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唐唐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55
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目标】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邻、治、怪”5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动画:课件出示《葫芦兄弟》动画视频。
2.观赏葫芦:小葫芦的本领可大着呢!它不仅可以变出葫芦娃,还可以做成很多美丽的工艺品,你们看——(课件出示用葫芦制作的各种工艺品图片)3.谈话:这么精美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它吗?从前,有个人也很喜欢小葫芦,他天天盼着小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4.板书课题:读好轻声“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导入,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课题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欣赏用葫芦制作的工艺品图片,感受人们对葫芦的喜爱。
板块二 初读感知,集中识记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合作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师生合作读课文,相机正音,评价。
4.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课件出示:葫hú芦lu 藤tén ɡ 谢xiè了 蚜yá虫 盯dīnɡ着 比赛sài 感ɡǎn 到 奇怪ɡuài 慢màn 慢地 快长啊ɑ指名读,重点指导:“藤、盯”读后鼻音;“赛”读平舌音;“芦”在“葫芦藤”中读轻声。
2024年我要的是葫芦课文第14课小学语文教学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14课《2024年我想要的是葫芦》,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解析,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结构分析,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分析课文结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课文内容、生字词、例题等。
2. 黑板:用于板书设计。
3. 学生用书:课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实物,引导学生谈论2024年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例题讲解:结合课件,讲解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我想要的是葫芦2. 重点词语:葫芦、愿望、实现、努力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2024年的愿望”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示例:我的2024年愿望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其他寓意深刻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培养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八年级上语文14课知识点八年级上语文教材的第十四课是杨绛的散文《我们仨》,这篇散文十分温暖而感人,也是此课的重点阅读内容和课文分析。
但是,除了此课的主要内容之外,还有其他的知识点也十分重要,这些知识点可能在这一章节或是以后的学习中都有用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一、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修辞手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这一课中,杨绛使用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特别是在“凉凉的月光下,一条街的灯光像孱弱的萤火虫,远近的房屋都显得是黑的”这一句中,就用了比喻,使得整个句子更有生气。
学生们需要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本质和作用,用来把文字表达得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二、深入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在阅读《我们仨》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感,更要注意到作家想表达的核心思想。
比如,在文章中,杨绛一直在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和家人的故事,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她想表达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是多么重要且不可替代。
这也告诉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表面的字面意思,更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三、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深入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之外,学生们还需要学习一些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在杨绛的《我们仨》中,她巧妙地运用了很多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场景描写等,这些技巧可以让我们的记叙文更加丰富多彩,有力地表达文章的主旨思想。
因此,学生们需要细致的学习这些技巧,在写作时也要适时地使用它们。
四、经典名言的阅读和理解在《我们仨》这篇散文中,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名言,如“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生命发挥到极致”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学生们要注意阅读这些经典名言,并且要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核心思想和意义,这也对于自己的人生成长大有帮助。
总之,八年级上语文的第十四课是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一课,除了主要的散文阅读和分析之外,学生们还需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如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经典名言的阅读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
一年级语文第14课教案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痹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暖和、纯洁的底色。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一年级语文第14课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一年级语文第14课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2、知道课文内容,了解惊蛰这一节气到来时自然界的物象变化,体会春天到来时的明媚氛围和小动物们的轻巧情绪,也感受人们春天里活动的变化,激发学生酷爱春天的情感。
3、正确认读本课十八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了解惊蛰这一节气时自然界的物象变化,和小动物的轻巧情绪。
教学进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一暖和美丽的春天已经悄悄来到了身边啦?你从哪发觉的?(学生自由发言)。
当你看到绿绿的小草,嫩嫩的柳芽,你的心情怎样?你们爱好春天吗?不光小朋友偿爱好春天,沉睡了一冬的小动物们在明媚的春光里也高兴地不得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惊蛰》和小动物一起体验春天到来时的快乐与兴奋。
板书课题《惊蛰》介绍: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是表明气候变化的时间,大致是每年阳历3月5日、6日或7日,标志着春天已经来到,在惊蛰时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产生呢?二、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出示生字,这些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学生读课文划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
指名说说如何记住生字。
三、深入读文,知道内容1、惊蛰到了,小动物们有哪些变化呢?学生读文摸索指名回答,学生可能说小动物们从冬眠中醒过来了。
2、课文中都提到了哪几个小动物?你最爱好哪个?学生再读文,体会、注意小动物们的动作和语言。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①第一自然段:知道“冬眠”。
问:小金蛇的哪些动作和语言让你觉得它很可爱?学生读后,指导朗诵从“急忙唤醒”说说怎样读。
小金蛇的话,学生说说试读。
一年级语文14课笔记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年级语文第14课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第14课的题目是《爷爷的爷爷》,这是一篇记叙文。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小男孩的眼睛,讲述了他对曾祖父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文章以一种温馨而真实的方式展现了曾祖父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文章开头,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曾祖父的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慈祥的老人。
