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学实验1-5
- 格式:pdf
- 大小:15.41 MB
- 文档页数:61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养猪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对养猪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养猪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目的1. 熟悉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生长发育特点。
2. 掌握养猪场的基本设施和设备,提高学生对养猪技术的认识。
3. 学会养猪过程中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和屠宰加工等关键技术。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践内容1. 养猪场参观学习我们首先参观了当地的一家现代化养猪场,了解了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
从猪舍的设计、通风、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我们对养猪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
2. 养猪品种识别通过养猪场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学习了不同品种猪的特点,如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了解了它们的生产性能和市场需求。
3. 养猪技术操作在养猪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以下养猪技术操作:(1)猪舍清洁与消毒:掌握猪舍清洁、消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猪只健康生长。
(2)饲料配制与喂食:了解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所需饲料的营养成分,学会配制饲料和喂食方法。
(3)疫病防治:学习常见猪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4)猪只屠宰加工:了解猪只屠宰加工流程,掌握屠宰加工技术。
4. 实践操作在养猪场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操作:(1)猪舍清洁与消毒:分组进行猪舍清洁和消毒工作,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饲料配制与喂食:根据猪只生长阶段,配制饲料并进行喂食。
(3)疫病防治:观察猪只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技术人员。
(4)猪只屠宰加工:参与猪只屠宰加工过程,了解屠宰加工技术。
四、实践总结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养猪技术。
2.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各项工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贝贝旺减少断奶仔猪生长抑制成效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快速诱导断奶仔猪采食颗粒饲料和提高饮水量,大幅度减少断奶应激,提升断奶仔猪的健康和生长。
二、实验设计:一、实验分组:设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栏,做为5个重复,别离记为C1-5,S1-5。
(见表1)。
分组时,选择日龄(诞生相距3天之内)、体重相近的2窝断奶仔猪别离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此类推。
表1 实验分组对照组试验组组号窝号断奶头数均重组号窝号断奶头数均重C1S1C2S2C3S3C4S4C5S5二、实验观看时刻和检测内容:断奶前1天到断奶后10天,实验期检测采食量和增重;3、饲养治理(见表2)表2 实验期间饲养治理项目对照组试验组对象断奶仔猪断奶仔猪头数50(5栏)50(5栏)试验期10天10天饲养管理保持现有不变保持现有不变日粮保持现有不变使用时间:断奶前1天---断奶后头1-2天使用量:--断奶前1天:5克/头/天,分2次撒喂--断奶后2天:10克/头/次,每天分2次撒喂补料槽(产房):干撒在饲料表面,每天2次.4、实验预备材料及设备:贝贝旺10千克,断奶仔猪100头(或10栏),断奶仔猪日粮,秤,记录本,笔。
三、实验步骤:一、实验前预备工作:检查饮水设备:管道是不是通畅,饮水器是不是足够;预备料槽:料槽用水冲洗干净,晾干;检查秤是不是可用,称重是不是准确;选择有体会、操作准确饲养人员,分派工作。
二、选猪:选择相应数量的健康仔猪3、分组:依照上述要求。
4、实验治理:依照上述饲养治理要求进行。
五、称重与记录:体重:称量开始体重、终止体重。
实验开始当天早上7点(或其他固按时刻)仔猪未哺乳前空肚称重并记录,计算每栏均重。
断奶后第11天早上7点未进食前空肚称重并记录,计算均重。
饲料:记录实验开始~终止时,每栏饲料饲喂量腹泻、发病、死亡猪只。
四、实验结果记录采食量记录表10天饲料采食量(公斤)C1C2C3C4C5合计对照组S1S2S3S4S5试验组仔猪称重记录表腹泻、发病、死亡仔猪记录表五、实验注意事项一、饮水量:足够,必需保证实验猪只自由饮水。
猪免疫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引言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农民们对于猪的免疫管理越来越重视。
猪免疫程序的设计和实施是保障猪健康养殖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个猪免疫程序,包括免疫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免疫计划的制定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猪免疫计划是保障猪免疫效果的关键。
在制定免疫计划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疾病流行状况:充分了解当地猪病的流行状况,包括传染途径、发病率、死亡率等。
