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 格式:doc
- 大小:837.72 KB
- 文档页数:32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还包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建筑、服饰、工具等;精神文化则包括思想、信仰、道德、艺术、科学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成果。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 传承性:文化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通过教育、习俗、传统等方式在社会中流传。
2. 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地区、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
3. 相对稳定性:尽管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 创造性: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不断地被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 文化与经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
2. 文化与政治: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方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文化也能够影响政治,通过塑造公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文化对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起到关键作用。
三、文化的作用1. 教育功能:文化通过教育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2. 凝聚功能: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
3. 导向功能:优秀的文化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创新功能:文化鼓励创新思维,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文化发展与创新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
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
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一、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
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
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中国古代的概念文:无色交错的纹理——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提高文明程度文化: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思想,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2.西方诸多文化对文化概念的定义(1)古典进化论——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2)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3)符号-文化学派——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3.现代化人学者的文化定义4.文化定义——综合多种观点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二、文化的概念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会心理——无意识心态文化低层意识形态——某一时代、某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理论高层意识形态——普世三、文化的几点特性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的概念及中国文化1、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中国文化”是国别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形成的。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1、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2、抬高和贬低传统文化都没有意义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第三节学习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一、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我们民族自身,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二、有助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找准人生立足点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1.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2.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3.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气候温带气候适中,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温带、暖温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文明最先得到发展的繁盛之区。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0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 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内容:一、"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衢州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目录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第二章儒家文化概述 (02)第三章墨家文化 (05)第四章道家文化 (06)第五章法家文化 (07)第六章佛学文化 (09)第七章其他中国传统文化 (11)第八章法的基本原理 (13)第九章法治主要思想 (16)第十章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 (19)第十一章中国与西方的法治实践 (22)第十二章立法 (26)第十三章执法 (30)第十四章司法 (32)第十五章宪法 (35)第十六章行政法 (38)第十七章民法 (42)第十八章刑法 (46)第十九章经济法 (51)第二十章程序法 (55)第二十一章社会法 (58)第二十二章军事法 (61)第二十三章国际法 (64)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文化目前为止文化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中国文化二字首次使用于商代,二者结合运用始于春秋时期,“文化”一词首见于西汉。
作为一种与武力对应的概念,中国关于文化的界定强调人类的教化与治理,侧重于精神领域。
文化有地域性、民族性、发展性、传承性、共享性等特性。
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类。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国土地上由华夏先民创造并由历代中化民族继承发展并得以广泛传播的文化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字符号、思维方式;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中庸之道。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环境文化的产生与衍进,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适应协调,中华大地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现实基础,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
一是多元文化并存融合。
地理气候的变化决定了东南农耕西北畜牧的格局:秦岭以南以水稻为主,至此以北至汉长城以粟为主,长城之外以畜牧为重。
二是自给封闭。
一面环海三面高山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优越中华文明,使得明清以前的中国成为最先进的国家,产生了不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观念。
浅谈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文化研究则是对人类文化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当今世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浅谈文化及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生活成果。
它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制度组织等方面。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它是多元的、多样的。
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塑造性。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不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文化也决定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行为方式,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
文化研究是指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文化研究的核心是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论探讨,以揭示文化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包括文化的定义、特征、变迁、传播、影响等方面。
它致力于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以及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联。
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文化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文化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比较研究、批判理论、历史分析等。
实证研究是通过采集和分析现实数据,揭示文化现象的规律和趋势。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冲突。
批判理论是通过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揭示,以引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历史分析则是通过对文化现象在历史演变中的变迁和发展进行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文化研究还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途径来进行。
实地调研是通过走访和观察现实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以获取一手的研究数据。
文化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概念1 、“文化”在传统汉语系统中的界定“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2、“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易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古语“文化”:反映一种过程;现代“文化”:反映一种现象,如文化的发展3、“文化”在西方语境中的界定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 泰勒(E. B.Tylor1832-1917):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1871年,《原始文化》)4、当前对“文化”的理解传统上的中文“文化”注重指精神领域,但是也是可以包含物质领域的,而传统的西文culture特指精神领域。
现在的“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广义的理解):文化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法律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物质与精神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其表现。
综上所述: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文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综合体系,是人类精神追求和物质创造的产物。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二、文化的特点1.综合性:文化是多种要素综合而成的系统,包括思想观念、艺术表现、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内容。
2.开放性:文化是开放的系统,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并融合创新,实现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相对性: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环境中形成,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
4.传承性:文化是在社会生成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
三、文化的功能1.认同功能:文化是人类认同感的来源,是一个社会群体形成认同意识和精神归属的重要载体。
2.维系功能: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内部联系的纽带,能够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创新功能: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传承功能: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历史的传承者,能够延续文明成果,保留历史记忆。
四、文化的分类1.宗教文化:以宗教思想、教义、仪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包括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
2.民族文化:不同民族和族群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等。
3.地域文化:以地理区域为界限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西南文化等。
4.时代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形态,如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等。
五、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和交流,包括文化的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两种形式。
文化的内部传播是指文化元素在一个社会内部间的传递和演变,外部传播则是指文化元素在不同社会之间的传递和交流。
六、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是指在不同社会和群体之间的文化元素相互传递和融合的过程,包括民族文化的交流、地域文化的交流、宗教文化的交流等。
第一章概述一、关于文化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人们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
我们的进步,便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文化学是一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
四.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是文化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五、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加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个接受了人类祖先文化恩惠的应尽的义务。
另外,宽容地对待我们的不同文化类型,能使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张岱年)1)社会心理,民间风俗。
[最低层次] 2)哲学宗教。
[最高层次]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中间层次]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学的兴起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奥德赛》是民族学的第一部著作。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的那一年,民族学才算真正诞生。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 (1876一196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分类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组研究和展示。
4.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小组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
2. 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3. 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2.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3. 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介绍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的介绍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
3.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进行思考和讨论。
2019年广东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按评分高低依次排名)
感谢你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