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曲线
- 格式:doc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6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摘要:一、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作用1.溶解度曲线的定义2.溶解度曲线的重要性3.溶解度曲线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二、溶解度曲线的类型和特点1.固体的溶解度曲线2.液体的溶解度曲线3.气体的溶解度曲线4.各类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和区别三、溶解度表的定义和用途1.溶解度表的定义2.溶解度表的重要性3.溶解度表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四、如何理解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1.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和趋势2.掌握溶解度表的数据和信息3.将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应用于实际问题正文: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在溶液中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溶解度曲线是一种图形表示方法,展示了在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而溶解度表则是一种数据表格,列出了在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
一、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作用溶解度曲线,也称为溶解度图,是一种将温度作为横坐标,溶解度作为纵坐标的曲线图。
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以及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溶解度曲线对于研究物质的溶解性和在溶液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
二、溶解度曲线的类型和特点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溶解度曲线可以分为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液体的溶解度曲线和气体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通常呈现出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的趋势,而液体的溶解度曲线则通常呈现出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气体的溶解度曲线则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会降低。
三、溶解度表的定义和用途溶解度表是一种数据表格,列出了在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
溶解度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查找和获取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信息,为实际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溶解度表对于研究和分析物质的溶解性和在溶液中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化学、地质、环境等领域。
四、如何理解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要理解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首先需要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和趋势,以及溶解度表的数据和信息。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是化学领域中重要的实验工具,它们在研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行为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并介绍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作用。
一、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概念溶解度曲线,又称溶解度特性曲线,是一种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它反映了物质在固态与液态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化,是研究溶解度规律的重要工具。
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绘制溶解度曲线时,通常将温度作为横坐标,溶解度作为纵坐标。
在曲线中,每个数据点表示在特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通过这些数据点,可以观察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三、溶解度曲线在化学中的应用溶解度曲线在化学实验设计、生产工艺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规律,为实验和生产提供依据。
四、溶解度表的编制与作用溶解度表是一种列举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表格。
它可以为实验者提供有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数据,以便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
溶解度表在化学、化工、环保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五、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的关联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都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变化的重要工具。
溶解度曲线以图形方式直观地展示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而溶解度表则以数据形式提供了这些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往往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六、如何利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合适的实验温度,以实现目标物质的溶解或结晶。
2.根据溶解度表,确定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为实验操作提供数据支持。
3.利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分析实验结果,判断实验条件是否合理,优化实验方案。
4.在环保、化工等领域,利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进行工艺优化和废水处理。
总之,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是化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的物质的最大质量或体积。
溶解度与物质性质、溶剂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为了研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科学家通常会制作溶解度曲线,以直观地表示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一、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曲线呈现出以下几种基本形态:1. 直线型溶解度曲线:当溶质的溶解满足几乎无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时,其溶解度随溶质质量或体积的增加呈线性变化。
2. 正曲线型溶解度曲线:当溶质的溶解满足吸热条件时,其溶解度随溶质质量或体积的增加呈正曲线变化。
3. 反曲线型溶解度曲线:当溶质的溶解满足放热条件时,其溶解度随溶质质量或体积的增加呈反曲线变化。
以上三种基本形态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获得溶解度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并在坐标系中进行画图,以便直观地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二、影响溶解度曲线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形态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规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曲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导致溶解度的增加,溶解度曲线向右移动。
但对于某些物质而言,温度的升高反而会降低其溶解度。
2. 压力:在大部分情况下,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通常在溶解度曲线的研究中不考虑压力的影响。
3.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而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高。
4. 其他因素:除了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其他因素如物质的晶体结构、溶液的浓度等也可能会对溶解度曲线产生影响。
