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卧位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常用的九种卧位卧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还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卧姿的重要性,本文将介绍常用的九种卧位。
1. 仰卧睡姿仰卧睡姿是我们最常见的卧姿之一。
这种姿势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疲劳。
同时,仰卧可以帮助调节呼吸节律,使我们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2. 侧卧睡姿侧卧睡姿是很多人的首选卧姿。
这种姿势可以减少背部和颈部压力,使呼吸更加畅通,有利于消除呼吸道问题。
但是,如果在选择这种睡姿时,注意不要让身体曲折过度,否则容易产生不适。
3. 俯卧睡姿俯卧睡姿相对比较少见,但也有许多人喜欢。
这种睡姿可以有效的减轻颈椎和背部的压力,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人士有辅助改善的效果,但是也要避免睡姿过于曲折,以免造成呼吸困难和胃部不适。
4. 半身侧卧睡姿半身侧卧睡姿是一种介于侧卧和仰卧之间的卧姿。
这种姿势可以帮助缓解呼吸道问题,保护腰椎和颈椎,同时避免压迫腰椎间盘,对于患有腰椎问题的人士特别适用。
5. 伸直睡姿伸直睡姿是非常规的睡姿之一。
这种姿势可以帮助减轻胃部压力,缓解腰椎和颈椎问题,缩短肌肉的复原时间,但是也会因为身体的曲直不当而影响睡眠质量。
6. 胎儿式睡姿胎儿式睡姿是一种俯卧式卧姿,可以帮助减轻身体的压力,特别适用与患有脊柱侧弯的人士。
但是,如果睡姿过于曲折,可能会造成胸口压迫,加重呼吸问题。
7. 头部高枕睡姿头部高枕睡姿是经过枕头加高的睡姿。
这种睡姿可以有效的减轻腰部和颈部的压力,使呼吸更加畅通。
但是,如果枕头的高度过高,会让颈部处于不自然的伸展状态,干扰深度睡眠。
8. 趴睡姿趴着睡觉有许多人喜欢,但是这种姿势比较容易产生不适和呼吸不畅,容易引起背部疲劳,同时还可能造成颈椎和腰椎问题。
9. 下蹲睡姿下蹲睡姿是非常规的睡姿之一,但是它可以有效的缓解关节问题,对于膝盖疼痛和脚踝问题有辅助作用。
但是,也要避免下蹲的时间过长,以免造成韧带和肌肉的损伤。
简述临床上常用的卧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卧位方法是指将患者放置在不同的卧位姿势中,以便于医生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
不同的卧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情和治疗需求。
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卧位方法的简要介绍:1.仰卧位:患者平躺在床上,脸朝上。
这是最常见的卧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病情和检查。
仰卧位可以让医生轻松地检查患者的呼吸、心脏、腹部和四肢等,并且方便进行基础的生命体征监测。
2.俯卧位:患者平躺在床上,脸朝下。
俯卧位通常用于检查患者的背部和下肢,如脊柱X光摄影、翻身和翻床、改善肺功能等。
3.侧卧位:患者侧躺在床上,一侧身体睡在床上,双膝弯曲。
侧卧位可以用于病情需要或手术后康复期的患者,以减轻其中一侧身体的压力,促进伤口愈合和减少感染。
4.反侧卧位:患者侧躺在床上,但是脸朝下的侧向。
反侧卧位通常用于下肢骨折、手术后的患者,以便医生进行手术伤口的清洁护理和更好地控制患肢的位置。
5.坐位:患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背部挺直。
坐位通常用于检查患者的上肢、头部和颈部,如眼睛、耳朵、口腔等部位的检查。
坐位也常用于患者饮食、接受吸氧、呼吸理疗等。
6.半坐位:患者躺在床上,上身垂直或接近垂直,下肢弯曲。
半坐位常用于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减轻呼吸困难和增加肺通气量。
7.胸卧位:患者躺在床上,上半身低于下肢。
胸卧位常用于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心肺功能。
8.俯卧反胸卧位:患者躺在床上,头低脚高,头部稍向一侧。
俯卧反胸卧位常用于患者术后排气、胃管引流等,有助于排除消化道内积气和引流胃内容物。
9.侧位平卧位:患者斜侧躺在床上,头和肢体平放。
侧位平卧位适用于手术后恢复期患者,有助于伤口愈合和充分利用另一侧肺部功能。
10.胸骨上座:患者侧卧,上体前屈使胸骨于杂交小部位可以接受心脏按压。
适用于心脏骤停的复苏过程或心肺复苏术中。
总结起来,临床上常用的卧位方法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反侧卧位、坐位、半坐位、胸卧位、俯卧反胸卧位、侧位平卧位、胸骨上座等。
常用的手术体位(一)引言概述:手术体位是在手术操作中患者采取的特定姿势,旨在为医生提供最佳的视野和操作空间,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手术体位(一),包括卧位、坐位、立位、仰卧位和俯卧位。
每种体位都有其适用的手术类型,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卧位:1. 仰卧位:患者仰卧平躺于手术台上,常用于心血管手术、胸腹部手术等。
2. 侧卧位:患者侧身躺于手术台上,常用于脊柱手术、关节手术等。
3. 俯卧位:患者面朝下躺在手术台上,常用于背部手术、肛肠手术等。
二、坐位:1. 半坐位:患者上身半坐半卧,常用于头部手术、眼科手术等。
2. 直坐位:患者身体直立坐在手术台上,常用于胸部手术、脑部手术等。
三、立位:1. 直立站立位:患者直立站立在手术台上,常用于下肢手术、骨科手术等。
