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885.85 KB
- 文档页数:2
黄瓜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又称白毛病、白霉病,具有分布广、潜伏期短、流行性强、传播快的特点,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是保护地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阻碍叶片的光合作用,对黄瓜后期造成严重的影响。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侵害叶片,亦为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为害果实。
温室大棚内一旦发病,发展迅速,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甚至提早拉秧,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
除为害黄瓜外,还能为害西葫芦、甜瓜、南瓜、西瓜、冬瓜、丝瓜等。
近年来,白粉病有加重趋势,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在感病品种上为害程度甚至超过霜霉病,加之一定抗药性的产生,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
目前化学防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发生和发展的速度,2018年进行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有效药剂,本研究为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提供试验数据。
材料与法供试作物供试作物为黄瓜,品种为新泰密刺。
试验病原菌:黄瓜白粉病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
大棚宽度10 m,黄瓜株距10 cm,行距100 cm,试验地肥力中等。
供试药剂25%乙嘧酚SC,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四氟醚唑EW,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0%醚菌酯EW,天津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4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20%四氟醚唑·醚菌酯SE,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毒力测定采用盆栽测定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1)育苗塑料营养钵育苗,基质为营养土(花卉土∶蛭石为2∶1),钵体上层覆盖约2 mm的营养土,每钵留2株苗,黄瓜2片真叶展开时开始试验。
(2)接种方法采集新鲜白粉病叶,配制孢子悬浮液,将新鲜孢子悬浮液喷施于接种叶片上,人工接种24 h后喷药,施药器械容量1 L、喷口直径1.0 mm的小型喷雾器。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作者:谭铭开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6期一、试验目的验证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为该产品申报农药登记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二、试验地点在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范洲村,该村以种植水稻和瓜菜类蔬菜为主,是白粉病的历史高发区。
供试品种是黄瓜,该试验地上造作物为水稻,于2010年1月初育种,采用直播的方式,基肥用鸡粪和复合肥。
前期受天气影响,生长较慢,于2010年3月底开始收获。
本试验时间为2010年4月20日—5月18日,试验期间气温介于21—32℃之间,试验期间4月中下旬天气主要以阴有阵雨天气为主,但雨量较少,5月中上旬气温回升,阴有阵雨或雷阵雨,5月10日雨量较大,降雨量达21.3mm,有利于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危害,施药后12小时内没有降雨。
三、试验材料1.试验作物:黄瓜2.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3.供试药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对照药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山东省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四、试验方法1.处理项目制剂量1)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40克/亩2)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60克/亩3)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克/亩4)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40克/亩5)空白对照喷清水2.小区设置:每小区面积30平方米,设四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按随机排列,各小区黄瓜品种、植期、长势、肥水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试验地应选择在白粉病发生较重及易感病的品种进行试验。
3.施药时间和方法:于黄瓜发病初期(4月20日)进行第一次施药,以后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全期共施药3次。
配制药液时,先用少量水溶解药剂再兑水。
用HD-400手摇压缩喷雾器均匀喷雾,以喷湿黄瓜叶片为度。
记录所用药量和黄瓜所处的生育期,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
4.调查时间和方法:于每次施药前和第三次施药后10天(5月18日)各调查一次,全期共调查4次。
0.5%的大黄素甲醚水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刘艳芝;周香芝;马井玉;徐祥文;张金科【摘要】对0.5%大黄素甲醚(卫保)水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5%大黄素甲醚(卫保)水剂对黄瓜白粉病有一定防治效果,且为生物制剂,是生产无公害黄瓜的首选药剂,建议使用浓度为400~500倍液。
试验结果如下:第一次用药后7 d,0.5%大黄素甲醚(卫保)水剂400倍、500倍、6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75.8%、68.27%、62.44%;在第二次用药后7 d防效分别为56.14%、48.2%、42.98%。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2页(P132-133)【关键词】0.5%大黄素甲醚(卫保)水剂;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作者】刘艳芝;周香芝;马井玉;徐祥文;张金科【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济宁272031;山东省金乡县农业局,金乡272200;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济宁272031;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济宁272031;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济宁272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3黄瓜白粉病又称白毛、白霉,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侵害叶片,亦危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危害果实。
发病初期在叶面或背面和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重病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
发病后期,白粉逐渐变为灰色,叶片变黄、干枯,一般不脱落。