2. 病原特性:了解病原体的特性,包括生物学特性、毒力、对疫苗的敏感性等。
3. 免疫程序:根据疾病流行状况和病原特性,制定具体的免疫程序,包括免疫时间、免疫方法、免疫剂量等。
4. 免疫剂选择:根据病原特性和可行性选择合适的免疫剂,包括病毒疫苗、细菌疫苗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猪血传染病作为研究对象,制定了如下免疫计划:1. 5周龄:接种猪血传染病疫苗A,剂量为5毫升。
2. 8周龄:接种猪血传染病疫苗B,剂量为5毫升。
3. 12周龄:接种猪血传染病疫苗C,剂量为5毫升。
免疫程序的实施在免疫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免疫前准备:在免疫前,需要为猪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并对猪进行健康检查,确保猪体健康。
2. 免疫操作:根据制定的免疫计划,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剂量给猪接种疫苗。
在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疫苗保存和使用的条件,以及使用消毒器具。
3. 免疫后观察:接种疫苗后,需要对猪进行观察,记录猪的体温、食欲、精神状态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
在本实验中,我们按照免疫计划的要求,对一批5周龄的猪进行了免疫操作。
实施过程中,我们准备好了免疫器具和疫苗,并确保操作环境的卫生。
结果与讨论在实施免疫程序后,我们对接种了疫苗的猪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免疫效果良好,接种后的猪没有出现病症。
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制定合理的猪免疫计划,并正确实施免疫程序是保障猪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科学的免疫操作,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发生。
《猪生产学实验》综合实验-屠宰性能测定实验指导————————————————————————————————作者:————————————————————————————————日期:《猪的屠宰性能测定》综合性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性质:本实验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在修完《猪生产学》专业必修课后,对所学的《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营养学》等基础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该实验内容多、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对培养动物科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十分重要。
计划学时:5 学时一、实验目的1、掌握猪屠宰的方法,包括击晕、放血、去毛和取出内脏的方法。
2、掌握肌肉、脂肪、骨骼和皮的分离方法,以及屠宰率、瘦肉率等计算方法。
3、掌握眼肌面积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掌握肉质品质测定的指标和方法,pH值测定、系水力、滴水损失、肉色、肌间脂肪等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1、屠宰测定(1)活重:猪在宰前空腹禁食24h后称重。
(2)屠体重:屠体重=宰前活重-(毛重+血重)。
(3)空体重:空体重=屠体重-(胃重+大小肠重)(4)内脏重:心、肝、脾、肺、肾、胃和大小肠(去掉内容物)分别称重并计算占空体重的百分比。
(5)胴体重:去头、蹄、尾、内脏、板油后的屠体重称为胴体重,头、蹄、尾、板油分别称重并计算占胴体重的百分比。
计算屠宰率: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100%(6)胴体分离:左片胴体用于胴体品质测定,右片胴体用于肉质评定。
用手术刀对左片胴体的皮、骨、肉、脂分离后,分别称重,并计算:瘦肉率(%)=左片胴体瘦肉重/左片胴体重×100%脂肪率(%)=左片胴体脂肪重/左片胴体重×100%骨率(%)=左片胴体骨重/左片胴体重×100%皮率(%)=左片胴体皮重/左片胴体重×100%(7)背膘厚度:用卡尺测量第6-7肋胸椎、腰椎和尾椎的背膘厚度,计算三点平均膘厚。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I. 引言猪是全球重要的农畜之一,其生产性能的提高对于满足人类食品需求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猪生产性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总结猪生产性能实验的结果,并探讨其对猪生产的影响。
II.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CRD),共设3个处理组,每组重复5次。
每组包括相同数量的同龄、同品种的猪只。
III. 实验方法1. 参与猪只选择与管理在实验中选择健康、同龄、同品种的猪只作为参与对象,并采取相同的饲养管理措施,包括饲料种类、饲养环境、疫苗接种等。
2. 参数测定测定以下参数以评估猪的生产性能:- 饲料消耗量:每组猪只饲料的总消耗量。
- 平均体重:每组猪只体重的平均值。
- 日增重:每组猪只的平均每日增重量。
- 饲料转化率:每组猪只所消耗饲料的重量与其体重增加量之比。
IV. 实验结果以下是各处理组猪只的生产性能指标:处理组一:-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二:-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三:-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V.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和对生产性能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X表现出较大的日增重和较低的饲料转化率,表明该处理组的猪只具有更高的生产性能。
