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3 自然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470.50 KB
- 文档页数:7
23、自然之道桂林育才教育集团高新校区钟艺【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是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讲述我们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求把幼龟抱向大海。
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设计理念】本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充分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准确感悟人物的情感世界;同时,以人物心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去品词、品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颓丧”等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换位思考,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的。
3、情感和态度: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什么是“自然之道”。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听写导入,回顾主要内容。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
请大家齐读课题:——23自然之道。
下面请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上节课学习的词语,请班上字写得最漂亮的同学上黑板默写。
(1)形容气喘得厉害,呼吸急促的样子。
(气喘吁吁)(2)像游动的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鱼贯而出)(3)课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愚不可及)(4)指饱饱地吃了一顿。
(饱餐一顿)(5)形容因徘徊不定而停留不前。
23 自然之道【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课文讲述我们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求把幼龟抱向大海。
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设计理念】本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去品词、品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法学法】1.小组合作探究法。
2.朗读感悟体会法。
3.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4.课外阅读拓展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揭题。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与大自然有关的课文——《自然之道》,请大家伸出手指一起书写课题。
2.知道“道”是什么意思吗?“自然之道”呢?二、检查预习1.我会认——认读生字词孵化、老鹰、颓丧、巢穴、蠢事、明媚、云霄、愚不可及大家预习了课文,词语是不是都要掌握了?开火车读。
都读准了吗?现在带上拼音、组词再读一遍。
2.我会写——“愚蠢”(重点指导书写,找到识记方法)3.我会用——根据意思说成语愚不可及、气喘吁吁、鱼贯而出、若无其事、争先恐后、踌躇不前课文中的四字词,你会用吗?来,考考你。
4.课文内容我知道师:字词都没问题了,课文内容你知道吗?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和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抓住:人物、地点、看到、怎么做,结果,心情,像这样,谁再来说一说。
教学 要求 1.了解文章的线索。
体会课文中“我”、游客以及向导内心的一系列变化,进而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感悟本文所蕴涵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读书的方法。
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树立以科学的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重点 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内心的一系列变化。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1自 然 之 道2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结❶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
3[①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在筑巢孵化小龟。
我们去那里的一个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句导读:指出了“我们”此行的目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讲“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句导读:用数字说明成年绿龟和幼龟体重差别之大。
]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嘲鹰等食肉鸟的美食。
4[②“不短”和“稍不留心”说明了什么?]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幼龟很弱小,在离巢进入大海时很容易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那天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5[③“探”字用在这里能够说明什么?]正当幼龟踌躇(chóu c hú)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我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遇到了危险。
6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děi 〕想想办法啊!”[④“我”和同伴为什么会紧张和焦急呢?]向导却若无其事❷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7[句导读:向导言下之意是说,这1知识点详解 ☜2❶结,这里读jié。
3①交代了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点明了“我”和七个同伴及向导的不同身份,也暗示了两者对太平洋绿龟的生活习性及自然规律的认识层次是不同的。
4 ②“不短”说明幼龟到大海的路比较长,而“稍不留心”意在强调危险随时可能发生,这两个词语都与下文故事相关。
5 ③生动地描绘出幼龟的“侦察兵”形象,说明幼龟是多么谨慎、多么弱小、多么无助啊!6 ④因为“我们”很关爱野生动物,但并不了解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这也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7❷若无其事:好像没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备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同时,向导的话也点明课文的主题——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规律。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那只小龟,把它送往大海。
8[⑤“极不情愿”一词说明什么?]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段导读:第4自然段讲“我们”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回大海。
9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却让大家极为震惊。
[⑥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向导捧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10[⑦“鱼贯而出”一词能够表明什么?]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
现在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段导读:第5自然段讲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mèi)。
