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学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15.59 MB
- 文档页数:61
养猪催肥增重实验报告范文
1. 实验目的
探究营养调控对增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养猪场提供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选择60头健康大约体重在70公斤左右的仔猪。
(2) 饲料处理:将实验仔猪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组1和试验组2。
对照组:标准日粮,不添加任何饲料添加剂。
试验组1:在日粮中添加5%蛋白质浓缩饲料。
试验组2:在日粮中添加10%能量浓缩饲料。
(3) 测定指标:起始体重,每月体重,饲料转化率。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体重变化
三组猪只在整个试验周期内,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平均体重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添加营养添加剂对猪只体重增长有促进作用。
(2) 饲料转化率
对照组饲料转化率最高,试验组2最低,说明添加能量浓缩饲料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达到节粮增重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添加营养添加剂对猪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建议养猪场根据成本效
益,适当添加营养添加剂,提高生产效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养猪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对养猪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养猪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目的1. 熟悉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生长发育特点。
2. 掌握养猪场的基本设施和设备,提高学生对养猪技术的认识。
3. 学会养猪过程中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屠宰加工等关键技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践内容1. 养猪场参观学习我们首先参观了当地的一家现代化养猪场,了解了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
从猪舍的设计、通风、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我们对养猪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
2. 养猪品种识别通过养猪场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学习了不同品种猪的特点,如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了解了它们的生产性能和市场需求。
3. 养猪技术操作在养猪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以下养猪技术操作:(1)猪舍清洁与消毒:掌握猪舍清洁、消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猪只健康生长。
(2)饲料配制与喂食:了解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所需饲料的营养成分,学会配制饲料和喂食方法。
(3)疫病防治:学习常见猪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4)猪只屠宰加工:了解猪只屠宰加工流程,掌握屠宰加工技术。
4. 实践操作在养猪场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操作:(1)猪舍清洁与消毒:分组进行猪舍清洁和消毒工作,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饲料配制与喂食:根据猪只生长阶段,配制饲料并进行喂食。
(3)疫病防治:观察猪只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技术人员。
(4)猪只屠宰加工:参与猪只屠宰加工过程,了解屠宰加工技术。
四、实践总结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养猪技术。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各项工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虚拟猪养殖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虚拟猪养殖实验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虚拟养殖系统,了解和研究猪养殖的全过程,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养殖管理对猪生长和效益的影响。
2. 实验步骤步骤1:登录虚拟猪养殖系统。
步骤2:选择养殖场地和猪种类。
步骤3:设置初始条件,包括养殖环境、饲料、养殖方案等。
步骤4:根据设定条件进行养殖管理,包括饲料配给、疫病防控、环境调节等。
步骤5:观察和记录猪的生长情况,包括体重、饲料消耗、疫病发生等。
步骤6: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3. 实验结果通过虚拟猪养殖系统,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3.1 猪的生长情况观察到猪的体重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养殖方案和环境条件对猪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饲料的配给和种类、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率。
3.2 饲料消耗情况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猪的饲料消耗与其体重增长密切相关。