曾祖父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形象在作者的记忆中一直存在着,作者深深地怀念着他。
曾祖父是一个慈爱的人,他总是和作者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让他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曾祖父和作者一起度过的一些琐碎而又温馨的时刻。
曾祖父教导作者学习字词,教他背诵古诗,给他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在曾祖父的陪伴下,作者度过了快乐而充实的童年时光。
曾祖父的离去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曾祖父的影响让作者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感恩和珍惜亲情。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对曾祖父的无尽思念和感激之情,他希望能够长大后像曾祖父一样,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曾祖父的形象,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给予了我们温暖和力量。
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亲人,学会尊敬和感恩。
同时,我们也要从曾祖父的榜样中汲取力量,努力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这就是一年级语文第14课《爷爷的爷爷》的内容概述。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曾祖父的形象,还领悟到了亲情的珍贵和人生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珍惜身边的亲人,努力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要求】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4.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结尾。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1.我们班的同学们是最聪明的小朋友,那这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课件出示1)说我是丝瓜,我比它圆,说我是梨子,我比它大,我中间细,两头圆。
小的时候,我可以做成一道美味,年老时,我可以用来做药和装酒,还能吹出动听的乐曲!猜猜我是谁?(葫芦)孩子们,果然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板书:我要的是葫芦)2. 咦?怎么葫芦不高兴啦!原来是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葫芦‛的‚芦‛字儿单个读二声,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注意轻声)声音很洪亮,如果把那个‚葫芦‛的‚芦‛字读得再轻点就更好了。
(师范读生跟读)二、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面、纷、阵‛,后鼻音‚朗、将‛以及整体认读音节‚夜‛。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葫芦藤蚜虫花谢盯着赛过感到奇怪慢慢地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
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
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读懂课文。
(2)种葫芦的人种的葫芦,叶子上长出了什么?(蚜虫)(3)邻居是怎么劝告他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
huǐhuǐhuǐhuǐ毁毁毁毁拼音gū部首亻笔画7
gūgūgūgū估估估估拼音gǒng部首扌笔画9
gǒng gǒng gǒng gǒng 拱拱拱拱拼音huī部首车笔画12 huīhuīhuīhuī辉辉辉辉拼音huáng部首火笔画13 huáng huánghuánghuáng 煌煌煌煌拼音diàn部首殳笔画13 diàn diàn diàn diàn 殿殿殿殿拼音líng部首阝笔画10
líng líng líng líng 陵陵陵陵拼音lǎn部首见笔画9
lǎn lǎn lǎn lǎn 览览览览
jìng jìng jìng jìng 境境境境拼音hóng部首宀笔画7
hóng hóng hóng hóng 宏宏宏宏拼音táng部首广,口笔画10 táng táng táng táng 唐唐唐唐拼音chuǎng部首门笔画6 chuǎng chuǎng chuǎng chuǎng 闯闯闯闯拼音tǒng部首纟笔画9
tǒng tǒng tǒng tǒng 统统统统拼音xiāo部首钅笔画12 xiāo xiāo xiāo xiāo 销销销销拼音fèng部首大,一笔画8
fèng fèng fèng fèng 奉奉奉奉。
精心整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七颗钻石》课文及教案【课文】候,罐。
的。
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
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已喝吧。
”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板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
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
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
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小狗学叫》课文及基础知识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是《小狗学叫》,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及基础知识。
【原文】小狗学叫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
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
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
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缺陷,它们对它说:“你怎么不叫?”“我不会我.....我是从外来的......”“你这算什么回答啊。
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干吗要叫?”“狗会叫,因为它们是狗。
它们对过路的陌生人叫,对令人讨厌的猫叫,对着满月叫。
它们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白天叫得多,但晚上也叫。
”“也许是这样,可我.....”“可你是怎么啦?你这只狗可真特别,去,去!总有一天你会上新闻的。
”小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批评。
它不会叫,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学会。
“你跟我学。
”有一次,一只同情它的小公鸡对它说。
那只小公鸡喔喔喔地叫了几声。
“我觉得很难。
”小狗对小公鸡说道。
“不难,容易极了。
你好好听着,看我的嘴,注意观察,学我的样子。
”“总之,你注意观察我,学我的样子。
”小公鸡又喔喔喔地叫起来。
小狗试着照小公鸡的样子做,但嘴里只发出一种滑稽的“咯咯”声,吓得旁边的小母鸡都逃走了。
“不要紧”,小公鸡说道,“第一次能这样做就很不错了。
你再试试,来。
”小狗又试了一次,两次,三次,都没能成功。
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
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一天早晨,当它正在树林里练习,发出的喔喔喔的叫声是那么逼真,那么好听,那么洪亮。
一只狐狸听到了,心里寻思着:公鸡终于来找我了。
我得去感谢它的来访。
狐狸真的去了,还没忘记带上刀叉和餐巾,因为对狐狸来说,没有比小公鸡更美味可口的午餐了。
可以想见,当它看见啼叫的是一只狗而不是小公鸡时,该是多么失望啊。
那狗蹲坐着,一生又一声地喔喔叫着。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第14课小学语文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一个孩子对于葫芦的执着和追求,通过描绘孩子与爷爷的对话,教育学生明白做事要有目标和坚持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的理解、生词的掌握、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掌握本课生词,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言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坚持目标,不怕困难。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葫芦,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生词学习:讲解本课生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运用。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课文中的寓言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坚持目标。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坚持目标的故事,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
六、板书设计1. 《我要的是葫芦》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生词列表、寓言意义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坚持目标的短文。
2. 答案示例:通过讲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坚持目标的事例,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寓言故事,进行分享和交流。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言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坚持目标,不怕困难。
3.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情感体验环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