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经验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格式:pdf
- 大小:199.12 KB
- 文档页数: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国际借鉴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国际借鉴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转移至城市地区,这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从业人口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定居,并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
这种现象在中国已逐渐变得普遍,但其他国家早已经面临了这种问题。
本文将就世界各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一些简要的阐述和借鉴其经验。
一、美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然而由于其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技术,使得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口不断转移至城市地区。
美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其先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的程度逐渐加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撑城市的经济建设。
国家政策也对此作出规划和调整,提供就业机会和福利保障等政策,使得农业转移人口逐渐向城市地区集中。
此外,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娱乐等方面也非常发达,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前往城市。
二、日本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对于美国,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人口老龄化和对外移民少的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迅猛。
在日本,政府实行有效的城市化和农业转移的规划,吸引农业从业人口前往城市定居。
日本也出台了许多合理的政策,如为农民提供住房、教育等生活保障,将其路费、交通费等负担转嫁至政府。
此外,日本还规定应当鼓励农民的家庭向城市受教育的子女提供学费补贴。
三、韩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南朝鲜战争后,韩国经历了高度城市化进程,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之一。
因此,韩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比许多国家还要快。
在韩国,政府实行了大力的经济援助和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转移政策,以协助农村从业人员实现迁徙并安置最多数量的人口。
同时,在保障农民社会保障上,政府也有极为重视,在提供补贴和就业指导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中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不断推进,中国也实施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
中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如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建设、人口计划等,以便满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第20卷第5期唐山学院学报Vol.20No.52007年09月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 Sep.2007 收稿日期:2007-06-11 作者简介:吴业勤(1968-),男,讲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的教学与研究。
借鉴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经验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吴业勤(中共淮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室,安徽淮南232001)摘要:农业人口的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果。
只有农民摆脱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成为现代产业,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化”,才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立足于本国实际,更要借鉴国外农业人口转移的经验,尤其美国的经验,对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业人口;美国经验;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 (2007)05-0070-03Dra 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U.S.T ransferring Rural PopulationSpeeding Up the T ransference of China ’s Rural LaborWU Y e 2qin(Division of Party History &Party Building Huainan Party School ,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Rural pop ulation t ransference is t he important way to agricult ure modernization and also t he result.Only if farmers get rid of t he t raditional farming mode to indust rialize agricult ure and eliminate t he d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once and for all can we say t hat modernization is basically realized.To realize agricult ural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draw on foreign experience of t ransferring rural pop ulation especially U.S.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ba 2sing on China ’s reality ,which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speed up t he t ransference of rural pop ulatio n.K ey Words :rural pop ulation ;U.S.experience ;rural labor ;labor t ransference 所谓农业人口的转移,就是指农业人口向农业内部各系统的转移,如种植业转向养殖业;同时也是指向农业系统外的其他部门和行业的转移。
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高质量就业的对策作者:刁文本来源:《今日财富》2024年第05期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使其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这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协调城乡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就业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所以,把农村人口就业当作一个突破口,不失为一种缓解目前“三农”经济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还将大幅增长,而农民工的就业又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处在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一个是传统农业,另一个是现代工业。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较多的过剩劳动力。
如果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比维持农民的最低生活标准略高,那么,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力就会流入工业部门,从而使其拥有无穷无尽的劳动力。
目前,不管是我国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存在着“民工荒”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们的热议,纷纷讨论经济发展中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分析认为,造成“民工荒”的真正原因并非农村劳动力总量下降,而在于城镇内部存在着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现实和迫切的任务。
下面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展开基础性探讨。
一、云南省曲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曲靖市,是“珠江”发源地,地处云南省东部,海拔2000米,国土面积28904平方公里,下辖5县1市3区124个乡(镇、街道),占云南省总人口的13.6%;其中,农业人口527.7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2%;农村劳动力283万多人,占全省人口的13.6%;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0万人,占全省剩余劳动力的16%。
