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分散技术--药剂研发技术经验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药剂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固体分散体是将水敏感的药物或者活性成分通过分散技术与固体载体结合,以实现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本文将对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1. 湿法制备:通过将药物与固体载体混合,并添加适量的溶剂,再通过搅拌、撞击、喷雾等方式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固体载体中。
2. 干法制备:采用粉碎、磨碎、搅拌等方法,将药物与固体载体直接混合均匀,制备成固体分散体。
3. 融熔法制备:通过将药物和固体载体一起加热并混合,使其在高温下相互融合形成固态分散体。
三、固体分散体的应用1.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从而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尤其是一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可以大大提高其口服药物的吸收率。
贝拉米特(Belamint)是一种难溶性药物,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可以明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使得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能更快的达到治疗效果。
2. 控释药物释放将药物与固体载体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时间,使得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更加持久和稳定。
这对于长效药物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将镁固体分散体与药物结合,可以制备成长效缓释药物,使得患者可以减少服药频次,提高治疗依从性。
3. 降低药物毒性一些药物本身有一定的毒性,通过将其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可以降低其对组织的刺激性和毒性,从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某些抗癌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其对消化道的损伤,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四、固体分散体的应用前景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药学研究的深入,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其应用将会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可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实现控释药物的长效作用、降低毒性药物的毒性等。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的进步也将为制备更多种类的分散体提供有力支持,包括纳米分散体、微粒分散体等,这将进一步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
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研究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是制备药物颗粒分散体系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
它通过将药物固体颗粒分散于无溶剂或少溶剂的介质中,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剂量和毒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本文将对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一、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概述1.1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固体分散技术是将固态的活性成分在无溶剂或少溶剂条件下与载体分散体系相互结合的一种制备技术。
它具有颗粒小、分散性好、溶解度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制备固体药物制剂。
1.2 固体分散技术的分类固体分散技术可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物理法主要通过机械力破碎和磁搅拌等手段将药物颗粒分散于载体中,化学法则是通过化学反应使药物与载体发生反应生成分散体系。
1.3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领域固体分散技术可应用于固体药物制剂的制备、口服固体制剂的增溶、胶囊制剂的制备等领域。
它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改善药效和药物安全性。
二、固体分散技术的制备方法2.1 物理法制备技术物理法制备技术是通过机械研磨、球磨、冻融法等手段将药物颗粒与载体分散均匀。
其中,球磨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技术之一,通过球磨仪将药物与载体共同球磨,实现粒子的细化和分散。
2.2 化学法制备技术化学法制备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药物与载体反应生成分散体系。
常用的化学法制备技术包括沉淀法、共沉淀法、溶剂蒸发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药物与载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三、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与挑战3.1 优点固体分散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降低药物剂量和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度。
此外,它还能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3.2 挑战固体分散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制备工艺繁琐,需要针对不同的药物和载体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
其次,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团聚和沉淀现象。
药物剂型设计中的固体分散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药物剂型的开发和研制也越来越重要。
药物剂型不仅仅是一种给药方式,更是体现了药物分子与药物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物理化学特征。
