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交界处支架植入术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症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置入的探讨姚晓峰;陈东明【摘要】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在症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方法:对671例缺血性脑血管(脑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进行分析,其中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57例,颈动脉支架置入496例,高颈动脉段及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39例(M1段72例,M2段3例).基底动脉支架置入2例,大脑后动脉放置支架1例,椎动脉支架置入76例.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内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59例,症状无明显变化44例,加重3例.其余无法随访.1例基底动脉支架置入后CT复查小脑有散在的出血,经治疗后康复.1例椎动脉V4段支架置入后患者出现闭锁综合征,4d后死亡.1例颈动脉支架置入球囊后扩张支架移位,内膜轻度撕裂,有血液外渗,经立即降血压及压迫止血10min后,渗血停止.3例大脑中动脉及1例颈内动脉C6段支架置入后出现出血,2例行手术治疗.存活留残.2例死亡.1例颈动脉支架术后出现同侧大面积脑梗,植物生存.结论:①脑血管支架置入创伤小、恢复快,病人几乎无痛苦.②效果明显,短期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③脑血管支架置入存在风险,而且越往颅内风险越高.【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45)005【总页数】3页(P541-543)【关键词】脑血管障碍/治疗;支架/治疗应用;支架植入【作者】姚晓峰;陈东明【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外科咸阳 712000;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外科咸阳 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主题词脑血管障碍/治疗支架/治疗应用@支架植入急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防治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而缺血性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80%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1,2]。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由于安全有效的支架输送系统、投放工具、远端血管保护装置和支架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脑动脉硬化性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逐年增多,是目前治疗动脉狭窄有效的手段[3,4]。
一、填空题1、亚目86.6皮肤移植物的类型分为()、()、()。
2、髋关节置换术分为()、()、()。
3、移植皮片按厚度分为()、()、()。
4、皮瓣移植的过程分为()、()、()。
5、ICD-9-CN-3中文名称是,是()编制的。
6、ICHI的中文名称是(),其架构中的三个轴心是()、()、(),它们的编码由()、()、()字母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1、ICD-10中除按解剖系统分类的各章外,其余的是()。
A 强烈优先分类章B 一般优先分类章C 最后分类章D 附加编码章E 特殊组合章2、世界卫生组织是从什么时候第几次开始主持修订ICD ()。
A 1900年第1次B 1975年第9次C 1938年第5次D 1946年第6次E 1994年第10次3、在ICD的修订过程中,首次引入了疾病分类是在下列第几次修订时()。
A 第10次B 第6次C 第5次D 第1次E 第9次4、在ICD-10的修订中,与过去每次修订的最大变化是()。
A 更加注意疾病分类的完善B 强调病因分类C 更符合临床检索及管理需求D 字母数字混合编码E 将疾病和死亡外因纳入主体分类章,取消补充分类章5、在ICD-10的符号中,NOS和NEC的含义实际上是()。
A 表示术语内容不完整B 辅助性的修饰词C 提示资料不完整D 表示可酌情编码E 以上都不是6、主要手术或操作是指在本次医疗过程中()。
A 医疗资源消耗最多的手术或操作B 医疗风险高于本次医疗事件中的其他手术或操作C 难度一般高于本次医疗事件中的其他手术或操作D 与主要疾病诊断相关E 以上均是7、手术操作中86.6,游离皮肤移植术,具有双分类轴心。
其中异体、同种、人造皮肤属于()。
A 细目轴心B 类目轴心C 术式轴心D 类型轴心E 部位轴心8、“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主导词是()。
A 植入B 插入C 置入D 动脉E 支架9、在ICD-10“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这一章节中,开放性伤口不包括()。
脑血管堵塞支架标准
脑血管堵塞支架植入术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2. 无症状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年龄较小、无其他危险因素,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3.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2段及以下分支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4. 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2段及以下分支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年龄较小、无其他危险因素,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5. 椎-基底动脉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6.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有明显脑缺血症状,需要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7.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在影像学检查和脑灌注检查中,发现颅
外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且狭窄段长度超过10mm,同时患者有明显脑缺血症状,可以考虑进行支架植入术。
总之,脑血管堵塞支架植入术的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年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个因素。
