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597.50 KB
- 文档页数:10
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社会变革的机制和规
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指导实
践的方法论。
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机制和
规律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的。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机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指出社会发展
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基础。
在
这种机制下,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而不是凭空的主观臆断。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规律表现为一定的发展阶段
和矛盾的激化。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矛盾的激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等。
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
从一个制度向另一个制度的转变,形成了社会变革的规律。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机制和规律是历史的演进和
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是
历史的必然性。
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是由一代人向另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的机制和规律。
它认
为社会变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的必然性。
社
会变革的机制和规律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源于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机制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改造旧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要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旧的社会制度和观念进行革命性的转变,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涵社会主义改造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的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是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还包括对文化等方面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1.全面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全面转变,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
2.历史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
3.阶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4.实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造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有化、个体农业社会化、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
这些改革和措施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步骤,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彻底扫除旧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关系,确保广大劳动人民共同享有生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挑战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也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观念和制度的改造、对生产关系的转型、对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综合斗争,完善理论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改革进程。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开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深刻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下面就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后,通过改革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国家的主导下调整了产权,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实行了计划经济管理,这使得社会总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国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巨大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获得了工业增长与农业现代化正确挂钩的成功。
此外,通过实行统一计划,加强国家经济内部一体化,以及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使得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并创下了世界纪录,确立了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国家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周边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颜色革命和外国势力打压,社会主义中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性,提高了国家的地位,而在改革中,我们既能够按照自己的叙事倒置来展开全局,也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最终,我们成功地打开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且逐渐建立了独特地符合我们国情的社会主义体系,这也是我们在改革中走在前面的重要体现。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所谓“左倾”思想和“大跃进”(即农村运动),这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危害了人民生活,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其次,由于一些政策的不适应性或缺失,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巨大差异,劳动力更替交错,企业转型等,中国在市场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縫隙。
综上,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取得成功的基石之一,它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我们建立独特社会主义体系的历史功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展示出我们独有的倾向性,让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卓有成效。
1.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2.把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并能做出正确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及其经验是什么,如何评价?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进行和平改造。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两者并举,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到底改造什么?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毛泽东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
经过“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重要意义: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生产力发展,逐步了改善人民生活,推动了社会进步。
1956年1月,北京庆祝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农民向毛泽东敬献喜报1955年毛泽东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与荣毅仁交谈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采取方式: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1.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党的指导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形式上: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班级:15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班学号:3115003104姓名:汤嘉诚摘要: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而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也出现过失误,但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意义失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正文: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得到巩固。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随着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被消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到1956年,已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一、本文概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其中,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变革,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些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更是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历史的必然。
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存在着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经济制度。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残余势力;另一方面则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和破坏,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并保障人民的利益。
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这使得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体现。
它不仅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今天看来,这一伟大工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施中,党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政策和措施。
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对于农业,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并引导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对于手工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和个体经营相结合的方针,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评述政史学院政教12班黄妹香201202401102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衡量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评价述评20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评,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一、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由于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建立了人民政权,这场社会主义革命是采取人民政权自上而下的领导、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这种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们把它称作社会主义改造。
科学评价社会主义们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第一,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下取得的。
如果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那就是否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7、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只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才会尊重历史,得出符合历史〖BF〗实际的结论。
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
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
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只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才会尊重历史,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 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
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 2 )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 引言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过渡时期中,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改造的规律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回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探讨其对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指导。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指导社会主义改造活动的准则和规范。
2.1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意味着要将生产资料从私人财产转变为整体社会所有,确保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到建立和巩固。
2.2 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和基本阶级,应当始终保持领导地位。
通过组织工人阶级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巩固工人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3 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改造需要建立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经济制度。
这包括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控和规划。
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1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通过实行农村土地的半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中国进行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实行了国家对工商业的所有制和控制,实现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最后,中国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农业合作化,中国农民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浅谈如何评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历史,特别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怎样评价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至1976年这20年历史的主题或主线是什么,学术界观点并不一致,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七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是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几年。
虽然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启动的,但在此之前,农村已经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作为后来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在某些方面确实已启动了社会主义改造。
那么,某些方面的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是否表明整个中国社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是说,这时的社会性质是否已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阶段?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
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XXX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样的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XXX经过20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新民主主义之路,即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
XXX在1940年初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作过具体的论述,提出中国革命胜利之后,要建立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在这个共和国里,国体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将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发展为人民民主专政,并对人民的范畴作了具体的解释。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XXX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主张:一是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二是“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XXX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
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
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