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脑梗死治疗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脑梗死合并血管痴呆20例临床护理通过临床60例脑梗死合并血管痴呆一般护理和特殊护理,认为全面正确的护理可促进患者的智能恢复,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死;血管性痴呆;护理血管性痴呆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痴呆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也称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痴呆多发生于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脑血管病所致痴呆叫血管性痴呆。
导致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遗忘、定向、理解能力错误,计算力差、情绪失控。
脑梗死性痴呆是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提出,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类型,反复发生卒中、双侧半球大脑动脉或后动脉镀铬供血区皮质、白质或基底核受累,导致认知及智能障碍,是老年痴呆的常见病因。
选2006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20例脑梗死合并血管性痴呆20例。
在医生积极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合理护理,促进痴呆患者大脑功能恢复,延缓痴呆进展。
提高生活质量。
取得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男15例,女性5例。
年龄63—92岁、平均73岁。
2 一般护理2.1 血压监测和护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坏死,加速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所以,维持正常血压对预防及延缓老年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要从下面的各项做好护理;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早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依据情况处理。
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协助提醒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患者夜间睡眠时血压偏低,服药时间尽量在白天,以免血压降得过低。
并嘱患者坚持长期服药,不要随意停药及减量,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长期卧床的患者,在体位改变站起或者转身时,注意防止血压降低,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稳定情绪、避免急躁。
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向患者交待长期血压高会造成脑损害、心肾损害,有症状及早就医,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告脂血症:如果脂质代谢异常,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瘀滞,易形成脑梗死,脑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症状。
个性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约70%的患者被诊断为脑梗死。
脑梗死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复发率也高,伴随着高致残率的[1],因此许多家庭都深受其苦。
为了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我科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积极治疗120例脑梗死患者,同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分析和报告如下1数据和方法1: 1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50-76岁,平均(63±13)岁,受教育程度较低:34人低于学校水平,68人在中学,18人在大学(有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者不包括在所选患者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S1: 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定。
个性化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2.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发作,不耐烦:焦虑、抑郁、恐惧和绝望随之而来。
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将为病人提供心理护理应尽快采取具体措施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家庭情况和教育水平,充分尊重、理解和关爱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仔细倾听病人的倾诉,并随意打断他们。
努力满足患者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对病人来说是温暖、亲切和真诚的。
它在称呼病人时有称谓。
语气亲切,话语清晰,解释容易理解。
运用接触技巧拉近彼此的距离,获得信任,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是恰当的。
家庭成员和公众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心理康复也特别重要。
患者可以被周围人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极大地鼓舞,从而感到被尊重、被关心并愿意释放他们的抑郁情绪。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护理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多发生于50~60 岁以上的动脉硬化者,且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
2014 年 4 月,本院成功救治了 1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简介:患者男,74 岁,务农。
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伴意识不清3h,于2014 年4 月收治入院。
就诊当天,患者主要表现是肢体瘫痪、昏迷、意识不清。
查体T:37.1℃,P:65 次/min,BP:190/110mmHg,R:20 次/min,MRI 显示左侧大脑半球、放射冠区大片状急性梗死;右侧基底节区、枕叶异常信号,考虑陈旧性腔梗软化灶,脑萎缩。
诊断为脑梗塞。
1.2 治疗过程:入院后完善相关系统检查,低流量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予抗凝,扩张血管,活血化瘀以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抗脑水肿,同时服用化痰息风、宣郁开窍中药汤剂。
5d 后患者神志逐渐恢复,病情逐渐稳定。
继续上述药物治疗,同时开展康复锻炼,住院26d 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回家。
2 护理2.1 护理问题:①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入院时患者昏迷,无自主意识;②吞咽困难与意识障碍有关;③焦虑、抑郁情绪与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缺少有效的沟通有关;④皮肤感染、褥疮患者二便不知,粪便直接与皮肤接触。
肢体运动障碍,局部压迫过久;⑤语言沟通障碍与语言中枢损害有关;⑥躯体活动障碍与偏瘫或平衡能力降低有关。
2.2 护理措施2.2.1 基础护理:入院时昏迷,故应注意安全,取头低位或去枕平卧位,头侧向一边,床旁设护栏,防止坠床,专人陪护,加强护理巡查。
10例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99-01缺血性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
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方法很多,但是溶栓干预、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组织供血仍是急性期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2]。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于1996年批准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在缺血性卒中发病3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rt-pa溶栓治疗成为血管再通治疗的里程碑[3]。
我科于2011年1月起开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rt-pa)进行早期静脉溶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以下是笔者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应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0例,男9例,女1例。
