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诊断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6
疟疾【概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1. 流行病学现居流行区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作、旅行等。
2. 临床表现(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二)普通型疟疾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
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
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
患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
【GB 15989—1995】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4.1治疗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疟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第一节临床表现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
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以及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一、一般特点疟疾的一般发病规律为初起症状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患者免疫力的产生,临床表现则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
(一)前驱期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低热伴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等。
(二)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
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成为带虫者。
婴幼儿等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
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
此外,预防服药或混合感染等亦可影响潜伏期的长短。
(三)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
发作的基本动因是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达到了一定数量,即发热阈值。
发热阈值因疟原虫种、株,患者的免疫力的差异而不同。
一般而言,间日疟原虫为10~500个原虫/μl血,恶性疟原虫为500~1 300个原虫/μl血。
1.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
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体温开始迅速上升。
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
2.发热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
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惊厥等症。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3.出汗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
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
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初发患者症状较轻,发作2、3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疟原虫检测依据
疟原虫检测是一种用于诊断疟疾的关键性检测方法。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传染病,因此检测疟原虫的存在是确诊疟疾的关键步骤之一。
以下是常见的疟原虫检测依据:
临床症状:疟疾患者通常会出现周期性发作的高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虽然这些症状并不特异,但结合疫情流行地区和病史可以引起对疟疾的怀疑。
实验室检测:
血液涂片检查:这是最常用的疟原虫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显微镜检查患者的血液涂片,观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形态特征,包括形态、大小、数量等。
免疫学检测:包括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
抗原检测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特异性抗原,而抗体检测可以检测病人体液中的疟原虫特异性抗体,从而确定疟疾的感染情况。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可以检测疟原虫的遗传物质,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流行病学史:确定病人是否曾经旅行到或居住在疟疾流行地区,或者是否接触过疟疾感染者,有助于确定诊断。
疟疾流行地区:考虑患者是否居住在或近期旅行到疟疾流行地区,这也是对疟疾进行诊断和筛查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合以上依据,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疟疾,确定疟疾的感染类型(原发性感染、复发性感染等),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措施。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疟疾的严重并发症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疟疾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重症疟疾)。
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4.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
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疑似病例:具备1与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或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按照以上标准,只有血检查见疟原虫,在诊断判定上才能写为确诊疟疾,不然,只能写为疑似疟疾或临床诊断疟疾。
诊断方法1.血涂片检查吉氏液染色--光学显微镜(油镜)检查:同时涂制薄血膜和圆形厚血膜,薄血膜须用甲醇固定,用吉氏染色液(Giemsa stain)进行染色。
吉氏染液用pH7.0-7.2的水配成3%的稀释液,可将血片插入染色缸内染色,或用滴管将稀释液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30min,若需快速染色,可在2ml水中加吉氏染液3滴,染色6min 。
对临床诊断为脑型疟者,宜用快速染色法,以便能尽快获得确诊依据。
现症患者至少检查100个厚血膜视野,带虫者应查完整个厚血膜,未发现疟原虫才判为阴性。
薄血膜可用于原虫形态鉴定。
以薄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红细胞中的原虫数,或厚血膜中平均每100个白细胞范围内的原虫数,推算每微升血中的原虫密度。
染色血片中的原虫核呈红色,胞浆呈兰色。
除环状体外,其他各期均可查见褐色的疟色素。
除恶性疟病例外,均可查见各期疟原虫。
一般恶性疟病例,仅查见环状体,或可见配子体。
但脑型疟病例,不仅原虫密度高,查见的环状体比一般的粗大,而且可查见大滋养体和裂殖体,疟色素呈黑褐色,这些特点对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疟疾诊断的三条标准
疟疾是由疟原虫属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它被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疟疾的准确和及时诊断对于治疗和控制该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疟疾诊断的三个主要标准:
1.症状标准:疟疾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和乏力等。
这些症状在感染后通常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出现,具体时间取决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
症状标准对于怀疑疟疾的初步筛查非常有用,但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也可能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
2.血液检测标准:确诊疟疾的关键是通过实验室检测检测到感染者体内的疟原虫。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检查染色的血液标本。
这种方法允许观察到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确定感染的种类。
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取决于经验丰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标本质量。
3.分子诊断标准:分子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已经成为疟疾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PCR可以检测和鉴定疟原虫的DNA或RNA,其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成为一种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
PCR技术特别适用于低感染水平和疟疾流行不稳定的地区。
疟疾鉴别诊断E.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具有季节性和群体性,发热常伴有较明显咳嗽、鼻塞和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2 登革热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高热、头痛、眼球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鼻血、淋巴结肿大、出疹等症状,一般在发热4d~5d时出现斑疹,分布于躯干、面部和四肢,随体温下降皮疹消失。
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液IgG 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3 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均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脑型疟疾症状和体征相似。
乙型脑炎抗体(特异IgM)检测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测有脑膜炎双球菌可以区别。
E.4 中毒性菌痢儿童中毒性菌痢中的脑膜脑炎型与脑型疟相似,但中毒性菌痢多有休克发生,大便检查可见大量黏液及脓细胞。
大便培养志贺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5 败血症有寒颤、高热、出汗等症状,热型多为驰张热,无周期性,白细胞总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可见致病菌,有原发病灶和皮肤脓肿以及挤压疖疮等病史。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6 急性肾盂肾炎有间歇热或不规则的发热,伴有尿频、尿急及尿混浊,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尿液镜检有脓细胞。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7 伤寒患者常呈面部表情淡漠状,胸、腹部常见玫瑰疹,脉搏常不随热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呈相对缓脉。
白细胞降低伴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血及大小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8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有接触疫水史,多数仅见畏寒,少有反复寒颤,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鲜见间歇热。
眼结膜充血和出血,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及腰背肌疼痛最为剧烈。
重者有肺出血。
钩端螺旋体显微镜凝集试验阳性,疟原虫实验室检测阴性。
E.9 恙虫病患者在阴部或细嫩的皮肤上有焦痂或黄豆大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数月消失,病后4d-6d胸腹部有红色斑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