2. 倒立位:患者头朝下悬挂在手术台上,常用于眼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
四、仰卧位:1. 头高仰卧位:患者仰卧,头部稍高抬,常用于颅内手术、颈部手术等。
2. 胸高仰卧位:患者仰卧,上半身高抬,常用于胸部手术、胃肠手术等。
五、俯卧位:1. 头低俯卧位:患者俯卧,头部低垂,常用于眼部手术、耳鼻喉科手术等。
2. 胸低俯卧位:患者俯卧,上半身低垂,常用于胸部手术、颈椎手术等。
总结:手术体位对手术操作至关重要,选择适当的体位有助于提供良好的视野和操作空间。
常用的手术体位包括卧位、坐位、立位、仰卧位和俯卧位。
每种体位都有其适用的手术类型,医生在选择体位时需根据手术部位和目的进行综合考虑。
正确的手术体位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常用手术体位有哪7种(二)引言概述:手术体位在手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手术过程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7种手术体位,包括平卧位、Trendelenburg 位、反 Trendelenburg 位、侧卧位、仰卧位、半坐位和足背卧位。
正文:1. 平卧位:- 保持患者舒适,使重力作用尽量小。
- 患者仰卧,四肢自然放松。
- 应用于大多数手术,如腹腔镜手术、骨骼手术等。
2. Trendelenburg 位:- 被操作部位高于头部,患者的胸腔内脏器官向上移动。
- 常用于盆腔手术、淋巴结清扫手术等。
- 注意监测血压和导尿,以避免潜在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和尿液引流问题。
3. 反 Trendelenburg 位:- 患者头部高于被操作部位,腹腔内器官下移。
- 用于膈肌镜手术、头颈手术等。
- 注意监测呼吸和出血情况,预防术中出现潜在的呼吸困难和术后失血。
4. 侧卧位:- 患者侧身,一个侧向压能有效控制出血量。
- 常用于肾脏手术、腹部手术等。
- 需要垫好被动侧肢体、避免压迫神经和血管,同时保持呼吸通畅。
5. 仰卧位:- 患者仰卧,截断下肢骨骼血管。
- 适用于下肢骨骼手术、妇科手术等。
- 注意术中定期松弛下肢和监测下肢血液供应。
6. 半坐位:- 患者上半身呈坐姿,能够减少胃液反流。
- 常用于胸腔手术、胸部引流等。
- 需要支撑好患者背部和保持舒适的姿势。
7. 足背卧位:- 患者背部平放,下肢抬高,保持膝关节伸直。
- 适用于下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
- 需要避免下肢压迫并保持血液循环。
总结:手术体位对手术过程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总结了常用的7种手术体位,包括平卧位、Trendelenburg 位、反Trendelenburg 位、侧卧位、仰卧位、半坐位和足背卧位。
在使用这些体位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保持舒适和安全,并遵循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患者的福祉。
临床常用卧位01去枕仰卧位:适用于全身麻醉未清醒或昏迷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可防止颅内压降低引起头痛。
02屈膝仰卧位:适用于腹部检查时取屈膝仰卧位,可使腹肌放松,有利于检查;导尿及会阴冲洗时,便于暴露部位。
03中凹卧位:适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气道通畅,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回心血量。
04侧卧位:适用于①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检查等;②预防压疮时,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使用,便于减轻局部受压。
05半坐卧位:适用于①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采用半坐卧位,可利用重力作用,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同时也减轻内脏对心肺的压力,使呼吸困难得到改善。
②急性左心衰竭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利用重力作用将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
③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以使渗出液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
且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较强,吸收性能差,可以减少炎症的扩散和毒物的吸收,从而既可减轻中毒反应,又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④腹部手术后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以减轻腹部切口缝合部位张力,缓解伤口疼痛,有利于愈合。
⑤面及颈部手术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⑥疾病恢复期体质衰弱病人采取半坐卧位,有利于逐渐向站立过渡。
06端坐位:适用于①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病人极度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坐呼吸。