2. 处理组Y和处理组Z的生产性能相对较低,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饲养管理措施以提高其生产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对猪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猪的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猪的检验实验报告猪的检验实验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猪进行一系列的检验实验,以了解其生理特征、行为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猪的生态系统,并为猪的养殖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一:猪的智力测试通过智力测试,我们可以了解猪在认知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迷宫和益智游戏等工具,观察猪在面对不同难度的任务时的反应和解决能力。
结果显示,猪在解决简单任务时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而在复杂任务中则表现出相对较低的能力。
实验二:猪的社交行为观察猪是社交性动物,它们在群体中展现出复杂的社交行为。
通过观察猪在不同社交环境下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猪的社交结构和沟通方式。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猪在同伴间的互动、领地争夺和群体合作等行为。
结果显示,猪在社交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等级制度和合作能力。
实验三:猪的环境适应能力测试猪作为杂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模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观察猪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适应能力。
结果显示,猪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但对于极端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猪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制。
实验四:猪的食性研究猪是杂食性动物,对食物的需求和偏好具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观察猪在不同食物选择和偏好实验中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猪的食性特点。
实验中,我们提供了不同种类和味道的食物,观察猪对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
结果显示,猪对于高蛋白食物和甜味食物有较高的偏好。
实验五:猪的运动能力测试猪是较为活跃的动物,它们的运动能力对于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动能力测试,我们可以了解猪在不同运动任务下的表现和耐力。
实验中,我们设置了跑步机和障碍物等设备,观察猪在不同运动任务下的表现。
结果显示,猪在短距离高强度运动方面表现较好,但在长时间持续运动方面有一定的限制。
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对猪的生理特征、行为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猪在智力、社交、环境适应、食性和运动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限制。
实验一猪的体尺测量及仔猪编号技术一.实验目的:根据外形选择必须首先识别猪体各部位名称熟悉猪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掌握测量方法,从而为猪的选种工作、猪种普查及发育鉴定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1.猪的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及测量方法;2.仔猪编号的部位及方法。
三.实验用具及材料:测杖、钢卷(软)尺(长2米)、磅称(500Kg)、耳标钳、耳号钳、酒精、碘酒及猪群。
四.实验步骤:1.猪的各部位名称和要求:图2-1 猪体外形部位1.头部2.下鹗3.头顶4.颈部5. 胸部(在两前肢之间)6.鬐甲部7.肩胛部8.臂部9.前肢 10.前系 11.背部 12.胸侧 13.腰部14.肷部 15.腹部 16.包皮 17. 臀部 18.大腿 19.臀端 20.飞节21.后系 22.后肢 23.前肋 24.后肋种猪应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体质结实,健康良好,各部份结构匀称、协调。
毛色、体形符合品种要求。
根据外形选种应着重对那些与生产力有关的部位,如泌乳器官、背腰、腹部、臀部和大腿等,并具有不同性别特征。
2.体尺测量:种用后备母猪5、8月龄时测体长、胸围;10、12月龄、2岁、3岁时至少测体长、体高、胸围三项,有的加上胸深,胸宽等项目;体测以厘米为单位。
母猪体测应在怀孕50-60天或产后10-15天,膘度适中时进行。
(1) 体高(鬐甲高):由鬐甲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3之高度。
(2) 体长:从枕骨脊沿背中线紧贴体表至尾根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1之长度。
(3) 胸围:切于肩胛后角绕胸背一周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2之长度。
(4) 胸深:切于肩胛后角的背至胸部下缘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6之长度。
(5) 胸宽:切于两肩胛后角的胸部左右两侧之间的水平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7之长度。
(6) 管围:左前肢管部最细部分的周长,用卷(软)尺测量。
(7) 荐高:从荐骨的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猪生产学实验报告
