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诵读指导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
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李白将进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将进酒》这首李白的名篇,了解其背景和脉络。
2. 理解诗中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3. 能够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和语调,朗诵《将进酒》。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准备1. 课本中关于《将进酒》的诗词背景介绍和注释。
2. 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
3. PPT或黑板、粉笔。
4.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和《将进酒》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文字描述李白风华绝代的形象,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与预习(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本或课外阅读《将进酒》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
3. 背景介绍和诗文导读(10分钟)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将进酒》的背景,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句或一个词语,在小组内合作探讨其含义、修辞手法以及对整首诗的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5. 知识巩固,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分享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针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欣赏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展现李白的多样化艺术风格。
6. 朗诵表演(2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将进酒》。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和情感进行朗读,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调、表情和节奏来增强表演效果。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诗歌中的主题思想、意境和艺术特点。
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将进酒》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读后感或扩展思考,字数不限。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发言情况。
2. 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看是否能够准确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评价学生的写作作业,看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对《将进酒》的感悟和扩展思考。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这是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感情脉络2、把握诗人形象3、体会比兴、夸张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读、赏、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李白乐观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吟诵,赏析。
2、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3、品味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
4、感受李白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诗仙、酒中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哥》)二、读一读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三、赏一赏,自主探究理解赏析诗句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水——人生比兴、夸张感情:悲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达哪种感情,为什么?(联系文本中诗句回答)A、沉沦消极,及时行乐B、怀才不遇,积极用事3、有人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就是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追求。
你同意么?为什么?(1)、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种想法?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寂寞:_________。
皆:__________。
(2)、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a、蔑视权贵b、消极避世,麻醉自己c、不平,愤恨。
4、为什么单单举陈王曹植宴平乐的典故?(讨论探究)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比兴夸张小结:浪漫风格、豪迈气概(正如一头受伤的雄狮的悲吼)五、悟一悟:课堂总结:回顾全篇,授之以渔诗仙酒仙读、赏、品、悟六、作业布置:1、有感情朗诵《将进酒》2、联系学过的李白诗歌,走进李白,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200字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2篇教学背景我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参照书下注释和练习册上的提示,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将进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理解和解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5.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将进酒》的主题和情感。
2. 解释并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将进酒》原文及译文。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复述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字和其作品《将进酒》,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Step 2:了解背景(10分钟)1. 分享《将进酒》的背景,诗歌背后的故事。
2. 介绍李白这位著名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成就。
Step 3:诗歌分析(30分钟)1. 分段解读《将进酒》的诗句,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理解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力。
Step 4:朗读和鉴赏(20分钟)1. 请学生朗读《将进酒》,注重语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Step 5:创作与分享(25分钟)1.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力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将进酒》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要求学生将创作的诗歌进行整理和润色,并提交给教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利用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理解诗人貌似消极行乐实则自信豁达的复杂感情。
3.分析诗歌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领会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利用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把握诗歌的整体内涵,理解诗人貌似消极行乐实则自信豁达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与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擅长写诗的不乏其人擅长饮酒的也不乏其人,但是把酒喝到了极致,把诗作到了极致,把这两种极致结合到一起的不多。
我个人觉得只有一个人的一首诗,把酒和诗作到了极致,那就是李白的《将进酒》,当李白的酒和李白的诗一相逢就产生了独特的反应,真可谓是美酒佳作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我们一起来看看李白的酒和诗,其他人对他的评价:诗圣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斗酒入豪肠,挥手诗百章。
台湾诗人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饮酒和写诗结合在一起的诗-------李白的《将进酒》。
二、新课学习(一)题解“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文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二)写作背景《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
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三)诗文鉴赏1.初读全文,读通读准。
(1)自由诵读三分钟(2)找同学读(3)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个别字的读音,初步感受《将进酒》中诗人情感的变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zhāo)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教案-小学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正确朗读并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
2.录音设备或电脑,播放《将进酒》的朗读。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通过播放《将进酒》的朗读,让学生先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
2.向学生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诗歌?它是由谁写的?你们觉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
步骤二:内容理解1.共同阅读《将进酒》的全文,鼓励学生朗读和跟读。
2.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思。
3.进行语篇理解,与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步骤三: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节诗歌进行朗读,要求传递出诗歌的情感。