②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阵发性呼吸困难的病人,被迫采取端坐位。
07俯卧位:适用于①脊椎手术后,腰、背、臀部检查或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②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③俯卧位能使腹腔容积增大,可以缓解胃肠胀气引起的腹痛。
08头低脚高位:适用于①十二指肠引流,有利于胆汁排出;②肺部分泌物引流,有利于痰液咳出;③产妇胎膜早破时,可以减轻腹压,降低羊水冲力,防止脐带脱垂;④跟骨、胫骨结节、骨盆骨折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常用的九种卧位九种常用的卧位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卧位则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九种常用的卧位,每种卧位都有其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卧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睡眠。
1. 仰卧位仰卧位是最常见的卧位之一,它可以使身体保持平稳,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仰卧位容易导致打鼾和呼吸困难,不适合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2. 俯卧位俯卧位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但是,俯卧位容易导致颈椎和腰椎的压力,不适合患有颈椎和腰椎疾病的人。
3. 侧卧位侧卧位是最健康的卧位之一,它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侧卧位可以减少胃酸反流,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
但是,侧卧位容易导致肩膀和臀部的压力,不适合患有肩膀和臀部疾病的人。
4. 背部侧卧位背部侧卧位是一种介于侧卧位和仰卧位之间的卧位,它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背部侧卧位可以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背部侧卧位容易导致肩膀和臀部的压力,不适合患有肩膀和臀部疾病的人。
5. 背部仰卧位背部仰卧位可以使身体保持平稳,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背部仰卧位容易导致打鼾和呼吸困难,不适合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6. 侧卧仰卧位侧卧仰卧位是一种介于侧卧位和背部仰卧位之间的卧位,它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侧卧仰卧位可以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侧卧仰卧位容易导致肩膀和臀部的压力,不适合患有肩膀和臀部疾病的人。
7. 腹部侧卧位腹部侧卧位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腹部侧卧位可以减少颈椎和腰椎的压力,有助于缓解背部疼痛。
但是,腹部侧卧位容易导致肩膀和臀部的压力,不适合患有肩膀和臀部疾病的人。
8. 腹部仰卧位腹部仰卧位可以减少打鼾和呼吸困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但是,腹部仰卧位容易导致颈椎和腰椎的压力,不适合患有颈椎和腰椎疾病的人。
常用卧位1. 仰卧位(1)去枕仰卧位:协助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枕头横立于床头。
适用范围: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采取此种卧位,以避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采取此种卧位,以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病人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
适用范围: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保持气道通畅,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
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
(3)屈膝仰卧位: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
适用范围:腹部检查或作导尿术及会阴冲洗等。
2.侧卧位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臀部肌内注射时,应下腿弯曲,上腿稍伸直,使臀部肌肉放松)。
在两膝之间、胸腹部、背部可放置软枕支撑病人。
适用范围:①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检查等。
②臀部肌内注射。
③预防压疮: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使病人舒适,并变换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
3.俯卧位病人俯卧,头偏向一侧,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酌情在腋下用一小软枕支托。
