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读
- 格式:ppt
- 大小:997.00 KB
- 文档页数:112
1、名著背景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具体生动地显示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状。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3、写作特点①首先部分散文中显示出来的鲜明的夹叙夹议的特点。
这类散文包括《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琐记》等篇。
由于使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这部分文章大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的特点。
②善于抓住事件、人物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特征,以小见大,以偏概全,去展示事件的内涵,去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去勾描人物、事件的基本面貌形态,能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4、精彩句子:①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悔改,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二十四孝图》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藤野先生》5、文章主要内容《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6、文体分析《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
《朝花夕拾》导读《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杂文、散文、回忆录和书评等文学作品。
本书以真实、深刻、生动和感人见长,展现了鲁迅塑造的众多鲜活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朝花夕拾》的首篇《朝花》以多年后鲁迅回忆时光荏苒的感慨开篇,他通过朝市和夕市两个场景,回顾起曾经的童年生活。
他描述了清晨醒来时,街道上摆满了摊贩和货物的景象;晚上回到家,他又看到了马路边的庙会和人流涌动的场景。
通过这种对比,鲁迅表达了对岁月的流逝和自己童年时光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故乡的小跛》中,鲁迅通过描写一个小孩被人笑话的事情,讲述了他遭受虐待的童年生活。
他描述了那个小孩因为残疾被人讥笑的场面,透露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不公正现象的揭示。
通过反思和抗议,鲁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弱者的同情。
《伤逝》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录,鲁迅讲述了自己曾经去看望病重的婶儿和其后的葬礼。
在这个经历中,他看到了死亡和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无助。
他写道:“我便感觉整个到处都是哭泣……也感觉整个到处都是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随笔,他通过对书籍的思考和对草木的赞美,表达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对殖民文化的抵制。
他批判了近代文化对于草木的认识,称之为“病态的文化演进”。
他提倡通过阅读古籍来保护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家》是鲁迅回忆自己童年时光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房间、家具和衣物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思念和向往。
他写道:“百年来家住在四块石头上,就象形容家园及其小生活的寄托。
”《伶人》是鲁迅通过对一个戏子的描写,表达了对道德观念和个体价值的思考。
他在文中反思了自己早年鄙视戏子的偏见,认为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而戏子的悲剧命运,引发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朝花夕拾》这本书深入人心,展示了鲁迅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和对社会的思考。
他通过对一些事物的观察和回忆,传达了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对时代变迁的思念,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朝花夕拾》导读《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共收录了鲁迅早期的散文作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而著称,而《朝花夕拾》则是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这部作品进行导读,为读者介绍这部经典作品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曾留学日本,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随笔集,也是他早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背景《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国的动荡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危机严重。
鲁迅本人也经历了个人困境,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这一切都使得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观察。
《朝花夕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和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三、作品内容《朝花夕拾》一共收录了鲁迅早期的散文作品,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对传统文化、社会风俗、道德观念、现代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做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传统的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悲悯,以及他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释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内涵。
五、总结《朝花夕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导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内涵,以及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对《朝花夕拾》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领略鲁迅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狗·猫·鼠》章节导读2.1 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狗、猫、鼠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2 学生分享对文中狗、猫、鼠角色的看法,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现象。
第三章:《阿长与<山海经>》章节导读3.1 教师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长妈妈对“我”的影响。
3.2 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的人物,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第四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章节导读4.1 教师讲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讨论童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二十四孝图》章节导读5.1 教师讲解孝道在文中的批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5.2 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孝道。
公开课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五猖会》章节导读6.1 教师解读《五猖会》中反映的民间风俗和封建束缚,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6.2 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无常》章节导读7.1 教师分析文中无常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7.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讨论如何在面对生死时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八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续篇章节导读8.1 教师讲解文中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教育中的问题。
8.2 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现代教育,使之更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九章:《父亲的病》章节导读9.1 教师解读文中对封建医德的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医疗道德和人文关怀。
《朝花夕拾》导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重要内容】《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旳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狗•猫•鼠》——对猫旳讨厌和仇恨及因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旳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旳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旳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明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旳,何况它后来旳确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种类型,锋利而又形象地挖苦了生活中与猫相似旳人。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小时侯旳保姆,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旳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旳礼节”旳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旳绘图《山海经》之情,布满了尊敬和感谢。
文章用深情旳语言,体现了对这位劳动妇女旳真诚旳怀念。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旳虚伪和残酷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旳书,配有图画,重要目旳是宣扬封建旳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旳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旳强烈反感,形象地揭发了封建孝道旳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小朋友旳可怜。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旳压制和摧残五猖会是一种迎神赛会,在童年旳“我”旳心目中是一种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旳急切,兴奋旳心情,和被爸爸逼迫背诵《鉴略》旳扫兴而痛苦旳感受。
指出强制旳封建教育对小朋友天性旳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旳勾魂使者,挖苦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旳军阀统治文人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旳鬼,去勾魂旳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旳儿子那么悲哀,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成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旳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旳挖苦,虚幻旳无常予以当时鲁迅寂寞悲凉旳心些许旳安慰。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题一、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是温馨的回忆和理想的批判。
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添写《小引》《后记》,并改名为《朝花夕拾》,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
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宣布本节课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第二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色2.1 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2.2 探讨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3 学生分享对文学特色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2 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故事情节解读4.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
4.2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高潮。
4.3 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
第五章:主题探讨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所探讨的主题。
5.2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
5.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介绍《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6.2 学生找出文中的文学技巧实例,并进行分析。
6.3 小组讨论文学技巧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七章:作品中的情感表达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7.2 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冲突。
7.3 小组讨论作品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八章:作品与现实的联系8.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的联系。
8.2 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8.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九章:阅读理解训练9.1 教师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9.2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9.3 小组讨论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10.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10.3 教师提出对学生的阅读建议和拓展阅读材料。
名著《朝花夕拾》导读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共10篇。
即:《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外加1篇“小引”和1篇“后记”。
2、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3、《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4、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5、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6、《范爱农》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
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7、《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9、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10、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11、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质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1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62年所作的回忆性(叙事)散文(体裁)集,书中着墨较多的人物是谁?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
13、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高兴的是: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14、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