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 格式:ppt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14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日本自古以来对朝鲜和中国就忘恩负义,虎视眈眈,狼子野心,发动过多次侵略战争,残酷虐杀占领地人民,所有中朝韩人民应该认清日本的本来面目,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抵制日货。
中日要想和平相处,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大自我,像美苏一样狠揍日本,它才会摇着尾巴跟着你走;另一种就是像美国一样派强大的武装进驻日本,改造日本的劣性。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
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
其中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虽然,抗日战争中,全国军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抵御外辱,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这场战争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和日本本身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尤其日本侵华浩劫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朝代:唐朝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
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
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
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1840到1949年列强从海上入侵次数1840-1949列强从海上入侵次数是6次。
1840-1949对中国进行了9次侵略战争,分别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
但是从海上入侵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
一、第一次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
三、中法战争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1]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四、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战役有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鸭绿江江防之战等。
五、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
六、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什么叫抗日战争名称释疑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
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
“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
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
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
“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
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战之说。
但期间6年,中日双方出于各自原因,始终控日本骑兵侵入沈阳城内制战争规模没有扩大到国战。
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因为依据当时中国落后的重工业水平和国际地位,提前公开宣战,只能面对国际武器禁运,无法弥补战争损失。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中国近代史的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
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
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
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
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
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
从甲午战争看中⽇钓鱼岛争端和中⽇关系2019-08-17摘要:1894年⽇本挑起的甲午战争给中国⼈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狂热地⿎吹侵略中国,然⽽,战争的结果却让中国和当时的列强都瞠⽬结⾆,堂堂天朝上国居然如此不堪⼀击,败在了⽇本⼈⼿下,也因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现在11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燃尽,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很多。
关键词:甲午战争;钓鱼岛;中⽇关系中图分类号:K25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40-021894年⽇本挑起的甲午战争给中国⼈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现在11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燃尽,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很多。
甲午战争是⽇本发动的,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狂热地⿎吹侵略中国,⽽吉⽥松因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个,他主张:“⼀旦军舰⼤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是⽇本⾮常有声望的⼀个思想家,⽊户孝允,伊藤博⽂等都是他的门徒,他的想法,很⼤程度上左右了明治维新后⼀些领导⼈的想法。
明治维新初期,⽇本奠定了⼤陆政策,⼤⾂⽥中义⼀在奏折中说:“明治⼤帝遗策是第⼀期征服台湾,第⼆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常具体了。
⽇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向是朝鲜、辽东半岛、⼭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群岛。
7年后,⽇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乎达到了全部⽬的。
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线。
朝鲜政府请求当时的清政府派兵⽀援朝鲜实为理所当然,因为当时的朝鲜和清政府存在朝贡关系,⽽⽇本却“以邻邦之谊派兵予以平定”[1]12,⽽这只是⼀个道貌岸然的借⼝,因为⽇本其实是要维持中⽇两国在朝鲜的权利(军事)均衡[1]13。
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周涛摘要:本文对仅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概况、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等双方的比较,分析两次战争共同特点与异同点。
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百姓发动、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由此引发一连串深入历史的辨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比较辨析在近百年里,中国和日本之间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只进行一年,便于1895年以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宣告结束;而抗日战争却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最后才于1945年以中国人民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失败而告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对两次中日战争进行比较,将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甲午中日战争: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的日本需要进行对外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且本国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政府决定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并不能真正挽救清政府。
战争由腐败的清政府指导,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各级官员只知贪污享乐,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清军陆军先定守局,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
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
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只想着投降。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
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
二、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站在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拥护,同时日本因为和德国结盟,遭到全世界的围追和打击。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一.摘要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迄今为之最后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
两场侵略战争发动者都是日本,侵略对象都是中国,但结果却完全不同,前者以中国完全溃败并无条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却以胜利者的身份把日本的野心彻底粉碎,让我们从当时两种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产生这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的原因,给我们以借鉴和警示的作用。
二.关键词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异同现实生活三.正文第一部分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介绍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第二部分异同分析1.领导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妥协求和,终致失败;抗日战争的胜利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尤其是中共坚持抗战的结果。