适用范围:①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②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③缓解胃肠胀气所致腹痛。
4.半坐卧位①摇床法: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成30°~50°角,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
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病人的足底,以免其足底触及床档;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②靠背架法:将病人上半身抬高,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病人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中单两端的带子固定于床缘,以防病人下滑,床尾足底垫软枕。
第一节临床常用卧位一、概念及分类卧位是指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1、按卧位的自主性分主动卧位:病人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医院随意改变体位(正常人及一般病人)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改变卧位的能力,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疾病或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
2、根据卧位的平衡稳定性分稳定性卧位:支撑面大,重心低,平衡稳定,感觉舒适(典型代表仰卧位)不稳定性卧位:支撑面小,重心较高,难以平衡(典型代表侧卧位)二、卧位的种类(图)(一)仰卧位1、去枕仰卧位姿势要点:把枕头撤去,头部与躯干基本在同一平面上。
枕头与其他去枕仰卧位一样,横放在床头,床尾放软枕(防止足下垂)。
适用范围:1)腰麻或脊髓腔穿刺(腰穿)的病人,为防止穿刺后脑脊液从穿刺处漏出而导致脑压过低,引起头痛。
2)为保证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人的脑部保持一定量的血供,防止病人的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肺部并发症,须把病人的头偏向一侧。
2、中凹位姿势要点: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作用:前者膈肌下降,利于呼吸;后者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
适用范围:可用于休克病人。
3、屈膝仰卧位姿势要点:平卧位,双膝屈起,稍向外分开。
适用范围:(1)使腹部肌肉放松,便于腹部检查;(2)导尿(二)侧卧位姿势要点:病人侧卧位标准姿势:上腿弯曲,下腿稍伸直,在两膝间、后背、胸腹前放软枕适用范围:(1)预防压疮采用平侧卧位交替(2)灌肠、肛门检查、臀大肌肌内注射、胃镜检查(左侧卧位,便于沿胃小弯走行入胃)。
(3)对单侧肺部病变者根据病情采取患侧卧位或健侧卧位。
(三)俯卧位姿势要点:病人俯卧位,胸下、髋部及踝部垫软枕,双臂屈曲置于两侧。
适用范围:(1)腰背部手术或检查。
(2)腰背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3)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
(四)半坐卧位姿势要点:病人恢仰卧位,把床头摇高30~50°,病人处于“半坐卧位”注意:床尾膝下支架适当摇高,扩大身体支撑面,使病人舒适,防止身体下滑。
常用卧位种类和适用范围卧位是指患者在医学操作中交替采用的不同身体姿势,是医生在处理手术或治疗时的常用姿势。
常用卧位种类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等,每种卧位种类都有相应的适用范围,下面就详细介绍其中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一、仰卧位仰卧位是指患者平躺在病床上,身体和腿没分开,肘和膝盖伸展。
这种卧位通常被用于一些手术操作、生命支持和体外循环术。
例如,腹腔手术、鼻咽喉手术和泌尿系手术都需要采用这种卧位。
在此情况下,患者需要呼吸机的支持,以便更好地控制呼吸。
二、俯卧位俯卧位是指患者面向病床,头向一侧,手臂放在身体两侧,身体下半部分完全伸展。
俯卧位被广泛应用于肺部疾病治疗、脊柱手术和颅脑手术。
这种姿势有助于减轻胸部压迫,使得肺部扩张和通气更加顺畅,这对于肺炎、脊椎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的患者治疗非常有益。
三、侧卧位第三种常见的卧位是侧卧位。
侧卧位分为左侧卧和右侧卧,左侧卧是指患者向左侧倾斜躺在床上,右侧卧则是指患者向右侧倾斜躺在床上。
侧卧位常常被用于治疗妊娠高血压等妇科疾病、肺动脉高压和糖尿病等疾病。
此外,侧卧位有助于减轻胃食管反流和腹部不适。
四、头高卧位头高卧位是指患者上半身保持倾斜,以保持身体在一个较高的位置。
这种卧位通常用于心血管手术和呼吸困难等疾病的患者。
例如,在心血管手术中,通过将身体上半身抬高,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压和血液循环,使手术更加顺利。
五、半侧卧位半侧卧位是俯卧位和侧卧位的结合体,常用于脑部手术、眼部手术和耳鼻喉手术等手术。
半侧卧位也可以用于患有心血管问题或呼吸困难的患者。
总而言之,在医学操作中,选择正确的卧位种类对治疗和手术成效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卧位类型。
