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光眼临床工作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71.11 KB
- 文档页数:4
眼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为眼科医生提供一份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以帮助医生在眼科临床诊疗中进行规范操作,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 术前准备
在进行眼科手术或治疗前,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但不限于:
- 确认患者身份和病情
- 检查患者的眼部状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 准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材料
- 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手术或治疗过程
3. 技术操作指南
3.1. 术中消毒
- 在手术或治疗区域进行消毒时,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3.2. 手术操作
- 在进行手术时,医生应按照正常解剖学结构和手术步骤进行操作
- 使用合适的手术器械,并确保其清洁和无创损
- 控制出血,保证视野清晰
3.3. 术后处理
- 手术或治疗完成后,医生应对创面进行适当处理,包括缝合或应用药物
- 提供患者适当的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并解答其疑问
4. 术后随访
医生应安排适当的术后随访,以及时监测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5.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眼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希望能够帮助眼科医生进行规范操作,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实践中,医生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青光眼治疗指南疾病简介:青光眼(Glaucoma)是指眼内压力或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
眼内压力升高可因其病因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
持续的高眼压可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造成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
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全部丧失甚至失明。
故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病种之一。
发病原因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情绪波动、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等因素,可以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一方面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睫状肌水肿、前移,堵塞前房角,使房水流出通道受阻;另一方面可使房水分泌过多,后房压力过高,周边虹膜受压向前移而使前房变浅,前房角变窄。
这些因素均可引起眼压的急剧升高,最终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
发病机制青光眼本身就是脏腑功能失调后引起全身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一种眼部表现。
因此它不仅可由多种病变继发形成,且可加剧其它病变的演变、发展。
其中局部以外伤、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晶体改变(白内障(Cataract)、老花眼、晶体脱位、人工晶体)、玻璃体改变(玻璃体混浊、液化)、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夜肓症(Night)、中浆、视网膜炎(Retinitis)、视网膜动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出血)、眼部炎症。
全身以心脑血管(高血压、动脉硬化)、消化系统(胃溃疡(Gastric ulcer)、胃炎(Gastritis))、内分泌系统(糖尿病(Diabetes)、甲状腺疾病)、先天发育不良。
临床上因用药不当,引发青光眼并非鲜见,常见药物有:散瞳验光药物(如阿托品(Atropine)等),麻醉药物(利多卡因(Lidocaine)、普鲁卡因(Procaine)等),拟肾上腺素等药(肾上腺素(Adrenaline)、麻黄素(Ephedrine)等),扩血管药物,镇静安眠类(如安定),抗菌消炎类(磺胺)女性激素及避孕药。
疾病分类一、先天性青光眼(Congenital glaucoma):根据发病年龄又可为婴幼儿性青光眼及青少年性青光眼。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8年5月第18卷第3期159•眼科临床指南(P P P)解读•眼科临床指南(PPP)之青光眼分册的发展历程及其解读价值陈君毅孙兴怀【摘要】眼科临床指南(PPP)是由美国眼科学会(AAO)推出的针对不同眼科疾病的一系列临床工作指南。
2015年最新发布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疑似患者”和“原发房角关闭”本指南为临床最为常见的原发性青光眼诊疗工作提供了权威而详尽的指导。
如何接受并灵活应用这些指南,对于提高我国青光眼整体诊疗水平至关重要。
目前我们正积极着手编写指南的中文解读,希望更好地帮助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把握指南、辅助诊疗。
本文简要介绍了 PPP青光眼分册的发展历程及解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眼科临床指南;青光眼;解读;诊疗常规Development history of glaucoma P 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PPP) guidelines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interpretation CHENJun-yi, SUN Xing-huai.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Eye Ear Nose and Throat Hospital of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1 ,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UN Xing-huai , Email :xhsun@ shmu. edu. cn【Abstract】The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PPP) is a series of clinical work guidelines for different eye diseasesintroduced by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 AAO ). The three guidelines ,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Suspect and Primary Angle Closure are newly released in 2015,which provideauthoritative and detailed guida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glaucoma. How to accept and applythese guidelines flexibl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dia China. At p resent , related experts are actively preparing a Chines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PP guidelines , hoping to betterassist the ophthalmologists in understanding the guidelines and assisting in clinical w ork. This article briefl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〇f glaucoma PPP guidelines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interpretation.