当前,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10万人,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与原因、影响与挑战、相关政策与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与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的过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多重背景与原因。
首先,农村人口过剩。
由于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农村人口过剩的情况。
其次,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传统农业产业的落后与不发达,无法为农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
最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化过程中,城镇面临着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农村劳动力对城镇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加,促使农村劳动力积极寻求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推动了农村经济向工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经济效益。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农民收入水平。
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业部门,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为农村居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照顾问题凸显,家庭关系与社区关系的破裂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土地流转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土地的管理与利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保障农民权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成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
三、相关政策与措施为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技能提升。
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与素质,为其转移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从农村地区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劳动力的现象。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
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农村地区农民开始采取现代化种植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可以带来更高的农产品收益,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随着农民转移至城市工作,他们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城市的经济中。
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村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人口的活力和就业率。
随着农民的转移,人口在城市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分布。
因此,城市和其他经济中心得到了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就业率和经济增长。
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
劳动力转移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由于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到城市中工作,农村地区也得到了更多的投资,从而改善了其社会福利和发展水平。
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联系、就业率和生活质量,并助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予以扶持甚至优惠政策来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国内外案例与经验借鉴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与经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一些乡村振兴战略的案例,并分析其中的经验。
一、土地管理与农业技术巴西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土地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巴西通过建立农地登记制度,确保土地流转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同时,他们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这一经验可以在中国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提升农村发展的效率。
二、农民合作社与组织模式日本的农民合作社制度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农民互助组织,农民共同经营和管理土地、生产设备与农产品的流通。
这种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并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农民合作社制度,推广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提升农民的组织力和经济实力。
三、农村旅游与乡村品牌建设中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而乡村品牌建设则可以推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日本的乡村旅游和品牌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注重乡村的景观保护,通过特色小镇和美食品牌的打造,吸引了大量游客。
我们可以在乡村旅游和品牌建设方面借鉴日本的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机会。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改善的空间。
美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他们注重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并通过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五、农民技能培训与人才引进乡村振兴需要农民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我国可以借鉴以色列的经验,在农技培训和人才引进方面加大投入。
以色列注重农民的培训与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生产效益。
加快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赵涛摘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本文密切结合我国实际,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就我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从重过程、轻结果到二者并重,加快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移和真正市民化并重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
作者认为:当前,我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实现过程-结果并重,有序转移和真正市民化并重。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移;真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当前,我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实现过程-结果并重,有序转移和真正市民化并重。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从重过程、轻结果到二者并重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城镇化始终是粗放的而非集约的、重数量的而非重质量的。
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例,就恰好反映了这一事实:如果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看作是一个过程的话,那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际可分为农业人口转移和市民化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体现了过程,指的是农业人口如何转变为城市居民,而后一阶段则反映了结果,即农业转移人口要真正融入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
因此,完整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该包括农村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转移、户籍身份的改变、综合素质的提升、市民价值观念的形成、职业与就业状态的转变、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转型后,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被当地城市居民完全接受的过程和结果。
当前,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是在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时呈现出混乱无序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以真正得到落实,且真正落实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实现过程。