增强医护人员对卧位种类及适用范围的了解,将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卧位的分类方法。
卧位(Supine positions)是指身体在水平面上,面朝上或面朝下的术语。
卧位广泛应用于医疗、护理和治疗中。
选择正确的卧位对康复和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卧位的分类方法。
1. 仰卧位(Supine position)
仰卧位是指身体平躺在床上,面朝天花板的卧位。
这是最常用的卧位,适用于许多手术和治疗过程中。
在这个卧位中,重力可以更好地分散,从而减少疼痛和不适感。
同时,这个卧位也允许患者进食和服用药物。
3. 俯卧位(Prone position)
俯卧位是指身体平躺在床上,面朝下的卧位。
这个卧位通常用于消化道治疗和检查。
俯卧位有助于减轻背部和颈部的压力,并能够促进消化。
但是,由于身体的位置不安全,可能会增加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难等风险。
5. 结合卧位(Combination position)
结合卧位是指两种或以上卧位的组合,常常是为了让患者更舒适或在治疗或手术过程中更方便。
例如,大多数手术前患者需要接受至少一种结合卧位,包括侧卧位、足底位或仰卧位。
综上所述,卧位对治疗和恢复非常关键。
选择正确的卧位,可能有助于减轻疼痛、促进消化、增加血液供应、减少呼吸和循环风险等。
在选择卧位时,应根据病人的特点和治疗过程的需要作出决定,以提高治疗和恢复的成功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卧位是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卧床姿势,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护理以及康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确掌握各种卧位的安置方法和适用范围,是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见的卧位,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常用卧位安置的目的和意义。
2. 学会九种常用卧位的安置方法。
3. 掌握九种常用卧位的适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4. 学会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九种常用卧位:1. 仰卧位2. 侧卧位3. 半坐卧位4. 俯卧位5. 端坐位6. 头低足高位7. 头高脚低位8. 膝胸卧位9. 截石位四、实验方法1. 教师示教:由教师讲解每种卧位的安置方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结束前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估,并进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仰卧位(1)去枕仰卧位:适用于昏迷、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预防呕吐物误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2)中凹卧位:适用于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通气,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缓解休克症状。
(3)屈膝仰卧位:适用于腹部检查、导尿、会阴冲洗等。
2. 侧卧位适用于灌肠、肛门检查、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臀部肌内注射、预防压疮等。
3. 半坐卧位适用于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胸腹盆腔手术或有炎症的病人、腹部术后减轻缝合张力、减少颈部颜面术后出血。
4.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检查、手术。
5. 端坐位适用于心衰、心包积液、哮喘发作病人。
6. 头低足高位适用于胎膜早破、肺部引流、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引流、下肢骨盆骨折行牵引术、严重的失血性休克。
7. 头高脚低位适用于颈骨骨折牵引、开颅或头外伤后防止出血、预防脑水肿减轻颅内压。
8. 膝胸卧位适用于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矫正胎位不正和子宫后倾。
9. 截石位适用于会阴、肛门部的检查、治疗、手术。
一.仰卧位1.去枕仰卧位(1)姿势: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自然放平,将枕模立于床头(2)适用范围: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等病人。
可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6~8小时的病人,可预防颅内压降低而引起的头痛(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处漏出至脊膜腔外,造成脑压过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而引起)。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1)姿势:用垫枕抬高病人的头胸部约10°~20°,抬高下肢约20°~30°(2)适用范围:休克病人。