【Key words】Preferred Practicc Patterns; Glaucoma;Interpretation; Clinical guidelines眼科临床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PPP)是 由美国眼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AAO)推出的针对不同眼科疾病的一系列临床工作指南,其目的在于明确优质眼科诊疗的特征及其组成部 分。
眼科临床指南(PPP)之青光眼分册的发展历程及其解读价值陈君毅;孙兴怀【摘要】眼科临床指南(PPP)是由美国眼科学会(AAO)推出的针对不同眼科疾病的一系列临床工作指南.2015年最新发布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疑似患者”和“原发房角关闭”3本指南为临床最为常见的原发性青光眼诊疗工作提供了权威而详尽的指导.如何接受并灵活应用这些指南,对于提高我国青光眼整体诊疗水平至关重要.目前我们正积极着手编写指南的中文解读,希望更好地帮助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把握指南、辅助诊疗.本文简要介绍了PPP青光眼分册的发展历程及解读的重要意义.%The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PPP) is a series of clinical work guidelines for different eye diseases introduced by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AAO).The three guidelines,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rimary Open-Augle Glaucoma Suspect and Primary Angle Closure are newly released in 2015,which provide authoritative and detailed guida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glaucoma.How to accept and apply these guidelines flexibl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laucoma in China.At present,related experts are actively preparing a Chines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PP guidelines,hoping to better assist the ophthahnologists in understanding the guidelines and assisting in clinical work.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glaucoma PPP guidelines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interpretation.【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年(卷),期】2018(018)003【总页数】3页(P159-160,163)【关键词】眼科临床指南;青光眼;解读;诊疗常规【作者】陈君毅;孙兴怀【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眼科临床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PPP)是由美国眼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AAO)推出的针对不同眼科疾病的一系列临床工作指南,其目的在于明确优质眼科诊疗的特征及其组成部分。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眼科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介绍
眼科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旨在提供眼科外科手术的标准化流程和操作指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
本文档将介绍眼科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
眼科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包括以下方面:
1. 术前准备:患者的全面评估和相关检查,包括眼部检查、眼压测量等,以确保手术的适宜性。
2. 麻醉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眼科外科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管理方式,并对麻醉药物的使用给出规范的指导。
3. 手术操作:针对常见的眼科外科手术,例如白内障摘除、眼表手术等,详细描述手术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并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术后管理:包括患者的术后观察和护理,药物使用和禁忌事项等,以促进术后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操作规范
眼科外科操作规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环境卫生:手术室的准备和清洁,器械和设备的消毒等,以
确保手术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2. 无菌操作:涉及手术前的手部消毒,手术器械的无菌处理和
保持手术区域的无菌状态,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3. 手术记录:详细记录手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操作细节,包
括使用的药物和器械等信息,以便于术后评估和对临床效果的分析。
结论
眼科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提供了标准化的流程和指导,旨在提高眼科外科手术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性。
医务人员在进行眼
科外科手术时应遵循本指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
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修订)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中医诊疗可参考本指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指以眼压升高、眼胀、视野逐渐缩小、视力下降,伴有典型视盘凹陷和视神经萎缩为特征的疾病。
