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非形式逻辑谬误分解
- 格式:pptx
- 大小:272.59 KB
- 文档页数:60
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非形式逻辑及其谬误-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形式逻辑论文专业范文10篇之第五篇: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非形式逻辑及其谬误摘要:在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 论证的有效性和有力性不能完全等同。
在以论辩为主要目的的写作中, 其实更加重视论证的力度。
适当地了解和掌握非形式谬误则有助于增加写作中的论证力度。
文章基于高中生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问题, 提出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非形式谬误, 并提供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非形式谬误; 议论文写作; 思辨能力;一、关注论证中的非形式逻辑及其谬误自2017年全国高考中出现了逻辑推断题之后, 各个省份的语文教研目光都投向了形式逻辑。
这无疑是正确的。
掌握一定的形式逻辑知识, 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判断形式谬误的确很有好处。
而在写作中, 教师还应适当地关注非形式逻辑。
因为虽然形式逻辑在判断论证形式是否有效上很有效果, 但是在面对自然语言形式表达时往往捉襟见肘。
[3]考虑到议论文写作其实并不仅仅在探究命题是否为真, 也不单纯地要求要做到论证形式的正确, 而是更多地肩负着论辩、说服的工作, 因此提高论证的力度在议论文写作中更加显得重要。
故而, 学习一些非形式逻辑、认识部分非形式谬误对于高中生提高论证能力大有裨益。
谬误, 指的是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
对它的研究属于逻辑学学科中的重要部分。
谬误的具体形式有很多种, 分类方式也非常多。
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是将谬误区分为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两大类, 再将后者分为若干小类。
[1]其中形式谬误是指在逻辑上无效的推断、论证形式, 主要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考察和判断谬误。
而非形式谬误则是指结论依据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从前提推出, 并且这种推出关系是无效的。
它则主要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考察和判断谬误。
[2]本文采用这一种分类方式及经典逻辑学教材《逻辑学导论》中的称谓和定义展开讨论。
常见逻辑谬误其实逻辑学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神秘和阳春白雪,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话以及在论坛上发言都在遵循语法、文法的逻辑严谨,但是有时也会出一些笑话。
为了给无暇深究逻辑学原理的网友一个在论坛上发言更加简洁、有理、有力的速成办法,现将常见逻辑谬误单独发帖如下:谬误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一切逻辑错误。
谬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概念谬误)。
形式谬误是指那种由于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则而产生的逻辑形式不正确的各种谬误,如:同语反复、循环定义、概念不当并列、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两不可、以偏盖全、循环论证、倒置因果等。
非形式谬误是从形式上看是符合逻辑的,但因为其中因知识水平、常识、概念定义等错误而得出谬误的结论,如:词语歧义、语句歧义、诉诸无知、诉诸武断、诉诸怜悯、诉诸感情、人身攻击、诉诸权威、因人纳言、因人废言等。
(一)形式谬误1、同语反复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2、循环定义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
例如:-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
-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
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复习题-甲问:什么是生命?乙回答: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又问:什么是有机体?乙回答: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那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①甲:什么是真理?乙:真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②甲:什么是逻辑学?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常见逻辑谬误令霸贤在当前中国的网络上,各种论战的狼烟从未消散过。
