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属于谁(第一课时上课用)(2).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0
财产属于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 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律帮助。
2.能力目标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自己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难点】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导入新课】方法一: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离不开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如衣服、粮食、房屋、书 籍、电脑、汽车、工厂、商店、银行、河流、森林等。
我们把这些能够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需要的物资统称为财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财产越来越多。
产所有权呢?怎样才能使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不受侵害呢?以及发生财产纠纷时该怎么办 呢?从这课开始,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和探究。
方法二:(备选)教师:同学们,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公民权利具有广泛性,它包括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经济权利等。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属于公民经济权利的一项 财产的权利》新课教学】 那么, 什么是财 拥有财产属于谁(板书)、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板书)1.财产的分类教师:近年来,你的家庭新增加了哪些财产?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些财产给你们的家庭来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略)。
教师:社会上还有哪些财产?它们属于谁?学生回答(略)。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家的财产日益丰富起来。
财产不仅包括看得见的财富,还包括无形的精神财富。
社会上的财产十分丰富,按照归属划分,有的属于个人所有,有的属于集体所有,有的属于国家所有。
教师过渡:那么,什么财产属于个人所有?什么财产不属于个人所有?为什么?活动一:财产的归属出示图片:占有情况判断一下哪些应该属于个人所有?哪些不应该属于个人所有?为什么?学生思考判断(略)。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使用财产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产观,明白财产属于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和种类2. 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3. 财产的继承与分配4. 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5. 财产法律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财产的定义、种类、所有权、使用权、继承与分配,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基本概念、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财产纠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
3. 小组讨论法:讨论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财产相关的资料、案例,制作PPT。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
3. 教室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教学演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财产属于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财产的定义和种类:介绍财产的概念、种类,让学生明确财产的范围和特点。
3. 讲解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解释财产所有权和使用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别。
4. 讲解财产的继承与分配:介绍财产继承和分配的规则,让学生了解财产在家庭中的传承。
5. 讲解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分析财产对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产观。
6. 案例分析:分析财产纠纷案例,让学生理解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
7. 小组讨论:讨论财产与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8.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财产观念。
七、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财产属于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财产观念,懂得尊重和保护个人财产。
3. 引导学生理解财产属于谁的问题,认识到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和种类2. 财产权的法律保护3. 财产的归属问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概念、种类和特点,以及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财产归属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财产权的法律规定。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财产归属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引入财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财产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财产的种类和特点:讲解不同类型的财产,如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等,并分析其特点。
3. 讲解财产权的法律保护:介绍财产权的概念和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对财产权的保护。
4. 分析财产归属案例:选取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判断财产应属于谁。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财产归属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和归纳:对讲解和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明确财产属于谁的原则和法律规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财产概念和财产权法律保护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观点阐述。
六、教学拓展:1. 对比不同法域的财产权规定: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财产权法律规定,让学生了解财产权的差异和共性。
2. 财产权与社会发展:讲解财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财产权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财产权的限制和义务:介绍财产权在法律上的限制和义务,如税收、公共利益等,让学生了解财产权的相对性。
七、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财产归属问题的争议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法律思维。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理解财产的归属问题。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会合法、合规地获取和处理财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定义与分类:实物财产、无形财产、不动产等。
2. 财产的归属:个人财产、公共财产、共有财产等。
3. 财产的获取与处理:合法获取、合法继承、赠与、捐赠等。
4. 学生讨论:如何爱护公共财产,如何处理个人与公共财产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财产的概念、分类、归属以及获取和处理方式。
2. 教学难点:财产归属的判断,合法获取财产的方式,公共财产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概念、分类、归属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财产归属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判断。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爱护公共财产,处理个人与公共财产的关系。
4. 实践操作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法获取和处理财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财产归属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财产归属问题的思考。
2. 讲解财产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财产的定义,讲解不同类型的财产。
3. 讲解财产的归属:分析财产归属的原则,讲解不同类型财产的归属方式。
4. 讲解财产的获取与处理:介绍合法获取财产的方式,讲解财产的处理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爱护公共财产,处理个人与公共财产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财产归属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判断财产归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财产概念、分类和归属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公共财产保护的认识。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财产归属案例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财产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资料:提供各种财产归属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财产观念,懂得尊重和保护个人财产。
3. 引导学生理解财产的归属问题,认识到财产权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概念与分类:实物财产、无形财产、不动产、动产等。
2. 财产权的概念与特点: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
3. 财产归属的问题:财产的继承、赠与、买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财产的概念、种类和特点,财产权的概念和特点。
2. 难点:财产归属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概念、种类、特点和财产权的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财产归属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财产权的运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财产归属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财产属于谁》教案相关内容。
2. 课件:制作财产的概念、种类、特点和财产权的内容的课件。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财产归属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家庭财产、学校设施等,引导学生思考财产的概念和归属问题。
2. 讲解财产的概念与分类:详细讲解财产的概念,以及不同类型的财产,如实物财产、无形财产等,让学生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3. 讲解财产权的概念与特点:阐述财产权的含义,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并解释其特点。
4. 分析财产归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财产的继承、赠与、买卖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财产权的归属。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财产归属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财产的概念、种类、特点和财产权的运用,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思考自己的家庭财产归属问题,写一篇短文。
2. 研究相关的法律条文,了解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财产属于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财产的概念,明确财产的种类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财产所有权的概念,明白财产所有权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财产的概念和种类2. 财产所有权的定义和特征3. 财产所有权的保护4. 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三、教学重点1. 财产所有权的定义和特征2. 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意义四、教学难点1. 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财产的概念、种类、财产所有权的定义、特征和保护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侵犯他人财产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
4. 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习惯。
七、教学评价八、教学拓展九、教学资源十、教学反思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财产的日常生活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财产的概念和种类。
2. 讲解财产的概念和种类:介绍财产的定义、种类和特点,让学生理解财产的基本概念。
3. 讲解财产所有权的定义和特征:详细解释财产所有权的概念、特征,让学生明白财产所有权的意义。
4. 讲解财产所有权的保护:介绍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让学生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
5. 讨论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
6. 实践活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的良好习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财产概念、财产所有权定义和特征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尊重他人财产,爱护公共财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1. 讲解其他财产权:介绍与财产所有权相关的其他财产权,如知识产权、担保物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