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画和文人画B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07
高二历史汉字与书画试题1.下面几幅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其字体产生于同一时期的是A.(1)(3)B.(2)(4)C.(1)(4)D.(3)(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
⑴是楷书,产生于汉末;⑵是草书,产生于汉初,成书于东晋;⑶是隶书,产生于秦朝;⑷是篆书,产生于秦朝。
所以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2.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
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
”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
何谓肖品“可知人物画不仅追求外在的貌,跟要追求内在的品质,即神韵;C也是这个意思,所以C正确;A项“振笔直遂”指提起笔来一举完成;D项“钩勒工细,良工苦心”指画画反复起稿、描画,都与郑绩的评论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画的发展3.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
这幅名画指的是()A.《夫妇宴饮图》B.《洛神赋图》C.《步辇图》D.《清明上河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点“商品经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繁华的景象,街边有进行交易的小贩,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三项描绘的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画的发展·清明上河图4.郑板桥赞美某人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这一评价反映出此人的绘画属于()A.油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答案】B【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即可选出B项;油画属于西洋画,郑板桥时代的政府推行“海禁”政策,故排除A项;该画未涉及宗教和风俗,故排除C、D两项。
高一历史汉字与书画试题答案及解析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图标设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下图为其中的一组图标,你认为它的设计构思取材于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哪一种字体A.行书B.隶书C.篆书D.草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通过图片字体的摸样可判断是篆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篆书2.下图绘画作品的题诗为:“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
唯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落款为“板桥郑燮”。
这一绘画作品应该属于①风俗画②文人画③山水画④花鸟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获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风俗画一般与商品经济有关,图片中无从体现,故①错误;该画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属于文人画,故②正确;从画的内容来看,属于花鸟画,故④正确,③错误;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绘画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清明上河图》局部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解析】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上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
北宋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A项对市有严格的限制,是在宋代之前,与时间不符;B项江淮地区草市(即城郊和乡村的集市)普遍和C项夜市出现都与图片的场景不一致。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风俗画4.下列关于书艺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秦小篆和汉隶已经是自觉的书法艺术B.书法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C.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答案】A【解析】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成为一门自觉地书法艺术,故选A。
第8课笔墨丹青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1)特点: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2)代表:集体舞蹈图。
2.战国秦汉(1)战国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代表是《人物龙凤图》。
(2)汉代帛画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顾恺之(1)背景:士人群体的形成和追求。
(2)代表: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3)特点: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2.唐朝:吴道子(1)条件: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2)特点:创制法度,表现盛唐气象。
(3)代表: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三、文人意趣1.宋代(1)条件: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2)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3)元代:体现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2.明清(1)背景:时代变化、社会动荡。
(2)特点:风格奇特,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3)代表:画僧八大山人.四、民间风情1.民间风情(1)背景: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2)表现:①宋代市井风情:代表作品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②明清民间风情: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2.中国绘画的特征(1)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2)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3)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名师点拨]1.唐代绘画艺术繁荣的原因(1)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2)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3)诗文、书法、乐舞、雕塑、建筑艺术全面辉煌的氛围,为绘画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4)吴道子等画家的辛勤努力.(5)民族融合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风俗画名词解释风俗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描绘人物、场景、活动等为主题,反映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在中国绘画史上,风俗画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民间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围绕风俗画的常见主题和绘画技法,对风俗画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主题1. 人物风俗画中最常见的主题是人物,包括官员、士人、商贩、百姓等。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表现了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特征。