其中,固体分散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剂技术,已经成为了药物剂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 固体分散技术的基本概念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将药物微粒(或纳米颗粒)分散在一种固体载体中,形成一种固态的混合物。
这种固态混合物能够很好地保持药物的生物活性,并且可以通过合适的给药途径将药物释放到体内。
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高质量稳定性:在药物微粒分散于固体载体中后,可以更好地保护药物微粒,从而提高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持久性;(2)提高生物利用率:药物微粒与固体载体之间形成了混合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率;(3)减少给药次数:固体分散技术可以将药物微粒均匀地分散在固体载体中,从而可以增加药物的扩散速度,减少给药次数。
2. 固体分散技术的适用范围固体分散技术适用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不良溶解度、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
可以通过固体分散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中,固体分散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分散领域中,固体分散技术可用于快速溶解药物、增强生物利用率低药物的吸收率、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以及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等。
3.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实例目前,固体分散技术已经在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实例:(1)艾滋病治疗药物艾滋病治疗药物达芦那韦(Darunavir)采用了固体分散技术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药物微粒与聚乙二醇二十烷基醚(PVP K30)形成固体分散物质,可以使药物的生物利用率提高至80%以上。
(2)减肥药物减肥药物奥利司他(Orlistat)已经采用了固体分散技术来改善肠道吸收问题。
通过将药物与PVP K30进行固体分散,可以使药物均匀地分布在肠道中,增强药效。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固体分散体是指在药物制剂中,药物以微细固体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溶剂或载体中,形成悬浮体系的一种制剂形式。
它在药剂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口服、注射、外用等各种给药途径。
固体分散体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制剂能够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从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一些溶解度较低的药物,如贝那普利、多西环素等,采用固体分散体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2.提高药物的物化稳定性:许多药物在固体状态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溶液中容易分解、变质。
通过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将药物以固体形式分散在溶剂中,有效地抑制药物的分解和变质反应,提高药物的物化稳定性。
3.改善药物的口服制剂特性:一些药物在口服制剂中由于颗粒聚集、产品凝固等原因,导致制剂不均匀,难以分散,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和吸收。
通过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将药物分散成微细颗粒,提高制剂的均匀性和分散性,改善药物的口服制剂特性。
4.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一些药物由于其晶体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溶解度较低,溶出速度较慢。
通过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将药物以微细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增大药物与溶剂的接触面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从而加快药物的作用速度。
5.改善药物的纳米化特性:纳米颗粒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较短的传质距离,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通过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将药物粉末制备成纳米颗粒,提高药物的纳米化特性,增加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
总之,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物化稳定性,改善药物的制剂特性,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并改善药物的纳米化特性。
在药物研发和制剂设计中,固体分散体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制剂形式,有助于改善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制药过程中的固体药物制备技术研究在制药过程中,固体药物制备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固体药物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固体分散剂的选择、固体分散系统的制备方法、药物固体化技术以及颗粒成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固体分散剂的选择是固体药物制备技术中的关键一步。
合适的固体分散剂可以提高药物溶解度和稳定性,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吸收。
常用的固体分散剂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以及聚合物杂化材料等。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分散剂的性质和溶剂力的研究,来选择合适的分散剂。
其次,固体分散系统的制备方法是制备固体药物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制备方法有溶剂法、熔融法和湿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稳定性低、制备过程复杂等。