本病根据不同发病阶段和程度,可归属于中医“青风内障”等范畴。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双眼患病,发病隐匿,进展较为缓慢。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有视物模糊、虹视、眼眶疼痛、眉弓疼痛、眼红眼胀等病史。
3.1.2临床症状早期多无任何不适症状。
病变进展时,可有轻度眼胀、视物疲劳、头痛等,休息及睡眠后缓解。
晚期双眼视野严重受损,视力下降,或有眼胀头痛等,最终视力完全丧失。
3.1.3局部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晚期角膜上皮可轻微水肿,瞳孔稍开大,对光反应迟钝。
眼底:视盘颜色苍白,凹陷大而深,视网膜血管移向鼻侧。
3.1.4其他检查眼压:眼压波动幅度大,多数眼压在22~40mmHg之间,眼压日曲线检查日差大于8mmHg者或双眼眼压差大于5mmHg时为病理性。
建议压平眼压计测眼压。
前房角镜:高眼压下前房角开放。
视野:早期表现有孤立的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状暗点(不超过水平子午线)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弓形暗点。
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环形暗点、鼻侧视野缺损及向心性视野缺损,晚期为典型的管状视野或只有颞侧岛状视野。
视觉电生理检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典型改变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和振幅降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查,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局限性变薄。
中央角膜厚度:中央角膜厚度测量以排除角膜厚度对眼压测量的影响。
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前房角形态及宽窄,多表现为房角开放。
3.2鉴别诊断3.2.1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多见于青年或中年患者,角膜上皮有轻度水肿,后壁有大小不等的羊脂样沉着物,眼压中度升高,但易复发。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青光眼手术临床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手术虹膜周边切除术【适应证】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前期,或前驱期及间歇期,仅用毛果芸香碱滴眼,可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者,或前房角功能性小梁开放>1/2周时。
2.瞳孔阻滞因素存在的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3.瞳孔阻滞引起的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如瞳孔缘广泛后粘连,虹膜膨隆;无晶状体眼虹膜与玻璃体粘连,瞳孔区玻璃体庙;玻璃体腔注人气体、硅油引起的瞳孔阻滞等。
4.由于激光虹膜切除术的效果可与手术虹膜切除术相媲美,而且更为方便,因此大多数需做虹膜切除术者已选择激光虹膜切除术,但在下列情况下仍需做手术虹膜切除术。
(1)因全身情况等原因,患者不能安坐在激光器前或不合作无法行激光虹膜切除术时。
(2)因角膜浑浊不能看清虹膜时。
(3)激光虹膜切除术未能将虹膜穿通时。
(4)因慢性炎症等原因,激光虹膜切除孔反复关闭时。
(5)因条件所限,无激光器时。
【禁忌证】1.非瞳孔阻滞因素引起的青光眼。
2.晚期原发性或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3.前房角广泛性粘连关闭者。
4.眼前节有急性或严重炎症者。
【术前准备】1.滴用1%或2%毛果芸香碱滴眼液。
2.滴用抗菌药物眼药水。
3.检查前房角,证实前房角未关闭,或关闭范围不超过1/2周。
4.测量眼压。
停用全身降眼压药物72h后眼压应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麻醉】1.眼球表面麻醉。
2.球结膜下麻醉。
【操作方法及程序】1.置开睑器分开上、下睑。
2.做结膜瓣。
颗上或鼻上方角膜缘后3-4mm做长约5mm 的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沿巩膜面将其向角膜侧分离,直至角膜缘,暴露角膜缘灰蓝色半月区。
3.做角巩膜缘切口。
用尖刀片在角膜缘灰蓝色半月区的前1邝垂直全层切人前房。
切口应与角膜缘平行。
切口长2-3mm,内外口的长度必须一致。
4.切除虹膜。
用显微手术镊或虹膜复位器突然、短暂地轻压切口后唇,周边部虹膜会自动脱出于切口之外。
用虹膜镊将脱出的虹膜轻轻夹起,将微型虹膜剪或Vannas剪平行于角膜缘、紧贴角膜缘切口平面将脱出的周边部虹膜剪去。
青光眼的诊疗规范简介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本文档旨在提供青光眼的诊疗规范,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减少错误和风险。
诊断青光眼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详细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家族史和其他相关因素。
2. 视觉检查:包括测量眼压、视野检查和眼底检查。
3. 青光眼筛查:使用专业工具进行初步筛查,如眼压计或视野测试仪。
4. 附加检查:如眼角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
治疗青光眼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眼压、阻止视神经损伤的进展,同时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以下方面:1. 药物治疗:使用眼压降低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2. 激光治疗:包括激光周围虹膜成形术(LPI)和选择性激光三脉络犁切术(SLT)等。
3. 手术治疗:如植入式引流装置术、过滤性手术等。
随访与监测青光眼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稳定的病情。
以下为常见的随访和监测措施:1. 定期眼压检查:通过测量眼压来评估治疗效果。
2. 视野检查:检测眼底及视野损害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3. 药物疗效监测:调整药物剂量或换药时评估疗效。
4. 定期复查:包括眼底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
总结青光眼的诊疗规范包括准确的诊断、恰当的治疗和定期的随访与监测。
医疗专业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和保护患者视力至关重要。
以上是针对青光眼的诊疗规范的简要介绍,详情请参考相关的医学专业文献和指南。
青光眼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青光眼概述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为全球第二位致盲眼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视觉健康。
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且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通常可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
英文名称:glaucoma。
其它名称:原发性青光眼。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眼部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眼。
