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2018
- 格式:ppt
- 大小:8.48 MB
- 文档页数:293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就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就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就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就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就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就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就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就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就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就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就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就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名称应用治疗作用第一鑱针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泄热第二圆针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的病症第三鍉针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治虚弱者第四锋针刺出血(即三棱针)治痈热、痼疾第五铍针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者第六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治暴痹急性病症第七毫针应用广泛,用治寒热痛痹扶正驱邪,治疗常见病症第八长针用于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第九大针用于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晕针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
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2018年自考《刺法灸法学》试题及答案1.适合于经产妇腹部腧穴的进针法是()A.爪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E.管针进针法2.“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
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语出()A.《灵枢》B.《金针赋》C.《针灸大成》D.《标幽赋》E.《素问》3.“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A.《灵枢·经脉》B.《素问·宝命全形论》C.《灵枢·邪气脏腑病形》D.《灵枢·本神》E.《标幽赋》4.“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语出()A.《灵枢·官能》B.《灵枢·九针论》C.《说文解字》D.《名医别录》E.《医学入门》5.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A.一粒B.一棵C.一壮D.一枚E.一个6.灸法选择陈艾,是因为()A.灸时火力过强B.所含挥发油太多C.生硬不易团聚D.温和持久的热度E.湿润难以点燃7.无瘢痕灸属于()A.直接灸B.间接灸C.艾条灸D.实按灸E.温针灸8.治疗急性吐泻最好用()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D.隔附子饼灸E.温针灸9.艾灸的泻法操作是()A.小炷多壮B.大炷多壮C.大炷少壮D.小炷少壮E.点燃艾炷并频吹其火令其速燃10.拔罐法古时称为()A.吮血疗法B.排脓疗法C.排气疗法D.角法E.以上均不是11.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的耳穴为()A.肾B.肺C.心D.脾E.三焦12.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的头皮针穴线是()A.顶颞后斜线B.额旁3线C.枕下旁线D.额旁2线E.额旁1线13.头皮针针刺手法中抽提法属于()A.平补平泻B.小补小泻C.补法D.泻法E.大补大泻14.皮肤针强刺激适用于()A.年壮体强者B.小儿C.初诊患者D.头面五官肌肉浅薄处E.年老体弱者15.运用皮肤针法治疗顽癣等皮肤病是多选用()A.循经叩刺B.局部叩刺C.穴位叩刺D.络脉叩刺E.挑刺法16.电针的选穴方法可用神经干通过和肌肉神经运动点取穴,如尺神经麻痹可取()A.颈夹脊6~7、天鼎B.青灵、小海C.环跳、殷门D.阳陵泉、冲门E.手五里、曲池17.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可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A.身体同侧B.身体两侧C.身体的一前一后D.均在身体的前部或均在身体的后部E.没有明确的要求18.近红外线波长为()A.0.76~100μmB.0.76~1.5μmC.0.76~400μmD.1.5~1000μmE.0.76~50μm19.常用芒针的长度为()A.1~5寸B.1~3寸C.2~3寸D.5~8寸E.3~5寸20.芒针的持针采用()A.指持针法B.两指持针法C.双手持针法D.四指持针法E.持针身法21.用以下何种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润肤生肌()A.酒B.油C.醋D.水E.姜汁22.用腧穴敷贴治咯血可取穴()A.涌泉穴B.神阙穴C.病变局部穴位D.身柱穴E.肺俞,心俞,膈俞23.临床最为常用的磁片,其磁场强度为()A.500~2000GS左右B.3000GS左右C.1000~2000GS左右D.300~500GS左右E.1500~3000GS左右24.磁疗剂量中剂量,每块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为()A.500~1000GS左右B.300GS左右C.1000~2000GS左右D.200~1000GS左右E.2000GS以上25.二氧化碳激光仪可发射激光,其波长为()A.106000埃B.6000埃C.6328埃D.3280埃E.6228埃1.C2.D3.B4.C5.C6.D7.A8.C9.E 10.D 11.C 12.B 13.D 14.A 15.B 16.B 17.A 18.B 19.D 20.C 21.B 22.A 23.A 24.C 25.A1.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是()A.针尖B.针身C.针根D.针柄E.针尾2.针刺双侧环跳穴的体位是()A.仰靠坐位B.俯卧位C.侧伏坐位D.俯伏坐位E.侧卧位3.高压蒸气灭菌法要求用高压蒸气锅内灭菌。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