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巧用对比手法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巧用对比手法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文章以“我"为全文的线索,见证了于勒叔叔的悲惨生话,也见证了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态度。
当父母亲遇到愁苦、贫穷的于勒时,举止失措,情感失控,破口大骂。
“我"却对于勒叔叔有着无限同情,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同情心与父母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小说故事情节走向高潮。
作者对菲利浦夫妇以及孩子对于勒叔叔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刻画中,把大人势利、冷酷无情的嘴脸刻画得一览无余,让人既寒心,又痛心。
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是把人物置身于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态度对比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久久难忘。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的多角度解读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李丽一、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写亲情的文章,更是一篇写金钱和人关系的文章。
二、学情分析小说故事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但对主题把握较为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2017年中考说明要求: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据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学会思考,大胆表达;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角度解读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亲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学会思考,大胆表达。
教学难点: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四.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五、学生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导语:亲情是人间最纯真、最温暖的感情。
可是,在19世纪法国,菲利普夫妇却上演了一场丑剧:他们对亲弟弟于勒态度前后截然不同:有钱时就朝思暮盼,没钱了即见面就躲。
这真是:十年期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竟如陌路人。
托尔斯泰说:莫泊桑的作品揭发和暴露事物,让人们恨那应该恨的,爱那值得爱的。
今天,我们在了解内容,分析人物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爱憎之情,探究文章表达的主题。
环节一:一读课文,初探主题(一)请同学速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简单概括变化的原因。
(投影)于勒财产情状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也大相径庭:没钱是无赖,有钱变成好心人,再落魄就成了贼。
同一个人物,被评价的如此迥异,为什么?一个字---钱。
菲利普夫妇善变的背后是不变的评价标准----钱。
有钱我就盼,没钱我就躲,自私势利的性格暴露无遗,冷酷无情的小人跃然纸上。
《我的叔叔于勒》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文本解读:(一)、写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于1883年创作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都非常激烈,小资产阶级破产成为了社会的普遍问题,但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不甘心就此破产,于是纷纷踏上飘洋过海的险途,想要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创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有朝一日能够荣归故里。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篇小说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和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是“冷酷的现金交易”,文章以“盼望于勒——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的结构展开叙写,展现了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深刻揭示了在金钱关系之下情亲关系的淡薄,人与人之间只剩下残忍的利益关系,在这之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本文将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二)、人物形象解读1、菲利普夫妇“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一词展现了父亲内心对于勒回归的盼望,希望于勒能快一点回到家庭,好像抛下了曾经那个混蛋的于勒,一家人不计前嫌重归于好。
但现实往往是沉痛的,每天的盼望都是希望这个发大财的弟弟回来,而不是一贫如洗,像个流氓的累赘弟弟回来。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境况”一词的扎眼,让这表面的情亲被撕裂开来,本以为是家庭一片温馨,但本质上只是金钱的、利益的关系,字里行间透露出盼望于勒回来,于勒回来重要吗?重要吧,等待着他回来改变这个家的境况,也不重要吧,他们只是需要的是于勒带回来的金钱,能够让他们一家过上好日子。
所以,当他们在船上看见那个开牡蛎的于勒时,满心的慌乱,不敢相信,也不敢接受。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教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张志强教材分析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
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播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038丨教材丨细读《我的叔叔于勒》◎王建虎王建虎,教育硕士,甘肃省国营张掖农场中学教师。
初中小说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阅 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角色。
北师大版初中 语文教材中以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虽然没有设 立独立的小说单元,但选进教材中的小说篇章,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
这些作品 无疑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增 长学生见识,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 生个性发展的好材料。
但当下的小说教学,不 管是什么类型的小说,教师基本采用一种教学 模式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模 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设置,从表面上看,似乎面 面俱到,一应俱全,但实际上遮蔽了小说教学中每篇小说教学的生长点,忽视了小说的类型。