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3.4岁;有高血压病史10例,房颤病史2例,糖尿病史2例,吸烟史9例。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按照trais-china标准入选。
1.3 溶栓药物及方法静脉使用rt-pa,使用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根据剂量计算表计算总剂量,将总剂量的10%,在注射器内混匀,1分钟内推注,将剩余的90%加入液体,持续滴注1小时以上。
输注结束后以0.9%的生理盐水冲管。
24h后复查头颅ct,如无出血,予阿司匹林300mg/d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3d内复查头颅mri,并行颈、股动脉b超。
1.4 效果评价用nihss评估短期预后,根据ninds研究标准,溶栓24h后症状完全消失或nihss评分减少≥4分视为溶栓有效。
溶栓后90d评价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根据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4]评分进行评估。
2 结果2.1 24h溶栓效果观察10例患者中,溶栓有效8例。
2.2 3个月后临床转归至2012年3月,10例患者完成3个月mrs随访,mrs评分1级7例,3级1例,4级1例,5级1例。
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优质护理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接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30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及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护理前组间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去。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脑梗死;心理状态;传统护理;生活质量;对比分析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供血突然出现中断出血的脑组织的坏死,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后常出现偏瘫、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1],对患者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都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且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逐渐增高,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常规护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其住院需求,因此对其采取针对性且全面的护理措施,尽可能满足患者住院期间的需求,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是极为必要的[2]。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接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中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53~79岁之间,平均年龄(684±111)岁。
纳入标准1)均经过MRI或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无严重并发症以及认知障碍。
排除标准1)脑出血或恶性肿瘤者;2)精神疾病者;3)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3]。
社区护理干预对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并对其生存质量予以观察,为脑梗死患者的愈后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所管辖社区脑梗死患者84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出院后不做任何干预。
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1.9%;而对照组42例患者中,则有1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达35.7%;躯体功能恢复情况和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查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社区中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不仅复发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社会状态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脑梗死;生存质量【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56-01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坏死软化的脑血管疾病,也是脑血管意外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1],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其病程长,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脑梗死患者经医院治疗病情稳定缓解后,社区护理既能满足此类患者的护理需求,又能减轻子女的家庭负担,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2]。
我院自2009年6月开展脑梗死患者的社区护理以来,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所管辖社区新发脑梗死患者84例,男女比例1:1,年龄42~85岁。
所有患者经医院ct和mri检查确诊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无其他重要脏器病史。
65063 临床医学论文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将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及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患者对疾病知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
本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
脑梗死急性期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
本研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将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8-76岁,平均(57.8±8.2)岁;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7-77岁,平均(56.9±7.9)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成立专业的临床护理小组,护理小组由主任医师、主管医师、护士长、护士组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方案,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护理内容有:⒈入院第1天:(1)详细介绍医院及病房环境、制度,将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介绍给患者,拉近护患关系;(2)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既往病史、过敏史、肢体活动情况等进行详细评估;(3)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嘱咐患者家属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4)给予患者心电监护;(5)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6)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嘱咐患者多食低脂肪、易消化食物;(7)给予心理指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 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92-02【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要领。
方法对22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
结果 22例患者平均治疗21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1例),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结论急性脑梗塞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康复护理,有助于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期;护理急性脑梗塞是丘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较重。
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现总结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41~82岁,平均62.5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7例,冠心病史13例,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
