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 格式:docx
- 大小:13.75 KB
- 文档页数: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
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
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开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深刻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下面就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后,通过改革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国家的主导下调整了产权,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实行了计划经济管理,这使得社会总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国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巨大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获得了工业增长与农业现代化正确挂钩的成功。
此外,通过实行统一计划,加强国家经济内部一体化,以及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使得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并创下了世界纪录,确立了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国家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周边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颜色革命和外国势力打压,社会主义中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性,提高了国家的地位,而在改革中,我们既能够按照自己的叙事倒置来展开全局,也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最终,我们成功地打开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且逐渐建立了独特地符合我们国情的社会主义体系,这也是我们在改革中走在前面的重要体现。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所谓“左倾”思想和“大跃进”(即农村运动),这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危害了人民生活,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其次,由于一些政策的不适应性或缺失,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巨大差异,劳动力更替交错,企业转型等,中国在市场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縫隙。
综上,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取得成功的基石之一,它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我们建立独特社会主义体系的历史功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展示出我们独有的倾向性,让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卓有成效。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
衡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正确和必要,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
我们看到,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即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比如,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变成公私合营工业之后,每个工人的平均年产值,1952年为9397元,1953年为10800元,1954年为13401元。
1955年,公私合营工业比私营工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高一倍。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合营工业的产值比1955年增加了32%,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营业额比1955年增加了15%。
又比如,农业生产在这期间基本上也是逐年上升的。
1956年,农业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还是增长了4.9%,其中粮食比1955年增产4.4%,稻谷、小麦、薯类、烤烟、茶叶等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计划指标。
畜牧业的情况稍差一些,但也没有发生农民大批宰杀牲畜致使畜牧业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这些事实生动地表明,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们尤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但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
在这期间,我们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社会主义改造评述政史学院政教12班黄妹香201202401102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衡量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评价述评20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评,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一、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由于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建立了人民政权,这场社会主义革命是采取人民政权自上而下的领导、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这种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们把它称作社会主义改造。
科学评价社会主义们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第一,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下取得的。
如果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那就是否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个举措在中国的工商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可以使这些企业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共产党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做出贡献。
其次,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可以帮助企业摆脱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引导企业朝着更加先进、科学的方向发展。
共产党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他们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促进整个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此外,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可以加强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工商业界的共产党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共产党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向企业员工传递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增强员工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
共产党员还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互动,了解员工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关系的密切。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推动企业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社会主义改造评价,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程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建议。
下面,就社会主义改造评价进行分步骤阐述。
一、总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它的目的是要彻底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经济改造中国的经济改造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国有企业的建立和调整等方面。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要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当前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的崛起进程,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这直接体现了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贡献。
三、政治改造政治改造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让人民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的巩固。
在今天的社会,政治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
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制度,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媒介,民众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直接参与政治讨论,这种方式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民主体系。
四、文化改造文化改造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使人民在灵魂上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将自由、平等、公正、博爱等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心灵中。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改造也在不断的进行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文文化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的必然发展,它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地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以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建国以后,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实现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谈谈家庭承包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
1.所有制的不同是两者最根本的首要区别。
全国解放后,我们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1952 年以后我们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将生产资料的农民小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的集体公有制。
家庭承包制是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经营管理形式,即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独立的经营劳动。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肯定社会主义改造者依据《历史决议》的相关结论,强调其历史必然性;基本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者则突出其脱离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纠正。
坚持生产力评价标准,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认识和价值选择,是我们客观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评价述评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评,以期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的主要观点1.基本肯定社会主义改造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但总体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应当肯定。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一结论代表了官方观点,被长期坚持和引用。
80年代前中期,学者们大多遵循《历史决议》对社会主义改造所作的历史结论,着眼于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有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原理,认为既然中国经济落后,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甚至主张民主革命胜利后应该让资本主义经历一个充分发展的时期。
沙健孙认为,首先,文明的进步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应加以绝对化,如果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许可,即使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也完全可以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次,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生产力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再次,从以后的实践经验来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不是阻碍了,而且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一、摘要我国从1953至1956年基本完成了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
对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有充分肯定的,全盘否定,既肯定又批判的。
对此,我认为应历史地认识事物,历史地考察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重大社会变革,既要从政治上肯定其历史作用,又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指出其偏差和不足。
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这个源头和起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二、关键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三、正文(一)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1。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占主导地位,带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联合政权,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家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想促使人民民主专政的联合政权向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过渡,就必须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只有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适应新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才能解决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当时已经成为年青新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保证新生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利于技术上的革命,增加社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基础,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实现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转变。
2.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这种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并存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格格不入。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
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
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怎样建设,怎样改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和我们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名人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说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改起到很大作用,但也犯了一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