例如,官员通常穿着龙袍、蟒袍等华丽的服装,手执笏板、令箭等官印,显得庄重威严;而百姓则穿着朴素,手拿锄头、钓竿等生活用具,形象朴实自然。
2. 场景风俗画中的场景多种多样,有官府、街市、茶楼、花园等。
这些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不同场所的氛围和特点。
例如,官府中常见的有文案、牌匾、屏风等装饰物,街市上则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花园中则有奇花异草和流水萦绕。
3. 活动风俗画中的活动多种多样,有庆典、婚礼、赏花等。
这些活动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表现,展现了不同活动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庆典中常见的有烟火、鼓乐、舞蹈等表演,婚礼上则有新娘新郎、婚车婚床等场景,赏花中则有品种繁多的花卉和人们的欣赏态度。
二、绘画技法1. 线描风俗画中的线描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技法,它通过勾勒出人物、场景、活动等的轮廓和细节,形成画面的基本结构和形态。
线描的特点是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能够精准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动态。
例如,人物的轮廓线可以通过粗细的变化和变向的处理,表现出其体态和情感;场景中的线条可以通过不同的粗细和曲直,表现出不同的氛围和特点。
2. 着色风俗画中的着色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技法,它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和色调,赋予画面以生动的色彩和气息。
着色的特点是鲜明明亮、富有层次感,能够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人物的着色可以通过不同的肤色和服装颜色,表现出其身份和性格;场景中的着色可以通过不同的色调和明暗,表现出不同的光影和氛围。
3. 立体感风俗画中的立体感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技法,它通过运用透视和阴影等手法,表现出画面中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唐代风俗画的艺术表现和作品分析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不仅经济、政治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也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的风俗画是唐代绘画的一大类,所谓风俗,即是指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而画作则是通过画笔来反映这些习俗和生活方式。
风俗画给我们展现了唐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唐代风俗画表现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它描绘了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琐事,如城市街市、商旅行商、农村生活等,以及宴会、婚庆、游园、赏花、垂钓、打马球等娱乐活动。
这些画作中所描绘的场景和画中人物的形象,往往能让人回到那个时期,感受到唐代人民的热闹与繁华。
唐代风俗画的艺术表现独具特色。
在唐代的绘画史上,风俗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流派。
与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画相比,风俗画的更注重人物形象和场景的表现。
在唐代风俗画中,表现人物形象和肌理,非常明显的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人物的五官特征。
传统山水、花鸟画往往将人物的五官表现得比较简约、模糊,而风俗画中则通过细致的刻画,将人物的表情、眉眼、声音等特征呈现出来,生动逼真;第二是人物的装束。
唐代的风俗画非常注重人物的装束特征,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衣着服饰,给人以时代感和历史感;第三是人物的肢体特征。
唐代风俗画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采用了复杂的构图和独特的视角,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肢体姿态、动作和场景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人物情感、态度和个性。
唐代风俗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非常多。
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如下几幅:1. 墨竹图:这幅画作描绘了唐代某商人在竹林间行走的情景。
画面中,商人端着一个竹筒,应该是为装备酒或者茶水之类的物品。
商人的服装精致华丽,再加上春天竹林的青翠环绕,整幅画非常活泼。
2. 白马寺春游图:这幅画描绘了唐代白马寺春天人们的游玩状况。
画面中,一边是垂钓、收亲、拜佛的情形,一边是戏水和踢毽子的乐趣,画面别有一番韵味。
3. 明皇幸蜀图:这幅画是描绘唐明皇驾访蜀地所见的古寺小林、深谷流泉、山涧翠竹等景色。
古代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中国画历史悠久,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
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今天大赏文化与您一起了解中国画有哪些基本类型,一起来看看吧!一、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
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以分为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
人物画的创作在艺术观念、笔墨传统与造型,关注现实与艺术家个人的精神气质等问题上体现出了绘画观念的融合,传统的水墨人物画由于其使用的水墨材料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特点与表现人的生活的特性,也代表了传统绘画的核心问题。
《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二、山水画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
形诸于笔墨,是表达也是分享,艺术家是发现者也是引领者。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到了明代,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画面当中的光、形、色的交响是形与笔的缠绵,更是色与墨的对撞。
清新、明丽的色调中突出了墨的传统御用,也成就了浑厚的传统意蕴之美。
墨气与色彩顺理成章的成为一对矛盾,展现和谐与中国式的意蕴之美。
三、文人画亦称“士夫画”。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且为南宗之祖。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捣练图》画面中呈现的光、形、色的结合是画家造型修养的表现,也是一种艺术视野与胸怀。
艺术家选择通过被自己交给表现对象,在主观表达与客观对象当中忘我、忘物,选取二者的交互,在写生中从表现对象中寻找自己应有的表现手段与最终效果,所谓“神遇而迹化”。
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了解传统艺术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我们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更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文人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需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文人画最初的概念是封建士医生的戏笔之作,以此来区别于宫庭画师和民间画匠。
广义地讲,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医生所作之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庭画院画家之画;狭义地讲,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多取材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意韵,重视画中意境的构造等等。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不合。