1.2临床表现:偏瘫12例,偏瘫并失语6例,意识障碍5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2结果22例患者平均治疗21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1例),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3护理体会3.1 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
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
容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厌情绪,表现为暴躁易怒,悲伤啼哭或冷漠无情。
护理人员要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
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
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
临床医学论文臭氧自血疗法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xx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1-2]。
诸多治疗方法的疗效迥异。
臭氧自血疗法在国内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脂、慢性乙肝等,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3-4],此外该疗法在脑梗死治疗中也取得了较大进展[5-8]。
为进一步增强臭氧自血疗法在脑梗死中的作用,提高护理质量,20xx年2-12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采用臭氧自血疗法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2-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
所有病例无重度肝肾功能衰竭,无脏器出血、妊娠、臭氧过敏,患者未昏迷。
本组76例脑梗死患者,男40例,女36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2.8岁;其中基底节梗死39例,多发性脑梗死24例,皮层梗死11例,脑干梗死2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口服活血化淤中药、针灸、扩容、营养脑细胞、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臭氧自血疗法治疗,具体方法:使用专业采血袋采取患者肘中静脉血100 ml,而后与预先设定的O3浓度(47 μg/mg)按1∶1的比例混合,经过5~10 min的混合,血液已经彻底臭氧化,最后用约15 min将血液回输至患者体内,1次/d,10次即一疗程。
治疗后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分。
1.3 护理1.3.1 治疗环境宜在专用的治疗室行臭氧自血疗法治疗,治疗室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宜20 ℃左右,湿度宜控制在50%~60%。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的护理进展【摘要】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传统方法治疗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3/4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1]。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安全、有效的方法,而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其治疗效果的保证。
现2009年1月年脑梗死溶栓的护理经验及进展报告如下。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78-01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科 2009年 1月—2012年 4月应用 rt2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103例,男63例,女40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1.8岁;有高血压病史49例, 吸烟史40例,糖尿病18例, 高脂血症史25例,房颤病史12例,精神病史1例。
1.2 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以尿激酶治疗为主,即尿激酶50~10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静脉滴注。
3 溶栓护理3.1 溶栓前准备 1、急性脑梗死发病在6h以内进行溶栓治疗是抢救的最佳时间。
入院后,护士协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进行判断,同时通知相关辅助科室协助做相应的检查,对疾病进行确诊。
一旦确诊,则分秒必争,简短而详细地了解患者有无严重的脏器、血液疾患、有无溶栓的禁忌症。
2、因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出现的系列症状,对患者的形象及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极易出现紧张、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
故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稳定病人的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向家属说明溶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告诉其危险性,以取其配合,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语气柔和、肯定,面带微笑,更能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准备好溶栓药物、抢救药物及器材。
3.2 溶栓时护理①在溶栓的过程中,要保持静脉通道的绝对畅通,注意密切观察有无药液外漏,更要药物的配伍禁忌。
脑梗死护理策略范文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类型,常常导致严重的身体和认知功能缺陷。
护理在脑梗死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脑梗死的护理策略,包括早期护理、康复护理和社会支持。
早期护理是脑梗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怀疑患有脑梗死的患者,护士应尽快将其转移到急诊科或神经科。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缺陷率的关键。
护士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并进行神经检查和其他必要的检查,如头颅CT扫描、血液检查等。
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药物包括纤溶酶原激活剂和抗凝血药物。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状态和药物反应,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康复护理是脑梗死护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康复护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身体和认知功能缺陷。
这包括物理康复、卧床转移、坐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护士需要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这些训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此外,护士还应协助患者进行言语和语言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沟通能力。
康复阶段的护理也包括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社会支持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士需要与患者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护士还可以引导患者和家人了解脑梗死的病因、预防和康复知识,并提供相关的教育材料和资源。
护士还可以协助患者和家人参与支持小组或康复训练,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综上所述,脑梗死护理策略包括早期护理、康复护理和社会支持。
护士在脑梗死的护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与患者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142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护理措施。
结果:1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患者出现功能不全。
