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归纳推理-第九章-类比推理-第十章-假说
- 格式:ppt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54
练习答案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P13-14)一、1、逻辑学;客观规律。
2、思维规律。
3、客观规律。
4、某种理论、观点、看法。
二、1、(b)。
2、(b)第二章概念(P43-49)二.(1)单独、集合;(2)普遍、非集合;(3)普遍、集合;(4)普遍、非集合;(5)普遍、非集合;(6)普遍、集合。
三.字母ABCD分别表示先后出现的概念(见下页)六.全部错误。
理由:1、使用了否定;2、循环定义;3、定义过窄;4、循环定义;5、隐喻;6、定义过宽;7、定义过窄;8、定义过宽。
1、2、3、4、5、6、7、8、orA BBDDCABCDAABCCABBCDACBAB CAA BC七、全部错误。
理由:1、是分解;2、混淆根据、子项相容;3、不是划分;4、子项相容、划分不全、混淆根据;5、混淆根据、子项相容;6、是分解;7、多出子项;8、划分不全。
九、1、内涵、外延。
2、交叉、反对。
3、不相容(全异)、同一。
4、(略)。
5、定义过窄。
6、真包含(同一)、不相容(全异)。
7、限制、概括。
8、多出子项、划分不全。
十、a c d d(c) c d a c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P77-81)一、(3)、(5)直接表达判断。
二、A A A E O I A(a) E三、1、不能,能。
2、能,能。
3、(略)六、(3)正确。
七、1、SOP。
2、真包含于。
3、全同、真包含于。
4、真假不定。
5、特称、肯定。
6、SI P 真。
八、c d d d c d九、de de bc bc十、SIP、SOP取值为真,SIP可换位:SIP PIS。
十一、推导一:ABC三句话分别是性质命题SAP、SaP、SEP,a与E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所以根据题意SAP必真,所有学生懂计算机,班长必然懂计算机。
推导二:A句与C句是反对关系,不可同真,必有一假,所以B句真,B句真则C句假,所以A句亦真,所有学生懂计算机,班长必然懂计算机。
十二、推导:SIP与SOP是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所以POS必假,P真包含于S或与S全同,即S真包含P或与P全同,而前者使AB两句话均真,不合题意,所以S 与P全同。
《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逻辑学课程编号:010132001总学时:24学分:1。
5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1。
课程性质:《普通逻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中的必修课。
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公式、符号、图、表颇多;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处处都含有思维方法、演算技巧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解决思维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2。
教学目的:逻辑学是现代基础学科的重要门类,包括逻辑的应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以及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知识.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4.教学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大力采用互动、启发、探究、讨论、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5。
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
期末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小测验占总成绩的20%。
6。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材:普通逻辑编写组。
《普通逻辑》(第五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主要参考书目:[1] 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
[2] 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刘新友,田宏第主编《普通逻辑自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9.[4]何应灿主编《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5]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6]王海传等编著.《逻辑学》。
第九章类比推理和假说第九章类比推理和假说第一节类比推理一、什么是类比推理根据A、B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并且A 对象还有另一属性,从而推出B对象可能也有此属性的推理,叫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形式。
类比推理的客观根据是,客观事物都具有多样的属性,而这些属性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有的是必然联系,有的是偶然联系),因此,在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之间,在另一属性上也就有可能相同。
在客观世界里,事物的各个属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
正是事物的各个属性间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普遍存在,使类比推理具有一定的客观依据。
例1,澳大利亚的气候、水土条件、饲料的供给条件,与我国广东省的某些地区有相同点或相似点,澳大利亚适合于驼鸟生长,于是广东有些农民企业家就想到广东的某些地区也可能适合于驼鸟生长。
他们不惜重金引进驼鸟种禽,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原生长于澳大利亚的驼鸟在广东安家落户、生儿育女,繁殖兴旺,为发展三高农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这里,广东这些农民企业家的思维方法,就是运用了类比推理。
例2,中亚的乌兹别克地区和我国塔里木河地区都具有日照长、霜期短、气温高、雨量适中等条件,中亚的乌兹别克地区能种植长绒棉,所以,我国塔里木河两岩也能种植长绒棉。
例3,“我国浙江黄岩盛产柑桔,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与黄岩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相似,因而美国人把黄岩柑桔移植于加利福尼亚洲”。
例4,山西某地有位青年技术员,在五台山上发现一种野生植物酸刺子,他研究后发现,这种植物含有糖、酸和淀粉,他联想到玉米也同样具有这些属性,而玉米的这些属性又同它可以酿酒有关,于是推测酸刺子也可以酿酒。
经过多次试验,果然获得成功。
例5,农民科学家植棉能手吴吉昌,多年来就设想创造双杆棉以解决棉花的增产问题,但经多次实验均未成功。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 是b ,有的a 不是b ,有的b 是a ,有的b 不是a ,则a 、b 之间为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 都不是b ,所有的b 都不是a ,则a 、b 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法律逻辑学》考试大纲徐琳《法律逻辑学》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的省开选修课。
课程主教材采用姜成林主编的,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教材《普通逻辑学》(修订版),是考核的主要依据。
同时还配有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内容包括各章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等,同学们复习时,应结合这些练习进行。
