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2018
- 格式:ppt
- 大小:8.48 MB
- 文档页数:293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就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就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就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就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就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就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就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就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就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就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就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就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就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名称应用治疗作用第一鑱针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泄热第二圆针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的病症第三鍉针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治虚弱者第四锋针刺出血(即三棱针)治痈热、痼疾第五铍针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者第六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治暴痹急性病症第七毫针应用广泛,用治寒热痛痹扶正驱邪,治疗常见病症第八长针用于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第九大针用于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晕针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
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