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解度曲线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寻找合适的溶剂和控制溶解度具有重要意义。
1. 制定合理的溶解工艺:对于某些工业制品的制造过程中,需要调整溶解度来控制产品的质量。
通过研究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最佳溶解条件和工艺参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是研究物质在溶液中溶解的基本工具之一。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往往需要知道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便进行实验设计和参数计算。
因此,了解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的概念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变化所呈现出的曲线。
一般而言,溶解度曲线通常都是S型曲线,也称为饱和溶解度曲线。
它是由两个基本参数决定的,即最大可溶性和溶解过程的平衡常数。
最大可溶性表示在饱和状态下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最大量,通常用g/L或mol/L表示,而溶解过程的平衡常数则是指溶解物质的离解度和水合度之间的平衡状态。
平衡常数的大小决定了溶解物质在饱和状态下的最大可溶性。
二、溶解度表溶解度表是指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通常是水)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以g/L或mol/L表示,常用于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
溶解度表中的数据是根据实验测定得出的,因此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条件。
在实验中,一般都需要根据已知的溶解度数据计算出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或者根据溶解度表确定实验条件。
三、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来得出溶解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压力:在一定温度下,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3. 溶剂的选择:当某种物质在两种或多种溶剂中均可溶解时,其溶解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4. 溶质的性质: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其中包括溶质的分子大小、形状、电荷等因素。
5. 溶质的浓度:当溶质浓度很高时,由于所占体积较大,易形成颗粒,从而降低其溶解度。
此外,对于部分物质,它们在一定浓度下溶解度会出现略微的上升或下降。
四、应用1. 实验设计:在化学实验中,了解物质的溶解度对实验设计非常重要。
比如,确定实验中物质的溶解度可以帮助确定用多少样品进行实验,以及如何准确地测量物质的浓度。
化学溶解度曲线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变化的图形。
这种图形通常以溶质在溶剂中的摩尔浓度(或质量浓度)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曲线反映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特性。
一般来说,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不饱和区域:在曲线的起始部分,溶质的摩尔浓度较低,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尚未达到饱和状态,仍然能够溶解更多的溶质。
2.饱和区域:曲线逐渐上升,进入饱和区域。
在这个区域,溶质的摩尔浓度达到最大值,溶解度曲线呈水平或略微上升趋势。
此时,溶质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已经达到最大的溶解度。
3.过饱和区域:超过饱和区域的溶质摩尔浓度,这是一种不稳定状态。
在这个区域,溶质实际上溶解得比饱和状态更多,但是一点点扰动就可能导致溶质析出。
过饱和通常是在饱和溶液中冷却或者加入过量溶质的情况下发生。
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规律。
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另一些物质则相反。
对于气体溶解度,通常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化学工程师、研究人员和实验室技术员经常使用溶解度曲线来了解和控制溶液的性质,以优化反应条件或提高产品纯度。
这对于药物制造、食品工业和化工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三种溶液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
一般来说,溶解度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常溶解度曲线、异常溶解度曲线和饱和溶解度曲线。
1. 正常溶解度曲线:
正常溶解度曲线是指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曲线。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其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随之增加。
典型的例子是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2. 异常溶解度曲线:
异常溶解度曲线是指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曲线。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某些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在特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然后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种情况通常涉及到一些非常规的化学现象,例如溶解热或者晶体结构的变化。
3. 饱和溶解度曲线:
饱和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在这种情况下,压力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在一定压力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典型的例子是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会减小。
总的来说,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包括正常溶解度曲线、异常溶解度曲线和饱和溶解度曲线。
这些曲线的研究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控制溶解度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和例题溶解度曲线图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有关习题涉及溶解度、溶解度计算、浓度计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物质的结晶、物质分离等概念和知识,本文简述了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并列举常见相关习题并分析,供参考。
溶解度曲线图通常有如图所示的图A、图B二类涉及的计算公式有:公式1:)()(100)()(100溶液溶质或溶剂溶质mmSSmmS=+=公式2:C%=)()(溶液溶质mm×100%公式3:C%(饱和溶液)=100+SS×100%一、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以查出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并计算相应的C%等数值。
例1:由曲线溶解度图A回答下列问题:①t2时, 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②t1时,将30克A投入60克水中,求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③t4时, 90克B物质溶解在15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为了得到B的饱和溶液,问:a. 维持温度不变,至少要蒸发掉克水,才能使溶液饱和。
b. 维持温度不变,原溶液中至少再加入B 克,才能使溶液饱和。
c.不改变溶液组成,只要把温度降低到 ℃,也能使溶液恰好达到 饱和。
④要配制C%为28.6%的C 物质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应控制在 ℃。
解:①由图A 知t 2时,S B =60克∕100克水,由公式1,则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60∶100②由图A 知t 1时,S A =32克∕100克水,根据公式可知在60克水中最多溶解19.2克A 物质,则C%=602.192.19+×100%=24.2% ③a :已知t 4时,S B =65克∕100克水,根据公式1,x 9010065= x =138克, 则150-138=12克,即蒸发12克水可使溶液饱和。
b :同理15010065y = y =97.5 97.5-90=7.5,即加入7.5克B 物质可使溶液饱和。
c :同理,根据公式1,15090100=S S =60克∕100克水,即把温度降低 到t 2时,溶液恰好饱和。
溶解度曲线与图像分析一、溶解度曲线【三变量: 、 、 】1.注意温度变量①a 物质溶解度大于c 物质溶解度。
( ) ②b 物质为易溶性物质。
( ) ③c 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
( ) ④a 、c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⑤t 1-t 2℃之间a 饱和溶液浓度大于c 饱和溶液浓度。
( )2.注意饱和变量①t 1℃时,100ga 、c 两物质的溶液中,含a 、c 的质量相等。