第三、四、五、六、七章、十章是重点章。
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
考试题型是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图示概念之间关系、分析题。
重在考核同学们对逻辑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分析能力。
第一章引论重点掌握:什么是逻辑常项和变项?逻辑常项和变项是思维逻辑形式的两个组成部分。
要懂得分析一个逻辑形式中哪些是常项,哪些是变项。
这是进行逻辑分析的基础。
第二章概念重点掌握: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回答“是什么?”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回答“有哪些?”(一个或多个,可用圆圈表示)。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这章的中心。
2、概念的种类要懂得辨别一个概念是单独概念或普遍概念,集合概念或非集合概念,正概念或负概念。
3、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要求能用欧拉图表示一组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4、定义和划分的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它的规则有四条(P40—42),要熟记,并懂得用来分析一个定义是否正确。
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注意:⑴只有普遍概念的外延才需要通过划分的方法加以明确。
⑵划分≠分解,划分的母项和子项之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
划分的规则有三条(P47),要熟记,并懂得用来分析一个划分是否正确。
5、概念的概括或限制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根据是属种概念之间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少,其外延越大;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越小)。
概括和限制的规则:⑴必须在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推演。
⑵单独概念不能限制,哲学范畴不能概括。
要懂得根据规则分析实例。
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重点掌握:1、性质判断的种类及其逻辑形式性质判断按照质和量的结合,可分为六种形式:要求能够分析实例。
第八章类比、假说和预设第一节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它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类比推理所谓类比推理是这样一种推理,它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特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特定属性作为结论。
例1,据科学史上的记载,光波概念的提出者,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赫尔斯坦·惠更斯曾将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一系列相同的性质:如直线传播、有反射和干扰等。
又已知声是由一种周期运动所引起的、呈波动的状态,由此,惠更斯作出推断,光也可能有呈波动状态的属性,从而提出了光波这一科学概念。
惠更斯在这里运用的推理就是类比推理。
例2,根据我国某些地区的地质结构与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有许多相同点,以及中亚细亚有石油,从而推出中国某些地区也可能有石油的结论。
这就是一个类比推理。
例3,长绒棉原为乌兹别克的特产,后来被我国引进,在新疆塔里木河两岸试种成功。
为什么会想到在塔里木河地区试种呢?这是一个类比推理的结果。
把乌兹别克和新疆的塔里木河地区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到塔里木河地区也能够种植长绒棉的结论,如下:乌兹别克日照时间长、霜期短、气温高、雨量适中,这一自然条件适合种植长绒棉;新疆塔里木河地区也存在日照时间长、霜期短、气温高、雨量适中等自然条件;所以,新疆塔里木河地区也适合种植长绒棉。
类比推理的形式结构如下:A对象具有属性a、b、c,另有属性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也具有属性d上式中,“A”和“B”可以指两个类,也可以指两个个体,还可以其中一个指类,另一个指异类的个体。
即类比推理不仅可以在类与类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还可以在某类和另一类的个体之间进行。
二.类比推理的特征类比推理的思维进程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不同。
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特殊(个别)到一般,而类比推理的思维进程则是从个别到个别,特殊到特殊。
第八章:归纳推理第一节归纳推理概述一、什么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它也是由一般性程序较小的知识过渡到一般性程度较大的知识,由特殊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
二、归纳与演绎的关系,既有区分,又有联系,(一)区别1、思维的方向不同。
演绎是一般到个别,归纳则是由个别到一般。
演绎推理的大前提通常是一般原理,因此,同经验没有直接的关系。
归纳推理的前提常常涉及个别的事物,因而,它们直接与经验相关。
2、结论的断定的范围不同。
演绎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
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都超出前提的范围。
(完全归纳除外)3、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同。
演绎推理的结论和前提的联系是必然的,归纳推理的结论和前提的联系不一定都是必然的,有的结论是确实可靠的,有的结论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
演绎推理的前提蕴涵结论,一般来说归纳推理的前提不蕴涵结论。
(二)联系:1、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
其大前提要靠归纳推理来提供。
2、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
因为进行归纳推理并非是盲目的,要有科学知识作指导。
提高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也要应用科学知识来分析所研究的现象。
不论以一般性的知识作指导,或者对归纳推理的前提进行科学分析,都要应用演绎推理。
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归纳之中有演绎,演绎之中有归纳,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只不过有时以归纳为主,有进以演绎为主罢了。
三、归纳推理的分类完全归纳推理全称归纳归纳推理不完归纳推理统计归纳典型归纳推理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穆勒五法)。
根据在前提中是否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在不完全归纳推理中,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又叫全称归纳推理)和统计归纳推理。
第二节完全归纳推理1、定义: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对一类事物中的每一对象的考察,从而对该类整个对象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必然性推理,它根据某类的每一个对象具有(或不是有)某种属性,推出一个关于某类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掌握:1、什么是逻辑常项和变项第二章概念重点掌握:1、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概念的种类有哪些?3、概念外延之间的五种关系?4、定义和划分的规则是什么?违反定义或划分的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重点掌握:1、判断的两个逻辑基本特征。