猪生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了解猪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猪的基本饲养管理技巧,掌握猪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熟悉猪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二、实验工具:
饲料、饮水设备、测量工具、病理学检查设备。
三、实验方法:
1. 合理配置饲料,掌握不同生长阶段猪的饲养要求。
2. 定期测量猪的体重和生长情况,掌握猪的生长发育状况。
3. 定期清洁猪舍,保持猪舍内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
4. 关注猪的行为表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预防发生疾病。
5. 定期对猪进行体检和疾病检测,及时发现治疗疾病。
四、实验结果:
1. 在合理饲料配制下,猪呈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体重逐渐增加。
2. 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要求不同,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3. 定期清洁猪舍有效防止了疾病的传播,保持猪的健康状态。
4. 发现猪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处理,有效预防了疾病的发生。
5. 定期体检和疾病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合理饲料配制和适当饲养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猪的生长效率,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障猪的健康与稳定生长。
同时,在猪生产过程中,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为猪的健康提供保护。
屠猪的宰后检验•实习目的:掌握宰后检验的步骤和方法;必检淋巴结的检验;腰肌和横膈膜肌的检验。
•实习器材:屠猪一头、检验用具一套等。
•实习内容:胴体、皮肤、内脏、头部的检验。
(一)头部检查1、检查天然孔、皮肤、粘膜有无病变。
检查口腔、鼻盘等,有无出血斑、糜烂和水泡,检查有无口蹄疫和水泡病。
2、剖检左右两侧颌下淋巴结。
重点检查炭疽、结核。
3、剖检两侧咬肌,有无囊尾蚴。
•(二)皮肤检查:检查是否有出血、充血,确诊有无猪瘟、猪丹毒;检查体表有无水肿、肿瘤和颜色变化,检查有无炭疽、恶性水肿或黄疸等。
(三)内脏检查1、肺脏检查:剖检左右支气管淋巴结。
2 、心脏检查:3 、肝脏检查:剖检肝门淋巴结。
4 、脾脏检查:5 、胃肠检查:剖检肠系膜淋巴结,(四)胴体检查:1 、检查皮肤、脂肪、肌肉、胸膜和腹膜有无病变和放血程度。
2、淋巴结检查,摘除病变淋巴结。
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股前淋巴结3、摘除两侧肾上腺。
4、肾脏检查:5、腰肌检查6、膈肌检查作业:实习报告那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相视的莞尔一笑,是一杯饮了半盏的酒,沉香在喉,甜润在心。
红尘中,我们会相遇一些人,一些事,跌跌撞撞里,逐渐懂得了这世界,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内心,使它柔韧,更适应这风雨征途,而不会在过往的错失里纠结懊悔一生。
时光若水,趟过岁月的河,那些旧日情怀,或温暖或痛楚,总会在心中烙下深深浅浅的痕。
生命是一座时光驿站,人们在那里来来去去。
一些人若长亭古道边的萋萋芳草,沦为泛泛之交;一些人却像深山断崖边的幽兰,只一株,便会馨香满谷。
人生,唯有品格心性相似的人,才可以在锦瑟华年里相遇相知,互为欣赏,互为懂得,并沉淀下来,做一生的朋友。
试问,你的生命里,有无来过这样一个人呢?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于千万人群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四目相对,只淡淡的问候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便足够。
一、实验目的为了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本研究通过优化母猪的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及产后护理等方面的措施,对分娩母猪进行养殖实验,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母猪:选择年龄在2-5岁、体重在130-180kg的母猪作为实验对象。
(2)饲料:选用全价饲料,保证母猪的营养需求。
(3)繁殖技术:采用人工授精、自然交配等方法。
(4)产后护理:包括消毒、保暖、观察仔猪生长发育等。
2. 实验方法(1)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温度在16-22℃,湿度在70%-80%,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在配种前20天和配种后10天,增加饲料用量,生产前一周减少饲料量10-20%。
(2)繁殖技术:采用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方法,确保母猪受孕。
(3)妊娠管理:在妊娠早期进行B超检查,确定受孕情况。
在妊娠后期加强营养,确保母猪和胎儿的健康。
(4)分娩管理:观察母猪分娩前的信号,如阴门红肿、频频排尿等。
在分娩前对母猪进行消毒,准备好接产工具。
分娩后,对仔猪进行清理,断脐、消毒,放入保温箱。
(5)产后护理:对母猪进行消毒,观察产后恢复情况。
对仔猪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仔率通过优化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及产后护理,实验组母猪产仔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
2. 仔猪成活率实验组仔猪成活率为95.3%,高于对照组的85.7%。
3. 产后恢复情况实验组母猪产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疾病发生。
