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方法及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261.91 KB
- 文档页数:2
名中医治肾盂肾炎(劳淋)八个秘方83.1 益气解毒饮【来源】张琪,《名医秘方汇萃》【组成】黄芪30克,党参20克,柴胡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麦冬、地骨皮各15克,黄芩、蒲公英各10克,车前子、生地、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气滋阴,清热解毒。
【方解】淋证日久,必伤气阴,出现气阴两亏之证候。
表现为腰酸膝软、气短乏力、五心烦热、小便淋沥、遇劳即发,经年累月不愈。
其气阴两虚为病之本。
湿热毒邪为病之标。
治疗必须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标本兼顾,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本方以黄芪、党参益气;以生地、地骨皮、麦冬滋阴。
共奏补气养阴固本之效;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甘草清热解毒,以除湿热之毒邪;车前子利水通淋。
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而无伤正之弊、益气滋阴固本而不恋邪,恰中劳淋正虚恋邪之病机。
【主治】小便涩痛,淋沥不已,遇劳即发,时作时止,腰酸气短、乏力、五心烦热、舌红苔白、脉弱或细数无力。
此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肾盂肾炎。
【加减】小便不利,加瞿麦20克,竹叶15克;腰痛甚加山萸肉、枸杞子各15克;血尿加白茅根30克,小蓟20克;小腹凉加茴香10克,肉桂7克。
【疗效】多年应用,屡用屡效。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有较好的远期疗效,确为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之佳方。
83.2 珍风汤【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组成】太子参15克,白术、云茯苓各12克,小甘草5克,百部9克,桑寄生18克,珍珠草、小叶凤尾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利湿,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肾盂肾炎。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83.3 疏肝益气汤【来源】黄星恒,《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柴胡24克,莲肉、党参各15克,黄芪30克,地骨皮10克,麦冬、茯苓各15克,车前草30克,炙远志、菖蒲各10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守方1个月,多可收到症状消失,不易复发的良好远期效果。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育阴利水法治愈淋证病案:侯某,女,42岁。
初诊:1978年12月5日。
主诉及病史:自1973年始反复出现腰痛,尿频尿急且淋漓而痛。
伴低烧、头晕、颜面四肢轻度浮肿。
多次查尿常规均不正常,尿蛋白(±~++),白血球5~10个,脓球3~5个,红血球1~8个,偶见颗粒管型。
1978年曾两次住院治疗,当时检查:血压为98~143mmHg,体温36.5~37.5℃,右肾区叩痛。
两次肾图结果均示:右侧肾功能损害。
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
经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呋喃坦啶等抗感染药物,仅病情好转而出院。
出院后常因劳累而复发,深为所苦,遂转北京某医院诊治,经会诊建议转我院中医治疗。
诊查:身体瘦弱,胕肿,低热乏力,腰痛绵绵,少腹隐痛,白天溲少而频,夜尿多,头晕胀,纳谷不佳,口干不欲饮。
舌红少苔,脉细弱而略数。
辨证:此因肾阴亏损、湿热内蕴、浊邪在下、瘀热内结、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育阴利水,燥湿散结。
方用猪苓汤加味。
1处方:猪苓10g 茯苓10g 泽泻18g 滑石18g 苍术10g 阿胶10g(烊化分冲)3剂,水煎服。
二诊:12月8日。
服上方药3剂后,白天小便量增多,纳食好转,少腹隐痛明显,余证同前。
上方加桃仁3g以行瘀滞,3剂。
三诊:12月12日。
药后精神转佳,头晕胀、低烧、少腹隐痛均减。
令服原方药可至30剂,患者谓在京服药不便,遂嘱其带药回家调治,并忌劳累,适寒温,每服药10剂后即复查尿常规,如病情趋于缓解,可按本方服药3个月,再来复诊。
四诊:1979年6月18日来京复诊。
述回家后服上方药一百八十余剂,诸症悉减,反复查尿常规已趋正常,体重由九十余斤增至一百一十余斤。
惟月事不畅,行经时小腹憋痛。
舌苔薄白,脉细。
予当归芍药散调养肝脾,加滑石淡渗利湿。
处方: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0g 泽泻15g 苍术10g 云茯苓10g 滑石15g1983年4月来函云:上方药服完40剂,精神体力已如常人,工作虽累但病未再复发,多次查尿常规均正常。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孟肾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孟肾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治疗组38例采用中医治疗与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治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
①针对致病菌及药敏选择有效药物:如尿培养阳性,应审慎筛选药物,观察疗效。
②抗菌药物:多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如呋喃旦啶加庆大霉素,亦可选用头孢呋肟、氨噻三嗪头孢菌素、头孢噻甲羧肟等,疗程一般为2周,间隔5~7d后再进行下一疗程,直至尿常规及培养阴转时为止。
在抗菌疗法无效时,可用抑菌疗法。
具体方法:每晚睡觉前排空膀胱尿液后服复方新诺明2片(磺胺甲唑0.4g和甲氧苄啶o.08g)或氟哌酸0.2g连续3~6个月。
此法费时较长,应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1.2.1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脾肾两虚型①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劳累即发,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②治法:健脾补肾。
③方用:无比山药丸加减。
④药用:山药、泽泻、茯苓、生地、枸杞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牛膝、菟丝子、巴戟天、莲子。