然而,很大一部分论战都陷入胡说八道、纠缠不清、鸡同鸭讲的境地,让人感到十分无奈。
论战者的信息与知识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逻辑思维混乱,从而导致了各种逻辑谬误与诡辩的出现。
之前写了一篇分析归谬式诡辩的文章(链接),而在本文中,笔者想对各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进行盘点。
逻辑谬误分为形式逻辑谬误与非形式逻辑谬误。
形式逻辑谬误是指不依据形式逻辑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演绎、论证而导致的逻辑谬误:否定前件谬误:“如果A那么B;非A;所以非B。
”例:“如果是鸟类,那么终将死亡;人不是鸟类;所以人不会死亡。
”这是对直言三段论的误用。
直言三段论的正确形式应该是:“如果A那么B;A;所以B。
”肯定后件谬误:“如果A那么B;B;所以A;”例:“如果是油条,那么是好吃的;面包是好吃的;因此面包是油条。
”这同样是对直言三段论的误用。
假两难推理:“A或B或C;非A;所以B。
”这是对选言三段论的误用。
选言三段论的形式是:“A或B;非A;所以B。
”,级联起来则是这种形式:“P1或P2或P3……或Pn;非P2且非P3……且非Pn;所以P1。
”用福尔摩斯的话说则是:“当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还剩一个时,它就是真相,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的不可能。
”之所以将这种谬误叫做假两难推理,是因为诡辩者常常以这类形式表述:“支持中国或支持美国;你不支持中国;所以你支持美国。
”诡辩者在表述上刻意将“中立”这个选项隐去,造成选言三段论的假象。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倾向于将假两难推理归入非形式逻辑谬误。
形式逻辑谬误还有很多,大部分还没正式命名,在此不一一表述,下面重点说一下非形式逻辑谬误:诉诸无知: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只是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误,只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
比如很多阴谋论者的逻辑是这样的:你不能证伪我的理论,所以我的理论就是正确的。
再比如一些“中医粉”的逻辑:科学不能证伪中医理论,所以中医理论是正确的。
在逻辑学中不属于关联的非形式谬误在逻辑学中,关联的非形式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由于论证的形式不当或逻辑错误导致结论不正确的谬误。
与关联的非形式谬误相对应的是非关联的非形式谬误,它们与论证的结构和形式无关,而是与内容和语义相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逻辑学中的非关联的非形式谬误。
1.假设否定:这个谬误是在推理中假定某个论点为否定时而不加证明,进而得出结论。
例如,“没有人可以证明上帝不存在,所以上帝存在。
”这个论证把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作为上帝存在的证据,从而产生了非形式谬误。
2.模糊用语:这个谬误是在推理中使用模糊不清的语言,导致结论无法确定或具有多种可能性。
例如,“有些人喜欢看电影,所以所有人都喜欢看电影。
”这个论证中的“有些人”和“所有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结论无法被确定下来。
3.纯粹演绎:这个谬误是在推理中使用不完整的或缺乏实证依据的假设,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如果P是真的,那么Q也是真的;P是真的,所以Q也是真的。
”这个论证只是纯粹地基于假设,没有提供任何实证依据来支持结论。
4.与真理无关:这个谬误是在推理中忽略或无视真理或客观现实,从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例如,“我不相信地球是圆的,所以地球是平的。
”这个论证不考虑地球的实际形状和科学事实,从而导致结论的错误。
5.诡辩:这个谬误是在推理中使用欺骗性和歧义性的言论,以混淆或误导对方,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我从来没有说过你是个傻瓜,而是说你的言论很傻。
”这个论证使用了歧义的词语“傻瓜”,既可以表示“傻”也可以表示“言论愚蠢”,以此来混淆对方并达到欺骗的目的。
6.滥用权威:这个谬误是在推理中过分依赖某个权威的观点或存在着权威的错误解释,从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例如,“某位专家说这个产品是最好的,所以它一定是最好的。
”这个论证过分依赖权威的观点,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解释或观点。
7.移情:这个谬误是在推理中根据个人情感或意见,而不是根据事实和逻辑进行论证,从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二十四种推理谬误第一条:稻草人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
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犯这种谬误就好像A原来要攻击B,却在B旁边立了一个稻草人来代替B轻易将此稻草人击倒,以为他已击倒了B。
