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必修2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二归纳总结一、模块一:基因与遗传1.遗传基础a.生物的染色体结构与结构变异b.基因的定义与功能c.突变的类型与影响2.基因的转录与翻译a.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b.基因的转录过程c.克隆技术与基因工程3.遗传的规律a.孟德尔遗传规律b.隐性与显性遗传c.血型遗传与多基因遗传4.变异和人类遗传病a.各种遗传病的类型与表现b.环境因素对遗传病的影响二、模块二:生物技术的细胞基础1.细胞结构与功能a.细胞的基本组成与形态特征b.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c.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2.细胞膜的运输过程a.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原理与差异b.渗透压和渗透调节的机制c.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水分平衡3.细胞的能量转换a.细胞内的能量物质与能量转换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方程式c.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4.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裂a.体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c.生殖细胞的形成与遗传变异三、模块三:化学与生物1.生物的化学组成a.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本特征b.生物体内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c.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糖类的代谢a.糖类的分类与结构特征b.糖类的合成与降解途径c.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与治疗方法3.脂类的合成与代谢a.脂肪的结构和分类b.脂肪在生物体内的合成与代谢c.高血脂症的形成与预防4.氨基酸的代谢与蛋白质的合成a.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b.氨基酸的合成与降解途径c.蛋白质的合成与修饰过程四、模块四: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1.光合作用a.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与反应方程式b.光合色素和光合电子传递链c.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2.呼吸作用a.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与反应方程式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c.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呼吸作用3.发酵作用a.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的过程和产物b.发酵作用的意义与应用c.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细胞的能量转换与调节a.ATP在细胞中的作用b.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c.内分泌调节与能量平衡以上为生物必修二的复习提纲,可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必修)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 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 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必修2-复习资料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结构: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合理的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卓越的结构是设计和制造者的重要追求)从力学角度说,结构: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
应力是构件的单位面积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当应力达到某一极限时,结构就会被破坏。
应力=F/S(F=内力,S=受力面积)壳体结构:层状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的表面上结构的类型:实体结构-结构构件本身是实心的结构,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框架结构:由细长的构件组成。
特点-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影响结构稳定性的要素:1.重心位置的高低2.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3.结构的形状等(重心所在点的垂线落在结构底面的范围内)结构强度:结构具有的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影响因素: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三角行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连接方式:刚连接和铰连接)结构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稳定性和强度的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经典结构欣赏: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第二章.流程与设计时序: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有些时序可以颠倒,有些时序不可以颠倒)流程: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用流程图来表达流程,流程图的表现方式: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等方式生活和工作流程: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流程设计量等目标实现的目标生产活动:提高效率、提高质量、节省资源、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生产活动流程设计基本因素: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流程设计的步骤:1.确定目标,明确任务2.分析基本因素3.明确主要事项4.确定时序,划分环节5.画出流程图6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否的话回到2继续,是的话结束流程优化:对流程的改进过程涉及的指标: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第三章.系统与设计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组成系统构成系统的条件 2.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3.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的功能中所没有的系统类型: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实体系统、抽象系统整体性(最基本的特征):1.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2.要素影响整系统基本特征体3.整体具有的功能大于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相关性:组成系统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区别不同的系统的标志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是动态变化发展着环境适应性: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系统分析: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的过程步骤:1.明确问题,设定目标2.收集资料,制定方案3.分析计算,评价比较4.检验核实,作出决策系统分析原则:综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系统优化:在给定条件(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系统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系统设计步骤: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确定各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控制: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明确控制对象`控制目的和控制手段)控制分类: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机械控制、气动控制、液压控制、电子控制)控制系统:任何控制的实现,都要通过若干个环节,这些环节就构成了一个系统◎(重点)控制系统分类:开环和闭环干扰因素: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反馈:控制系统中,将输出量通过适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基本要求:1.必须是稳定的2.精确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的值之差应在控制的允许范围内3.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简答分析题1.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答:人类在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寸,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数学必修(二)知识梳理与解题方法分析第一章《空间几何体》一、本章总知识结构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2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和直观图1、本节知识结构1. 多面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S底·hch′h(S上底+S(c+表中S表示面积,c′、c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周长,h表示高,h′表示斜高,l表示侧棱长。
