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析等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中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5、晚清普通女子的装着宽松肥大,遮盖了女子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重大变化,女性服饰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式服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的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蓝黑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的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近代中国的服装与社会变革服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人们穿着的外在物品,更是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一种反映。
近代中国的服装发展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着装方式和风格,还反映了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变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社会变革,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在这一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国的服装也经历了较大的改变。
首先是着装风格的变化。
在清朝末年,中国人的着装风格以传统汉服为主,男女士的服饰都十分宽松而保守。
然而,随着近代新思潮的涌入,人们开始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西方的风格和裁剪方法逐渐受到接受和融合,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相结合的新式装束逐渐流行起来。
男性开始穿着西装和西式礼服,女性则兼收并蓄了中式和西式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服饰风格。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思维观念的变化,也体现了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与融合。
此外,与服装风格的改变相伴随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变。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统治体系发生了巨大变革,以满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渐渐瓦解,新的社会力量崛起。
这种社会变革反映在人们的着装中,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到近代社会的个体价值观,人们的衣着也开始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
男性的服装开始注重剪裁和款式的个性化,女性的服饰则强调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点。
这种变化展示了中国社会结构从封建等级制度转变为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
除了服装风格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服装的发展还反映了经济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中国的经济摆脱了封建经济体制,开始进入商业时代。
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工人阶级和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自己的着装上。
随着经济的繁荣,西方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促使近代中国服装工业的兴起。
工厂化生产使得服装的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和批量化,大量商品的出现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于服装的需要。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近代中国女性服饰的变化一、湘绣服湘绣服,传统湖南省的家饰服饰,并受到大部分华语文化圈的欢迎,因其既美丽又有纹理而被很多其他文化圈的女性推崇和把玩。
湘绣服的制作,多由绣师母子俩一同协作完成,缝制的布料多为当地的锦绣或丝绸,缝纫手法既美观又考究,而且显示出丰富的民族风情。
湘绣服的色彩有着一些特殊的历史意涵,体现着当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钟爱。
二、长衫加蓬裙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普遍会见西方式的礼服,这种服装由里衬加上外套长袍,外边加上裙子,被称为“长衫加蓬裙”。
它以民族服饰元素搭配,大衣长袍花痴藤,又为西方服饰修饰,上衣布料用印花,边缘使用米簇,大衣口袋加上格纹及褶边,堆叠状的蓬裙自然扩展。
三、锦服20世纪初,中国古典服饰发生巨大转变,从就湘绣服及长衫加蓬裙发展到锦服。
锦服﹝Chi-koi绣锦﹞通常是一件口袋装饰的无领宽松服装,多以竹编、丝绸及其它装饰品为装饰,穿着锦服的女性看起来也更时尚灵动。
20世纪50至60年代,锦服受到传统服装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新潮元素份量,模仿出蓬裙大衣领子,宽松装饰,以灵动细节设计,展现女性优雅和力量,受到更多人的推崇。
四、长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式服装出现了一些改良的类型,如长袍,它紧贴身着,宽松的下摆搭配金属丝绸,或湖流纹,纽扣等装饰品,同时,穿着长袍能使你的气质更加显著,把传统服饰也融入于当代时尚中,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总结从湘绣服,到长衫加蓬裙,再到锦服,以及长袍,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且,每一种服饰都有其文化传统的内涵,代表着细致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服饰,不但包含文化传统,又带来时尚潮流,使传统服饰更新,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和喜爱,使得中国传统服饰王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
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
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
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
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
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
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
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男子服饰
新款中山装。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
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
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
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
大衣。
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
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
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
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
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
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
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
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 ”字形、“U ”字形、装领等。
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服饰品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
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
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
纺织品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充分利用。
在颜色上
多选择中性的朴素颜色,以便能够穿上好几年。
从1966年开始了为期10年“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装被称为“四旧”,人民对服装包含的等级标志意义有了歪曲的理解,没有人愿意通过服装来表现个性,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典型服饰及形象
在“红卫兵运动”风靡全国的时候,穿草绿色军装,戴草绿色军帽,扎宽皮带,佩戴毛泽东像章,手拿红色语录本,背草绿色帆布挎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装束。
老三色(蓝、灰、黑和老三装(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裝又占领了服装阵地。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社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服装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服装行业进一步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
当时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装穿着。
共产党领导人带头穿新式双排扣西装,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从而掀起了一股“西服
热”。
思想解放的年轻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装,人们的服装观念十分活跃,追求新异、时髦的心理不断增强,服装的流行周期大大缩短。
男子服饰西装再次流行,并且普及到了中国农村。
便裝有夹克。
猎装、风衣、编织的棒针衫和运动装等,不仅款式多样,而且也使用了驼色、酱红、湖蓝、米色等传统的女子服饰用色。
冬装有了皮夹克、羽绒服、运动型棉夹克等。
下装经历了由喇叭裤到牛仔裤的演变过程,而后就是一种中档和裤脚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裤。
80年代中期开起流行锥形裤和西裤。
女子服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设计师充分运用裁片分割的手法来设计服装,使服装的造型结构更加合理。
当时的主要服裝式样有:春秋装、衬衫、西装套装、羽绒服、各式大衣、皮夹克、皮风衣,喇叭裤、健美裤、牛仔服等。
春秋装。
翻领,翻驳头,门襟钉3粒纽,两只有袋盖的暗袋。
这是女青年和中年妇女都较喜欢的款式。
女衬衫。
70年代后期女式衬衫有两种时髦款式。
一是仿效男子衬衫的长尖型硬领,另一种是在衬衫的领边和襟上都镶较宽的荷叶边。
进入80年代后,女式衬衫的变化更多更快,主要有夹克式、西装式、馕拼式等。
看的外形蓬松。
背缝有裥;有的造型削瘦,腰部束细。
领有翻折领、松紧领、无领等,款式各异。
西服套装。
基本款式是翻驳领。
两粒纽,只有袋盖的暗袋。
主要是城市中的一些妇女穿着。
羽绒服。
以涂层尼龙布为面料,内部填充羽绒或羽毛。
健美裤。
一种黑色弹力针织踏脚裤。
之后材料、颜色、放松度也有变化。
逐渐出现了配饰70年代后期,高跟鞋得到恢复,此时的鞋跟有高跟、半高跟、坡跟等,颜色有白色、红色、米色、绿色等。
同时西方的运动鞋也被引入中国,因为起初只有一个品牌“NIKE ”而被称为“耐克鞋”。
手套、围巾、帽子、提包等附属物的使用也不仅考虎实用机能,而要通过其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来取得整体的审美效果。
夏季开始流行用遮阳镜。
改革开放以后又可以烫发和化妆,起初大家烫成大波浪为时髦,而后就有了和国际时尚接轨的各种发式。
引领了时尚潮流的开端!!
参考文献《人类服饰文化》、《中国服装史》、华梅编。
还有《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电子图书是一本自考书结合网上资料一起总结而来!加入个人看法而来!可呢不完善,希望老师能理解!
11服设一班 1130180373 刘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