同时,手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球囊扩张Apollo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张帆;蔡玉琴;郭贵军;郜利会;吕彦锋;徐国栋;孟庆溪【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balloon expandable Apollo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Methods Eightee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all >70%) were treated with Apollo stent The mean time of clinical follow-up was 11 months. Clinical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Results The stent placement was technically successful in all 18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were improved in 16 patients after stenting. The mRS scores of 14 patients after stenting were ≤2, while of 4 patients were >2. Conclusion Balloon expandable Apollo stem placement is a safe and efficacious alterna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basilar stenosis.%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pollo支架治疗18例症状性基底动脉严重狭窄(>70%)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基础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8例中,14例mRS评分≤2分,4例mRS评分>2分.结论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2(009)006【总页数】4页(P411-414)【关键词】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作者】张帆;蔡玉琴;郭贵军;郜利会;吕彦锋;徐国栋;孟庆溪【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导管室,河北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导管室,河北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导管室,河北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导管室,河北石家庄050071;石家庄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导管室,河北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影像科导管室,河北石家庄05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R543.5基底动脉是最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之一[1]。
基底动脉狭窄手术标准
基底动脉狭窄是指基底动脉(颈动脉内膜)发生狭窄,可能导致脑血流不足,甚至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手术治疗通常是在药物治疗无效或者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考虑的。
手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和狭窄程度,手术治疗的标准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程度。
通常来说,如果狭窄严重并且出现了症状,比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手术治疗就是必要的。
2. 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通过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狭窄的程度和位置,以确定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 手术适应症,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包括症状性严重基底动脉狭窄、症状性中度基底动脉狭窄(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以及无症状性高度基底动脉狭窄。
4. 手术方法,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颅内血管成形术
(angioplasty)、支架植入术(stenting)和颈动脉内膜内膜切除术(endarterectomy)。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特点。
5. 术后管理,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进行有效的康复和护理。
总的来说,手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标准是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变特点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的。
在确定手术治疗的标准时,需要由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全面评估和决策,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手术讲解模板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讲解模板一、引言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性心脏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冠状动脉狭窄和堵塞的病症。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整个过程。
二、术前准备1.患者必须提供详细的病历及相关检查报告。
2.在手术当天,患者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3.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以维持患者心脏状态的稳定。
三、手术步骤1.局部麻醉:首先,医生将在患者的手腕或者大腿部位注射局部麻醉剂,以使该部位麻木。
这样有利于后续的手术操作。
2.造影:医生将导管通过穿刺点插入冠状动脉,然后注入造影剂。
造影剂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状况,帮助医生确定治疗的方案。
3.展开植入:医生将冠状动脉支架送入心脏,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病变部位。
然后,医生将支架展开,使其固定在冠状动脉内壁,恢复血流通畅。
4.定位调整:医生通过X光透视仪和导管监视器观察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并及时调整,确保支架的准确植入。
5.检查效果:术后,医生会通过X光透视仪和导管监视器检查支架的植入效果,确认血流通畅。
6.修复伤口:手术结束后,医生会给予伤口适当的缝合处理,并进行必要的护理。
四、术后护理1.监测: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药物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相关药物,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预防植入支架区域的再狭窄或再堵塞。
3.休息与康复: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按医嘱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4.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遵循医嘱,保持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糖、高脂肪等不健康的饮食。
5.定期复查:术后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超声检查等,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五、注意事项1.术前需告知医生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或植入支架相关的并发症。