对照组母猪产后恢复较差,部分母猪出现乳腺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4. 经济效益实验组每头母猪年产值约为6000元,比对照组的5000元高出20%。
四、结论通过优化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及产后护理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分娩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本实验结果,不断优化母猪养殖技术,以提高养殖效益。
五、建议1.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母猪和仔猪的健康。
猪⽣产学实验四实验四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的:1.掌握猪场猪群组成情况;2.掌握猪场猪栏配备情况;3.掌握饲料消耗情况。
⼆、实验内容:1.以⼀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为例,计算猪群组成情况;2.以⼀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为例,计算猪场猪栏配备情况;3.以⼀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为例,计算⼀年饲料消耗情况。
(⼀)制定合理的⽣产⼯艺参数1.繁殖周期繁殖周期=母猪妊娠期+仔猪哺乳期+母猪断奶⾄受胎时间=114+28+断奶⾄发情时间+配种⾄受胎时间=114+28+10+21×(1-情期受胎率)当情期受胎率为70%、75%、80%、85%、90%、95%、100%时,繁殖周期分别为158、157、156、155、154、153、152天。
2.母猪年产窝数母猪年产窝数=365/繁殖周期×分娩率情期受胎率85%,分娩率95%计,所以⼀些现代猪场平均繁殖周期为155天,设计猪场⼀般把母猪年产窝数定在2.24左右。
表1 某万头猪场的⼯艺参数项⽬参数参数参数妊娠期(⽇)114每头母猪年产活仔数初⽣时(头)20.16哺乳期(⽇)28 28⽇龄(头)18.14保育期(⽇)35 70⽇龄(头)17.24断奶⾄受胎(⽇)7~14 170⽇龄(头)16.89繁殖周期(⽇)152~158 每头母猪年产⾁量(活重kg)1520~1689母猪年产胎次 2.24平均⽇增重(g)初⽣~35⽇龄200母猪窝产仔数(头)10 36~70⽇龄486 窝产活仔数(头)9 71~170⽇龄750成活率(%)哺乳仔猪90 公母猪年更新率(%)33 断奶仔猪95 母猪情期受胎率(%)85⽣长肥育猪98 公母⽐例1:50~1:65体重初⽣时 1.2 圈舍冲洗消毒时间(⽇)7 35⽇龄8~8.5 繁殖节律(⽇)7 70⽇龄25~30 母猪临产前进产房时间(⽇)7 160~170⽇龄90~100 母猪配种后原圈观察时(⽇)21(⼆)准确计算猪群的结构与组成1.年产总窝数年产总窝数=计划年出栏头数/窝活产仔数×从出⽣⾄出栏成活率=10000/(10×0.9×0.95×0.98)=1193(窝/年)2.每个繁殖节律转群头数繁殖节律,是指相临两群哺乳母猪转群的时间间隔(天数)。
实习时间:2023年6月15日 - 2023年6月30日实习地点:XX市XX县养猪场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养猪学实习,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了解养猪生产的基本流程,掌握猪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养猪行业的认识。
实习内容:一、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养猪学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猪的品种、繁殖、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为实习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习过程1. 猪场参观与学习到达实习地点后,猪场负责人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猪场,包括配种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和公猪舍等。
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猪场的养殖程序、饲料配方、疫病防治措施等。
2. 饲养管理实践我被分配到保育舍进行实习,主要负责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在兽医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如何观察仔猪的生长状况,如何进行饲料喂养、清洁卫生、温度控制等操作。
3. 疫病防治学习猪场疫病防治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猪常见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同时,我还参与了猪场疫病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
4. 实验操作在兽医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猪场的一项实验研究,通过观察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饲料成分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将养猪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养猪行业的认识实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养猪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养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猪生长性能和疫病防控的重要性。