当前的绘画研究界对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观点:从中国绘画发展全局和中国绘画特有的品质来考察,以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发轫于宋而大成于元,其艺术特质是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诗、书、画、印合璧。
第二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以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人画或士医生画。
第三种观点: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说”为基础,以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之际,发生了一次明显转变,这就是出现了较之唐朝以来流行的精谨风格的绘画显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而且很快在士医生文人中流行开来。
这种画风出现以前,绘画一技主要由专业画工掌握,因此较有社会地位的文人多数对之持看不起的态度;而这种新兴画风出现以后,最初掌握这种新画风的人则多数是一些著名文士,后来的文人们也就竞起仿效,反而无不以能绘画为文人的风雅。
因此,后人称这种由文人鼓吹、提倡并身体力行的画风为文人画.文人画出现以后,对它有不同的称号。
宋人康与之所谓“隐士之画”,刘学箕所谓“画士”之画,苏轼所谓“士人画”等。
从其作为与传统的“画工之画”相对应的概念来看,都是指文人画。
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起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即是强调作者个人心里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
因此,将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从描述的“物象”来讲,前者多是山水花鸟,后者多是人物故事;从创作手腕来讲,前者多是简括的即兴式的书法式的,而后者多是精细的再现式的工艺式的。
人物画的种类
人物画是绘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指的是以人物为主题的画作。
根据表现手法和着重点的不同,人物画可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种类:
1. 肖像画:以具体人物为对象的画作,通常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形象,追求极高的逼真度。
2. 风俗画:以表现社会生活、民间风情和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人物画作品。
在中国,这类画作品较为流行,并发展出众多独具特色的绘画流派,如清代的“八大山人”、明代的“唐寅”等。
3. 文人画:属于中国传统绘画派系,通常表现具有文人气息、情趣和意境的人物、山水等。
文人画把具体事物的形象化、独特的审美观和精神观带入绘画中。
4. 儿童画:表现儿童的生活、表情、行为等主题的画作品。
儿童画通常更加轻松、欢乐,注重表现孩子本真的情感。
5. 人体解剖画:表现人体解剖、肌肉、骨骼等医学主题。
这类画作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科研等领域。
总之,人物画是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它关注人类身体和情感的表达,是绘画家用精湛技艺和深厚情感刻画自己所理解的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三国演义》中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
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当时的史实A.用“四诊法”为其号脉 B.使用了外科手术C.查阅了《黄帝内经》 D.参考了《本草纲目》2.(2011·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A.地理研究 B.天文观测 C.迷信活动 D.航海辨别方向3.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将于2011年发射首台超级太空望远镜。
回眸历史,我国古代曾制造出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天文仪器,其中元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A.制成浑仪 B.造出简仪 C.制成天文望远镜 D.发明地动仪4.电视剧《大国医》在央视八套黄金剧场播出后,获得观众好评,这是一部表现中医的正剧。
大国医被称为“医圣”,他编著的被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的是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 D.《九章算术》5.(2011·广东茂名)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②重视实用技术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④理论体系完整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6.(2011·广东揭阳一模)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A.作为文学家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7.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两种基本形式。
下列著名的文学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流派的是①《诗经》②《离骚》③《蜀道难》④“三吏”与“三别”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8.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9.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人画的名词解释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始于中国南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代。
它以儒家文人士大夫为主要创作群体,追求文人气质和文雅意境,表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人文情感。
文人画的艺术风格独特,不拘泥于写实,注重意象的表达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文人画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气韵生动。
文人画家强调笔墨的含蓄和意境的塑造,追求寄情于物、抒怀于画的自然表达。
画家通过豪放的笔墨和纵情的表达,使作品呈现出具有浓厚文人情感的艺术魅力。
这种寄情于物、咏史抒怀的艺术表达,使文人画具有独特的时代内涵和文化价值。
文人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意境的完美呈现。
文人画家常常以山水、花鸟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抒发,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注重在画中营造一种寄情于物、抚慰灵魂的氛围,以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这种以意境为核心的创作理念,使文人画具备了哲学意义上的思索和审美上的博采众长。
在文人画中,艺术创作更注重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个人特色。
这使得文人画展现出更多的个体风格和审美追求。
文人画家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创作表达,成功塑造了一批才情横溢的艺术家形象,他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遗产。
文人画的创作方式多样化,既有纸上作画,也有绘制屏风、扇面等艺术形式。
而文人画家的创作过程更是追求调性、顺畅和舒适,发挥了创作者的个人喜好和艺术风格。
绘画工具包括毛笔、墨汁、宣纸等,在艺术家的巧妙使用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样式。
这种形式简洁而又意蕴丰富的创作方式,使得文人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独树一帜。
文人画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人与艺术相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