合理的饲料配给可以提高猪的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而过量或不足的饲料供给都会影响猪的生长效益。
3.3 疫病防控情况在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非常重要。
通过虚拟养殖系统,我们可以模拟不同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以及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疫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
4. 结论通过虚拟猪养殖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4.1 养殖管理对猪的生长和效益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饲料配给、疫病防控和环境调节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4.2 饲料消耗与猪的体重增长密切相关,合理的饲料供给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
4.3 疫病防控对养殖效益至关重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降低疫病发生率。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虚拟猪养殖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猪养殖的全过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虚拟猪养殖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养殖场的环境,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养殖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
实验一猪的体尺测量及仔猪编号技术一.实验目的:根据外形选择必须首先识别猪体各部位名称熟悉猪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掌握测量方法,从而为猪的选种工作、猪种普查及发育鉴定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1.猪的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及测量方法;2.仔猪编号的部位及方法。
三.实验用具及材料:测杖、钢卷(软)尺(长2米)、磅称(500Kg)、耳标钳、耳号钳、酒精、碘酒及猪群。
四.实验步骤:1.猪的各部位名称和要求:图2-1 猪体外形部位1.头部2.下鹗3.头顶4.颈部5. 胸部(在两前肢之间)6.鬐甲部7.肩胛部8.臂部9.前肢 10.前系 11.背部 12.胸侧 13.腰部14.肷部 15.腹部 16.包皮 17. 臀部 18.大腿 19.臀端 20.飞节21.后系 22.后肢 23.前肋 24.后肋种猪应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体质结实,健康良好,各部份结构匀称、协调。
毛色、体形符合品种要求。
根据外形选种应着重对那些与生产力有关的部位,如泌乳器官、背腰、腹部、臀部和大腿等,并具有不同性别特征。
2.体尺测量:种用后备母猪5、8月龄时测体长、胸围;10、12月龄、2岁、3岁时至少测体长、体高、胸围三项,有的加上胸深,胸宽等项目;体测以厘米为单位。
母猪体测应在怀孕50-60天或产后10-15天,膘度适中时进行。
(1) 体高(鬐甲高):由鬐甲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3之高度。
(2) 体长:从枕骨脊沿背中线紧贴体表至尾根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1之长度。
(3) 胸围:切于肩胛后角绕胸背一周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2之长度。
(4) 胸深:切于肩胛后角的背至胸部下缘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6之长度。
(5) 胸宽:切于两肩胛后角的胸部左右两侧之间的水平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7之长度。
(6) 管围:左前肢管部最细部分的周长,用卷(软)尺测量。
(7) 荐高:从荐骨的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一、实验目的为了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本研究通过优化母猪的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及产后护理等方面的措施,对分娩母猪进行养殖实验,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母猪:选择年龄在2-5岁、体重在130-180kg的母猪作为实验对象。
(2)饲料:选用全价饲料,保证母猪的营养需求。
(3)繁殖技术:采用人工授精、自然交配等方法。
(4)产后护理:包括消毒、保暖、观察仔猪生长发育等。
2. 实验方法(1)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温度在16-22℃,湿度在70%-80%,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在配种前20天和配种后10天,增加饲料用量,生产前一周减少饲料量10-20%。
(2)繁殖技术:采用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方法,确保母猪受孕。
(3)妊娠管理:在妊娠早期进行B超检查,确定受孕情况。
在妊娠后期加强营养,确保母猪和胎儿的健康。
(4)分娩管理:观察母猪分娩前的信号,如阴门红肿、频频排尿等。
在分娩前对母猪进行消毒,准备好接产工具。
分娩后,对仔猪进行清理,断脐、消毒,放入保温箱。
(5)产后护理:对母猪进行消毒,观察产后恢复情况。
对仔猪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仔率通过优化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及产后护理,实验组母猪产仔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