2. 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πr2h πh(r21+r1r2+r22)πR3表中l、h分别表示母线、高,r表示圆柱、圆锥与球冠的底半径,r1、r2分别表示圆台上、下底面半径,R表示半径。
(2)圆柱的三视图图1—2.14(3)圆锥的三视图图1—2.15(4)组合体的三视图三、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三、高考考点解析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多面体的体积(表面积)问题;2.点到平面的距离(多面体的一个顶点到多面体一个面的距离)(一)多面体的体积(表面积)问题2.【06上海·文】 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90,1ABC AB BC ∠===. (2)若1AC 与平面ABC 所成角为45,求三棱锥1A ABC -的体积。
【解】 (2)∵AA 1⊥平面ABC, ∠ACA 1是A 1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ACA 1=45°.∵∠ABC=90°,AB=BC=1,AC=2 ∴AA 1=2。
∴三棱锥A 1-ABC 的体积V=31S △ABC ×AA 1=6。
(二)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等体积代换法”。
2.【06湖北·文】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棱长和底面边长为1,M 是底面BC 边上的中点,N 是侧棱1CC 上的点,且12CN C N =。
(Ⅱ)求点1B 到平面AMN 的距离。
【解】(Ⅱ)过1B 在面11BCC B 内作直线1B H MN ⊥,H 为垂足。
四、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性质:轨迹为曲线,切线为速度方向,速度方向不断改变2、曲线运动条件:合外力与v 不共线;(a 与v 不共线;Δv 与v 不共线)3、运动合成:合运动是实际运动;合运动分运动有等时性;平行四边形法则。
(x 、v 、a 合成分解,不是F 合成分解) 4、过河问题:最短时间,最短航程5、绳子末端速度分解:平行绳子、垂直绳子(伸缩、转动)6、平抛运动:(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a =g 不变,匀加速曲线运动; 在相等的Δt 内,Δv 竖直向下且相等;7、平抛分解:水平匀速直线,竖直自由落体; 常用解法:位移分解,或速度分解8、飞机抛球:排成竖直线,落地点等距; 垂直撞在斜面上:v ⊥斜面,速度分解;从斜面落到斜面:位移分解; 离斜面最远:v ∥斜面,速度分解;9、圆周运动:线速度v =Lˆ/t (弧长),v =2π r/T ; 角速度ω=φ/t (圆心角),ω=2π / T ;v = r ω; 转速n:(单位:r/s 或r/min )10、向a =r ω2=v 2/r ,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11、常见圆周:12、物体随地球自转:ω(地),纬度圈半径 13、向心力向F =mv 2/r ,或=mr ω2,或=m a合外力指向圆心,提供向心力。
步骤:①确定运动半径与圆心;②受力分析,合F 指向圆心(作图); ③合F =向F ,求解。
14、汽车水平路面转弯火车转弯,外轨高,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15、过山车(或水流星)最高点:mg + N= mv 2/r恰好通过最高点,为最小速度v 1mg =mv 12/r , ∴v 1=gr16、拱桥最高点: mg - N= mv 2/r恰好对桥面无压力(刚好离开桥面),为物体沿桥面运动的最大速mg =mv 12/r , ∴1718、竖直圆周最低点:N -v 1v 1vv 船>v 水位移分解mgtan θ=mr ω2, r =l sin θ,五、万有引力1、开普勒行星三定律:行星轨道为椭圆,太阳在焦点;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近快远慢);各太阳系行星 r 3/T 2 =k → k 由中心天体(太阳)决定2、万有引力定律:221rm m G F =, r 为质心距,(6.67计算时可取20/3) 3、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纬度越高g 越大,高度越高g 越小(另一分力为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极小R ω25、星球表面处重力mg=2R GMm , 距地面高h 处:m g '=2)(h R GMm+ ,地球半径R=6400km 6、中心天体对卫星的引力 提供 卫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2r Mm G= )(22向,或或m a m r rm vω 7、同一中心天体的不同卫星,r 、v 、ω、T 、a 五个参量,一同全同,一变全变。
必修二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专题二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7)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7)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9)专题五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 (5)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4)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1)专题八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 (21)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中国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第四课1.冶金:①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②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制作上,大大推动生产力发展。
2.燃料:汉代时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南宋时焦炭的使用直接促成欧洲冶铁叶的发达,成为当时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一环。
3.丝织: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①远古时代:人们已经学会养蚕缫丝②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③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④元代: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⑤明代: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4.陶瓷:①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②东汉:青瓷、白瓷③隋唐: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④宋代:彩瓷5.家庭手工业特点:家庭手工业生产十分普遍,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6.官营手工业特点: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
7.私营手工业特点:著名的木匠公输般就是当时个体手工业者的杰出代表。
生产规模很大。
第五课1.商业兴起:①原始商业:以物易物②商朝:职业商人,产生最早的货币。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8课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扩张课程标准1 概述迪亚士到达印度、哥伦布到达美洲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和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知识梳理一、新航路的开辟1.背景:原因和条件原因:1 经济根源: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本原因2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刺激了渴望得到黄金和香料的西欧贵族和商人,他们希望开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3 商业危机:阿、意商人垄断贸易,奥斯曼土耳其遏制商路;4 宗教传播:基督教会号召进行圣战,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条件:5 扩张需要:强化王权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6 人文主义的激励:鼓励冒险、追求、创新;7 技术条件: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2.经过主要史实1 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 1497—1498年,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从而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