2.民众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不仅没有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反而压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抗日斗争;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毫无准备,战中一味避战坐失主动权,消极被动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分别开展阵地战、游击战,战术因规模、地理位置、双方实力对比等具体因素而灵活多变。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欧美列强因在华的利益矛盾重重而纵容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时随着二战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得以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英等盟国及世界进步人士的有力援助。
5.结果、影响: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引起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战中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并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关键性的一步。
中国近代史平时作业姓名:李伟鹏班级:14日A 学号:1419211012近代史作业1:从“支那”到“中国”——个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在中日关系史上,曾经发生过两场战争。
一场是百年前所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场是在50年前的抗日战争,而这两场战争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前者中国战败了,然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了。
对于第一场战争,当时的日本人可谓是举国沸腾,报纸上满篇都是胜利的战况和“割尾巴”(指杀死头上扎着辫子的中国人)的英雄事迹,各种革新派,传统派的艺术家也来全体出动,赶排出大量战争颂歌式的节目,画家们也精心刻画与与欧美日一般高大的日本将军和侏儒般的清国残兵败将。
当第一批中国战俘被押到东京的时候日本人的情绪更达到高涨,看到无精打采的战俘们,不少少女抱怨政府:“为什么让日不能男人去作战,对付支那女人就足矣。
”就这样风光让日本人占尽了,打赢了仗,拿了赔款,还夺得了台湾,还给中国人取了一个“支那”的称呼,“支那”这一名称在甲午战争中就扎下了根,而从其扎下根的那一瞬间,这个名称就一直是带着蔑视的意义,“支那”这个蔑视的称呼也在当时留日的中国留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抗日战争中日本战败,在中国国民政府的再三要求下,日本外务次官和文部次官终于在1946年飞别向新闻出版部门和教育部门发出公文,要求避免使用“支那”字样,从此报纸和教科书不再出现“支那”的称呼。
但日本人在口语中任大量使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次年中国军队介入朝鲜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之后开口叫“中国”的也才越来越多。
当时反对使用“中国”的日本人提出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中国”是中国人为了抬高自己、贬低他国而使用的傲慢的称呼。
二:“支那”源于CHINA,为世界通用名称。
三:日本地名中有叫“中国”的地方,容易混同。
一个国家用什么样的称呼应当尊重该国家的选择,日本所述的三个理由无非就是避实就虚,掩盖“支那”称呼的实质罢了。
抗日战争起始时间考辨内容提要关于“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学界目前的看法并不一致。
本文认为,抗日战争还是应该从“9?18事件”的爆发算起。
因为从“9?18事件”到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日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战事都是具有相对连续性的一个事件,即中国人民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卢沟桥事件”不过是整个抗日战争的一个环节和步骤。
如果将“卢沟桥事件”视为抗日战争的起点,那么,不仅缩小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而且还会给日本右翼势力留下诡辩的口实;不仅小视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历史功绩,而且还会割断作为一个整体的抗日战争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给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如果将抗日战争从“甲午战争”算起,也有一点牵强附会,因为在“甲午战争”和“9?18事件”之间,日本在中国领土上所进行的各个战事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作者刘为钦,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家英,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武汉 430074)一关于“抗日战争”,《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为:“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间,中国单独对日作战计有四年半时间。
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对美、英开战,中日之间的战争,始演变为太平洋战争。
中国乃与美、英并肩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投降为止。
”①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也是类似的说法:“战争持续了八年。
”“战事是在1937年7月7日午夜前不久的黑夜中开始的。
”②但近年来,笔者在从事抗战文学的研究中,总是感觉到以“卢沟桥事件”作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起点,多少有那么一点遗憾和不足。
不久前在网页上搜索得知,张一波在“918战争”网站就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设立了访问调查,接受调查的网民也有不同的声音。
③那么,“抗日战争”到底应该从什么时间算起呢?对于这样一个“抗日战争”的基本事实,笔者认为,完全有廓清和厘定的必要。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抗日战争为何胜利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仿佛很“意外”的败给了日本。
关于这一点,一直让后人匪夷所思。
但是综合考察一下当时中国的状况,也许我们会发现:依照当时中国的状况,如果不战败才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这里便就这个问题,浅薄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其实在甲午战争之前,对于中日战争双方,西方国家普遍是对日本抱着怀疑态度的。
外国报刊都不约而同的认为:日本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一家德国报纸,甚至说:“日本的举动,不亚于以卵击石。
”,“中华帝国有庞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坚固的海岸堡垒”1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攻破的。
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日本不仅打败了中国的陆军。
还摧毁了中国的海军,并强迫中国签定了苛刻的《马关条约》。
事情怎么会是这样的呢?还是让我们来比较比较中日战前两国的情况吧。
一、中日政治之比较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帝国,但却没有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王朝实际上有两个最高政治主宰,有两条旨令传承体系,并且随着皇帝年龄的增大,在权力分配问题上,两个最高政治主宰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因而引发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争。
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政治统治核心实质上已分裂了。
一个分裂的政治统治核心是很难引导一场战争走向胜利的。
因为政治核心的分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政策上的摇摆。
一个摇摆的政策是无法对一个战争有正体性、统筹性的安排的。
于是,战争只能处于一种应对状态而不能作出什么主动性的动作,失败便有了可能。
另外,朝廷大员之间也存在很大矛盾。
最突出的是翁李矛盾。
翁李矛盾是由于一系列的矛盾而造成的。
如私人恩怨、政见不和等2。
这一对“将相”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使王朝的政局无法沿一个稳健的方向发展。
两者互相猜忌,翁以为军队为李的私人,李以为翁以台谏为其私党。
翁对李的军队多般掣肘。
李则忧忌翁的台谏,不敢过于发展自己所统率的军队,结果造成了中国军队渐渐积弱不振。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王政复古”,“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作为日本帝国唯一的政治核心的地位已经确立了。
简析近现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和原因甲午中日战争: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的日本需要进行对外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且本国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政府决定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并不能真正挽救清政府。
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战争由腐败的清政府指导,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各级官员只知贪污享乐,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清军陆军先定守局,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
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
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只想着投降,继续悠闲享乐。
并且,在战争期间,世界列强都来瓜分中国,偏袒甚至支持日本。
当时的中国民众亦尚未觉醒,就算有一些有志之士,清政府也采取了镇压的措施。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
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而中国只有淮系一派军阀的力量与之抗衡。
在君主政体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西太后李鸿章割地赔款,理论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站在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拥护,同时日本因为和德国结盟,遭到全世界的围追和打击。
日本虽然在经济上强于中国,但并不能很快灭掉中国,日本在中国采取大屠杀等残酷的举措,意在摧毁中国人的反抗意识,以避免本国的经济被拖垮。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各爱国阶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
此时,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了君主制,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