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终
- 格式:docx
- 大小:16.45 KB
- 文档页数:6
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用于针刺头顶、枕项、背部腧穴的体位是(C)A.侧卧位B.仰靠坐位C.俯伏坐位D.侧伏坐位E.仰卧位2.对于儿童和惧针的患者,宜采用(E)A.快速进针法B.缓慢进针法C.单手进针法D.双手进针法E.管针进针法3.根据针体在穴位内转动的方向和用力的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是(D)A.平补平泻B.提插补泻C.徐疾补泻D.捻转补泻E.开阖补泻4.折针的主要原因是(A)A.用了质量低劣或有隐伤的针具B.进针后患者体位有移动C.外力碰撞,压迫针柄D.强力提插捻转,引起肌肉痉挛E.弯针、滞针处理不当,并强力抽拔5.尿潴留、肠粘连的患者,在取腹部穴位时(D)A.宜深刺B.宜大幅度提插捻转C.宜留针拔罐D.不宜深刺E.不宜针刺6.最适宜于隔盐灸的部位是(E)A.中脘B.气海C.天枢D.关元E.脐中7.可治疗蛇蝎毒虫所伤的灸法是(C)A.隔姜灸B.隔盐灸C.隔蒜灸D.隔附子灸E.温针灸8.针灸并用的方法是(D)A.太乙神针B.雷火神针已温灸器灸口.温针灸E.温和灸9.瘢痕灸是指下列哪种方法(B)A.非化脓灸B.化脓灸C.直接灸D.间接灸E.灯火灸10.常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拔罐法是(C)A.闪罐法B.走罐法C.刺络拔罐法D.药罐法E.水罐法11.临床最常用的火罐法是(B)A.架火法B.闪火法C.投火法D.贴棉法E.滴酒法12.呼吸补泻法属于(C)A.飞经走气法B.平补平泻法C.单式补泻手法D.复式补泻手法E.针刺补泻的原则13.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是(D)A.刮B.弹C.颤D.循E.飞14.《内经》中的毛刺和半刺属于(C)A.刺肌B.刺筋C.刺皮D.刺骨E.刺脉15.“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语出:(D)A.《灵枢•九针十二原》B.《针灸资生经》C《金针赋》D.《标幽赋》E.《针灸大成》16.对于高热抽搐、赤肿痛等症,最适宜的三棱针治疗方法是(D)A.点刺穴位B.挑刺法C 散刺法D.点刺血络深刺法E.点刺血络浅刺法17.可用作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呼吸衰竭的电针波形是(B)A.断续波B.锯齿波C疏波D.密波E.疏密波18.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E)A.对耳轮上脚B.对耳轮下脚C耳甲艇D.耳甲腔E.耳舟19.消化道溃疡取耳穴“皮质下”的选穴原则是(C)A.按临床经验选穴B.按相应部位选穴仁按现代医学理论选穴D.按脏腑经络理论选穴E.按经验取穴20.耳针治疗五官疾病一般取(D)A.耳舟部穴位B.对耳轮部穴位C耳轮部穴位D.耳垂部穴位E.三角窝穴位21.头穴属于足少阳胆经的刺激线是(C)A.额中线B.额旁1线C额旁2线D.额旁3线E.枕上旁线22.主治肩臂手病症的头针刺激线是(B)A.顶旁1线B.顶旁2线C枕上旁线D.枕下旁线E.额中线23.下列不宜用头针治疗的是(B)A.偏瘫B.高热C 失语D.高血压病E.胃痛24.齐刺是(B)A.二针齐用B.三针齐用C四针齐用D.五针齐用E.六针并用25.腧穴注射法中,胸背部每穴注射剂量为(B)A. 0.3〜0.5mlB. 0.5〜1mlC. 1 〜2mlD. 2〜5mlE. 0.1 〜0.3ml(二)B型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为每一问题选择一个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A.仰卧位B.俯卧位C 侧卧位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26.针刺环跳穴的适宜体位是(C)27.针刺中极穴的适宜体位是(A)A.齐刺法B.围刺法C扬刺法D.傍针刺法E.合谷刺法28.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A)29.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C)A.行气法B.调气法C.催气法D.守气法E.候气法30.留针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为(E)31.按截法属于(A)A.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B. “满则泻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C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D.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E.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32.《灵枢•终始》载(A)33.《灵枢•小针解》载(B)A.生姜片B.蒜片C.黄土D.附子饼E.食盐34.患者由于遗精、阳痿而施间接灸法,局部应放置(D35.若疮疡初起,在施灸时局部应放置(B)A.三角窝前1/3的下部B.三角窝前1/3的上部C.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口.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E.耳轮脚处36.耳穴外生殖器位于(C37.耳穴内生殖器位于(A)A.点刺法B.割治法C.深刺血络法(结扎泻血法)D.散刺法E.挑刺法38.三棱针法治疗咽喉肿痛可选取少商,采用(A39.三棱针法治疗中暑选取曲泽、委中,采用(C)(三)C型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为每一问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A.毛刺B.直针刺和半刺法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40.刺皮之法是(C)41.刺肉之法是(D)A.投火法B.闪火法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42.火罐法可用(C)43.蒸气法可用(D)A.主治咳喘,胸闷B.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44.耳穴的肺可以治疗(C)45.耳穴的风溪可以治疗(B)(四)X型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46.飞经走气法有(BCDE)A.龙虎交战B.青龙摆尾C.白虎摇头D.苍龟探穴E.赤凤迎源47.悬起灸中包括(ACD)A.温和灸B.太乙神针C.回旋灸D.雀啄灸E.温灸器灸48.闪罐法的适应症有(ABCD)A.风湿痹痛B.中风后遗症C.肌肤麻木D.肌肉痿弱E.急性热病49.耳穴的刺激方法有(ABCDE)A.埋针法B.灸法C.磁疗法D.电针法E.按摩法50.穴位贴敷法中,用醋调敷药起的作用是(ABC)A.解毒B.化瘀C.敛疮D.行气E.止痛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4分)1.毫针的不同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而区分。