常见症状:眼胀、眼痛、眼睑痉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虹视、视力减退、夜盲、视野缺损。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视敏度测试、超声检查、视野检查、眼压测量、房角镜检查、角膜厚度测定、视觉电生理检查、裂隙灯检查。
重要提醒:青光眼患者应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避免加重眼部损害。
临床分类:1、原发性青光眼占青光眼的大部分,又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引流的房角是关闭的,因而无法发挥引流功能;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引流的房角是开放的,却没有正常的引流功能。
在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最多。
2、继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是指由眼部疾患、药物或全身疾病引起的,其病因往往比较明确。
继发性青光眼也可以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是关闭还是开放,而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两大类。
3、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前房角发育异常或残留胚胎组织,使小梁网- Schlemm管系统不能发挥有效的房水引流功能而使眼压升高的眼部疾病。
二、青光眼的发病特点三、青光眼的病因病因总述:青光眼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生与眼内压升高、遗传、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年龄、患有慢性疾病、母亲妊娠期感染等均可以导致本病发生风险增加。
基本病因:1、眼内压升高房水是维持眼内压的重要物质,由睫状体产生后到达后房,然后通过瞳孔到达前房,在前房角处经过小梁网回到血管内,此过程为房水循环,而循环过程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异常,均可导致眼压升高。
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 年)2014-06-13 13:23来源:中华眼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字体大小-|+为了进一步规范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眼科学会相继制定了各白地区的青光眼临床工作指南。
多年来我国一直沿用1987 年制定的《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初步建议》,该建议为提高我国青光眼防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 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以美国青光眼建议工作模式(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PPP)(2005)为基础,结合我国青光眼临床工作特点,制定了《中国青光眼工作指南(2005)》。
然而经过两年的临床实践,广大眼科专家认为该指南较为繁琐,临床应用针对性不足,因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于2008 年重新讨论并制定了《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08)》,为我国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简洁的工作指导。
近年来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发展迅速,新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因此规范我国青光眼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于2013 年在广西省桂林市和广东市清远市召开学组全体委员工作会议,通过开放、自由、民主的讨论,以眼科循证医学为基础,对我国原发性青光眼的基本检查和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达成共识性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在对青光眼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参考使用。
1. 青光眼的基本检查和诊断方法眼压检查:在现有的各种眼压计及其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建议使用Goldmann 压平眼压计或被公认的类似眼压计进行眼压测量。
测量时应记录测量前使用降低眼压药物的情况。
眼压异常时应除外影响眼压的其他因素。
眼底检查:在使用直接眼底镜检查的基础上,建议采用裂隙灯前置镜检查法和眼底图像记录技术进行眼底检查,以观察并记录眼底变化。
应重点观察并记录视盘的盘沿、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杯盘比的改变,视盘检查可采取国际公认的ISNT 法则或我国首先提出的鼻侧最宽原则。
中国青光眼指南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是因为眼球内部的压力过高而导致的视神经损伤。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约800万青光眼患者,其中不乏少年及青年群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光眼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在中国,青光眼的患病人数更是高居世界前列。
如何正确诊断青光眼,及早治疗和预防,已成为现代眼科研究的重要议题。
在此,我们将为大家讲解中国青光眼指南的相关内容。
一、青光眼的症状及诊断青光眼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视力模糊、眼痛、感觉眼球有异物感、跑光、视野缩小、夜间中心视力下降等。
但在早期,由于症状不明显,许多人会选择忽略这些早期症状而放弃治疗,这种情况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及早诊断青光眼,对于青光眼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青光眼的诊断通常采用眼压测量、视力测试、眼底检查、视野检查等多种方法。
其中眼压测量是青光眼诊断的基础,但并不能确定是否患有青光眼,因为眼压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青光眼。
视力测试、眼底检查和视野检查则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青光眼的症状。
二、中国青光眼预防指南青光眼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中国青光眼预防指南的建议:1.定期检查眼压和视力建议每位成年人从30岁开始定期接受眼科医生的眼压检查,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进行视力测试等。
建议高度近视、家族中已有青光眼病史者更应该重视定期检查。
2.戒烟、控制饮酒量吸烟和过度饮酒的人更容易患上青光眼。
建议逐渐戒烟和控制酒精的摄入。
3.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患上青光眼的风险更高。
建议控制血压和血糖。
4.加强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眼压和预防青光眼。
建议每周进行3-4次有氧运动,如快走、跳绳、游泳等。
三、青光眼的治疗青光眼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眼药水、口服药物等方式来降低眼内压力,并防止伤害视网膜或眼神经。
在选用药物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并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