气滞血瘀型①临床表现:淋证发作前常有情绪波动史,急躁易怒,腰酸胀痛或刺痛,小腹拘急不舒,两胁胀满,排尿不畅,面色灰暗,舌暗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弦细。
②治法:行气活血通淋。
③方用:五淋散。
④药用:当归、赤芍、石韦、冬葵子、沉香粉、柴胡、川楝子、牛膝、穿山甲、王不留行、生蒲黄、栀子、丹皮。
肾虚湿热型①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腰酸腰痛,低热,五心烦热,口干口粘或el苦,咽干,饮水不多,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沉细稍数。
②治法:补肾清热利湿。
③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④药用:知母、黄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滑石、通草、牛膝、车前子。
1.3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尿菌转阴,随访1年未复发;有效:症状减轻,尿菌减少而未完全转阴;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尿检仍有大量脓白细胞。
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七则验方慢性肾盂肾炎属于中医的“腰痛”、“虚劳”、“淋证”等范畴,其关键病机为肾脏亏损、湿热内伏。
临床实践证实,应用中医药治疗此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面就介绍一下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几则验方,供选用:1下气汤:取冬葵子18克,炒杜仲、泽兰、炒蒲黄各15克,猪苓12克,泽泻、杭芍、炒杏仁、全当归、橘红、丹皮、法半夏、半枝莲各9克,焦山栀6克,白檀香3克。
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
此方具有健脾利湿、疏肝行郁、理气降逆、利尿消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有小便频数、点滴而下、灼热刺痛、急迫不爽、尿色黄赤混浊、发热、口苦、腰痛、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症状的膀胱湿热型慢性肾盂肾炎。
2茯苓四逆汤:取茯苓30克,党参、车前子各15克,桃仁、淡附子、法半夏各10克,知母、黄柏、炙甘草各6克,干姜、红花各5克,肉桂3克。
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车前子应包煎)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
此方具有温肾壮阳、利湿通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有小便频急涩痛、淋漓不畅、面色苍白、腰膝酸冷、尿少身肿、男子阳痿、女子白带多而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等症状的肾阳亏损型慢性肾盂肾炎。
3淋效汤:取熟地28克,山药20克,柴胡、知母、黄柏、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各15克,牛膝、没药、黄芩各10克。
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下,连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
此方具有滋阴、清热、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有小便频急涩痛、量少色黄、淋漓不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症状的肾阴亏虚型慢性肾盂肾炎。
4清心莲子饮:取蒲公英45克,紫花地丁30克,半枝莲、瞿麦各20克,茯苓、车前子、甘草梢各15克,党参、麦冬、莲子肉、地骨皮、扁蓄各12克,黄芪、黄芩各10克。
知柏地黄汤合八正散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知柏地黄丸+八正散用于慢性肾盂肾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n=7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5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知柏地黄丸+八正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各症状缓解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腰痛、发热、膀胱刺激征和肾区叩击痛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知柏地黄丸+八正散用于慢性肾盂肾炎能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加快疾病恢复,值得应用。
【关键词】慢性肾盂肾炎;八正散;知柏地黄丸;劳淋慢性肾盂肾炎是指因为细菌感染和肾盂而导致的一种疾病[1]。
具有顽固性、治疗时间长、易发复发作等特点。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则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西医临床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长时间使用会对患者肾脏造成较大损害,且会产生耐药性,临床疗效往往不佳。
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经验丰富,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将该病划分到腰痛范畴。
知柏地黄汤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八正散有祛湿、清热泻火的效果[2]。
我院选择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n=70)为研究对象,研究知柏地黄丸+八正散用于慢性肾盂肾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7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知柏地黄丸+八正散治疗。
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7.69±10.24)岁。
观察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57.59±10.22)年。
两组资一般料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3]:(1)治疗前一周未使用抗生素者;(2)自愿参与本次治疗。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严重肾脏疾病;(2)精神状态异常者;(3)沟通无障碍者。