文人画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人文情感,它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让它成为古代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窥探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趣味。
了解古代中国文人画古代中国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创作群体,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文人雅士的情趣和意境为表现手法。
这种绘画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文人画的起源和发展文人画起源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生活和审美情趣。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们注重修身养性,崇尚自然之美和心灵的宁静。
他们以山水为背景,以花鸟为点缀,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文人画的发展经历了宋代的繁荣和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二、文人画的特点和风格文人画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和境界,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它不拘泥于形式和细节,而是追求笔墨的自由流动和意境的凝练。
文人画的笔墨多用淡墨、淡色,以点、线、面的构成来表现形象和景物,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三、文人画的创作主题文人画的创作主题多样,主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
其中,山水是文人画的重要题材,它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情怀和追求。
文人画的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和气韵,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置,表达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花鸟是文人画中的另一个重要题材,它代表了文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文人画的花鸟追求的是一种生动和自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色彩的表现,表达出作者对花鸟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四、文人画的艺术价值文人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表达了中国文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人画通过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表现,传递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人文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文人画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技法上。
它以自由流动的笔墨和凝练的意境为特点,通过点、线、面的构成来表现形象和景物。
这种表现手法独特而独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总之,了解古代中国文人画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途径。
文人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文人雅士的情趣和意境为表现手法。
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工笔画写意画特点及区别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山水画简称“山水”。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
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
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
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
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花鸟画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
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山水画简称“山水”。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
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
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
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
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花鸟画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
风俗画艺术简介一.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是人物画中的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是以描绘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
风俗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绘画形式产生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因而与大众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格外贴近。
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则是始于两晋,晋明帝就画过《杂人风土图》。
但从两晋到五代,这类作品还不是很多。
宋代封建经济的发达,尤其是城市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使人物画的主题、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法比唐、五代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广大市民对表现自己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也有了较强的消费需求和能力,这就使平民市井乡村生活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风俗画也成为了世俗化的宋代人物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二.风俗画的艺术特征1.笔墨造型方面我们纵观风俗画的发展过程,从魏晋经由五代到唐宋,各个朝代的画家在其作品中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及主题的表现,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个逐渐纯熟的趋势。
五代两宋时期是继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时期,风俗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则更是达到鼎盛,皇家画院的建立发展,画学的成立,都是这时期绘画得到极致发展的表现。
这时期的风俗画创作除了绘画的题材范围日益扩大之外,创作方法与表现技巧也日益成熟,艺术风格愈发多彩多姿,我们不妨以最具代表性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来看风俗画中笔墨运用的成就。
《清明上河图》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整幅图的线描表现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张择端为求得全卷线描的统一协调,人物描法采用类似周文矩(五代)的战笔描。
其中人物衣纹的线描也有区别:骑马贵族衣纹用线细而柔,表现绸缎一类高档衣料;船夫苦力衣纹线条稍粗硬,且有顿挫折角,表现的是较厚的土布粗布。
这种高度的线描艺术技巧用来表现丰富多样的画面内容,技法上灵活多变,又能和谐一致,充分表现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从细微处深刻的揭示了北宋汴京的市民生活城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