2. 仔猪成活率实验组仔猪成活率为95.3%,高于对照组的85.7%。
3. 产后恢复情况实验组母猪产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疾病发生。
对照组母猪产后恢复较差,部分母猪出现乳腺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4. 经济效益实验组每头母猪年产值约为6000元,比对照组的5000元高出20%。
四、结论通过优化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及产后护理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分娩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本实验结果,不断优化母猪养殖技术,以提高养殖效益。
五、建议1.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母猪和仔猪的健康。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I. 引言猪是全球重要的农畜之一,其生产性能的提高对于满足人类食品需求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猪生产性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总结猪生产性能实验的结果,并探讨其对猪生产的影响。
II.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CRD),共设3个处理组,每组重复5次。
每组包括相同数量的同龄、同品种的猪只。
III. 实验方法1. 参与猪只选择与管理在实验中选择健康、同龄、同品种的猪只作为参与对象,并采取相同的饲养管理措施,包括饲料种类、饲养环境、疫苗接种等。
2. 参数测定测定以下参数以评估猪的生产性能:- 饲料消耗量:每组猪只饲料的总消耗量。
- 平均体重:每组猪只体重的平均值。
- 日增重:每组猪只的平均每日增重量。
- 饲料转化率:每组猪只所消耗饲料的重量与其体重增加量之比。
IV. 实验结果以下是各处理组猪只的生产性能指标:处理组一:-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二:-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三:-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V.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和对生产性能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X表现出较大的日增重和较低的饲料转化率,表明该处理组的猪只具有更高的生产性能。
2. 处理组Y和处理组Z的生产性能相对较低,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饲养管理措施以提高其生产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对猪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猪的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实习时间:2023年6月15日 - 2023年6月30日实习地点:XX市XX县养猪场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养猪学实习,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了解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掌握猪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养猪行业的认识。
实习内容:一、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养猪学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猪的品种、繁殖、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为实习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习过程1. 猪场参观与学习到达实习地点后,猪场负责人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猪场,包括配种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和公猪舍等。
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猪场的养殖程序、饲料配方、疫病防治措施等。
2. 饲养管理实践我被分配到保育舍进行实习,主要负责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在兽医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如何观察仔猪的生长状况,如何进行饲料喂养、清洁卫生、温度控制等操作。
3. 疫病防治学习猪场疫病防治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猪常见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同时,我还参与了猪场疫病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
4. 实验操作在兽医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猪场的一项实验研究,通过观察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饲料成分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将养猪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养猪行业的认识实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养猪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猪生长性能和疫病防控的重要性。