后期有时病斑上产生成堆的黑褐色小粒点。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栽培中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大棚温室尤为普遍,发病率高,蔓延迅速,如不及时防治,损失严重。
由于生产上防治白粉病多用普通化学药剂,近年来病菌产生一定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
一般年份减产在10%左右,流行年份减产20%~40%,导致菜农在生产中超浓度、超剂量滥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药害和蔬菜、土壤农药残留超标。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黄瓜白粉病为由子囊菌亚门专性寄生真菌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和瓜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侵染所致,是保护地黄瓜易发病害之一。
黄瓜白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以瓜单囊壳菌危害较为普遍,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该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吡唑醚菌酯是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天然抗生素Strobilurin A为先导化合物,对多种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良好活性,并对作物具有促生长作用。
在国内,吡唑醚菌酯乳油广泛应用于黄瓜白粉病防治,但未见其悬浮剂在黄瓜白粉病上的应用报道。
为此,以黄瓜白粉病为靶标病害,以吡唑醚菌酯乳油为对照,研究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药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防治对象供试黄瓜品种为“津优307”。
试验地为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谭庄冬暖式大棚,该棚历年白粉病发病严重,致病菌为瓜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1.2 供试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德国巴斯夫公司生产)。
将上述两种药剂用无菌水配制成666 mg/L的母液后,采用二倍稀释法将25%吡唑醚菌酯SC稀释成333,222,111 mg/L共3个浓度,将25%吡唑醚菌酯EC稀释成222 mg/L,备用。
1.3 黄瓜白粉病综合防效(田间试验)1.3.1 试验设计施药于白粉病发病初期且只有叶片发病时进行。
25%吡唑醚菌酯SC的终浓度为111 ,222,333 mg/L;25%吡唑醚菌酯EC为阳性对照,终浓度为222 mg/L,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设15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30 m2,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1.3.2 施药时间与方式于2016年4月2日进行第一次施药,4月9日进行第二次施药。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2):366-368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5种杀菌剂对温室黄瓜白粉病的防治试验郝敬吉吉1,张士海2,沙依热#吾汗3,齐为民4,赵维利3,程梅花3,徐冬梅3,范咏梅1(1.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2.塔城地区气象局,新疆塔城834700;3.塔城市设施农业管理中心,新疆塔城834700;4塔城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新疆塔城834700)摘要:=目的>黄瓜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S p haerotheca fuliginea)是塔城地区温室黄瓜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筛选出对温室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
=方法>选择成标、翠贝(醚菌酯)、阿米西达、多菌灵和百菌清药剂,采取喷雾法对黄瓜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
=结果>施药2次防治黄瓜白粉病较为有效,防治效果60%以上。
=结论>80%成标和50%翠贝能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并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黄瓜白粉病;药剂筛选中图分类号:S482.2;S436.42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330(2011)02-0366-03S tudies on5Kind of Fungicides for Cucumber Powdery MildewChemical Control in Greenhouse of Tacheng CityHAO Jing-zhe1,ZHANG Shi-hai2,Shayire#wuhan3,QI Wei-min4,Z HAO Wei-li3,C HE NG Mei-hua3,XU Dong-mei3,FAN Yong-mei1(11Institute o f plant protection,Xinjiang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U rumqi830091,China;2.Bureau o f Meteorology in Tacheng,Tacheng Xinjiang834700,China;3.Mangement center o f installation agricultural in Tacheng,Tacheng Xinjiang834700,China;4.The extension school o f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in Tacheng,Tacheng Xinjiang8347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survey and c ontrol effect test in field.=Method>Sunlight greenhouse cucumber powdery milde w occurrence and the greenhouse internal phase are close to the humidity relations in The Tacheng area.=Result>Chemical control cucumber powdery mildew comparatively quickly.=C onslusion>80%chengbiao and50%cuibei have a stronger protection and the treatment function than the triazolone and they are ideal substitution medicaments.Key words:Cucumber powdery mildew;Medicament;screening0引言=研究意义>黄瓜白粉病Erysiphe cicho racearum、Sphaerotheca f uliginea是黄瓜上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通常在黄瓜生长中后期植株长势衰弱时发病较重,对设施黄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1]。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AO YU ZHI BAO农药与植保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是河南省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有限公司新研制的新型杀菌剂,具有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