因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3.屈膝仰卧位(1)姿势:病人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检查或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隐私。
(2)适用范围:胸腹部检查或行导尿术、会阴冲洗等。
该卧位可使腹部肌肉放松,便于检查或暴露操作部位。
二.侧卧位1.姿势:病人侧卧,臀部稍后移,两臂屈肘,一手放在枕旁,一手放在胸前,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
必要时在两膝之间、胸腹部、后背部放置软枕,以扩大支撑面,增加稳定性,使病人感到舒适与安全2.适用范围:(1)灌肠,肛门检查,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2)预防压疮。
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便于护理局部受压部位,可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3)臀部肌内注射时,下腿弯曲,上腿伸直,可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4)单侧肺部病变者,可视病情采取患侧卧位或健侧卧位。
三.半坐卧位(fowler position)1. 姿势(1)摇床法:病人仰卧,先摇起床头支架使上半身抬高,与床呈30°~50°,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
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病人的足底,增进病人舒适感,防止足底然及床尾栏杆。
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体位的名词解释体位是指人体或动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位置所呈现的姿势和姿态。
在医学和运动学领域,体位常常被用来描述人体在各种活动中所采取的姿势。
正确的体位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是保持健康和预防伤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卧位卧位是指身体平躺在床上的姿势,通常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卧位:1. 仰卧位:身体平躺在床上,面朝上。
这种卧位常用于手术、体检、休息或睡眠。
2. 俯卧位:身体平躺在床上,面朝下。
这种卧位常用于背部手术或治疗某些呼吸系统疾病。
3. 侧卧位:身体侧面躺在床上。
这种卧位对于患有背部疼痛或呼吸困难的人来说是比较舒适的选择。
不同的卧位对不同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最适合的卧位。
二、坐位坐位是指身体坐在椅子上或其他坐垫上的姿势。
坐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直坐位:身体挺直坐在椅子上,双腿垂直于地面。
这种坐位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脊柱的正常曲度。
2. 半卧位:身体坐在椅子上,但上半身略微向后倾斜,下半身与地面呈90度角。
这种坐位通常用于提供腰部支撑和减轻腰背疼痛的症状。
3. 交叉腿坐位:身体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盘腿在另一条腿上方。
这种坐位可以增加腿部的灵活性和舒适度。
不正确的坐姿可能导致腰椎、颈部和肩部等部位的不适和疼痛。
正确的坐位可以帮助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预防腰椎病等问题的发生。
三、站位站位是指身体直立并站立在地面上的姿势。
站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直立站位:身体挺直,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
这是一种基本的站位,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身体曲线和平衡。
2. 平衡站位:身体挺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
这种站位有助于改善身体平衡和稳定性,减轻腿部疲劳感。
3. 站立支撑位:身体站立,双手扶着支撑物。
这种站位一般用于需要辅助或支撑的情况,如站立拐杖、手术后恢复等情况。
正确的站位有助于保持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稳定和健康。
不正确的站位可能导致姿势问题、脊柱疾病和肌肉不适等。
常用的卧位及适用范围
1.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1)适用范围: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等病人。
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及肺部并发症。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6~8小时的病人,以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穿刺后,脑脊液可自穿刺处漏出至脊膜腔外,造成脑压过低,牵张颅内静脉窦和脑膜等组织而引起)。
2)方法:去枕仰卧,头部应转向一侧,将枕头横置于床头。
(2)中凹卧位
1)适用范围:休克病人。
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