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各项工作,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实习体会本次养猪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与同事们的友谊。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养猪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通过本次养猪学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对养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养猪实验报告:
龙井市龙池养殖户
实验组与对照组共选择一窝的猪仔8只猪
实验前每一只猪数据:
实验组4只猪分别重(1)39斤(2)39斤(3)37斤(4)34斤
对照组4只猪分别重(1)41斤(2)40斤(3)40斤(4)36斤
实验后每一只猪数据:
实验组4只猪分别重(1)257斤(2)238斤(3)236斤(4)222斤
对照组4只猪分别重(1)252斤(2)241斤(3)221斤(4)214斤
实验过程中吃的饲料数据:
实验组一共吃1940斤(加入1500毫升辽康养殖宝)
对照组一共吃2140斤
对了康养殖宝预混剂的应用效果做了实验数据如下:
试验时间:2015-08-14至2015-11-28(106天)
8月14日两组猪对比:
实验组4只猪平均每只:37.2斤
对照组4只猪平均每只:39.25斤
11月28日两组猪对比:
实验组(喂辽康养殖宝)4只猪平均每只:238斤料肉比是2.415:1
对照组(未喂辽康养殖宝)4只猪平均每只:232斤料肉比是2.775:1
经过106天的实验实验组4只猪平均每只吃了485斤饲料。
对照组4只猪平均每只吃了535斤饲料,依据该组数据得到结论:
1.实验组比对照组节省了50斤饲料。
2.实验前实验组37.2斤比对照组39.25斤少2斤实验后实验组比对照组多6斤。
猪⽣产学实验四实验四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的:1.掌握猪场猪群组成情况;2.掌握猪场猪栏配备情况;3.掌握饲料消耗情况。
⼆、实验内容:1.以⼀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为例,计算猪群组成情况;2.以⼀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为例,计算猪场猪栏配备情况;3.以⼀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为例,计算⼀年饲料消耗情况。
(⼀)制定合理的⽣产⼯艺参数1.繁殖周期繁殖周期=母猪妊娠期+仔猪哺乳期+母猪断奶⾄受胎时间=114+28+断奶⾄发情时间+配种⾄受胎时间=114+28+10+21×(1-情期受胎率)当情期受胎率为70%、75%、80%、85%、90%、95%、100%时,繁殖周期分别为158、157、156、155、154、153、152天。
2.母猪年产窝数母猪年产窝数=365/繁殖周期×分娩率情期受胎率85%,分娩率95%计,所以⼀些现代猪场平均繁殖周期为155天,设计猪场⼀般把母猪年产窝数定在2.24左右。
表1 某万头猪场的⼯艺参数项⽬参数参数参数妊娠期(⽇)114每头母猪年产活仔数初⽣时(头)20.16哺乳期(⽇)28 28⽇龄(头)18.14保育期(⽇)35 70⽇龄(头)17.24断奶⾄受胎(⽇)7~14 170⽇龄(头)16.89繁殖周期(⽇)152~158 每头母猪年产⾁量(活重kg)1520~1689母猪年产胎次 2.24平均⽇增重(g)初⽣~35⽇龄200母猪窝产仔数(头)10 36~70⽇龄486 窝产活仔数(头)9 71~170⽇龄750成活率(%)哺乳仔猪90 公母猪年更新率(%)33 断奶仔猪95 母猪情期受胎率(%)85⽣长肥育猪98 公母⽐例1:50~1:65体重初⽣时 1.2 圈舍冲洗消毒时间(⽇)7 35⽇龄8~8.5 繁殖节律(⽇)7 70⽇龄25~30 母猪临产前进产房时间(⽇)7 160~170⽇龄90~100 母猪配种后原圈观察时(⽇)21(⼆)准确计算猪群的结构与组成1.年产总窝数年产总窝数=计划年出栏头数/窝活产仔数×从出⽣⾄出栏成活率=10000/(10×0.9×0.95×0.98)=1193(窝/年)2.每个繁殖节律转群头数繁殖节律,是指相临两群哺乳母猪转群的时间间隔(天数)。
实验一、实验一、猪品种的认别与鉴定目的要求:一、目的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录像带、幻灯片等途径认识和鉴别常见猪的品种,并能复述其突出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
实验的设备和材料: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不同猪的品种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VCD 等。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与方法实验采用多媒体课件观看和讲解,使学生对我国饲养的主要猪的品种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进行识别和掌握,并通过猪的模型和实地观察进行猪的外貌鉴定。
先由指导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录象带等,结合讲授有关内容后进行归纳。
再由师生共同反复辨认各个品种,总结出每个品种的突出外貌特征、经济类型及主要生产性能。
最后再放片子,由学生指出其品种名称、突出外貌特征、经济类型。
1. 主要引入品种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汉普夏猪、皮特兰猪等2.主要地方品种猪:太湖猪、东北民猪、金华猪、内江猪、藏猪、香猪等福建省猪的"八大"品种(槐猪、武夷黑猪、闽北花猪、福州黑猪、莆田黑猪、平潭黑猪、福安花猪及官庄花猪)3. 主要培育品种猪:三江白猪、苏太猪、军牧 1 号、上海白猪等四、实验报告根据对片子的观察与辨认,按品种、突出外貌特征、经济类型及主要生产性能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二、根据育种记录选择种猪目的要求:使学生学会根据育种记录选择种猪。
一、目的要求实验的设备和材料:猪的育种记录及相关资料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方法: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每个学生根据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实习所布置的作业进行种猪的选留 1、根据母猪繁殖成绩记录确定育种核心群母猪生产力指数 SPI = 100 + 6.5 (L AvL) + 1.0 (W &ndash,<a href="">养猪设备</a>; AvW) L=产仔数 W=断奶重 Av=平均数产仔数; 断奶重; L=产仔数;W=断奶重;Av=平均数 2、根据数据繁殖与生长测定数据选留后备猪公猪以父系指数 TI:TI=100-1.7D-66.14H 66.14 母猪以母系指数 MI:MI MI=100+6(L AvL)+0.4(W +0.4 MI +0.4 AvW)-1.6D-31.89H D 校正达 100kg 体重日龄与同期校正均值之差 H校正达 100kg 体重背膘厚与同期校正均值之差其中:校正达 100kg 体重日龄=实际日龄- 实测体重-100)( /CD CD=1.826*实测体重/实测日龄(公猪)CD=1.7146*实测体重/实测日龄(母猪)校正达 100kg 体重背膘厚=实测背膘厚*CB CB=A/(A+B*(实测体重-100)) A=12.40 (公猪)、13.71(母猪) B=0.1065(公猪)、0.1196 (母猪)四、实验报告。