3.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各项工作,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实习体会本次养猪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与同事们的友谊。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养猪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通过本次养猪学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对养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摘要:本次养猪实训旨在通过对养猪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深入了解养猪行业的基本知识、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在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养猪的基本操作,了解了猪的生长周期和养殖环境要求,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下为实训报告的具体内容。
一、实训目的1. 熟悉养猪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养猪生产流程。
2. 掌握养猪的基本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了解猪的生长周期和养殖环境要求,为今后从事养猪行业打下基础。
二、实训内容1. 养猪行业基本知识(1)养猪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我国养猪业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养猪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养猪大国,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养猪生产流程养猪生产流程主要包括种猪选育、繁殖、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产品加工等环节。
2. 养猪基本操作(1)猪舍建设猪舍建设要满足猪的生长需求,包括通风、保温、排水等条件。
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猪舍的设计、施工及配套设施建设。
(2)猪只饲养管理猪只饲养管理包括饲料配制、饲喂、猪舍清洁、猪只防疫等。
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饲料配制方法、猪只饲喂技巧及猪舍清洁消毒等操作。
(3)疫病防治疫病防治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猪常见疫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
3. 养猪环境要求(1)温度、湿度猪舍温度、湿度对猪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实训过程中,我了解了猪舍温度、湿度的适宜范围及调控方法。
(2)空气质量猪舍空气质量对猪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
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猪舍通风换气、空气净化等知识。
三、实训成果1. 掌握了养猪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养猪生产流程。
2. 掌握了养猪的基本操作,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了解了猪的生长周期和养殖环境要求,为今后从事养猪行业打下基础。
四、实训体会1. 实训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养猪行业的重要性,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通过实训,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一猪的体尺测量及仔猪编号技术一.实验目的:根据外形选择必须首先识别猪体各部位名称熟悉猪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掌握测量方法,从而为猪的选种工作、猪种普查及发育鉴定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1.猪的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及测量方法;2.仔猪编号的部位及方法。
三.实验用具及材料:测杖、钢卷(软)尺(长2米)、磅称(500Kg)、耳标钳、耳号钳、酒精、碘酒及猪群。
四.实验步骤:1.猪的各部位名称和要求:图2-1 猪体外形部位1.头部2.下鹗3.头顶4.颈部5. 胸部(在两前肢之间)6.鬐甲部7.肩胛部8.臂部9.前肢 10.前系 11.背部 12.胸侧 13.腰部14.肷部 15.腹部 16.包皮 17. 臀部 18.大腿 19.臀端 20.飞节21.后系 22.后肢 23.前肋 24.后肋种猪应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体质结实,健康良好,各部份结构匀称、协调。
毛色、体形符合品种要求。
根据外形选种应着重对那些与生产力有关的部位,如泌乳器官、背腰、腹部、臀部和大腿等,并具有不同性别特征。
2.体尺测量:种用后备母猪5、8月龄时测体长、胸围;10、12月龄、2岁、3岁时至少测体长、体高、胸围三项,有的加上胸深,胸宽等项目;体测以厘米为单位。
母猪体测应在怀孕50-60天或产后10-15天,膘度适中时进行。
(1) 体高(鬐甲高):由鬐甲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3之高度。
(2) 体长:从枕骨脊沿背中线紧贴体表至尾根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1之长度。
(3) 胸围:切于肩胛后角绕胸背一周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2之长度。
(4) 胸深:切于肩胛后角的背至胸部下缘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6之长度。
(5) 胸宽:切于两肩胛后角的胸部左右两侧之间的水平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7之长度。
(6) 管围:左前肢管部最细部分的周长,用卷(软)尺测量。
(7) 荐高:从荐骨的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