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家庭护理指导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影响目的观察家庭护理指导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康复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好转出院的脑梗死患者132例,随机分家庭护理指导组与普通对照组,家庭护理指导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家庭护理指导,对照组未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措施。
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行Barthel 指数评分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结果家庭护理指导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较出院时显著提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出院6个后家庭护理指导组抑郁量表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家庭康复护理指导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卒中后抑郁,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脑梗死;脑梗死康复期;护理指导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近年来诊疗技术的进步,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多数患者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言语、认知情感等功能障碍。
由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患者不可能在医院或专业康复机构内接受康复训练或被照料。
因此,家庭护理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卒中后6个月是患者恢复的黄金时间,尽早介人康复护理,对患者功能恢复及心理恢复意义重大。
然而,目前许多家庭照顾者缺乏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对患者的照料常识,不能给脑梗死患者带来很好的照顾。
为此,对脑梗死患者提供家庭护理指导就显得更加重要。
1 资料與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自2012年3月~6月治疗好转出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共132例,男70例,女62例。
年龄45~73岁,平均62岁。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梗死诊断[1],并经头颅MR证实。
居家干预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1)Influence of home-based intervention on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cerebral apoplexy patients胡代英,李原莉,赵 红,李世明,邹明菊,彭小静Hu Daiying,Li Yuanli,Zhao Hong,et al(Central Hospital of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City,Chongqing 402260China)摘要:[目的]探讨居家干预对脑卒中病人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肢体瘫痪病人200例按病区分为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实验组脑卒中病人在出院后由专业医务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的居家干预,对照组出院后只进行信息跟踪收集。
出院12周后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
[结果]出院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2周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居家干预有利于病人获得疾病相关知识与技能,强化健康意识,提高遵医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居家干预;康复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3.02.021 文章编号:1009-6493(2013)01B-0141-03 我国对脑卒中病人出院后护理还不够完善,出院往往意味着医护服务的终止,需居家康复的病人只能选择通过回院复诊来延续康复护理和获取相关信息,在医院回归家庭这一脆弱期内病人诸多健康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满足,进而影响康复进程,甚至引发不良医疗结局,最常见的不良后果是生存质量下降、再次返院率增加,而家庭被认为是脑卒中出院病人的理想康复场所。
为此,我们对10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居家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家庭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护理、功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患者给予规范化的家庭护理干预。
结果实施家庭护理后,间接的延缓了患者病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对延缓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衰退,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家庭护理
脑梗死是老年常见病,也是严重危害老年人生命及生活质量的疾病[1],该病病程长,恢复期带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智力减退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家庭护理任务非常繁重。
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是否成功,家庭护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决不可掉以轻心,为了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患者出院之前,护士应做好对患者家属的护理指导,以完成后续的家庭护理工作。
1 心理护理
患病后患者往往会产生烦躁、焦虑、沮丧、发怒等情绪改变,这时家属应关心体贴患者,并给予安慰和鼓励,告诫患者自觉节制情绪,遇事不怒,开朗豁达,心平气和,学会自我调节情志,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多与患者沟通,解除他们的顾虑,稳定患者的情绪。
2 饮食护理
2.1 由于患者活动量少,胃肠蠕动慢,容易引起便秘,过度用力
排便会引起脑血管意外,因此,饮食应予以进食粗纤维素食物为主,不可食用动物内脏、动物油类,要低脂、清淡,粗、细粮要搭配,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两餐之间吃些水果,或日间多饮水,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
2.2 对于鼻饲的患者,鼻饲食物应以牛奶、米汤、菜汤、肉汤和果汁等,另外也可将牛奶、鸡蛋、淀粉、菜汁等调制在一起,制成稀糊状的混合奶,鼻饲给患者,每次量为200~300 ml,4~5次/d,鼻饲时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食物应以半流质饮食为宜,每次进食前要观察胃管的刻度,看胃管是否脱出,方法是用注射器抽吸是否有胃液,有胃液抽出,确认胃管在胃内,方可进行喂食,喂食后用温水冲洗胃管,以防食物残渣遗留,
3 用药护理
脑梗死患者由于记忆力下降或有认知功能障碍,家属一定正确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并定时定量喂服患者,看着患者将药物咽下,如吞咽功能有障碍者,将药物研碎后冲服,或经鼻饲管喂服。
4 安全护理
家属要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注意患者安全,室内地面设防滑垫,患者穿床防滑鞋,以防摔倒,保证室内无危险品,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行动为宜,室内光线要适宜。
患者外出,可以在患者衣兜内放置一卡片,写好家庭住址及家属的电话号码,以防走失。
5 功能训练
5.1 加强肢体功能训练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过后,除了药物治疗外,家属应及早的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
脑血栓尤其是伴有脑萎缩的患者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由家属照料生活起居。
家属每天应督促患者进行肢体锻炼。
在锻炼时不要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
先从抬腿开始,下床站立,家属搀扶迈步,直到自己能独立迈步。
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
平时要帮助患者按摩肢体,用热水泡脚,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如上肢锻炼,练习抬臂做梳头姿势;手指锻炼,练习拿筷子夹东西。
肢体功能锻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恒心和毅力,对患者丝毫的进步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在锻炼时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长期卧床患者可予肢体被动训练2次/d,20 min/次,并配合按摩点穴、针灸,防止肌肉萎缩[2]。
5.2 语言能力训练多与患者交谈,多听音乐,练习简单发音,如“啊、呀”等,经过提问方式进行简单的语句回答,由易到难,练习简单的加减法。
5.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患病后许多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存在或减退,要反复训练患者穿衣、吃饭、漱口,如厕等,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保证床铺的清洁、干燥,协助患者翻身、侧卧、拱腰、抬臀,以防止压疮的发生。
6 讨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约占75%,其致残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只靠患者在医院的治疗与护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与社会对患者的支持。
家人的关心、支持和督促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脑梗死患者疾病的控制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关心,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让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与监测中[3],才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康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春莉.社区家庭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19):108.
[2] 鲁清,苏朝花,聂沙.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1,6(9):216.
[3] 刘桂花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的影响.当代护士,2006,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