近年来,超声法、球磨法和喷雾干燥法等新型制备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固体药物的制备。
这些方法具有反应效率高、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固体药物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药物固体化技术也是固体药物制备技术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药物固体化是指将药物转化为固体状态,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常用的药物固体化技术包括结晶、溶剂蒸发法、熔融法、冻干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稳定性,提高固体药物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颗粒成型技术也是固体药物制备技术中的重要部分。
颗粒成型技术是将固体药物通过成型工艺制备成固体颗粒,使药物易于存储和使用。
常用的颗粒成型技术包括湿球法、干球法、挤压法和液滴喷雾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控制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均匀性,提高固体药物的制备效率和质量。
总体而言,固体药物制备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吸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固体分散剂、合理运用固体分散系统的制备方法、药物固体化技术以及颗粒成型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固体药物的性能,提高药物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固体药物制备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药剂学第章固体分散技术介绍(1)
药剂学第章固体分散技术介绍
一、概述
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将药物活性成分均匀地分散在载体物质中,制成颗粒、粉末或糖丸等剂型,以此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
分散技术通常用于提高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体外释放性、增
强稳定性或改善颜色、味道等。
二、原理
固体分散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药物活性成分与载体物质充分混合和分散,达到良好的接触和溶解,使药物活性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术,如干混、湿法、溶剂蒸
发法、喷雾干燥法等。
三、药物的选择
固体分散技术中,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水溶性药物是最适
合使用固体分散技术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胃肠道中容易溶解,使药物
更容易被吸收。
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考虑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等
因素。
四、载体物质的选择
选择载体物质时需考虑其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和体外性质等因素。
常用的载体物质有聚合物、制备剂和无机制剂等。
聚合物如聚乙烯醇、
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制备剂如微晶纤维素等具有微观形态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无机制剂如硅酸镁具有吸附药物的能力,从而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五、应用与发展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口服剂型、注射剂型、局部给药剂型等。
目前,固体分散技术已成为药物制剂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改善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改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固体分散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固体分散研究药物分析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质量控制等。
在药物分析中,药物的固体分散性质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药物固体分散的研究方法、影响固体分散性质的因素以及分散性能的评价。
一、药物固体分散研究方法1.溶剂法溶剂法是目前研究药物固体分散性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药物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有机溶剂中,制备成溶液,然后通过加入沉淀剂、结晶剂等方法,将药物从溶液中析出并形成固体分散体。
溶剂法能够有效地研究药物的分散性能,但同时也存在着溶剂选择、溶解度等问题。
2.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通过溶胶聚集和胶体凝胶生成的方法来制备药物固体分散体。
该方法采用溶胶,即溶胶物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的形态。
通过控制物质浓度、pH值、溶液溶剂等条件,使溶胶快速凝结形成凝胶。
溶胶凝胶法能够有效地研究药物的分散性质,且制备过程简便、成本较低。
3.球磨法球磨法是一种机械力作用下,通过对物质进行球磨处理来制备固体分散体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机械力对药物进行高速碾磨,使药物颗粒逐渐细化,形成稳定的分散体。
球磨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药物的分散性能,但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颗粒污染和药物物质的破坏。
二、影响固体分散性质的因素1.药物的晶型药物的固体分散性质与其晶型密切相关。
不同晶型的药物颗粒形态、尺寸、晶格结构等均会对固体分散性能产生影响。
因此,在药物分散研究中,需要对药物晶型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
2.溶剂选择溶剂的选择是影响药物固体分散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溶剂的极性、溶解度等性质不同,对药物的溶解和析出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药物固体分散研究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溶剂来进行研究。