为了试验其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确定最佳用量,为农药登记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13年我们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一、试验材料(一)试验作物及防治对象试验作物为黄瓜,品种为津春3 170株。
2013年2月25日移栽大棚内,黄瓜长势均匀一致,田间管理一般,黄瓜长势一致,试验前近期未使用其他杀菌剂。
2013年4月9日第1次施药,黄瓜生长初果期,4月16日下午第2次施药,黄瓜生长结果期。
试验地土质为两合土,有机质含量2.2%,pH 值为7.2,土壤肥力上等。
试验过程中,有3个小雨天气,其余多为晴天(见表1)。
二、试验方法(一)试验设计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设有效成分90g/hm 2、120g/hm 2、150g/hm 2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5//1.3918.90/(A、B、C)3个处理,对照药剂:50%醚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120g/hm 2(D),空白对照(E),共5个处理,每处理重复4次,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5m 2,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二)试验方法采用利农HD-400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孔直径1.33mm,工作压力为0.2~0.3mPa,出水量0.5~0.6L/min。
分别称量试验药剂按不同的处理剂量,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配制药液,仔细喷施叶片正反两面,空白对照喷清水。
(三)试验调查及计算每小区随机选4点,每点取2株,8株,调查全部片叶,记载总叶片数,各级病叶数,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按下列标准分级。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40%以上。
新型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控制效果评价黄瓜白粉病是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从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侵染植株,一年四季发生,在大棚中极易侵染,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黄瓜减产。
本试验选择80亿cfu/ml 枯草芽孢杆菌AS等7种药剂进行黄瓜白粉病的防治药效试验,以明确不同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为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供试药剂为80亿cfu/ml枯草芽孢杆菌AS(生旺),新沂中凯农用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0g/L嘧菌酯SC(优米达),上海禾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50g/L嘧菌酯SC(阿米西达),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生产;3259/L苯甲·嘧菌酯SC(阿米妙收),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10%苯醚菌酯SC,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68.75%嗯酮·锰锌WDG(易保),美国杜邦公司生产;25%烯肟·霜脲氰WP(佳思键),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设计与处理本试验在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pH值为6.95,排灌条件好,地块水肥条件良好,管理一致。
供试植物为黄瓜,栽培品种为绿密,防治对象为黄瓜白粉病。
试验时期为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试验前7d及试验过程中未施用其他农药。
试验当日平均气温25.0C,降水量0.6ram。
试验设250g/L嘧菌酯SC1500倍液、325g/L苯甲·嘧菌酯SC1500倍液、10%苯醚菌酯SC5000倍液、68.75%嗯酮·锰锌WDG1500倍液、80亿cfu/ml枯草芽孢杆菌AS200倍液、25%烯肟·霜脲氰WP1000倍液、250g/L嘧菌酯SC 1500倍液,以清水为对照,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24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5m2。
各处理于2012年9月21日下午14至17时按试验设计用量兑水施药1次,采用WS-16型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0.7mm,工作压力3—4kg/cm2)均匀喷雾,每667m2田用水量37.5kg。
2021.10黄瓜是重要的蔬菜品种之一,在我国已有超过2000a 的栽培历史[1]。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属气传病害,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2],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发病,病斑白色、近圆形,之后逐渐向上为害,叶正面病斑较多,严重时茎秆和叶背面均可感病;发病后期,病斑连接成片,整个叶片被白色霉层覆盖,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植株早衰甚至死亡[3]。
尤其近几年,我国设施蔬菜面积快速增加,为其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4],加之该病害容易产生抗药性[5],导致其在我国各大产区为害愈发猖獗,难以控制[6]。
氟唑菌酰羟胺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 类),与以往的SDHI 类杀菌剂相比,其结构新颖,活性更高,内吸传导性更优异,对作物新生叶片的保护作用更强。
因此,其持效期更长[7]。
将该药剂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目前,未见该复配药剂在黄瓜白粉病防治上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明了该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推荐剂量,为该药剂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供试药剂:200g/L 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SC),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对照药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WG),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5%乙嘧酚悬浮剂,江西禾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供试作物供试黄瓜品种为田娇7号。
1.3试验方法试验在唐山市丰南区后打弓庄村常年发生黄瓜白粉病的日光温室内进行。
黄瓜于2019年2月16日定植,苗情一致,均为2叶1心,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距1.0m,窄行距0.5m,株距0.3m。
试验于发病初期开始用药,2019年3月29日和4月6日喷药2次(生产中用1次药较难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因此试验设计为连续2次用药,间隔7d)。
试验设7个处理,供试药剂200g/L 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有效成分100、130、200mg/L,对照药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284mg/L、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100mg/L 和25%乙嘧酚悬浮剂有效成分800mg/L,空白对照,每1hm 2喷施药液675kg,喷药时注意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