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11[⑧“无遮无拦”用来说明什么?]成百上千的幼龟鱼贯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句导读:“一大段”写出了距离之远。
“成百上千”说明幼龟数量之多,食肉鸟可以随心所欲地捕食。
]段导读:第6自然段讲幼龟此时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利,它们将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天哪!”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12[⑨此处两个叹号连用意在表明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jiān)鸟的口中之食。
13向导赶紧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
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❸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14[⑩“迅速”“奔”“气喘吁吁”表现了“我”和同伴怎样的心理?]段导读:第7自然段讲“我”和同伴明白是自己的行动导致幼龟们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后尽力拯救一些幼龟,弥补错误。
15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低着头”“慢慢地走”反映“我们”怎样的心情?]似乎在我们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
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6[“悲叹”一词表现了向导什么样的内心情感?]段导读:第8自然段讲“我们”感到非常悔恨。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经过和结果。
17人是万物之灵。
然而,当人自作聪明❹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8⑤说明向导很不愿意这样做,但为了不驳“我们”的面子不得不这样做,对此,他感到无可奈何。
这也为下文悲剧的发生作了铺垫。
9⑥留下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⑦表明龟群的队伍虽庞大,但行动井然有序,说明幼龟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也更加证实了向导的判断。
11⑧说明沙滩空旷,暗示幼龟遇到危险无处躲藏,只能坐以待毙。
12⑨表明“我”和同伴此时万分焦急与后悔的心情。
13❸吁,这里读xū,不要读yù。
14⑩表现了“我”和同伴要以最快的速度,尽量减少对幼龟所造成的伤害的心理。
15反映大家难过悔恨的心情,表面上的平静正好反映出内心极度的不平静。
16向导“极不情愿”地违背了“自然之道”后,看到因保护了一只出来侦察的幼龟却葬送了数十只幼龟的性命,他的“悲叹”表达出他极其难过的心情。
17❹自作聪明:自以为挺聪明,轻率逞能。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由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颓丧、争先恐后、鱼贯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生字词卡片;语文课件。
一导入1.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
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记叙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的文章——《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通过预习,你认为题目中的“道”指的是什么?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和难理解的词语。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
3.归类记忆生字。
左右结构:孵颓媚上下结构:穴愚蠢霄半包围结构:鹰4.理解词语的意思。
踌躇:犹豫。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见死不救:看到别人在危急关头不去支援救助。
侦察:为了弄清楚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愚不可及: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5.学生汇报交流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看到一只探头探脑的幼龟被嘲鹰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救到大海。
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穴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2.根据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故事的起因。
(第1自然段)故事发生的经过和结果。
(第2~8自然段)由这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第9自然段)3.想一想,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四课堂训练1.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有话可说的地方留下心中所想。
2.学写课文中要求会写的汉字,掌握文中的四字词语。
1.好的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
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老师应适时地对学生作出积极而客观的评价。
2.教师应加强对课文内涵的挖掘。
另外,应加强对“自然之道”的讲解,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
3.教师应加强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
1.学习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大自然的秘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情感。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本课朗读录音;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相关图片与简介资料。
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初学课文的收获。
(指名说)3.随着同学们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滩,看见了幼龟出洞的那一幕。
让我们从故事的开始,走进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人物一路走来的复杂心情,寻找自然之道。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自然之道》。
(板书课文题目)4.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1.一件使大家极为震惊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学生甲:在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幼龟,把它送往大海之后发生的。
结合“鱼贯而出”“争先恐后”“成百上千”这几个词语,想象成群的幼龟离巢而出的情境画面。
2.成群的幼龟离巢而出,就要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了。
这时,有人说了些什么?你能体会出人们当时的心情吗?学生乙:“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由于他们不了解幼龟的习性,错误地帮助了它,结果导致成群的幼龟暴露在无遮无拦的沙滩上,没有任何保护,马上就要成为食肉鸟们的美餐了。
说明“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令他们既感到震惊,又感到非常痛心。
3.作者写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有什么作用?学生丙:作者用了一个对比的写法,更加讽刺了人们的自作聪明、愚不可及的所作所为,致使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美食。
4.纵观事情的发展过程,人们的思想情绪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从“观察—紧张—震惊—补救—悲叹”的过程中思考。
5.“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这是向导发出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