3 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4 1519年,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注意辨证统一1 对欧洲:欧洲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欧洲殖民者通过金银矿开采、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2 对亚非拉:给非洲和美洲带来了沉重灾难:在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而非洲则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3 对世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文内容整理专题一《我与地坛》1.史铁生相关文学常识2.第一部分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理解作者在地坛经历了怎样的情感转变4.结合细节描写,分析母亲的形象5.分析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对母亲的感情6.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7.品味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句《最后的常春藤叶》1.欧·亨利及“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相关文学常识2.把握小说主人公及其形象3.把握小说主题4.理清情节、线索结构,体会欧·亨利结尾的妙处5.虚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7.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的含义8.欧·亨利小说的语言特色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1.肖洛霍夫相关文学常识2.概括索科洛夫的经历及其情感起伏3.索科洛夫的人物形象4.理解小说结尾“我”的感慨,把握小说主题5.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作用及叙述语言的特点6.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海因里希·伯尔相关文学常识2.把握小说主题3.小说情节设置上的特点及其作用4.“我”的人物形象5.小说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的作用6.把握小说标题的含义,理解教师命令学生抄写这段铭文的用意7.比较这两篇同题材小说,分析主人公不同的遭遇专题三《六国论》1.苏洵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翻译重要词句3.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及两个分论点,掌握论证结构、论证方法4.把握本文总结的历史教训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阿房宫赋》1.杜牧相关文学常识2.“赋”的文体知识3.掌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翻译重要词句4.把握作者所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体会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叙议结合的手法6.背诵这篇赋《念奴娇·赤壁怀古》1.背诵这首词2.赏析上片写景的内容及特点(1)开头三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乱石穿空”三句描写的修辞、炼字技巧(3)“江山如画”两句在词中的作用3.理解下片咏史、抒情(1)周瑜的形象(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作用(3)苏轼为何仰慕周瑜?4.理解最后一句词人复杂的心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背诵这首词2.辛弃疾相关文学常识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4.领会作者的情感,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5.比较分析苏、辛两首词的异同点专题四《荷塘月色》1.朱自清相关文学常识2.本文的感情基调、文眼3.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并能在原文中找出表示相应情感变化的语句4.第四、五、六段的写景内容、技巧及其相应作用,体会意境美5.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的作用6.背诵第四、五、六段《听听那冷雨》1.余光中相关文学常识2.概括散文的主旨3.鉴赏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把握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感情,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祝福》1.了解鲁迅及其小说集《呐喊》《彷徨》2.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及特点,理解这样处理的好处3.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人物形象4.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在文中的作用5.环境描写及作用(1)自然环境:飞雪(2)社会环境:鲁镇、祝福、周围的人6.题目“祝福”的深刻含义7.探讨祥林嫂的死因,概括主题《林黛玉进贾府》1.曹雪芹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2.贾府的环境特点和作用3.各不相同的人物出场描写,特别是王熙凤、贾宝玉的不同出场方式4.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5.理解文中12个古白话词语,能准确比较其古今词义的变化。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细胞与遗传1.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2. 细胞代谢-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产物- ATP的合成和利用- 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的区别3. 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因子的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DNA与基因- 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RNA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的概念和遗传信息的传递第二章生物进化与物种起源1. 什么是进化- 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2. 物种的起源- 物种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环境对物种分布和分化的影响- 物种形成的机制和模式3. 进化的作用和意义- 进化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影响- 进化对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第三章生物多样性与分类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2. 物种的分类-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方法- 分类的层级和分类单元的特征- 生物命名的规则和分类系统的发展3. 生物系统发育与进化-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解读- 分子证据对系统发育的贡献- 进化与分类的关系第四章生物技术与实践1.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的方法和应用- 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快速生物检测技术- PCR技术和DNA指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RNA干扰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 生物实践的伦理问题- 生物技术的伦理和法律规定- 生物实验的伦理原则和安全措施- 转基因作物和克隆动物的伦理问题以上是生物必修二的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必修二知识提纲第一二章一、 遗传定律2.基因的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①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②方法:先杂交后自交 ③验证:测交P : F 1 × dd ↓测交后代: Dd dd1 : 1④对分离现象解释:a.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c.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要分离;d.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①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②方法:先杂交后自交③验证:测交P : F 1 × yyrr↓ 测交后代:YyRr Yyrr yyRr yyrr 1 : 1 : 1 : 1测交验证 ① P : X W X w × X w Y② P : X W Y × X w X w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 3 :1 → Aa × Aa 1 :1 → Aa × aa 全显 → 一个亲本为AA②杂合子自交n 代后,杂合子占(1/2)n ,纯合子占1—(1/2)n③自由组合定律的习题均可拆成分离定律做④家族系谱图先判断是否为伴性遗传『注』XY 型:如雌雄异株的植物(杨柳、大麻等)性别决定类型:ZW 型:如芦花鸡黑白相间的横纹第三四章二、1.2. DNA3.基因4.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5.有关计算50%②若若DNA 的特异性)③ A 总 %=1/2(A 1 % +A 2 %)④DNA 复制时,若复制n 次,需要游离的G 数目:(2n -1)G第五六章一、 基因突变1. 概念:DNA 分子中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 时间:DNA 复制过程(有丝分裂间期、减Ⅰ间期)3. 原因: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内因→代谢产物积累;DNA 复制偶尔发生错误4. 结果:基因结构改变,产生新基因(等位基因)。