新高脂膜粉剂在防治黄瓜白粉病上的成功试验白粉病是黄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常使用三唑酮、甲基托布津等传统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且农残超标问题也很突出,严重影响了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寻求一种安全、高效的无公害制剂,本所引进了一种新高脂膜粉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试药剂新高脂膜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②供试作物津杂四号黄瓜。
③试验地点元谋县物茂乡骂额生产基地,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年均气温21.9℃,四季无霜。
④试验设计试验设4个处理:A.新高脂膜粉剂800倍液;B.15%三唑酮1000倍液;C.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D.清水空白对照。
每小区面积15平方米,3次重复,随机排列。
黄瓜于9月1日穴盘育苗,9月10日定植,株距45cm,行距60cm,长势均匀。
第一次喷药于病害始发期9月25日,10月2日和10月9日分别补施一次。
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常规喷雾,每小区药液量1.5L,施药时天气晴朗,且施药后2天内无雨。
每次喷药前采取5点取样法,每小区定点调查10株,每株定位15片叶,分上、中、下各5片取样,然后按5级分类标准记载发病情况,并计算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效。
2结果与分析
同药剂防治效果比较看出,新高脂膜粉剂800倍液的平均防效为。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白粉病白粉病是影响蔬菜、水果等作物生长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控制白粉病,农业部门对各种农药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以下是针对白粉病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一、试验地点选择1. 试验地点应选择白粉病严重发生的地区,确保试验结果具有代表性。
2. 试验地点应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病害的发生。
二、试验作物选择1. 试验作物应选择对白粉病敏感的品种,如番茄、黄瓜等。
2. 试验作物应保持生长状态良好,无其他严重病害和虫害。
三、试验农药选择1. 选择经国家农药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农药,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药剂量进行试验。
2. 选择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常规药剂,如奥代尔、多菌灵等。
四、试验设计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
2. 设立空白对照和正常对照组,对照组中要包括无药处理和常规药剂处理。
五、试验方法1. 每次处理要求用10乳油剂或5可湿性粉剂溶液进行喷雾处理。
2. 喷药前应保持作物叶面湿润,确保药液均匀贴附在叶片上。
六、观察与记录1. 每次处理后应及时进行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状态、白粉病的发生情况。
2. 每3天进行一次观察记录,连续观察至少4次。
七、数据处理与分析1. 统计不同处理组的平均发病率、防效、药效、防效和药效等指标。
2. 统计分析结果应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
八、试验结论1. 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农药的防治效果,给出最佳用药建议。
2. 制定相应的农药使用技术规范,推广最佳农药使用方案。
以上是针对白粉病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严格按照以上规范进行试验,能够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广泛危害蔬菜、水果和观赏植物等,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病,农业部门进行着各种农药田间药效试验。
而本文将会继续探讨相关的农药田间试验准则,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有关白粉病防治的知识和信息。
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试验作者:罗明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16期摘要:该研究应用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100~300倍液防治黄瓜白粉病,结果表明,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能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和为害。
关键词:黄瓜白粉病;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防治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61-01白粉病又名“白毛”[1],是温室黄瓜、塑料大棚黄瓜和陆地春黄瓜生产上的一种常见的病害,除为害黄瓜外,还可为害西葫芦、南瓜、甜瓜、冬瓜、西瓜、丝瓜等作物。
此病主要侵染叶片,亦为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为害果实。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白色粉斑,随后布满整个叶片,白粉状物逐渐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也随之变为枯黄。
叶片上的白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有时发病后期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点,为病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试验地设在密云区城关镇李各庄村蔬菜日光温室,试验地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田间管理水平均匀一致,栽培方式采用每畦双行种植,每小区栽种黄瓜110~120株。
试验对象为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供试作物为黄瓜,品种为戴多星。
1.2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成都特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500倍液,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剂(成都特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300倍液,0.5%几丁聚糖可溶性液(成都特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1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3 000倍液,另设清水对照(CK)。
小区面积24m2,设4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前开始施药,采用“没得比”背负式压缩喷雾器,针对黄瓜植株均匀喷雾施药。
1.3 调查分析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施药前(5月5日)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后第7天(5月26日)进行药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