2、简单判断包括几种判断?3、性质判断由几部分组成?它的种类有哪些?4、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5、A、E、I、O四种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怎样?6、各种性项判断直接推理的有效式、逻辑形式及推理规则是什么?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重点掌握:1、什么是三段论?它有哪些规则?违反这些逻辑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2、如何分析省略三段论是否正确?第五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重点掌握1、联言判断:相言选言判断的概念、真值表、逻辑性质和逻辑形式。
2、联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形式及推理规则。
3、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逻辑性质和逻辑形式怎样?第六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重点掌握:1、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的概念、推理原则、有效形式及违反推理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2、何谓假言选言推理?它有几种形式?3、何谓负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和等值推理是什么?4、掌握用真值表判定两个复合判断是否等值的方法。
第七章模态判断及推理重点掌握:1、什么是真值模态判断?它有几种类型?各种真值模态判断的逻辑形式怎样?2、什么是真值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真值模态判断,直接推理有哪些有效形式?其它逻辑形式怎样?3、什么是规范模态判断?它有几种类型?各种规范模态判断的逻辑形式怎样?4、什么是规范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规范模态判断,直接推理有哪些有效形式?其逻辑形式怎样?第八章归纳推理重点掌握:1、不完全归纳推理。
第八章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简单枚举归纳推理2.完全归纳推理3.轻率概括4.契合法5.差异法6.共变法7.类比推理二、填空题1.“因为24不是素数25不是素数26不是素数27不是素数28不是素数所以24至28之间没有素数。
〞这个推理是〔〕推理。
2.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应防止〔〕的逻辑错误。
3.根据一类事物包含的许多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知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这样的推理叫〔〕推理。
4.“甲是团员乙是团员丙是团员而他们都是A班的学生。
〞据此运用归纳推理可以得出的结是〔〕。
5.完全归纳推理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6.某生物学家对留鸟黄脚鹬初始下蛋的时间连续进展了十四年的观察记载后得知这种鸟:第一年的初始下蛋时间是5月28日;第二年的初始下蛋时间是5月26日;第三年的初始下蛋时间是5月29日;第四年的初始下蛋时间是5月26日;……第十三年的初始下蛋时间是5月29日;第十四年的初始下蛋时间是5月27日。
根据上述记载运用归纳推理可得出结〔〕。
7.“蛋粉和奶粉都是粉状食品都不能用高温杀菌而奶粉可以用充氮的杀菌防腐所以蛋粉也可以用充氮的杀菌防腐。
〞这个推理属于〔〕推理。
8.某地在两个月内连续发生三起案经侦查发现:三起案所使用的、引爆方式一样犯罪分子选择的作案时间大体一样损害目的相似。
侦查人员据此推测认为:“这三起案是同一作案人所为〞。
侦查人员在这里运用的是〔〕推理。
9.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一样或相似从而推知它们在另一种属性上也一样或相似的推理叫〔〕推理。
三、单项1.“桦桦中学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的〞这一断〔〕。
①只能通过完全归纳推理得出②只能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③不能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也不能通过完全归纳推理得出④既能通过完全归纳推理得出又能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2.“某甲会英语、某乙会英语、某丙会日语、某丁会法语而他们都是A厂的厂级指导干部〞根据上述情况假设运用归纳推理可以推出的结是〔〕。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逻辑的力量——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推理与逻辑概述1.1 推理的定义与分类1.2 逻辑与语言的关系1.3 逻辑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演绎推理2.1 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2.2 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2.3 演绎推理的应用实例第三章:归纳推理3.1 归纳推理的基本形式3.2 归纳推理的方法与技巧3.3 归纳推理的应用实例第四章:类比推理4.1 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4.2 类比推理的方法与技巧4.3 类比推理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5.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特点5.2 逻辑推理在批判性思维中的应用5.3 提高逻辑推理能力的策略1. 了解推理与逻辑的基本概念,明确推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及应用方法。
3. 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会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提高语文表达和论证能力。
教学重点:1. 推理与逻辑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应用方法。
3. 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推理形式的判断与运用。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逻辑推理在实际论证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推理形式及应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逻辑推理的规律。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及实例。
2. 设计分组讨论题目。
3. 准备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推理与逻辑概述1.1 推理的定义与分类教师简要介绍推理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推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分类。
1.2 逻辑与语言的关系分析逻辑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逻辑推理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1.3 逻辑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逻辑推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辩论、论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