2.术后需要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因素,避免再次堵塞或狭窄。
3.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植入支架的异常情况。
基底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
基底动脉闭塞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需要综合治疗。
治疗方
法可以从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个角度来考虑。
首先,药物治疗是基底动脉闭塞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这包括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它们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
和减少血小板聚集。
另外,脂质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也可以用于
控制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其次,介入治疗是针对基底动脉闭塞的有效手段之一。
介入性
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
在PTA中,医
生会通过导管将血管腔扩张,以改善血流通畅。
而支架植入术则是
在血管狭窄处植入支架,以维持血管通畅。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的基底动脉闭塞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包括血管旁路手术或血管重建手术,这些手术旨在恢
复受影响的血管的正常血流。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该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
戒烟、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饮食习惯等。
此外,定期的随
访和监测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基底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观察何旭英;段传志;张剑波;曾文贤;李振均;李西锋【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8(15)9【摘要】目的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7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均置入1~3枚直径最大的LEO支架(5.5 mm×75.0 mm或5.5 mm×50.0 mm),1例患者联合置入Solitaire支架,3例患者联合置入微弹簧圈.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DSA及MRI随访.结果 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周临床症状均有改善;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给予溶栓及支架置入后血管再通.DSA影像随访均有修复,短期随访临床症状改善,但MRI的复查结果示血管外血栓未见明显变化;2例患者远期随访,吞咽困难有加重,其中1例新发脑积水.结论支架置入治疗VBD短期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对占位引起的临床症状,长期疗效仍不确切.【总页数】6页(P483-488)【作者】何旭英;段传志;张剑波;曾文贤;李振均;李西锋【作者单位】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510282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经颅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分型分析[J], 魏佳军;曾非;毛善平;张兆辉;曾庆杏2.双支架套叠植入术治疗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椎-基底动脉r延长扩张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穆振欣;郑栋;杨钟熙;陈儇;罗祺3.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J], 吴曦;黄清海;杨鹏飞;洪波;许奕;赵文元;刘建民4.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J], 刘小伟;周川;江建东;李罡;赵强;梁建涛5.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取栓治疗1例报告 [J], 龚汉贤;李飞;李卓卫;邹腾甜;杨晓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记世界首例大脑后动脉支架置入术2009-8-12 16:29:32大脑后动脉位于中脑、间脑和端脑接合处,起自基底动脉终末的分叉处,是基底动脉的终支。
在国内外脑血管介入诊疗领域,大脑后动脉被列为血管内治疗的禁区。
主要是因为所置入支架的血管直径非常小,只有2毫米左右,支架置入过程中,导管要穿越非常迂曲的椎基底动脉系统。
另外,这个部位的血管供应脑干、丘脑和大脑枕叶等重要脑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2007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中心经过严密、细致、全面的术前准备,成功实施世界第一例大脑后动脉P2段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实现了大脑后动脉P2段支架治疗零的突破,使我国脑血管介入治疗走在该领域的前列。
患者为男性,39岁,因反复脑梗死、高血压病入院。
头颅MRI提示右侧基底节及右侧枕叶梗塞;DSA提示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90%狭窄。
和以往患者所做的检查比较有明显加重的趋势。
经分析后确定这一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右侧大脑后动脉的狭窄引起的。
由于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狭窄还在不断进展,脑血管病介入中心专家们经过认真分析和评估后,决定对患者实施了支架置入术,并专门成立了由经验丰富的介入专家组成的治疗小组。
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经过2年的随访,患者无新的脑梗死发生。
经过复查,病变的血管畅通,患者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此后,脑血管病介入中心的专家们秉承最大限度地为病患谋福利的信念,先后完成了多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支架置入术,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为此,我们将该病例总结后,写成论文,已经发表在国际权威的SCI杂志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极大扩展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中心在国际脑血管介入诊疗领域的影响力。
病例一: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支架置入术(箭头所指部位)治疗前导丝通过病灶释放支架治疗后病例二: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支架置入术(箭头所指部位)支架置入前支架置入后。
