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94 MB
- 文档页数:20
《颜真卿颜勤礼碑讲解》(一)颜真卿生平简介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别号应方。
琅玡砑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是中唐杰出的书法家,他曾做过平原太守,官至太子少师,封鲁郡公,故世称“颜平原”或“颜鲁公”。
颜真卿少小勤学好问,善于辞令,禀承家学自幼嗜书。
742年,34岁的颜真卿被命为醴泉县县尉。
他在为官时期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忠君爱民,刚正不阿的品格。
74岁时颜真卿被奸臣陷害,77岁时,颜真卿被缢杀。
(二)颜真卿书法风格特点颜真卿博学多才,精通词文,其书早年曾拜学张旭门下,又对前辈书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褚遂良等用功研习。
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
中期颜真卿以篆人楷,逐渐形成了骨气清刚、大气磅礴的书风。
这一时期代表作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郭家庙碑》。
晚期颜字更趋完美,用笔朴素丰茂,结字自然,气势恢宏,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宋广平碑》《麻姑山仙坛记》《大唐中兴颂《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
颜真卿的书体端庄、豪放,自成博大雄壮、气贯长虹的体势,形成以“筋”为主的“颜体”风貌,所以千余年来,与“柳体”一起被世人同誉为“颜筋柳骨”,成为书坛上的经典作品。
(三)颜真卿书法用笔特点由于以篆书笔法入楷,所以颜真卿书法成为中锋用笔的典范。
其行笔雄健有力,笔力内含,落笔多藏锋,收笔多回锋,尤其起笔处圆笔远多于方笔。
横画轻,竖画重(《颜勤礼碑》的横细竖粗对比十分强烈),但两竖同时出现时,左竖常与横画一样细,且两竖常相向状安排(即拱向外面);转笔常用提笔法,圆转直下,而不作折笔,转折之笔多呈外圆内方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颜体时不可一味强调其粗壮的一面,而忽视了颜字点画用笔厚重、挺健、遒劲的主要特征。
(四)《颜勤礼碑》简介《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墓碑),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
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各38字。
颜体《勤礼碑》笔法和结构讲解分析,分析的比较到位
以下三个字是出自颜真卿《勤礼碑》,大勇把这三个字裁剪出来给大家从笔法和结构上给大家分析一下,分析的不好大家多多见谅,大勇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也在学习和练习的道路上,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勉吧。
间架结构分析:上字笔画比较好,比较好的字一般都是比较难写的,笔画越多字越好写,垂露竖藏锋,横画露锋注意和水平面的夹角在45度左右,不能写的太平,不然这个字就死了,和电脑字没有什么区别了,注意和竖的交叉处一分为二,左短右长。
间架结构分析:护字(繁体字)左右结构,左低右高,左窄右宽,左右相向,左边言字旁,圆点在右边,言字旁右边对齐,3横下笔角度和取势各不相同,这就是颜真卿的高明之处,口字上宽下窄,折为方笔,右部笔画较多笔画要细,右部上紧下松,撇要走起来不要过长,捺是主笔要加粗中锋行驶,注意捺上边线要齐。
间架结构分析:军字有秃顶宝盖(天覆),宝盖通常情况下要盖住下面的笔画,这样情况只再下部笔画没有横的情况下,有长横的不需要全盖住比如“安”字。
常、穷没有长横可以全部盖住,军字整体笔画是横向,间隔基本相同,中间是扁日开口,长横扛肩,左放右收,悬针竖中锋加粗为主笔。
《颜勤礼碑》美学赏析
《颜勤礼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碑文,作者是晋朝大臣颜真卿,创作时间约为610年至615年之间。
碑文点明了当时的思想和礼义。
在文字表达方面,碑文采用了精心排列的文字结构,流畅的语言,笔划精细的绘画等美学特点,传递出一股独特的文字魅力。
在结构上,《颜勤礼碑》碑文采用“文表(律)制”的开头形式,以六字古今比较介绍开头,并以“文止”的结尾完成碑文的整体结构,使整部碑文有一致的风格。
在语言方面,《颜勤礼碑》碑文采用了古今文字的混搭,融合了汉语和唐代的书面文字,使得整部碑文的语言生动而具有古灵秀的意境。
在笔画方面,《颜勤礼碑》碑文采用了精细的绘画技法,使得字体极具视觉冲击力,充满了浑厚而又细腻的笔画,令人眼前一亮。
从技术上讲,《颜勤礼碑》碑文是当时特有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艺术家对欣赏古老文献的执著追求。
在文字结构和技术表达的精心排列下,《颜勤礼碑》碑文写出了一种深远的、流畅的美学气息,无论是在结构方面还是在笔触上,都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碑文也展现了颜真卿在晋朝敬礼方面的丰富思想,使得碑文更加深刻而具有高度、厚实的文字美感。
总而言之,《颜勤礼碑》碑文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传递出一种独特而精美的美学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文字结构上,碑文不但把礼义和礼仪的重要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还把礼义的深刻思想和高超的技术表达完美结合起来,从而展现出碑
文所拥有的独特文字美学。
《颜勤礼碑》美学赏析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书法在唐代,可谓如日中天,涌现出了震铄古今的书法大家,如欧阳询、诸遂良、薛稷、颜真卿等。
唐代也由此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染翰临池,世习家传,书家辈出,名作迭见,诸体皆备,个臻奇妙。
①其书风之盛,足以与晋代书法艺术相媲美。