因此,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我们要从传统的重过程、轻结果到对二者并重,即不仅使过程更加有序,而且也使得结果更加的美好,是有序和美好的统一。
二、加快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和真正市民化的统一(一)加快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加快农业人口有序转移,要坚持分类分层转移原则。
美国发展现代农业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进展现代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进展现代农业中,我们遇到许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等。
面对严峻的现实,借鉴吸收美国的一些宝贵思想和成功做法,关于我们推进农业的可持续进展不无裨益。
【一】洋为中用:借鉴美国进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美国是现代化的农业强国,其有利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现代农业进展奠定了优越的基础。
然而,自然环境不是其他国家所能借鉴的,而能吸取的那么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条件。
一般认为,美国是从二战前后到20世纪70年代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在现代农业的转变与进展过程中,其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重视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美国现代农业之因此有如此迅速的进展,关键在于重视农业科技。
其要紧内容确实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农业科技革命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实现产业化经营。
由于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美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
在耕作技术上,美国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差不多将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到耕种和农田治理中去。
在耕作手段上,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重视农业机械制造科研的投入,保持在农业和农业机械制造领域的优势。
在农产品成果上,粮、豆、果、菜、畜普遍采取了转基因技术,不断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时,特别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譬如,严格限制农作物杀虫剂的使用,极少使用化学药剂:大力进行盐碱地的治理,科学选择适合土壤种植的作物品种。
2、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美国相当重视农业教育的投入,将教育和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农户生产等一个完整的体系。
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农学院,农学院在州和县(郡)又建立了农业推广站。
农学院要紧开展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基础研究以及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工作。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演变路径欧阳慧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的大幅度下降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
配第—克拉克、①库兹涅茨②均在不同角度上揭示了这一现象。
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及后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来完成这一过程的。
而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却是在此之后才逐步推进这一过程,中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起于改革开放初期。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走过的道路值得总结。
一、1978~1983年:“控制流动”下的准备阶段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地区开始的。
农村地区的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制度解体,1983年最终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终结。
随着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推广,长期被人民公社体制压抑的农业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增加了农业剩余。
与此同时,在农村改革启动后,城市也开始尝试性地进行某些领域的改革,对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在维持户籍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开始出现了部分缓和,国有企业的“合同工”、“临时工”以及部分建筑业用工等开始对农民开放,同时粮食的市场化和住宅的商品化,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这一阶段,中央政府频频发文,大力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并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
苏南地区率先创造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成为当时中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流模式;乡镇企业也相应成为当时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蓄水池”。
但当时城市就业制度的改革尚未触及,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二元社会体制也仍被视为不可侵犯之“物”,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大门仍然关而闭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继续受到严格的控制。
1981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迁向城市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③可见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但政府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严格控制仍如同改革开放之前。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
为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使他们具备更多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科学发展观强调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高效发展,要将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产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要注重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第三,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
科学发展观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要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便利程度。
同时,要注重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最后,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科学发展观强调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或创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监管和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总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们需要坚持人民至上、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引导,共同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村落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_国内外阅历总结、比较与启示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村落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改善农夫生活、推动村落产业结构调整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总结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阅历,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提取启示,以为我国村落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一、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阅历总结1. 成立专业组织在国内,成立专业组织起到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作用。
