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14.25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的服饰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古典、庄重和装饰华丽。
然而,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动荡,中国的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服饰变迁的主导特点是对西方服饰的模仿和融合。
由于西方列强势力的威胁,西方服饰迅速流行起来,尤其是男性服饰。
西装、衬衫和领带等西式服饰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流行起来,并且被看作是现代化和进步的象征。
同时,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也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西式连衣裙和高跟鞋的引进使女性服饰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对传统元素的重新挖掘和复兴。
受到国民党政权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传统汉服的元素开始重新出现在服饰设计中。
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新翻新和改造,使传统汉服在这个时期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西方服饰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西服和旗袍等服饰在这个时期都广泛流行起来。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个时期,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背景下,服饰设计被严格规范化,并且主要以工作服和制服为主。
政府倡导的平民化、平等化的服饰设计理念,使得服饰变得非常简单和统一、同时,西方服饰的影响几乎被抑制,过去流行的西装等服饰几乎绝迹。
这个时期的服饰设计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和时尚的特点。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全球化和时尚多样化。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中。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崛起为制造业大国,带来了更多国际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的进入。
人们对个性化和潮流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服饰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同时,传统服饰元素的复兴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中国传统元素在时尚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近代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1.西方文化的影响:近现代初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中国的西化运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西方服饰的流行和西式设计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中国服饰风格。
西装、礼服、连衣裙等西方服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时尚选择。
2.社会地位的象征: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服饰成为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过去,朝服、官服等仅限于贵族和官员阶层,而在近现代,人们通过着装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高级商人和富人开始模仿西方的着装风格,以彰显他们的社会声望。
3.女性地位的提升:近现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开始争取平等权利和自主性。
这种社会变革也反映在服饰上,之前束脚裙、缠足,以及头发盖披都被认为是妇女的地位象征,而近现代妇女开始逐渐放弃这些束缚。
女性开始穿着裤子、宽松的长袍等更为舒适的服装,表达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平等需求。
4.民族主义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的浪潮。
这种民族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服饰的演变。
民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兴趣和关注逐渐增加。
襄领、袄、旗袍等传统服饰重新被设计和改良,成为了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5.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在近现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变迁也融入了中国服饰的演变中。
中式服装和西方元素的融合成为了新的时尚潮流。
传统的中国服饰元素如绣花、褶皱、荷叶边等被加入到现代设计中,重新演绎了中国服饰的风格。
总而言之,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是一个多元化的历史过程。
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地位的象征、妇女地位的提升、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都是这一历史变革的主要特点。
这些变迁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形象和文化传承的追求。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变化
泱泱华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霜洗礼,纵观中华文明的演变史我们不难看出在近现代时期,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准确的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全民族的改变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中,和异族之间的交往、融合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元朝一样有丞相、有尚书,清朝的室友一样有内阁;这些同样是和前朝一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制度。
他们的统治方式和西方国家那样的殖民统治是两种概念,所以我才会说全民族的改变,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
在众多发生改变的事项中,我决定把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拿出来说一说,因为这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也是最能反映社会状况的一项。
它承载着的是人们生活的变化还有历史的演变。
在清朝的统治时期,满清的服饰吸收了汉服的特点,并且通过衣着的不同体现了满清的等级制度,而且当时的衣服的装饰比较华丽,也体现了经济的相对繁荣。
到了清朝中后期,洋务派虽然提倡学习西方文化,但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并未有太大成效。
在辛亥革命时,国民剪去了辫子,穿上了西装。
在20世纪20年代,国父孙中山先生发明了中山装,旗袍也从上海走进了国人的视野。
后来袁世凯政府也颁布了《服制条例》也明确规定了国人的服装样式。
这时,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已经开始了融合。
这是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化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得产物,当然在其中也少不了政府的推动。
等到中国走进20世纪中叶,新中国在那时刚刚成立,服饰还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样式,之后,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打上了“革命”的标签。
西装和旗袍也因为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消失了将近20年。
而中山装因为在开国大典时是毛主席的着装而幸免于难。
与此同时,列宁装也从国外传入,成为了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时装”。
那些革命女干部则是比穿列宁装来显示自己的革命精神呢。
在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访华,令“布拉吉”这个色彩鲜艳的裙子在大中城市中流行。
但是在60年代的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灰、黑、蓝成为服装的潮流色,一年四季、不论男女穿的都是一样的衣服。
在文革时期,一身军装、一个军旅挎包、一个胸章、一本《毛主席语录》、一个红袖标成为了每一个青年的理想。
我认为,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主导中国服装变化的除了自然灾害意外,最大的因素就是政治因素。
无论是对西装和旗袍的否认,还是军装成为青年人的理想,这些都是由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所引发的产物,文革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等到第十一次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组织在文革中的错误之后,在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来中国开展了一次时装秀,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
而在1983年底,“布票”也就此消失了,而中国衣着也迎来了全新的视野:80—90年代的西装热,90年代的文化衫、蝙蝠衫……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
也是当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后、物质供应充足、国外文化融入所带来的。
从清初的长衫、马褂到如今多种多样的衣型款式,它融汇了中国这几百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性质、政治格局、思想变化、审美观念等等。
可以说衣着承载了泱泱华夏几百年的时代变迁,可以说它是中华近现代历史的见证。
衣着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它也是艺术、美学的追求和探索,更是历史变迁最细微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