也是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它是思想具有论证性的必要条件。
违反了它的要求,同样犯逻辑错误。
1二、客观必然性。
逻辑规律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是思维自身的规律,因此有其主观性。
但逻辑规律不是同客观事物毫无关系的纯思维的产物,它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即一切客观事物在其存在时必须具有的规律。
因为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只能是该事物而非他物;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不能是虚无;一切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二者必居其一;一切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
三、逻辑思维具有确定性和论证性的特征。
其中,思维的确定性又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关思维具有确定性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有关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形式逻辑的性质与特点
形式逻辑的性质与特点:形式逻辑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方法性的学科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的特点。
概念是一个单个的东西,是客观事物,认识或语词。
概念的内涵是(内容)本质特征,外延式(形式)对象。
概念种类1.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类概念)(根据外延多少分辨)2.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根据整体类别分)3.正概念与负概念(根据内涵的相对性分)4.实体概念与样式概念。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欧拉图:根据是否重合分辨相容与不相容,相容:同一、包含、相交,不相容:全异、矛盾、反对。
概念的限制:加内涵,范围越来越小(如1.人2.名人3.名女人…..)概括就是限制的反向发展。
定义是揭示事物内涵(本质)地方法,下定义的方法:1.归纳,从已有的使用中引申出2.从最初含义引申出来。
定义的规则:(S 是被定义项P是定义项)1.P项的外延与S项的外延必须完全相等2.P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有S项(直接含有是同语反复,间接含有是循环论证)3.定义中不能包含含糊不清的概念(比喻、不清楚等)4.不能用否定的形式下定义5.不能用列举的方法下定义。
分类(划分)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外延地方法。
划分的种类: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二分法(划分为两个正负概念地方法)划分规则:1.划分后子项互不相容且完备2.划分后子项穷尽母项3.每次划分只能从一个角度。
什么是判断:判断与命题不作区别,是一个完整的命题。
判断(命题)的真假只是对于(判断的)关系而言的。
全称的判断(命题)只能证伪不能证实,特称的判断(命题)只能证实不能证伪。
性质命题:量项+主项S+质项+谓项P。
种类:全称肯定A (所有的S都是P)全称否定E(所有的S都不是P)特称肯定I(有的S是P)特称否定O(有的S不是P)。
周延(S\P的外延是否被完全判断)A判断S周延,E判断都周延,I判断都不周延,O判断P周延。
概括为:全称命题主项周延、特称命题主项不周延、肯定命题谓项不周延、否定命题谓项周延。
对当关系:(相同的SP)1.AO、EI矛盾关系,2.AI、EO 从属关系(全称真推出特称真,特称假推出全称假),3.AE上反对(不同真但同假)4.IO下反对(不同假但同真)。
三段论:结构:1.全部是性质判断2.
有三个词项:大项(P大前提)小项(S小前提)中项(M)。
公理:一类肯定,所包含也肯定,一类否定,所包含也否定。
规则:(词项)1.中项必须至少周延一次2.有且只有三个词项3.前提中不周延的结论中也不周延。
(错误有大项不当周延,小项不当周延)(前提)1.双否定前提推不出来2.一个否定前提结论也是否定3..双特称前提推不出来4.单个特称前提结论是特称。
选言推理:相容的选言命题(…或….或…)不相容的(要么…要么;不是…就…)(否定肯定式;肯定否定式)。
假言推理:(关系词的,因果关系)1.充分条件(如果….就…)2.必要条件(只有…才,没有…没有)3.充要条件(有且只有…才)。
归纳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命题而推出一般命题的逻辑推理;是由一般性程度小的命题过渡到一般性程度大的命题。
特点: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都超出前提的范围(前提小于等于结论),归纳推理的结论和前提的联系有一定的或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