例如,农夫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农村劳动力能更加灵活地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农业产业园区的设立也为农夫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刺激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 政府引导及政策支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对于增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实行城乡结合部门政策,明确农村劳动力可在城市落户并享受相应的保障和服务;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就业扶贫政策,包括培训、启动资金、贷款优惠等,以增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3. 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
通过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可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培训还可援助农村劳动力转变观念,提高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阅历总结1. 股份制合作企业在国外,股份制合作企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模式。
这类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拥有了获得经济收入、分享分红的权益。
股份制合作企业的成立对于增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农村进步项目国外政府通过实施农村进步项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这些项目包括农业现代化建设、村落旅游、农村保健等领域,并通过政府扶持和金融支持等手段来吸引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3. 联盟合作国外以农夫为主的联盟合作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
农夫通过组织联盟合作,共同经营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流通,进一步提高农夫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进行务工、就业或创业的行为。
这一转移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个体农民的生计问题,还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了户籍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控制和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在农村,农民只能在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就业和定居,对于农民的流动和转移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的不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浪费。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了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取消了农村户籍限制,允许农民到城市就业和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开始逐步放开。
1986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农民到城市从事劳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改革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改革。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
1994年,国家决定对农民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市场化改革,取消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隐性壁垒,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就业的地点和方式,这种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
四、转移农民工管理体制的变革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对转移农民工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和改革。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和利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转移农民工的管理和保护。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2023年,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广大农民朝着城市化的方向前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移民扶持政策。
政府给予转移农民一定补贴,协助他们在城市落户,并给予政策性住房,让他们安居乐业。
同时,政府还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并尽快掌握独立谋生的技能。
二、劳动力市场开放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政府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开放渠道。
政府可以与社区组织、企业建立交流渠道,让农民了解城市生活和工作。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劳动力市场稳定供需的完善,也将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三、农产品市场化发展保障农民收入的最好途径是农产品出口,这需要农村产品发展市场。
政府应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规格,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劳动力转移后,政府要积极出台财政和税收政策,为农民创业和发展提供支持。
四、技术应用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农业需要高新技术,政府应在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方面,提供更大的支持。
对一些新型种植技术、生产技术和科技创新进行评估和支持,以提高农业的效益。
通过推广现代化科技,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让他们掌握新知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农业。
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还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和创业,让劳动力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
总之,为了完成农业现代化,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农民劳动力转移、技术推进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促进农业和城市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为我国经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第20卷第5期唐山学院学报Vol.20No.52007年09月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 Sep.2007 收稿日期:2007-06-11 作者简介:吴业勤(1968-),男,讲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的教学与研究。
借鉴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经验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吴业勤(中共淮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室,安徽淮南232001)摘要:农业人口的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果。
只有农民摆脱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成为现代产业,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化”,才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除了立足于本国实际,更要借鉴国外农业人口转移的经验,尤其美国的经验,对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业人口;美国经验;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 (2007)05-0070-03Dra 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U.S.T ransferring Rural PopulationSpeeding Up the T ransference of China ’s Rural LaborWU Y e 2qin(Division of Party History &Party Building Huainan Party School ,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Rural pop ulation t ransference is t he important way to agricult ure modernization and also t he result.Only if farmers get rid of t he t raditional farming mode to indust rialize agricult ure and eliminate t he d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once and for all can we say t hat modernization is basically realized.To realize agricult ural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draw on foreign experience of t ransferring rural pop ulation especially U.S.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ba 2sing on China ’s reality ,which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speed up t he t ransference of rural pop ulatio n.K ey Words :rural pop ulation ;U.S.experience ;rural labor ;labor t ransference 所谓农业人口的转移,就是指农业人口向农业内部各系统的转移,如种植业转向养殖业;同时也是指向农业系统外的其他部门和行业的转移。