2)方法:抬高病人头胸部l0°~20°,抬高下肢约20°~30 (3)屈膝仰卧位
1)适用范围:①腹部检查的病人,腹肌放松,利于检查;②导尿的病人,利于暴露操作部位。
2)方法:病人仰卧。
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
2.侧卧位
(1)适用范围:灌肠、肛门检查、臀部肌内注射、配合胃镜检查等。
(2)方法:侧卧,下腿稍直、上腿弯曲,一手放于枕旁,一手
放于胸前。
3.半坐卧位
要求:摇床:由平卧位转变为半卧位时,先摇床头,再摇床尾。
由半卧位转变为平卧位时,先要床尾,再摇床头。
(1)适用范围:①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由于重力作用使膈肌下降,使呼吸困难得到改善;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可使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脏器内,使静脉血回流减少,从而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
②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使腹腔渗出物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减少炎症的扩散和毒素的吸收。
③腹部手术后病人,可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避免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
④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可减少局部出血。
(2)方法:摇床,先摇起床头支架呈40°~50°角,再摇起膝下支架。
放平时先放膝下支架,再放床头支架。
4.端坐位
(1)适用范围: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极度呼吸困难,病人被迫端坐。
(2)方法:病人坐在床上身体稍前倾,床上放一小桌,桌上放软枕,病人可伏桌休息。
并将床头摇高,使病人背部也能向后依靠。
5.俯卧位
(1)适用范围:①腰、背部手术或检查。
②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2)方法:病人俯卧,两臂屈曲放于头部两侧,两腿伸直,在
胸下和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转向一侧,使病人舒适,又不影响呼吸。
6.头低足高位
(1)适用范围:①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
②十二指肠引流,有利于胆汁引流。
③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
④跟骨牵引或胫骨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反牵引力,防止下滑。
(2)方法: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床尾垫高15~30cm.
7.头高足低位
(1)适用范围:①颈椎骨折进行颅骨牵引时作反牵引力。
②预防脑水肿,减轻颅内压。
③开颅手术后,也常取此卧位。
(2)方法:病人仰卧,床头垫高15~30cm.
8.膝胸位
(1)适用范围:①用于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的检查及治疗。
②用于矫正子宫后倾及胎位不正。
(2)方法:病人跪于床上,两小腿平放床上,大腿和床面垂直,两腿稍分开,胸部及膝部贴于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两臂屈肘于头的两侧。
9.截石位
(1)适用范围: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
(2)方法:病人仰卧于检查台上,两腿分开放在支腿架上,臀部齐于床边,两手放于胸部或身体两侧。
常用消毒液的浓度及使用方法
常用消毒液的浓度及使用方法
消毒液消毒对象消毒浓度消毒及配制方法
1、戊二醛(灭菌剂) 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2% 将清洗、晾干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浸泡无菌为10h 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消毒为20-45min
2、乙醇(中效消毒剂) 皮肤、环境表面及医疗器械75% 将物品放入乙醇溶液的加盖容器中浸泡10min以上对皮肤的消毒用乙醇棉球擦拭。
3、碘伏(中效消毒剂) 皮肤、粘膜有效碘0.5% 浸泡法:含有效碘0.05%的消毒液浸泡30min擦拭法:手术部位及注射部位含有效碘0.25-0.5%擦拭2遍共2min
4、84消毒液(高效消毒剂)有效氯5% 输血器、采血器及针头接触肝炎、结核的器械及污物有效氯0.2% 浓度为0.2%配制方法:每1000ml自来水中加40ml84消毒液加盖浸泡60 min浓度为0.1%配制方法:每1000ml自来水中加20ml84消毒液加盖浸泡60min以上(未接触病人的可不浸泡)浓度0.05%配制方法:每1000ml自来水中加10ml消毒液加盖浸泡30min以上或用其溶液擦拭。
注: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用于布类、物表、污物的消毒液应现配现用;被消
毒的物品需浸泡于液面下,每日更换;消毒液有效浓度采用浓度试纸进行测定。
输液器、注射器有效氯0.1%
5、体温表医护手止血带换药碗弯盘雾化面罩物表(工作台、输液架、拖布等)污物(排泄物、呕吐物、便器等) 有效氯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