肾盂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7-09-08T14:51:24.3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2期作者:钱晓峰[导读] 探讨肾盂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疗效。
(汤原县中医院疼痛科黑龙江佳木斯 154700)【摘要】目的:探讨肾盂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疗效。
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盂肾炎患者60例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对60例肾盂肾炎患者给予中医辩证,并对症进行辩证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60例肾盂肾炎患者,临床治愈为47例,有效为1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100%,中医辩证对治疗肾盂肾炎效果满意。
结论:因急性肾盂肾炎未能得到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终致慢性炎症导致肾衰者日趋增多。
中医辩证治疗治疗力求彻底治愈。
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肾盂肾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80-02肾盂肾炎是由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肾盂及肾问质的炎症性病变。
本病女性患者居多,育龄妇女尤为多见,可由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发展而来。
肾盂肾炎属中医“淋浊”、“腰痛”、“癃闭”、“虚劳”范畴。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盂肾炎患者60例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60例肾于肾炎患者,其中其中男性患者为 20例、女性患者为4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为52.5±1.5岁,病情持续时间1天~4年,平均病程为1.8±0.5年。
其中急性肾盂肾炎患者38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22例,其中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患者12例。
1.2 临床症状体征腰酸痛26例,尿频18例,尿急22例,尿时们尿道灼热不适30例,伴乏力26例,伴乳肿28例,小腹坠痛26例,尿痛26例,肉眼血尿14例,肾区叩痛阳性38例,有发热症26例,均在37.5℃以上。
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2例临床疗效观察【关键词】慢性肾盂肾炎/中医药疗法;知柏地黄汤加减/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肾盂肾炎多是由于急性肾盂肾炎未能彻底治疗(病程超过6个月)而反复发作所致。
大多数患者有梗阻诱因(内源或外源),或膀胱输尿管逆流。
仅半数有典型急性肾盂肾炎发作史,起病可隐匿或不典型,菌尿可持续或间歇性,部分患者既无全身症状,又无明显膀胱刺激症状,后期可出现贫血,易被忽视和误诊。
笔者近四年来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该病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女性年龄28~72岁,平均48岁,病史一年以内者16例,1~3年者10例,3年以上者6例。
1.2 诊断标准肾盂肾炎持续不愈超过半年,同时伴有下列情况者,可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
①静脉肾盂造影示肾盂肾盏变形、缩窄;②肾外形凹凸不平,且两肾大小不等;③肾小管功能有持续性损害。
1.3 治疗方法1.3.1 均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生地15 g,山药10 g,山萸肉10 g,茯苓10 g,泽泻10 g,柴胡10 g,地骨皮10 g,杜仲10 g,川断10 g,知母10 g,黄柏10 g,鳖甲20 g(先煎),桑寄生15 g。
辩证加减:血尿多者加大小蓟、三七、茜草;小便涩滞,尿急不尽,小腹微胀,可加香附、枳壳;气虚困倦者加党参、黄芪、白术;面肢浮肿者加苡仁、防己、冬瓜皮;尿液混浊者加白茅根、萆薢、车前子、通草;尿频而无痛感,加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菟丝子;小腹胀痛因气滞者加川楝子、乌药、木香。
以上药物随证选加2~3味。
每日一剂,水煎取汁温服,每日2次,每2周为一个疗程。
1.3.2 疗程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地《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订;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正常,中段尿细菌培养3次阴性;好转:症状减轻,体征及尿常规有改善,中段尿培养或为阳性;未愈:症状及尿常规无变化。
2 效果32例中显效18例,占56.2%;有效9例,占28.1%;无效5例,占15.7。
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方法及疗效
发表时间:2018-05-15T15:16:22.9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作者:刘金辉
[导读]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指发生于肾脏和肾盂的炎症,多因细菌感染所致。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中医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良者再给予抑菌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中医补肾健脾中药治疗。
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4.44%。
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为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情况,治疗耐受力良好。
结论临床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采取中医治疗,疗效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值得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中医;慢性肾盂肾炎;临床方法;疗效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指发生于肾脏和肾盂的炎症,多因细菌感染所致,其按病程分为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两种[1]。