它与工业、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紧密相联。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
只有农民摆脱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成为现代产业,从根本上消除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化”,才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人口的转移是其关键的一环。
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的经验,对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借鉴意义。
1 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的经验美国农业人口的转移开始于独立战争后,完成于20世纪中期,持续近2个世纪。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存在许多农民破产,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去做工的这一悲惨的历史事实,但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为城市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的历史事实,展示出许多成功的历史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美国农业人口的转移形式灵活多样,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美国农业人口的转移,一般说来,在地域上有两种转移:一是向“农业边疆”的转移;另一种向城市转移。
在部门上有三种转移:一是农业内部系统向种植业以外的农业部门转 第5期吴业勤:借鉴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的经验,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移,如早期美国南部从烟草业向植棉业的转移;二是向城市的非农业系统转移,如向城市制造业或服务性行业的转移;三是向乡村的非农业系统的转移,如向农产品加工工业等转移。
以上地域性转移的2种情况和部门性转移的3种情况,构成了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的5种基本形式,且有的是相互交错的,如向城市的非农业部门转移,既是一种地域转移,也是一种部门转移。
在农业系统内部,农业人口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既有地域性转移,如向西部大草原转移,也有纯属农业系统内部的转移,如把原有的种植园必为牧场。
所以美国农业人口的转移,既包括地域转移,也包括部门转移,既包括广度上的转移,也包括深度上的转移。
其次,抓住“西部边疆”的扩展和开发的有利时机,加速农业人口的转移。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不久,开始向西部扩张,历史上称之为“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同美国农业人口的西移是同步进行的。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西部逐步形成了农业三大专业化地区,即“小麦王国”“棉花王国”“畜牧业王国”,这三大“农业王国”的产业,标志着美国农业帝国的崛起,而这个农业帝国还是现代美国得以发展的基础。
随着西部农业的兴起,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也都兴起,最后形成了农业和畜牧业并驾齐驱,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全面发展的局面,这一切都加速了农业人口的转移。
再次,把握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契机,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业系统的转移。
长期以来,美国大多数人口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
1790年美国8000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6个,占全国人口的3.3%,农业人口占96.7%。
[1]到19世纪40年代,美国工业化开始不久,90%以上的人仍住在农村。
到了1860年,尽管美国农业半机械化已普遍开展,并有了相当的基础,但农村人口尚有83.9%。
[1,2]不过从就业劳动来看,从事与从事非农业劳动力已逐步接近。
1860年农业劳动力620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58.9%,而非农业劳动力433万,约占41.1%。
我国市镇人口2004年为41.8%,农村人口为58.2%。
这同我国现在的从业人员结构相差不大。
美国南北战争后,随着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1900年农业劳动人口下降为35.9%,非农业劳动人口的比重上升为61.4%。
同时,农村人口的比重也下降为60%,城市人口则上升为40%。
到1910年美国城市人口有4262万人,占总人口的46.3%。
[1]由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业系统转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城市工资高,文化生活好,吸引着大批农业人口流向城市;二是美国在19世纪中晚期,已完成了近代农业机械化,到20世纪初,已向蒸汽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过渡。
近代农业机械化,节省农业劳动力,如1850年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4.7个人,到1910年就可供养8.1个人,农业需要劳动力减少,为工业提供劳动力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农业人口向城市非农业人口系统转移,是有条件的,它是在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逐步实现的过程中进行。
如果农业劳动力得不到解放,它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劳动力,由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也不可能。
1.2 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农业人口加速转移的催化剂美国农业人口的各种形式的转移之所以较快实现,是和联邦政府采取的有力政策和措施密切相关。
(1)着手解决西部土地问题,加速向西部移民。
1781年联邦政府制定“西北准州条例”,担保移民的生命安全和人身财产的自由,奠定了移民的基本权利,从而鼓励人们西迁移。
1790年联邦政府修改土地政策,规定最低出售土地数量为640英亩,每亩2美元,一次付出640美元,一年后付清另外640美元。
1860年联邦政府土地法令(称赫尔逊法令)改为最低出售土地数量为320英亩,售价640美元,同时规定允许赊购,在4年之内偿还。
这些法令在一定程度上鼓励较为富裕的农民西移。
182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新的土地法令,废除了1800年土地法令的赊购政策,改为每英亩售价1.25美元,最低出售亩数为80英亩。
1832年的土地法令又进一步规定,每英亩价格不变,最低出售亩数为40英亩,1830年国会又通过一项“占地”农民有先买权的法令。
1841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先买权的法令,规定非法占地移民可优先按每亩1.25美元的价格买进,最低出售亩数为160英亩。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宅地法》。
它规定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不反对政府或不与政府敌对者,可以取得1/4平方英里的土地,即160英亩,交纳10美元手续费,耕种5年,归其所有。
之后又于1873年颁布“木材种植法”,1877年颁布“荒地土地法”,1878年颁布“木材石料法”。
[3]上述这些法令的颁布,吸引了大批移民,加速了西部开发,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农业人口的转移。
(2)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借助农业机械化代替农业劳动,排挤农业人口。
列宁指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在全国农业完全按资本主义方式组织起来,并且在各种农业中都普遍采用机器时,农业雇佣工人(与工业工人不同)的绝对数量就一定会减少”。
[4]美国农业的发展正是如此。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
从19世纪20年代到1850年开始实现了以畜力为动力的半机械化,继而于1850-1910年完成了近代农业机械化,并从1910年开始向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机械化过渡。
南北战争后,非常重视农具的改良,1862年7月林肯总统签署了《对设立学院以促进农业和机械工艺的各州和准州授予公有土地法令》,1877年联邦政府颁布《哈奇试验站法》,1914年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等。
这一切都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到城里去・17・唐山学院学报第20卷 谋生。
马克思指出,农场主“大量采用蒸汽机发动机和新机器”的结果“也就把农业短工游离出来,造成一个人为的过剩人口”。
[5]这些过剩的农业人口有的被城市各种部门吸收,有的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这就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五普”数据表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15%,其中6亿在农村,按现有的生产条件,农村只需1.5亿劳动力,剩余的4.5亿需要转移,任务相当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