猪生产学实验报告
猪生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了解猪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猪的基本饲养管理技巧,掌握猪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熟悉猪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二、实验工具:
饲料、饮水设备、测量工具、病理学检查设备。
三、实验方法:
1. 合理配置饲料,掌握不同生长阶段猪的饲养要求。
2. 定期测量猪的体重和生长情况,掌握猪的生长发育状况。
3. 定期清洁猪舍,保持猪舍内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
4. 关注猪的行为表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预防发生疾病。
5. 定期对猪进行体检和疾病检测,及时发现治疗疾病。
四、实验结果:
1. 在合理饲料配制下,猪呈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体重逐渐增加。
2. 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要求不同,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3. 定期清洁猪舍有效防止了疾病的传播,保持猪的健康状态。
4. 发现猪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处理,有效预防了疾病的发生。
5. 定期体检和疾病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合理饲料配制和适当饲养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猪的生长效率,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障猪的健康与稳定生长。
同时,在猪生产过程中,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为猪的健康提供保护。
仔猪营养学研究实验报告对于仔猪的营养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其生长发育、肉质品质和繁殖能力等方面。
一些常规的研究项目和实验报告内容:1. 饲料成分和营养水平对仔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研究目的:评估不同饲料成分和营养水平对仔猪生长发育的影响,比较其生长速度、体重增长、饲料利用率等营养指标。
- 实验方案:将同龄、同体重的仔猪随机分为不同饲料组,喂养一个月时间,记录体重和饲料消耗量,并检测其血液生化指标。
- 实验结论:发现高蛋白、高能量和合理脂肪酸组合的饲料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有助于提高其健康状况。
2. 饲料添加不同抗生素和酸化剂对仔猪肉质品质的影响。
- 研究目的:探究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生素及酸化剂添加对仔猪肌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实验方案:将仔猪随机分为不同饲料添加组,分别添加不同胰岛素类似物、β-受体激动剂、抗生素等药物,观察其肌肉生长速度、肌肉疤痕修复等指标。
收集肌肉样本,测量pH、色泽、硬度等肉质品质参数。
- 实验结论:发现适量添加β-受体激动剂和抗生素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和提高肉质品质,但使用过多可能导致肉质硬度过高和药物残留等情况,因此必须注意控制用量。
3. 饲料添加不同营养成分对母猪生殖能力和仔猪产量的影响。
- 研究目的:研究添加不同营养成分对母猪生殖能力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实验方案:将母猪分为不同添加组,分别添加维生素、蛋氨酸等营养成分,记录其受孕率、流产率、产仔数和仔猪存活率等指标。
- 实验结论:发现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和蛋氨酸等营养成分能够提高母猪的受孕率和生产性能,同时增加仔猪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当然,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规的实验项目和结果报告,具体实验应该根据研究目的和饲养环境等条件进行合理设计。
实习时间: 2023年10月15日 - 2023年10月25日实习地点:二道湾子乡二间楼村养猪场实习内容:配种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舍和公猪舍的养殖管理及课题实验实习目的:通过实地实习,深入了解养猪场的养殖流程,掌握母猪和仔猪的养殖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实习过程:10月15日,我满怀期待地来到了二道湾子乡二间楼村养猪场,开始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
刚到猪场时,心里有些紧张,但接待我们的吴厂长非常亲切,让我很快放松下来。
第一天,我首先学习了进场前的规定和养猪的一些基本情况。
养猪场分为配种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舍和公猪舍,每个舍区都有专门的负责人。
我被分配到分娩舍进行实习,并负责进行课题实验。
在分娩舍,我了解到母猪和仔猪的养殖技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刚开始,我对这些技术了解有限,但在廖阿姨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养殖流程。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仔猪转栏、注射疫苗等操作。