根据笔者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发现,患者的满意度为100%。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塞;护理措施;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71-01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当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1],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血管内膜损伤而造成动脉管腔变狭窄,形成局部血栓,导致动脉狭窄加重,严重者完全闭塞,进而使脑组织缺氧、缺血以及坏死等,引起患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的话,常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治疗的同时,通过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现将142例脑梗塞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有142例,其中男98例,女44例;年龄32~77岁,平均(45.18±8.09)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12±0.54)年;142例患者经过头颅ct确诊,符合脑梗塞的临床症状;程度:轻度67例,中度46例,重度29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49例,脑隙性54例,小脑3例,内囊区27例,呈多发性9例。
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官严重病变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1.2.1 心理护理:详细了解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患者的预后及其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统计资料来看[2],脑梗塞患者当中大约有6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以抑郁以及焦虑、烦躁不安为主。
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
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的多发性脑梗死痴呆老年患者64例,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2例多发性脑梗死痴呆老年患者。
其中对对照组中的脑梗死痴呆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而对实验组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
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了解。
结果对照组中有27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对护理满意,占84.38%,实验组中有30例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占93.75%,即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的多发性脑梗死痴呆老年患者对于护理的相关满意程度更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对所选的多发性脑梗死痴呆老年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其中对对照组中的脑梗死痴呆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即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药物饮食等方面的护理,而对实验组中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人文关怀以及相关并发症护理等。
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了解。
3讨论多发性脑梗死(即多发性脑软化)是指人体的脑内出现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情况。
多发性脑梗死患者除了会出现较为常见的语言和感觉障碍以及瘫痪等,亦可能会出现痴呆情况(即梗塞性痴呆(即动脉硬化性痴呆)。
多发性脑梗死疾病多发于50岁至60岁年龄段的男性,而其中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为其主要的病因。
并且疾病的病灶越多,则患者出现痴呆的可能性越高,其中双侧梗塞患者相较于单侧患者更容易发生痴呆情况。
而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由于疾病原因,会致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因此相关的医护人员应积极的对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以及护理,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首先,在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时,应嘱咐患者多卧床休息,并且尽可能的改善患者的住院环境。
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对于患者的脉搏、血压、意识、呼吸以及体温等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且进行相关记录,从而对于患者的疾病改变情况有一定的了解[1]。
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护理当中的效果。
方法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共54例,以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7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使用我院有针对性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相关护理。
在一段时间之后对2组患者的fam积分、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barthel指数以及患者的满意率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在护理之后2组患者的fam 积分以及barthel指数均有所提高,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更加明显;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化血化瘀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降低治疗措施,还有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
观察组患者使用我院有针对性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相关护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在疾病转归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我院的临床护理路径分为4个阶段。
主要如下:①对于脑梗死治疗药物以及脱水药物应用需要特别注意;以亚低温进行治疗;注意避免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以及感染;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留置胃管、导尿管的护理方法;随时准备急救器材以及药物;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的健康宣传;②对于脑梗死治疗药物以及脱水药物应用需要特别注意;以亚低温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留置胃管、导尿管的护理方法;注重患者的皮肤护理,经常进行翻身以避免出现压疮;帮助患者进行被动的活动以及膀胱功能的相关训练;③对于脑梗死治疗药物以及脱水药物应用需要特别注意;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训练以及吞咽功能的康复;经常向患者进行生命健康的宣传;④指导患者对引发疾病的高危因素如何预防;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的训练以及语言康复的训练;培养患者有良好的生活习惯[2]。
浅析脑梗塞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与治疗摘要:脑梗塞是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脑梗塞死亡率、复发率都性很高,不仅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而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同时脑梗塞发病一年后仍有肢体、语言障碍等就属于后遗症了,30%的脑梗塞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在我国30%-40%的脑梗塞患者面临复发,而目前面对后遗症期的治疗重点仍以防止脑梗塞复发,通过康复训练改善症状为主。
关键词:脑梗塞;中风;康复;护理;饮食【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64-01近些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脑梗塞的发生率逐年提升,此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影响人类正常工作与生活的常见病,脑梗塞的易发人群主要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如发现有以上症状,请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治,防患于未然。
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
