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 格式:doc
  • 大小:229.88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最新考纲】

1.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我国的解放战争。

知识点一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1931-1937年)

1.背景

(1)日本方面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制定了大陆政策,侵略中国成为其既定国策。

②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局动荡,国内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中国方面:国民党加紧“围剿”红军。

(3)国际方面:英、法、美执行绥靖政策;苏联自保。

2.侵华史实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一·二八事变:1932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

(3)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中国共产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2)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开始做抗战的准备。

(3)人民大众

①爱国官兵开始组织自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②人民群众组织了抵制日货的运动。

③爱国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

二、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日本的侵华罪行

(1)军事侵略与占领:卢沟桥事变后,先后侵占了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中国领土,企图速战速决,灭

亡中国。

(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

(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实验并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

(4)对沦陷区进行血腥残暴的殖民统治。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2)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8~1938.10)

(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

(3)评价

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

②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

③鼓舞了民心士气。

④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

⑤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了国际的同情和支持。

5.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概况

①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15师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此后,120师和129师相继创建了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等根据地。新四军建立了皖中、淮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

②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③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评价: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6.侵华日军的罪行

7.抗战胜利及意义

(1)抗战胜利

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②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战结束;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抗战胜利日。

③1945年10月,中国从日本手里收回台湾。

(2)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是中国近百年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壮大人民革命武装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亡到复兴的转折点。

【拓展】

1.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14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3.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深刻意义

(1)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日本侵华始于九一八事变,因而,中国抗日战争也始于九一八,“十四年抗战”不仅对八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六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2)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同于国民政府最初的不抵抗政策,中共中央自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建立反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31年开始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大的战场。

(4)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九一八开始的中国抗战充分展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知识点二人民解放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反内战;国际爱好和平力量反战。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6年初、重庆。

(2)结果: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