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
”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
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
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
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
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
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
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
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引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刺法和灸法作为中医学中的两种重要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旨在通过对刺法和灸法的实验研究,探讨其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以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一、刺法的实验研究刺法是指通过针刺皮肤和穴位,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组织,达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十名健康志愿者,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痛实验,观察其对人体的生理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刺痛穴位后,被试者出现了明显的生理反应。
首先,他们的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
这说明刺法能够刺激神经系统,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进而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其次,被试者感觉到疼痛和麻木,这与神经末梢的刺激有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刺痛穴位后,被试者的皮肤发红、出现局部肿胀,说明刺法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
二、灸法的实验研究灸法是指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草药,将热量传递给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达到温通经络、祛寒散寒、活血化瘀等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十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艾灸实验,观察其对人体的生理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艾灸后,被试者出现了明显的生理反应。
首先,他们感到身体发热,皮肤出现红斑和微汗。
这说明灸法能够通过热量传递,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引起体温升高和皮肤血管扩张。
其次,被试者感到肌肉放松,疲劳感减轻。
这与灸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情况有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艾灸后,被试者的精神状态有所改善,焦虑感减轻,情绪稳定。
这可能与灸法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有关。
三、刺法灸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刺法和灸法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还探讨了刺法和灸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显示,刺法和灸法在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针炙方治分类刺法砭刺针法炙法炙炳艾炙针刺微针小针作用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针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消毒高压 15磅120 c 15分钟酒精75%30分钟准备体位便于施术长时间不疲劳卧位仰伏坐位侧持针刺手右手三指持针施术押手压手左手固定穴位夹持针身指切进针法右手持针刺入左手爪切穴位适用于短针夹持进针法右手持针刺入左手夹住针身适用于长针舒张进针法右手持针刺入左手撑开皮肤适用于皮肤松施部提捏进针法右手持针刺入左手捏皮肤适用于皮肉浅薄部附针管进针右手食指叩打中指弹起针尾角度直斜用于肌肉较浅内有脏器不宜直刺平横刺沿皮刺皮肉浅薄者方向依病情而定指向病所使气达依循行而定迎随补泻迎者为泄随者为补依穴位而定特殊穴特殊方向风府向鼻尖哑门向下颌深度年龄老少浅青壮深体质瘦弱浅肥胖深病情阳证新病浅阴证久病深部位胸背少肉浅四肢多肉深治神医生全神贯注守神医患专心致志医生掌握补泄时机患者体会气至得气即针感针刺腧穴的经气感应医者感针下沉紧徐和病者感受酸麻重胀一定方向一定部位传导意义气速效速成气迟效迟标幽赋影响因素取穴不准手法不宜角度有误体虚正虚行气推气逼针循捏按截行针催气搜气循按弹震留针候气素问静以留之大成动以留之二十分钟至数小时促进气至加强针感得气更长行针施术留针刺入后留于穴内称留针作用加强疗效静留内经动留大成时间二十分至数小时温针守气推弩搬垫基本手法提插刺入一定深度上下进退捻转刺入一定深度来回捻动辅助手法循法以指在四周或循经叩打偏于补震颤法小角度提插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单向捻转周摇柄法直刺者乃出针泄法平刺者单向传导补泻方法影响因素功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单式手法提插补泻难经先浅后深轻提重插为补先深后浅重提轻插为泻捻转补泻大成角度小左转为补角度大右转为泻迎隋补泻内经难经呼吸补泻大成呼出吸入为补吸出呼入为泻徐疾补泻灵枢缓入快出为补缓出快入为泻开合补泻出针按揉为补出针摇大为泻平补平泻合式手法金针赋烧山火由上1/3中1/3下1/2天地人三部顺序得气进针透天凉由上1/3中1/3下1/3天地人三部顺序得气出针异常情况处理晕针脱症处理停针出针静卧给糖预防滞针医者感针下涩滞病者感针处巨痛弯针断针血肿先冷敷止血后热敷吸收注意事项怀孕三月者小腹禁刺三月以上者腹腰禁刺合谷三阴昆仑至阴小儿囟门末合者顶部禁刺饥饿不宜针刺胸部易气胸轻者呼吸困难重者紫绀出血者不宜皮肤感染者不宜眼区项部不宜尿潴留者不宜附其它针法三棱针古称锋针络刺攒刺豹纹刺刺络刺血络方法点刺迅速点刺出血3—5ml刺络泻血法缓慢刺入浅静脉搏散刺豹纹刺刺如豹纹顽鲜刺四周创伤刺局部挑刺治疗顽固性疾病适用于实症热症不宜虚症皮肤针七星针梅花针罗汉针古称半刺扬刺毛刺浮刺分叩刺和滚刺可局部叩穴位叩循经叩方法弱刺激皮肤潮红无痛感中刺激皮肤潮红无渗血无痛感强刺激皮肤出血有痛感现代针法皮肤针埋针法内经静而留之火针燔针淬刺芒针长针电针水针头针额顶颞枕四区额中额旁 