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本病中医称中风,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风中经络。
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论文 1.1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脑梗死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安排好就诊病床,并保证患者治疗以及休息环境的安静舒适,同时也要确保病房内的干净卫生与空气流通性,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协同医师展开相应的诊治工作)观察组:在观察组的护理基础之上,为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可以通过健康讲座的形式定期向患者介绍脑梗死相关病症知识以及诊疗过程;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脱水、溶栓、降颅压、营养神经以及改善脑部微循环的治疗。
1.2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对脑梗死病症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采用问卷形式,设置20题,1题5分,总分为100分。得分在60以上(包括60分)可判断为了解,得分在60分以下则判定为不了解)。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主要评判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疼痛、躯体角色、社会功能以及情绪功能等5个方面)。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利用Barther指数评分进行评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问卷形式,以非常满意加上满意计算满意率)。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比较两组 患者的对脑梗死病症知识的了解程度观察组患者对脑梗死病症知识的了解程度为91.1%,对照组患者对脑梗死病症知识的了解程度为75.6%。观察组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观察组患者Barther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患者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方
法:本组脑梗死患者77例,依据病情分型并进行分类化管理,积
极配合医生制定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患者生
命体征,及时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并加强各项护理工作。结果:
本组77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与细心护理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
转。结论: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认真贯彻各项护理工
作、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采取积极措施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
致残率及致死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为取得满意疗效提供重要保
障。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病情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血液循环
障碍,大脑缺血乏氧,进而引发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从而产生相
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有
所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文献报道脑
梗死致残率高达80%,大大加重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而在脑梗死
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细致周到的护理极为重要,是治疗过程顺利进
行并最终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障。近年收治脑梗死患者77例,
经过认真细致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症状好转出院。在整个护理工
作中,取得了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7例,男45例,女32例,男女之比1.41:1;年龄
64~83岁,平均73.2岁;病程1~17年,平均9.3年;住院时间
21~72天,平均32.1天;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痛头晕、
偏瘫及失语等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经过头ct检查最终确证为脑
梗死,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护理方法
严密观察病情:主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意识状态
能够直接反应脑梗死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面积及脑组织水肿程
度息息相关,一旦发现患者意识状态有恶化趋势,应立即报告医生
作出相应处理。瞳孔的变化也能提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瞳孔不等
大、对光反射迟钝均提示病情恶化,针尖样瞳孔提示脑干梗死,若
双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提示脑疝可能。
监测生命体征:1血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升高可不作特殊
处理,当血压超过220/120mmhg时降压需慎重,应使用对脑血管作
用较小的降压药物,切忌舌下含服钙离子拮抗剂;2脉搏和呼吸:
脉搏变缓提示颅内压有升高趋势,患者呼吸快而不规则、出现潮式
呼吸及叹息样呼吸时,提示呼吸中枢受累,情况危急,应立即采取
抢救措施;3体温:患者体温居高不下,排除感染因素应考虑中枢
性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如戴冰帽、冰敷大血管处、温水擦浴等措
施。
其他:1防止褥疮:患者常伴有肢体偏瘫,长期卧床容易产生褥
疮。可于褥垫上加用海绵垫,并保持患者床铺整洁干燥,定时为患
者翻身按摩,按摩时可擦拭活血药物如红花酒精;2按时叩背,保
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及时排出,防止肺部感染出现坠积性
肺炎,注意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禁止叩背;3每天为患者进行口腔护
理,脑梗患者特别是大面积梗死患者可有意识障碍甚至吞咽障碍,
口腔分泌物残留过多会增加肺部感染的几率;4饮食护理:脑梗死
急性期患者应暂时禁食,并通过鼻饲法给予营养支持。
康复指导:1感觉障碍康复:可嘱患者自制木钉盘,并用各种材
料如砂纸、铁皮、橡胶、纺织品等缠绕,刺激患者患处皮肤,从而
促使感觉功能恢复。2运动障碍康复:按摩瘫痪肢体,2次/日,每
次5~10分钟。对于痉挛性患肢应注意手法轻柔,使痉挛肌肉得到
充分放松;而对于迟缓性患者则应适量加重力度以刺激肢体肌肉的
兴奋性。患者被动活动时应按照关节的生理特点进行活动,一般先
大关节再小关节,幅度也是从小到大,痉挛性肢体活动缓慢,迟缓
性肢体适当加快。肌力ⅱ级以下患者鼓励患者自己活动,可知道其
对患肢发出冲动,反复训练以早日恢复神经传导功能。为提高患者
自我照顾能力,可鼓励患者锻炼健肢以代替患肢完成日常活动。3
转移训练:训练患者床上起坐,床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以加强患
者日后自理能力;4失语训练:对于失语患者应加强语言训练,指
导患者从单字-单词-短句-短语逐级训练。
结果
本组77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与认真细致的护理后,均有不同程
度的好转后顺利出院,整个治疗过程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
亡病例。其中基本治愈30例(39.0%),显效27例(35.1%),有效20
例(25.9%)。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发病高峰年龄>60岁,起病较急,
且患者多为老年人,易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其他慢性
疾病。对于这样的患者,护理难度较大,且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并发
症。认真贯彻各项护理工作、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采取积极措
施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
心,从而为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霜,张继荣,龙燕,等.三级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
功能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1):62-64.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
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王文.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基层医生读本,2007.
4黄永禧.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