( ) ②t 2℃时,b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c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 ) ③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t 1℃时大。
( ) ④t 1℃时可以得到质量分数为16%的c 溶液。
( ) ⑤t 2℃时M 点所对应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 >b >c 。
( )⑥t 2℃时将等质量的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至t ℃,析出晶体的质量a 一定大于b 。
3.注意等质量①t ℃时a 、b 饱和溶液中含有的a 、b 质量相等。
( )②t 2℃时,将a 、b 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 ℃析出晶体的质量a 大于b 。
( ) ③t 1℃,将a 、c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a=c 。
( ) ④a 、b 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从t 1℃升高到t 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 >b 。
4.计算①t 1℃时将20g c 物质加入50g 水中能形成60g 溶液。
( ) ②t 1℃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
( )③t 2℃时75g a 的饱和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降温到t 1℃可得到125g16%的a 饱和溶液。
④t 2℃时,将60g a 物质放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为1:3。
( ) ⑤将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a 溶液从t 2℃降温到t 1℃其质量分数仍为10%。
( ) 5.其他①t 1℃时a 、c 物质的溶解度都为20。
( ) ②降温可以使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
考点三溶解度曲线
知识梳理
1、溶解度曲线
(1)概念:
用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得到物质的随
变化的曲线。
(2)意义
表示物质随的变化情况。
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如、
等。
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如。
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3)从溶解度曲线上可以获得的信息
黏贴7见本子
2.结晶
(1)概念:溶液中的以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结晶的方法
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可以采用的办法。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可以采用的办法。
易错警示
1、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有两种方法,蒸发溶剂法和降温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1)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例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2)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则用降温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例如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2、黏贴8见本子
典例精讲
例1:(2012·十堰)在初中化学里,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有关知识.下列图甲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乙中,小烧杯的b是水,广口瓶中的溶液是X、Y、Z溶液的一种.
(1)30℃时,将20g的X放入50g的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g.
(2)在不改变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的前提下,把Y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3)把70℃的X、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40℃,此时X溶液的质量分数(填“>”、“<”或“=”)Z溶液的质量分数.
(4)图乙中,若a是生石灰,试验时发现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则广口瓶中溶液的溶质是(填“X”、“Y”或“Z”)
分数的计算式×100%,所以此时
(2012乌鲁木齐)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例2:
针对训练
1.(2012·贵港)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t 2℃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降温都会转化成饱和溶液
C .t 3℃时,分别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D .
若物质甲中含有少量的物质乙时,可用冷却结晶法获得较纯的物质甲
2(2012·无锡)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采用降温的方法可以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D. 60℃时,在100g
水中加入lO0g 甲,充分溶解后溶液质量为200g
3(2012·襄阳)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用“甲”或“乙”填空:
4(2012广西)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如果C 物质为气体,其溶解度随温度的
(2) t℃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3)把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5.(2012·岳阳)右图是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图,请依据图示信息回答有关问题:(1)熟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降低”)。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将20℃时熟石
灰的饱和溶液升温至50℃,溶质的质量分数
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熟石灰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
6(2012·资阳)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在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P点表示
水。
(3)若B是KCl,则B溶液中的溶质粒子是(填符
(3)60℃时,将甲、乙、丙的固体各40g分别加入100g
A. 温度
B. 压强
C. 水的温度
8.(2012·长春)根据右图中KNO3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
(3)将20℃时饱和KNO3溶液升温到30℃,则所得溶液是
9(2012·大庆)现有40g固体混合物(硝酸钾、少量氯化钠、泥沙),利用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把硝酸钾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回答下列问题:
涤晶体
⑥干燥晶体;
考点三溶解度曲线
知识梳理答案
1、(1)溶解度温度溶解度温度(2)溶解度温度增大硝酸钾氯化铵很小氯化钠减小氢氧化钙(3)粘贴7的答案见本子
2 (1)溶质晶体
(2)降温(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针对训练
1D
2B
3解析:(1)从20℃向上作垂线,与甲曲线的焦点对应的溶解度是40g;
(2)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即在相同质量的溶剂中甲溶解得多,乙溶解的质量少,所以30℃时,把甲、乙两物质各100g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甲需要的溶剂少,乙需要的溶剂多。
4解析:(1)气体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2)t℃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就是点的位置由高到低的顺序。
(3)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属于陡升型,所以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4答案:(1)减小(2) C﹥B﹥A (3)降低温度
5.(1)降低(2)变小(3)加溶质熟石灰(或恒温蒸发水或升温)
6(1)C、B、A C (2)100 (3)K+ 和 Cl-
点拨: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物质C,所以可能是气态物质的是C 。
7、
(1)甲
(2)40g
(3)丙
(4)A
8(1)20(或20~21之间的数值)(2)NaCl(或氯化钠)(3)不饱和溶液
9
(1)①加热溶解
③冷却结晶
(2)漏斗、玻璃棒、烧杯
(3)防止KNO3因温度降低而结晶析出(4)K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5)洗去KNO3晶体表面的NaCl(或Na+ 和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