若发生在配子中,能遗传;若发生在体细胞,不能遗传。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过渡模式过渡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第二节人口的迁移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3、特点国际: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常见的结构的认识一、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案例:魁北克大桥的坍塌P4)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二、结构与力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三、结构的分类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等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
主要承受压力。
2、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
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框架结构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
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等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
第二节、稳定结构的探析一、结构的稳定性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结构的重心(独脚茶几为重心降低,以提高稳定性)。
2、结构的底座(建筑、桥梁这类大型的固定结构,底座越大越坚实,稳定性越好)。
3、结构的形状(照相机的支撑架常使用三角架而不用其他形状)二、结构的强度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
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
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2、影响结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3、结构的强度:三角形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有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a、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折叠伞伞骨间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b、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不可移动的桌腿与桌面的连接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构件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4、结构与功能(案例:自行车的结构与功能P21)三、简单结构的设计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
(教材P25)2、设计简单的案例要求(参考:如:设计相框P26):①设计项目②设计要求③设计分析④设计方案⑤呈现草图四、精典结构欣赏赵州桥,岳阳楼(飞檐),蛋形椅,“爵士”台灯,盖里椅等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一、认识流程1、流程的含义: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
任何流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
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如:切种、布种、掩种环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
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
时序体现了具体活动内容的先后关系,在这种先后关系中,有些步骤之间的时序是可以颠倒的,不些不可颠倒。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不同的流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二、流程的分析:1、生活与流程: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
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串行。
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第二节、流程的设计:一、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⑴提高效率。
⑵提高质量。
⑶节省资源。
⑷安全生产。
⑸提高经济效益。
⑹提高管理水平。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流程设计要依据事物内在属性和客观的变化规律,科学地设计时序和环节,以达到设计目标。
二、流程设计的步骤: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
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
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
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第三节、流程的优化:一、流程的优化及目的:1、定义: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2、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二、流程优化的内容: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
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
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
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三、流程优化的条件:流程的改进和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
例如,零件加工中材料的改变,会导致设备的改变和工艺方法的改变,从而加工流程就要改变;若材料不变,加工工艺改变了,设备也要改变,这样,流程也会改变。
因此,流程与材料、设备、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化流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条件。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第一节、系统地结构一、系统的涵义: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2、系统的类型: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需要,可以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类。
如,可把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人造系统是由人工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也可把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的(如生物系统、机械系统),抽象系统是非实物形态的(如哲学系统)。
3、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性(全局、集合)、相关性(匹配、关联)、目的性(功能)、动态性(更新)和环境适应性(自适应)等,这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
(结合课本相关案例,学会运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特别是P69页五个案例)第二节、系统的分析:一、系统分析及其目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
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决策。
(结合田忌赛马案例)三、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系统分析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丁谓修复皇宫)、科学性原则(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和综合性原则(孝襄高速公路)。
四、系统的优化:1、系统优化的目的: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
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利润;最短的工期——更多的工程量;最少的能耗——更多的产品;单位面积土地——更高的农业产量。
(案例:农业间作套种,家具利润问题等)几个关键字:优化目标;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影响因素。
2、系统优化的方法:数学模型——最优解;科学估算、试验——满意解。
第三节、系统的设计:一、系统地设计1、系统设计的目的、方法与过程:系统设计是对各种各样的系统进行调查分析、筹划研究、评价实施、运行改善等,直到完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实际系统的过程。
系统设计要考虑其目的与要求(以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最优为目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整体优化,统筹兼顾)等问题。
2、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二、简单系统的设计的实现了解系统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的设计过程,写出系统设计或系统优化设计的书面方案,包括必要的设计草图以及量化数据。
(案例: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第四单元控制与设计第一节、控制手段与应用一、控制手段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这就是控制。
理解任何控制现象,都要明确控制的对象是什么,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和采取什么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