用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所有小说的做法,只 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全被扼杀。
教师虽然讲 的激情飞扬,心潮澎湃,但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期盼下课。
如果我们在解读小说时能够借助文 本细读策略,换一种方式指导学生解读作品,或许能够改变小说教学低效的局面。
《我的叔叔于勒》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中的一篇课文。
在 大多数课堂中,教师常常把菲利普夫妇解读成 自私、冷酷、贪婪和唯利是图的典型,细读全文 发现,菲利普夫妇的性格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我们常常忽略了另外的一面。
本文试图从作品 中“我”的视角——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菲利普夫妇,也许从中可以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菲利普夫妇。
一、 努力跟生活抗争的父母在“我”的眼中,生活是艰难的,日子过得很 “拮据”。
但从来没有放弃过抗争。
母亲在花钱的 事情上,都是特别的计较,比如,在“家里事样样 都要节省”,生活中从来不敢接受别人的吃饭邀 请。
因为接受了就要回请人家;买生活用品,等 待的是商家的促销活动,因为只有那时的东西 是“减价”的,也只有那时的“一米的花边”才“十 五个铜子”,就是这样,母亲还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题目冷漠背后是对贫穷的无奈教学内容《我的叔叔于勒》内容解析1.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要求)2.教材解析:《我的叔叔于勒》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小说作品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
学生阅读这一单元的小说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3.课文解析:《我的叔叔于勒》作为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其虽篇幅短小,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人情的冷漠,呼唤人性真善美的回归。
学情分析从知识能力上来说,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小说的品读、人物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都比较肤浅。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受应试的影响,主要围绕三要素,过多地关注故事情节,标签式地分析人物,宽泛地归纳主题,缺少对文本的个性审美和深入品读。
从心理情感层面来说,初三学生开始产生成人感,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浅表性的特点。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主体分析,解读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并以此延伸到对社会、生活、人生的关注上。
教学目标1.能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2.透过人物与情节,解读故事背后的时代背景3.树立即使贫穷、困顿,或者身处逆境也要保持纯真与善良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1.能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2.透过人物与情节,解读故事背后的时代背景教学难点1.透过人物与情节,解读故事背后的时代背景2.树立即使贫穷、困顿,或者身处逆境也要保持纯真与善良的良好品质设计思路本课的阅读教学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初中学生对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会主题思想,辨析主要人物《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了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后来他被送到美洲。
再后来,据说他在哪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他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
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靠在船上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度外。
从课文题目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不是小说的主人公。
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判定作品中的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还要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于勒不是主人公,可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
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
[键入文字]不该删去的开头和结尾——对《我的叔叔于勒》的一种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最初发表在1883 年8 月7 日法国《高卢人日报》上,后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这篇小说在选为课文时,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
在分析这篇小说之前,我们先把课文删掉的部分补全。
原文开头是: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
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
事情是这样的……原文结尾是: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人教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题干是: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
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教师与教学用书》提供的解答是: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手法的效果。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
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笔者的观点是,为了这篇小说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应该加上这些内容。
小说是讲故事的,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能成为好小说。
偏激一点说,判断一篇小说艺术性高低的关键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
这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在当时甚至现在,并不鲜见,也并非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发生。