造成其原因是因为:1.对方的理论太深奥,批评者没有把握住其论点,而只是表面的了解因此形成曲解式的批评2.对方表达不清楚,以致造成批评者的误导3.由於非理性的因素使得批评者故意将对方的论点加以曲解或描述,因此使一些原本不了解对方论点的读者,对被批评者形成一种错误的假象,甚至认为对方真是如其笔下所说的如此差劲)第二条:错误归因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
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
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
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
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常见逻辑谬误举例及解决之道2016-04-13译言现代社会信息量暴增,如何在形形色色的观点里分辨出正确的思想?如何防止被新闻媒体中的错误逻辑所欺骗?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自己或者他人写作中可能发生的常见逻辑谬误,每一谬误均给出了相应定义、示例,以及如何防止这些谬误的建议。
为便于了解人们如何出现此类常见错误,本文选取了许多政治论题作为示例,目的并非要论证任何这些问题的任何一种观点立场,而是要籍此阐明什么叫推理有欠缜密,而这一问题可能发生在几乎任何论证之中。
逻辑谬误的判别以下介绍的每一逻辑谬误,都分别给出了它的定义或解说、示例,以及论证中可以如何避免的建议。
以偏概全定义: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
诸如“大学男生联谊会的人都是醉鬼”以及“大学生都很书呆子气”等等成见,就是“以偏概全”的很好例子。
示例:“我的舍友说她的哲学课很难,我的哲学课也很难,因此,所有的哲学课必定都很难!”本例的依据仅为两个人的感受,是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建议:检查所选用的例证:是否只有不多几个人的观点或者经历?如是,则应考虑是否需要增加证据,抑或缩小结论涵盖范围。
(注意:本例结论若改为不那么绝对的“某些哲学课对某些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则不属于“以偏概全”。
)推不出定义:给出的论据的确能够支撑某种结论,然而却非欲论证的结论。
示例:“惩罚的严厉程度应当与违法的严重程度相吻合。
现如今,对酒后驾车的惩罚也许不过只是罚款。
然而酒后驾车乃是非常严重的违法,可以导致无辜行人的丧命。
因此,酒后驾车应当适用死刑。
”这里的论据实际上可以支撑若干结论,例如“对酒后驾车应当严惩”等等,但是就本例而言,却不能支持适用死刑的正当性。
建议:分清论据与结论。
检查论据,看它们可以客观地给出什么结论。
检查结论,看它需要什么论据作为支撑,然后检查实际是否给出了这样的论据。
“推不出”的逻辑谬误往往发生在结论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绝对之时,因此,如果所提主张较大,则应特别小心仔细。
24个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或论证过程中,由于逻辑错误而导致结论不正确的错误思维方式。
下面将介绍24个常见的逻辑谬误。
1. 诉诸情绪谬误:将情感和感情作为论证的依据,忽视了事实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 诉诸权威谬误:将权威人士的观点作为论证的依据,而忽视了事实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3. 诉诸假设谬误:在论证中使用未经证实的假设,导致结论不可靠。
4. 漏洞谬误: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其他解释或情况,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5. 归因谬误:错误地将某个事件或现象归因于错误的原因。
6. 滥用类比谬误:通过不恰当的类比来论证观点,忽视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
7. 诉诸个人攻击谬误:攻击对方的人格或形象,而不是对其观点进行批判。
8. 布谣谬误:基于未经证实的谣言或传闻进行推理,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9. 无中生有谬误:在论证中引用不存在的证据或事实,导致结论不可信。
10. 伪科学谬误:使用伪科学理论或方法来支持观点,忽视了科学方法的严谨性。
11. 过度概括谬误:根据个别案例或事例得出普遍性结论,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情况。
12. 红鲱鱼谬误:基于个别的成功案例,忽视了整体的失败率或风险。
13. 事后归因谬误:根据结果来判断决策的正确性,忽视了决策时的信息和情境。
14. 调查偏见谬误:在调查或研究中存在偏见,导致结果不可靠或不准确。
15. 误导性统计谬误:使用错误或误导性的统计数据来支持观点,导致结论不正确。
16. 矛盾自相矛盾谬误:在论证中出现自相矛盾的观点或论据,导致结论不可信。
17. 逻辑迷思谬误:基于常识或直觉进行推理,而忽视了逻辑推理的规则。
18. 调换原因与结果谬误:将原因和结果的因果关系颠倒,导致结论不正确。
19. 不当引用权威谬误: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但忽视了其他权威人士的不同观点。
20. 狭隘的举例谬误:基于个别的例子来支持观点,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例子。
21. 市场需求谬误:基于市场需求的存在来判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忽视了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