一般来说,病程在半年或1年以上的肾盂肾炎为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多有肾盂扩大、畸形等情况,甚至肾皮质及乳头部有瘢痕形成,肾髓质变形,肾盂、肾盏黏膜及输尿管管壁增厚,严重者肾实质广泛萎缩[2]。
慢性肾盂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病因,严重者会因肾功能不全而出现尿频、尿急、腰疼、物理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医学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多以西医抗菌、抑菌治疗为主,但疗效不甚明显。
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中医经过不断研究、尝试,发现补肾健脾淋汤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疗效显著。
本文笔者通过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慢性肾盂肾炎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
其中,实验组有23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8.34±10.07)岁,病程21~85个月,平均病程(53.05±27.12)个月,中医分型:17例肝肾阴虚者,10例肾阳不足者,10例脾肾两虚者,8例气阴两虚者。
对照组有24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7.92±10.44)岁,病程23~82个月,平均病程(52.56±27.85)个月,中医分型:16例肝肾阴虚者,9例肾阳不足者,11例脾肾两虚者,9例气阴两虚者。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分型等基础资料上相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的各项检查,即尿检、肾功能检查、肾盂造影、膀胱镜检、尿细菌培养等,并根据以上检查进行确诊。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具体方法为:根据检查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14天后复检,给予疗效不佳者抑菌药物治疗。
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给予实验组患者中药补肾健脾淋汤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3]:土茯苓、白术、生地黄、党参、败酱草、巴戟天各15g,炙甘草、丹皮、益母草各10g,茯苓20个,水煎熬;同时,合并气虚者,在汤剂中加入12g仙灵脾、15g黄芪煎熬;合并阴虚者,在汤剂中加入玄参、知母各10g煎熬;合并湿热者,在汤剂中加入10g蒲公英煎熬。
该中药1剂/d,14天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尿检复查情况来进行评定,分四个标准,即:(1)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彻底消失,尿检结果呈阴性,恢复至正常;(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几乎消失,尿检结果呈阴性,基本恢复至正常;(3)有效:临床症状、部分体征消失,尿检结果偶呈阳性;(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尿检结果呈阳性,未有任何改变。
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表示组间比较;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中有20例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42/45);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4.44%(29/45)。
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耐受力良好。
3 讨论
在中医学上,慢性肾盂肾炎多属“劳淋”、“腰痛”、“虚损”范畴。
中医认为,肾与胱膀,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若脏虚损,腑将失利,若腑受邪,脏即受累[4]。
热淋久治不愈,或素体虚弱,湿热留恋,邪气内伏,久则伤肾,以致尿频、尿急、尿痛、腰酸等一系列症状相继而出。
若湿热久稽,则耗伤津液,损伤正气,致使临床上表现出肾阴不足,脾肾两虚,湿热未尽之正虚邪实之候,症情迁延不愈尚能由虚致损,“关格”、“癃闭”、“肾风”诸证均可出现[5]。
因此,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应从补肾健脾入手,本文逼真通过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本文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采取中医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
64.44%。
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所用药物中的土茯苓、白术、生地黄、党参、败酱草、巴戟天、炙甘草、丹皮、益母草、茯苓等能够起到补肾健脾之作用,同时,根据患者各自身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能够从
根本上改善患者病情,达到标本兼治,补肾健脾,活血清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同时,与西医治疗相比,其副作用要小很多,更为安全。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上采取中医治疗,疗效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值得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卿.周富明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经验浅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1):43-43.
[2]刘晓丽.中药复方清淋煎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3):11-12.
[3]朱宝霞.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分析[J].心理医生,2015,21(23):152-153.
[4]陈建邦;郭连梅;张丽;陈大威;雷根平.雷根平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的经验[J].广西中医药,2015,38(4):39-40.
[5]贾友均.中医治疗慢性肾孟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