123顶中顶旁 12枕中枕旁 1顶颞前后颞前后耳针炙法左传作用温经散寒消瘀散结扶阳固脱防病保健方法艾柱炙小如麦粒中如枣核大如橄榄一柱一壮直接炙明灸着肤灸瘢痕炙先蒜汁臵艾炷待燃尽再换炙地周化脓五至六周结痂无瘢痕炙涂蒜汁臵艾炙待二五或一四有痛感再换炙用于虚寒症状间接炙隔物灸间隔灸隔姜炙鲜姜二三大零点二三厚用针刺数空施炙至燃尽不起泡虚寒症呕泻腹部病风寒痹痛隔蒜炙同上起泡治瘰疬肿病隔盐炙敷盐臵姜片施炙至燃尽功效急性寒性腹痛隔附子饼炙治命门火衰艾卷炙艾条灸最早见于明朱权寿域仙方悬炙温和炙距皮二三五至七分直皮红晕雀啄炙一上一下活动施炙回施炙实按炙太乙针炙风寒湿痹半身不遂雷火针炙温器械温针炙烧针尾于针尾加二厘艾条用于即需针又需炙者温炙器炙于炙器内加艾至皮红温炙筒温炙盒腹腰部其它炙灯草炙十三元宵火燃后于患处爆之天炙亦称发泡炙白芥子炙即以刺激性药物促使发泡达治疗之目的治哮喘蒜泥炙涌泉治咯血合谷治扁桃体鱼际治喉痹细辛炙涌泉小儿口腔炎天南星炙颊车面神经麻痹注意事项生少熟多施炙顺序先上后下先阴后阳壮先少后多柱先小后大施炙补泻吹火与否禁忌实热虚热症颜面血管不可瘢痕炙孕妇腹腰不可炙附拨罐法吸筒法角法五十二病方竹罐陶罐玻璃罐方法火罐闪火法投火架火滴酒贴绵水罐法竹罐抽气罐运用留罐 10—15 分钟走罐闪罐药罐抽气罐刺络拨罐留针拨罐注意事项防止烫伤高热虚症不宜血管过敏不宜孕妇腹腰不宜。
1、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又称“气至”“针感”。
2、穴位敷贴: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3、化脓灸(瘢痕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
4、隔姜灸:切取厚约0.3cm生姜一片。
姜片用针穿刺数孔,置施灸腧穴上,用大或中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
5、子午捣臼:是捻转补泻与提插补泻结合应用的针刺手法。
6、龙虎交战:是反复交替实施捻转补法与泻法,以达镇痛目的的针刺手法。
7、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
一、晕针:1、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吐等,甚者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神志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原因: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者;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者,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
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制品或温开水,通畅空气。
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休息观察并做相应处理。
4、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特别是精神紧张者,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取穴宜精,手法宜轻。
对于饥饿或过度疲劳者,应推迟针刺时间,待其体力恢复、进食后再行针刺。
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自然,尽可能选取卧位。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医生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应守神入微,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随时询问其感觉,如有不适立即处理。
二、烧山火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
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
《刺法灸法的实验报告》
近年来,刺法和灸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代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疗效和机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此报告中将实验
结果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刺法和灸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刺法是利用针刺穴位,通过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灸法则是利用燃烧艾草或其他药材,
通过温热作用来调理人体的气血。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用的穴位和药材,
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刺法和灸法都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刺法能
够迅速缓解疼痛,而灸法则可以持续减轻疼痛。
在调节情绪和改善睡眠方面,
刺法和灸法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刺法和灸法在改善
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机理方面,我们发现刺法和灸法都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微循环、调整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作用。
另外,我们还发现刺法和灸法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调节人体的自愈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总的来说,刺法和灸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和机理。
通过本次
实验,我们对刺法和灸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相信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它们
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加大对刺
法和灸法的研究和推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晕针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
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