《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仅仅靠讲这个兄弟对面不相认的故事(比如把题目改为“于勒的故事”或“菲利普一家和于勒的故事”等),可能就不会列入世界经典小说之林。
它的艺术性和打动人心的力量,除了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讲述的方式很特别。
特别之处在哪里呢?就在于开头和结尾,这篇小说整体上采用了多重视角的转换。
首先是“我”的视角。
“我”因同伴若瑟夫给了一个白胡子穷老头五法郎银币而诧异,于是引出了若瑟夫所讲的故事,之后转入若瑟夫的视1。
《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超级有趣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呢。
我刚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啊,就感觉像是自己走进了一个有点奇怪又很真实的世界。
故事里的“我”一家啊,那可真是把金钱看得太重啦。
你想啊,就因为于勒叔叔一开始没钱,在外面乱花钱,家里人就都特别讨厌他,把他当成是一个大麻烦。
就像我们身边有时候会有那种调皮捣蛋还总是闯祸花钱的人,大家都会躲得远远的,对吧?这家人也是,一提到于勒叔叔就唉声叹气的,觉得他是个败家子。
“我”的父母啊,尤其是妈妈,总是在那里念叨着于勒叔叔的不好。
他们那副样子就好像于勒叔叔是个恶魔一样。
可是呢,当听到于勒叔叔在外面发了财,你再看这家人的态度,那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啊。
爸爸开始在那里畅想于勒叔叔回来后怎么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妈妈也不再说于勒叔叔的坏话了,还会带着那种很期待的眼神说于勒叔叔的好话呢。
这就好比一个人之前嫌弃一块石头,觉得它又丑又没用,可是突然听说这块石头其实是个宝石,马上就把它捧在手心里,当成宝贝了。
再说说于勒叔叔本人吧。
他在故事里好像一直是个被谈论的对象,真正露面的时候已经是很落魄的样子了。
我就在想啊,于勒叔叔之前也许是真的想改变自己,想要发财然后让家人看得起他呢。
他在外面经历了那么多的苦,最后却还是被家人嫌弃,他得多伤心啊。
就像一只在外漂泊了很久,想要回到温暖的家的小鸟,可是到家了却发现家人们都不欢迎它,甚至想把它赶走,这多可怜啊。
在那个船上的情节啊,真是太精彩又太让人心酸了。
“我”的父母看到那个像于勒叔叔的人,一开始是满心欢喜,觉得终于要过上好日子了。
爸爸那小心翼翼又激动的样子,妈妈在旁边那种又期待又紧张的神情,就好像他们已经看到了无数的金钱在向他们招手呢。
可是啊,当发现那个穷苦的于勒叔叔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有钱人的时候,他们的表情瞬间就变了。
爸爸变得慌张又愤怒,妈妈也是一脸的嫌弃和失望。
他们对自己的亲弟弟啊,就因为没钱,就像躲瘟疫一样躲开了。
这让我觉得,钱这个东西啊,有时候真的能把人的感情变得很丑恶。
透视复杂人性呼唤人性之光——《我的叔叔于勒》文本解读————————————————————————————————作者:————————————————————————————————日期:透视复杂人性呼唤人性之光——《我的叔叔于勒》文本解读-中学语文论文透视复杂人性呼唤人性之光——《我的叔叔于勒》文本解读李敏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历来被解读成批判小市民自私、冷酷,拜金主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范本。
教学设计上也往往是把菲利普夫妇作为反面人物形象的典型予以重点突出,而忽略了对其他人物如于勒、若瑟夫等的分析。
笔者结合西方文艺学中关于人物形态、叙述者、叙述态度、叙事视角等理论做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希望能透过复杂人性的分析,窥探到作品丰富而瑰丽的内宇宙,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引领教学实践。
一、人物形象的重新解读西方文艺理论认为,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的面面观》中提出:“我们可以将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
扁平人物又称为类型人物,是封闭型的静态人格,性格没有发展,单一不变。
圆形人物是扁平人物的复杂化和丰富化,它有多侧面的广度和多层次的深度,同时它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动态的展开,往往是结束时才最后完成。
圆形人物性格丰富性主要体现在性格内容的多侧面性,如相反相成型性格和矛盾型人格;人物性格的发展性;性格内容构成因素的多层次性。
”下面先说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克拉丽丝(菲利普夫人)。
她无疑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圆形人物。
作品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势利虚荣、刻薄冷酷的妇人形象。
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到她作为圆形人物所具有的“性格内容的多侧面性,如相反相成型性格”这一点。
比如开头交代道:“我母亲对拮据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都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姐姐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当菲利普提出要去吃牡蛎时,她有点迟疑不决,怕花钱,当两个姐姐赞成去时,她只好很不痛快地答应儿女的要求,并特意交代若瑟夫就不必了;还有最后若瑟夫把找回来的两法郎交给父亲的时候,她马上诧异地问道:“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文解读和教学设计实验中学彭叶渊永远无法完成的救赎第一、作者是否批判菲利普夫妇?我以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莫泊桑是不赞同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的。
否则,他就没有必要用极有感染力的文字来刻划于勒出现后菲利浦夫妇气急败坏、狼狈万分的可笑可鄙状态。
比如他们的“怕”:“怕”得“脸色苍白”,说话吞吞吐吐颠三倒四,怕得“哆嗦”,“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嗓子变哑,神色“狼狈”,说话结结巴巴。
但这样写并不能完全证明莫泊桑就是在“批判”。
我们可以从作者对文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若瑟夫的描写看出端倪。
若瑟夫显然是同情于勒的。
莫泊桑用了非常深情的文字来记叙: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可以说是整个小说当中最动人的一笔。
若瑟夫的“看”和“想”,无不传递着一个画外音:他发自内心地同情叔叔。
希望父母亲饶恕这个叔叔,准许叔叔回家。
但后面情节的发展让我们很失望。
当菲利普夫妇决定“躲于勒”时,若瑟夫这个唯一的知情人并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责备父母的意思。
他唯一做的,就是跟大家一样“不再说话”,跟大家一样,看着“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跟大家一样“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的理解,莫泊桑是借若瑟夫的言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挣扎。
他并不赞同菲利普夫妇的无情,但是,他深深地理解菲利普夫妇的处境。
对于一个挣扎在贫困线上,连女儿都嫁不出去的底层家庭,让不让于勒回家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
这其实是生活的两难选择!莫泊桑借助若瑟夫的言行表达了这个“两难”,避免了对菲利普夫妇的过度批判。
而教材删去的部分内容(许多文章对此已经有了引用,我不再赘述),我以为更能够证明我的观点:一是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菲利普这个家庭面临的经济困境,二是借助若瑟夫成年之后的捐助习惯表达了一种“救赎”心理──为当初父母的抛弃亲人而终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