尤其是仔猪转栏时,我负责抽药水,虽然过程中有些手忙脚乱,但师傅们的耐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10月16日,按照毕业课题实验设计,我们选定了母猪开始了实验。
在廖阿姨的带领下,我学习了如何观察母猪的健康状况,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习期间,我还参观了配种舍、保育舍、育成舍和公猪舍,了解了不同舍区的养殖特点和管理要求。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养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养猪场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养殖技术。
2. 团队合作:养猪场的工作需要团队合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3. 责任心:养猪行业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作为一名养殖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确保养殖工作的顺利进行。
4. 不断学习:养猪行业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养殖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总结:通过这次养猪场实习,我不仅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还对养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云南农业大学猪生产实习报告学院:专业:年级: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实习地点:日期:实习报告(猪生产学)一、实习目的养猪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书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养猪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从而加强自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运用会计财务管理的技能水平,为今后的会计工作做铺垫。
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实习内容1、猪场规划:后山实习猪场是90年设计的,没规划好,门口没有消毒池,门在坡上,一般需在平地。
各畜牧场之间直线距离至少要在50米以上,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
核心群要在上风口,商品群在下风口。
要求学生能看懂猪场的布局。
消毒:喷雾消毒、进出车辆高压水枪消毒,工作人员进门时手要用消毒液浸泡,再用清水洗净。
进猪舍前必须脚踏消毒液,强碱性。
猪场要一周一次大消毒,走道等群补要消毒。
夏季用强碱性消毒液,因为强碱性药水对病菌杀伤力强,冬季消毒液可用较温和的,因为冬季温度低,病菌滋生少。
选址:①地势高,因为平地通风不好、易淤水,所以以坡地为好。
②根据气候特点设置猪舍,例如热带釆用全开放式,昆明采用半开放式,寒冷地区采用封闭式猪舍。
③考虑投资,投资多则一次造好点。
屋顶材料:复合层彩钢,有3、5、8mm三种规格,厚的保温性能好。
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的不能采用石棉瓦屋顶。
后山猪场采用的是双列单走道式,一般集约化大猪场要净道污道分开,污水和雨水要分开。
最好是干湿分离,干粪做有机肥最好,做沼气投资很大,而且要能并入电网,还要考虑沼气的利用,不能排入空气中污染环境。
升温:管道加烟囱好用,升温快,条件是柴火多。
太阳能是目前很好的升温方式,但是投资大,一般要争取国家资金。
2、营养饲料:养好仔猪最关键,仔猪保育期用全价料,后山实习猪场用的是正大第三档仔猪料,它的蛋白含量不是很高,香甜,效果好。
猪饲养实验设计技术规程一、场址选择应重点关注地勘条件场地选择对于建设多层猪舍尤为关键。
多层猪舍场址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还要考虑生物安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供电稳定等条件,特别需要关注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应选择地基地耐力R≥12t/m2 以上的地质,防止出现滑坡、断层。
此外,也需要从经济学角度评判建设地点,例如生猪主销区、土地资源紧缺、临近城市郊区、电力资源充足等。
二、种猪更新内部循环,遗传改良以精液引入为主相对于平层养猪,多层养殖总量大、单位面积内养殖密度也大,一旦发生疫情,将对内部生物安全构成巨大挑战。
后备母猪引进、猪苗批次化外引是传播疫病的重要风险点,减少活猪引进的频率、甚至封群后禁止活猪引进,可以很大程度上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因此,强烈建议多层养殖采用自繁自养模式,种母猪更新内部循环,公猪精液全部外供,或定期从外部引入优秀公猪精液进行遗传改良。
一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场内种猪内部循环流程。
种猪场自繁后备猪,通常布局在顶楼或高层,通过内部循环方式实现种猪更新。
二是构建以精液交流为主的种猪改良模式。
核心群封闭选育可有效降低生物安全风险,通过外部引进良种精液,可避免群体过度近交导致衰退,同时提升群体生产性能。
三、抓实多层养殖内外部生物安全(一)外部生物安全。
严格管控好外部生物安全是养殖场疫病预防的基础。
一是强化引种监测。
种猪群健康程度越高越好,要求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病原学检测为阴性。
尤其要重点关注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如口蹄疫、猪蓝耳病等。
二是严格车辆清洗消毒。
建立车辆(运猪车、运料车、员工以及外来车辆)分级洗消制度,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洗消点。
三是强化养殖场环境生物安全管控措施。
定期对养殖场周边道路及相关区域进行消毒,对环境以及地表水源样本进行非洲猪瘟病毒等病原的定期监测,雨季应避免雨水倒灌进入养殖场。
(二)内部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