自膨式支架植入术治疗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王苇;刘振生;周龙江;孙勇;张新江【摘要】目的:总结自膨式支架植入术治疗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和支架植入方式以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病例支架均成功植入,围手术期无严重的并发症.8例有头痛表现的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患者单支架植入后2年停用抗血小板药物3d支架内血栓形成,急诊动脉溶栓后再通.其余所有病例支架内血流均通畅,无脑出血以及与夹层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7例双支架植入的病例夹层均明显减退或消失.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支架植入方式,自膨式支架植入是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双支架技术有良好的临床应用远景.%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self expanding stent im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 hem orrhagic vertebrobasilar dissection. Methods:The clinical features,image findings,stent implantation strategies and follow up results of 16 cases of non hemorrhagic vertebrobasilar diss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stent implan tations wer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with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The headache in 8 patients was relieved obviously. In 1 case two years after single stent implantion, when the antiplatelet agent was withdrawn for three days, thrombosis developed in the stent. It was removed by intra arterial thrombolysis in emergency. In all other cases, the blood flow in the stent was in good condition and there was no hemorrhage or any dissection related stroke accident. The dissection was degraded or disappeared obviously in all 7 cases treated with overlappeddouble stent implantation. Conclusion: With selective patients and proper stent implantation strategy,the self expanding stent implantation is a technically ef fective and saf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 hemorrhagic vertebrobasilar dissection. The overlapped double stenting technique has a good outlook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2(027)012【总页数】4页(P1374-1377)【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夹层;支架;缺血【作者】王苇;刘振生;周龙江;孙勇;张新江【作者单位】225001,江苏,扬州大学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225001,江苏,扬州大学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225001,江苏,扬州大学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225001,江苏,扬州大学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225001,江苏,扬州大学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5;R543.5椎基底动脉夹层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神经损伤和头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
血管内成形治疗手术记录单
姓名:性别:男年龄:73 科别:住院号:
手术时间:造影号:
手术名称:右侧椎动脉V4段与基底动脉交界处支架植入术
手术者:
麻醉方式: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局麻
手术过程:
吸入,拟行右侧椎动脉V4段与基底动脉交界处次全闭塞支架植入术,术前2小时尼莫通3ml/h泵入;术前查体:神清、语利,四肢活动自如,BP:163/82mmHg,心率73次/分,右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有力。
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10ml局麻,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成功,置入6F动脉鞘,8:20给予肝素2000u入壶(此后每小时追加500u)。
沿6F动脉鞘送入260cm超滑导丝、5F VTK导管,260cm超滑导丝送至右锁骨下动脉远端,5F VTK导管送至右锁骨下动脉,采用导丝交换技术,退出5FVTK 导管,交换入6Fguiding导管(已连接好Y阀、三通三联板和肝素生理盐水装置)至右锁骨下动脉,手推造影作右前斜位路径图,在路径导引下将180cmPT2微导丝送入右椎动脉V2远端,泥鳅导丝不能跟进入右椎动脉,换入260cm超硬导丝仍不能进入右椎动脉,退出6Fguiding导管,换入Simmon2导管+260mm泥鳅导丝,Simmon2导管进至右锁骨下动脉,但泥鳅导丝不能进入右椎动脉,退出Simmon2导管及泥鳅导丝,沿鞘送入6Fguiding导管+Prowler14微导管+300mmWizdom微导丝至右锁骨下动脉,微导管微导丝仍不能进至右椎动脉。
8:45患者躁动,查体意识不清,呈去脑强直状态,呼吸深大,立即退出微导管微导丝,手推造影见右椎动脉血流至V4起始处,V4以远血流终断,通知麻醉医师作全麻,在全麻准备同时,退出6Fguiding导管+Prowler14微导管+300cmWizdom微导丝及180cmPT2微导丝,沿鞘送入5Fhunter导管+260cm泥鳅导丝至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开口前,并将260cm泥鳅导丝送入右椎动脉V2段(9:10),采用导丝交换技术交换入6Fguiding导管至右椎动脉V2段,退出泥鳅导丝,沿6Fguding 导管送300cmPT2微导丝入右椎动脉,置于右大脑后动脉,沿300cmPT2微导丝送入PC3.0*18mm球囊扩张支架至V4段,压力泵加压10atm*3s,手推造影支架扩张贴壁良好,残余狭窄率20%,右椎动脉远端血流恢复(9:20,此时患者平静,但仍意识不清),并见支架以远V4与基底动脉交界处次全闭塞(狭窄率95%),退出支架输送装置,再沿300cmPT2微导丝送入Appolo2.5*13mm球囊扩张支架至V4与基底动脉交界处(与前一支架重叠约5mm),压力泵加压10atm*3s,造影支架扩张贴壁良好,残余狭窄率20%,退出支架输送装置,椎动脉正侧位造影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右小脑后下动、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前下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显影良好(9:30)。
观察10分钟再次造影结果同前,退出微导丝及guiding导管,暂保留动脉鞘,手术结束。
但患者呈浅至中昏迷,眼球向左凝视,刺激右上肢无活动,呼吸表浅,血压85/52mmHg,心率68次/分,给予贺斯静点,观察10分钟后血压至115/48mmHg,呼吸较前稍平稳。
立即行急诊头颅CT 未见出血,送回病房。
医师签字:上级医师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