3.添加剂在药物固体分散研究中,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添加剂可以改善药物的分散性能,提高溶解度,增加固体分散的稳定性。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助溶剂等。
三、固体分散性能的评价1.溶解度评价溶解度是评价药物固体分散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引言固体分散体是指在液态介质中形成的微粒状的固体物质,广泛应用于药剂学领域。
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药剂形式,具有良好的可溶性、稳定性和剂型适应性,因而在药剂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从固体分散体的定义、制备方法、应用领域和优势等方面对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固体分散体的定义和特性固体分散体是指固体药物微粒在液态介质中分散均匀形成的悬浮体系。
其粒径范围一般在0.1~100微米之间。
固体分散体具有以下特性:1. 良好的可溶性:由于微粒质量小、表面积大,固体分散体能够快速溶解于体内液体中,使药物迅速释放,提高生物利用度。
2. 良好的稳定性:固体分散体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能够稳定药物在液态介质中的分散状态,延长药物的稳定性和保质期。
3. 良好的剂型适应性:固体分散体可制备成各种剂型,如颗粒、粉末、溶液剂等,适应性强,易于患者服用。
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乳化法、凝胶法、萃取法、超低温研磨法等。
乳化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其主要步骤包括将药物粉末与乳化剂混合,加入适量的分散介质,在较高速度下搅拌、研磨或超声处理,使药物微粒均匀分散于介质中,形成固体分散体。
萃取法通过萃取剂将药物粉末迅速溶解于水相中,再利用蒸发法或加压法使水分离,得到固体分散体,是现在常用的制备方法。
三、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领域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口服固体分散体:口服固体分散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溶解度,加速溶解速度,提高药效。
2. 注射剂固体分散体:注射剂固体分散体可以提高药物的分散度和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局部刺激和毒性,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离子型制剂固体分散体:离子型制剂通过固体分散体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4. 脂质型固体分散体:脂质型固体分散体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吸收,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药学考试资料归纳-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药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学面试特别难,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学专业知识面试: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不同药物采用何种固体分散技术,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载体材料的结构、性质、熔点及溶解性能等。
(一)熔融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匀,加热至熔融,在剧烈搅拌下迅速冷却成固体,或将熔融物倾倒在不锈钢板上成薄层,用冷空气或冰水使骤冷成固体。
再将此固体在一定温度下放置变脆成易碎物,放置的温度及时间视不同的品种而定。
本法的关键是需由高温迅速冷却,以达到高的过饱和状态,使多个胶态晶核迅速形成而得到高度分散的药物,而非粗晶。
本法简便、经济,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多用熔点低、不溶于有机溶剂的载体材料,如PEG类、枸橼酸、糖类等。
也可将熔融物滴入冷凝液中使之迅速收缩、凝固成丸,这样制成的固体分散体俗称滴丸。
(二)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
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同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即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经干燥即得。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氯仿、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等。
本法的优点为避免高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
可选用能溶于水或多种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半乳糖、甘露糖、胆酸类等。
(三)物理机械法(研磨法)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合后,强力持久地研磨一定时间,不需加溶剂而借助机械力降低药物的粒度,或使药物与载体材料以氢键相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
研磨时间的长短因药物而异。
常用的载体材料有微晶纤维素、乳糖、PVP类、PEG类等。
(四)溶剂-熔融法将药物先溶于适当溶剂中,将此溶液直接加入已熔融的载体材料中均匀混合后,按熔融法冷却处理。
本法可适用于液态药物,如鱼肝油、维生素A、D、E等,但只适用于剂量小于50mg的药物。
凡适用于熔融法的载体材料均可采用。
制备过程中一般不除去溶剂,受热时间短,产品稳定,质量好。
固体分散技术在药物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摘要:对于中药中的固体分散体,多以难溶分子或是无定性等结构出现,这些结构承载于中药之中,使中药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要想充分发挥药物应用价值,在实际的药物研究过程中,应当结合中药内部难溶物质,对难溶物质的分散状态进行分析。
为解决中药的难溶部分,提高中药药性,本文结合光谱与热分析方式,对中药状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中药分散状态测定提供有效方法,更好地发挥中药价值。
关键词:中药测定;固体分散体;分散状态;测定方式固体分散体是将药物用熔融法、共沉淀法或溶融一溶剂法分散在无生理活性或易溶于水的载体中成为高度分散状态的固体分散物(SolidDispersions,SDS)的一种制剂技术。
本技术在1961年由Sekiguchi等首先提出,并以尿素为载体,用熔融法制备了磺胺噻唑固体分散体。
实验结果表明,口服这种固体分散体以后,其吸收及排泄均比口服单纯磺胺噻唑增加,改变了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此后,人们对固体分散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目的是改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能,制备及*制剂。