2.为学生播放不同版本的《将进酒》朗读,让学生欣赏不同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写作活动1.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选择一个场景来写一首类似《将进酒》的诗歌。
2.鼓励学生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动交流。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将进酒》的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
2.邀请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的文艺活动中朗诵《将进酒》,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对文学的热爱。
3.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李白的诗歌,拓宽他们对李白和古典文学的了解。
总结:《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通过朗读、理解、写作等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人文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将进酒教案小班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以及背景知识。
2.理解并背诵《将进酒》诗歌的部分内容。
3.通过诗歌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正确发音,并理解诗歌中的意思。
3.通过诗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诗歌《将进酒》的内容和作者的背景知识。
2.准备学生朗读和表演的课本。
3.准备相关的诗歌欣赏材料。
四、教学过程:A.导入:1.通过介绍《将进酒》这首诗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单介绍李白的背景,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2.展示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B.正文:1.分段教学:将《将进酒》分成若干段,每段理解和学习。
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每段诗歌,注意语速、节奏和停顿。
让学生逐句跟读,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韵律。
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解读诗歌的情境和感情,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C.诗歌表演:1.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象,进行适当的动作和肢体表达。
2.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演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每个小组的表演形式多样化,可以使用道具、服装等。
D.诗歌欣赏:1.选择一些与《将进酒》主题相关的诗歌,并进行欣赏。
比如《赠汪伦》、《秋思》等其他李白的诗歌作品。
2.通过欣赏其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他们对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艺术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1.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复习《将进酒》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并复述《将进酒》的部分内容。
《将进酒教案大班》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3.通过朗读和朗诵《将进酒》,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分析;2.学生对于《将进酒》这首诗的准确把握和模仿;3.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探讨“酒”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堂黑板、彩笔;2.复印的《将进酒》原文;3.课堂中华诗词鉴赏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体诗是什么?是谁的作品?”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喜好,大家进行分享和讨论。
2.教师出示李白的照片,向学生介绍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以及他的杰出代表作品。
步骤二:诗歌赏析1.教师分发《将进酒》的原文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押韵形式。
3.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李白情感的表达和主题意义。
步骤三:情感表达1.教师将《将进酒》分成若干段落,每个段落指派一个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诵,让学生模仿李白的语调和情感表达,达到流畅表达的目的。
步骤四:情感分享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诗中所展现的情感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表达对诗歌的看法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探讨“酒”的象征意义和李白通过诗歌所传递的哲理。
步骤五:创作活动1.教师提供一些关于酒的诗词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创作。
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将自己对“酒”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2.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或者进行小组分享,让课堂充满创意和活力。
五、课堂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古体诗的兴趣和热爱。
2.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重要词汇和表达,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将进酒李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吟咏诗文
1、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一遍的,我来给大家范读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大家尝试来自由读一读。
我找同学来吟咏一下。
三、情感分析
1、刚才大家在吟咏的时候大多注意了感情,那么,在这篇诗文中,你是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的?(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明确:悲、欢、愁
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除此之外,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这句话和白发有什么关联?(朝、暮,速度之快,都是极尽夸张的手法),先言黄河再说白发,这种艺术方式我们在《诗经》里面接触过。
(比兴)
③这两句都运用到了夸张的手法,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看看这篇诗文中还有哪里有夸张?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
3、言归正传。
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
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将进酒,乘大白”那就是必须的了.
③因为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和不为金钱所驱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豪迈,于是有了“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举动了。
4、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5、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
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
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
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
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
①翻译这六句话: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想事啊。
自古圣贤都以饮酒排谴苦闷,他们喝酒喝出了名。
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哪,不也是喝酒喝出了名吗?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比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
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些“圣贤”都是抱利器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
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④“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
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曹植很有才干,但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
李白钦佩他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
将狂豪的曹植与自己相比,自己尽管没有曹植那样的经济条件,但是拼出去卖裘卖马也要和朋友尽情地乐上一回。
6、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
你做东的元丹丘为啥说钱不够,经须沽取对君酌,待会儿用我那匹好马,还有价值千金的皮袄去当酒来,与你们一起忘却那亘古不尽的忧愁。
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
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才能表现愁的深广。
四、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
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
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
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
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五、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再把诗文齐读一遍,带着感情的齐读。
2、我们来听听武汉的京剧家关栋天的吟咏,看看和他吟咏的诗句中有哪些你觉得很好,有哪些不足。
(pps)
附录:板书设计将进酒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