近年来,固体分散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药学工作者的重视,除了普通制剂中改变药物的溶解性能外,在缓控释制剂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有关的技术得以补充、完善,其用于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也有所扩展,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概述。
1、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及应用在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溶出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载体的性质与制备工艺。
对载体的要求是:水溶性、生理隋性、无毒;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不影响主药的化学稳定性;容易使药物呈*分散状态;来源容易,成本低廉。
目前,在固体分散技术中,zui常用的载体有水溶性、难溶性、肠溶性及其它几部分。
1.1水溶性载体材料制备速释型固体分散体多选用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聚乙二醇(PEG),聚乙烯聚吡咯烷酮(PVP),泊洛沙姆188(pluronicF68),有机酸类、糖类和醇类等。
药物剂型中的固体分散系统研究药物剂型中的固体分散系统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剂形式,它通过将药物粉末悬浮于适当的介质中,形成均匀的固体分散体系,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本文将从固体分散系统的定义、制备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对药物剂型中的固体分散系统进行研究。
一、固体分散系统的定义固体分散系统是指在固体基质中分散了颗粒状的药物物质,并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使药物与固体基质形成均匀的混合物。
这种混合物通常呈现出粉末状或颗粒状的形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均粒度分布。
相对于传统的药物固体剂型,固体分散系统可以有效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效。
二、固体分散系统的制备方法1. 干法制备:干法制备是指利用干燥方法将药物粉末与固体基质进行混合,并经过一系列的干燥、粉碎等工艺得到固体分散系统。
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粉末与固体基质的亲和性较好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2. 湿法制备:湿法制备是指将药物粉末与溶剂进行混合,并通过溶解、搅拌、过滤等工艺将药物颗粒悬浮于溶剂中,最后通过干燥等工艺将溶剂去除得到固体分散系统。
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粉末与固体基质的亲和性较差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三、固体分散系统的应用领域1. 口服药物制剂:固体分散系统在口服药物制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药物与固体基质的混合物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均粒度分布,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口服药物的疗效。
2. 注射剂:固体分散系统在注射剂中也有着一定的应用。
通过将药物粉末与适当的溶剂进行混合,制备成固体分散系统后,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从而提高注射剂的疗效。
3. 外用制剂:固体分散系统在外用制剂中的应用也较为常见。
通过将药物粉末与适当的基质进行混合,可以形成均匀的固体分散系统,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和疗效。
四、固体分散系统的优缺点固体分散系统具有以下的优点:1.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固体分散系统可以将药物粉末与适当的基质进行混合,形成均匀的分散体系,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迄今固体分散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发展,包括制备及影响因素、稳定性、释药、各种剂型等,指出了它的发展前景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在药剂学中,常采用固体分散技术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能,从而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效。
1、药物/聚维酮(PVP)系统PVP在许多有机溶剂和水中都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因此通常用溶剂法来制备以PVP为载体的固体分散物。
PVP主要用于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通常可以将之与主药共同溶于溶媒中,然后采用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等方法除去溶剂,最终形成药物与PVP的共沉淀物。
药物/PVP系统的释药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
单从PVP的用量来看,通常得到的结论是随着PVP用量的增大,药物在水中的溶出速率和溶出程度都有所提高。
不同型号的PVP对固体分散物的释药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随着PVP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粘度也随之增加,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VP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强度不同。
药物/PVP固体分散系统一般应选用药物和PVP都能溶解的溶剂或混合溶剂。
在用PVP制备共沉淀物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所得物粘稠、溶媒难以除尽的问题,而且最后产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引湿性,这种情况可尝试采用溶剂沉积法解决2、药物/聚乙二醇(PEG)系统一般使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20000的PEG作为固体分散体载体,由于这个范围内的PEG的熔点都很低,所以一般采用熔融法制备。
PEG在水中的溶解良好,也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所以也可以采用溶剂法制备。
PEG固体分散体一般是低共融物或固体溶液。
PEG的相对分子质量对药物/PEG系统的释药影响比较复杂。
对不同的药物,呈现不同的结果。
3、药物/丙烯酸树脂(EU)系统EU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统称。
以丙烯酸树脂作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来改变药物溶解性能的研究很多,一般都采用溶剂法制备。
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未知来源:医学资讯网【字体:小大】繁体版]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迄今固体分散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发展,包括制备及影响因素、稳定性、释药、各种剂型等,指出了它的发展前景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在药剂学中,常采用固体分散技术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能,从而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效。
1、药物/聚维酮(PVP)系统
PVP在许多有机溶剂和水中都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因此通常用溶剂法来制备以PVP为载体的固体分散物。
PVP主要用于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通常可以将之与主药共同溶于溶媒中,然后采用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等方法除去溶剂,最终形成药物与PVP的共沉淀物。
药物/PVP系统的释药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
单从PVP的用量来看,通常得到的结论是随着PVP用量的增大,药物在水中的溶出速率和溶出程度都有所提高。
不同型号的PVP对固体分散物的释药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随着PVP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粘度也随之增加,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VP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强度不同。
药物/PVP固体分散系统一般应选用药物和PVP都能溶解的溶剂或混合溶剂。
在用PVP制备共沉淀物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所得物粘稠、溶媒难以除尽的问题,而且最后产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引湿性,这种情况可尝试采用溶剂沉积法解决
2、药物/聚乙二醇(PEG)系统
一般使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20000的PEG作为固体分散体载体,由于这个范围内的PEG的熔点都很低,所以一般采用熔融法制备。
PEG在水中的溶解良好,也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所以也可以采用溶剂法制备。
PEG固体分散体一般是低共融物或固体溶液。
PEG的相对分子质量对药物/PEG系统的释药影响比较复杂。
对不同的药物,呈现不同的结果。
3、药物/丙烯酸树脂(EU)系统
EU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统称。
以丙烯酸树脂作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来改变药物溶解性能的研究很多,一般都采用溶剂法制备。
4、药物/乙基纤维素(EC)系统
EC是纤维素的乙基醚,用其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常应用在缓控释方面。
一般采用溶剂法制备,其优点是不易吸湿。
5、其他
5.1羟丙基甲基纤维肽酸酯(HPMCP) HPMCP是一种肠溶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最为常用的型号是HP-55,其在pH值5.5开始溶解周。
以HPMCP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来改变药物的溶解性能和提高生物利用度有很多成功的报道。
5.2尿素尿素是最早应用到固体分散技术的辅料之一,在水中和许多有机溶剂中都有很好的溶解度。
但由于尿素所形成的固体分散物中很多溶解性提高得不如其他辅料显著,而且相当部分形成的是简单的低共熔混合物,所以现在不常用于固体分散体的载体。
5.3羧乙基甲基纤维素(CMEC) CMEC也是一种肠溶型辅料。
采用不同规格的CEMC可以控制起始溶出的pH值。
5.4磷脂磷脂的种类很多,近年来用其作固体分散体载体的文献逐渐增多。
一
般采用溶剂法制备,常使用氯仿作溶媒,但溶剂残留的问题不易解决。
5.5壳多糖壳多糖来源于甲壳类动物的外骨骼,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种氨基多糖。
5.6HPMC HPMC是纤维素的部分甲基和部分羟丙基醚,在水、乙醇/二氯甲烷混合物和甲醇/二氯甲烷的混合物中溶解。
5.7泊洛沙姆(poloxamer)泊洛沙姆是聚氧丙烯和环氧乙烷聚合而成,属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溶于乙醇和甲苯。
由于其性能优良,近年来开始应用到固体分散技术中。
6、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或协同作固体分散体载体,并且有可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这主要是凭借其增溶和抑晶的特性。
7、前景
固体分散技术是药剂学中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固体分散体的载体用量比例往往很大,如果主药成分的剂量高,将难于制成一个易于吞咽的片剂或胶囊。
而且,所使用的载体通常价格都较高,生产成本要提高很多。
采用冷冻干燥法和喷雾干燥工艺制备共沉淀物,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很高。
传统的溶剂法又难于处理粘性过大的共沉淀物。
国外最近进行了熔融法直接填充胶囊的探索,从工业生产上看是可行的,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胶囊壳中的水分会影响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等。
另外,由于难溶性药物不一定在胃肠道中渗透性强,所以在提高溶解性能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避免因在胃肠道内形成过饱和溶液后未被及时吸收而产生重结晶,最后造成生物利用度不理想。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物经分离纯化,一般溶解度较小,可采用固体分散技术来制备高效速效口服制剂。
中药缓控释制剂技术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由于固体分散技术在缓控释领域的发展,中药有效成分的缓控释型固体分散体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侯鹏沈阳药科大学中国新药杂志 2003年第12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