在绚丽多彩的唐代书坛中,颜真卿的书法出类拔萃,到了晚年其书法造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简称《勤礼碑》②,是颜真卿71岁所著,也是其一生楷书作品中的精品。
颜真卿师从蔡邕、二王、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张旭等人。
相传,他两次向张旭虚心请教书法,《述张旭书法十二意》③中便详细地载录了他向张旭学书的经验,同时也造就了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底。
颜真卿虽然学书多家,但却能够取其精华,融会贯通,这也足以说明颜真卿无与伦比的天赋。
初唐书法,相比前朝而言,已有质的飞跃,其中当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王派”④最为出名。
但是他们的风格却过于拟古而缺乏新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法的发展。
于此而言,一场书法史上的“新风”悄然而至,而颜真卿,就是新风的有力代表。
颜真卿在笔法、结体、章法布局等方面都与“王派”书风迥异,独树一帜,在当时的盛唐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颜真卿的书法别具一格,特别是其笔法,自成一家。
他从右将军⑤书风之外另辟蹊径,古籍有云:“盈中而下注”,即重心必居中央,然后徐徐流下,其流动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不是径直落下。
流其痕于壁上,如笔之藏头,圆笔而徐进,始得圆而成画,放纵意多,收敛意少。
颜真卿同时吸收了篆隶的笔意,正面取势,方圆兼使。
逆入平出,转折处,提笔另起,蓄势回锋出钩。
下笔,驻笔,棱角锋芒毕露。
⑥《勤礼碑》的用笔极具表现力且富有变化,从东晋到唐初,无论是真、行、草、隶的横划、竖划,基本上都是方头侧入。
因此便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形:横画起笔,笔锋在上;竖画起笔,笔锋在左。
而颜真卿的书法,在运笔上一破前法,独辟蹊径,他采用逆锋入笔,藏头中锋、锋居于横划或竖划的正中的方式。
论述颜真卿《颜勤礼碑》的艺术特色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笔法雄健饱满:《颜勤礼碑》的笔法雄健饱满,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
它的笔划结实、粗重,且富有变化。
每个字形都经过精心雕琢,线条粗细相间,笔锋时显时藏,表现出颜真卿独特的书法风格。
这种笔法使得字体气势恢宏,同时又不失细节之处的精妙处理,增加了艺术感。
2、结构宽阔舒展:《颜勤礼碑》的结构宽阔舒展,字形大方得体。
颜真卿在书写时,注重字的内在结构,以圆润、饱满的线条表现出每个字的结构美。
同时,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适当,行与行之间的排列有序,使整篇作品看起来十分舒适、自然。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整篇作品显得开阔大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墨沉着厚重:《颜勤礼碑》用墨沉着厚重,墨色深重而富有光泽。
每个字形的墨色均匀、自然,使整篇作品看起来十分浑厚、有力。
颜真卿在书写时,善于运用墨的浓淡、枯涩来表现字的韵律感和层次感。
这种墨色运用使得作品显得厚重有力,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4、章法布局协调:《颜勤礼碑》章法布局协调,整篇作品看起来十分和谐、统一。
颜真卿在书写时,注重整篇作品的布局和排列,使每个字、每个行、每个段落都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同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得当,使整篇作品看起来十分舒适、自然。
这种章法布局使得整篇作品显得协调统一,增加了艺术美感。
5、笔画特点鲜明:在笔画方面,《颜勤礼碑》的横轻竖重、对比明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以纵取势、内紧外松的笔画特点也使得每个字形紧凑而富有张力。
此外,颜真卿还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的特点,使得笔画更加古朴典雅。
这些笔画特点使得整篇作品显得高古质朴、风格独特。
6、神采飞扬的动态美:《颜勤礼碑》的神采飞扬和动态美是该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
在笔画上以方笔为主,而在转折处又圆转浑厚;在结体上内敛外放、主次分明;在章法上则错落有致、自然舒展。
《勤礼碑》的笔法、字法之美45种图析《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此碑系颜真卿晚年之作,为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
颜真卿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书法开一代新风,为后世所称道。
下面就《颜勤礼碑》的整体风格谈点体会:一、端庄正气当我们站在西安碑林《颜勤礼碑》面前,透过玻璃罩都能明显感受到原碑带给我们的庄严与厚重,此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由于入土较早,残剥损毁少,又未经后人修刻剔剜,所以很好地体现了颜书雄强宽绰、厚重、挺拔、坚韧的风范。
二、伟岸宽博《颜勤礼碑》一反初唐书风,以篆籀、草隶之笔入楷,高古奇绝,化瘦劲内敛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正是大唐繁盛的风度,也是颜鲁公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人书合一的典范。
三、气势恢弘点画横轻竖重,对比反差强烈,强调厚重的同时又不失灵动;结体内紧外松呈放射状,字的内部点画之间穿插、虚实、揖让;字与字之间相互顾盼,韵味十足。
通篇气韵流动,寓动于静,厚重、大度之气卓然而立。
总之,《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成熟期的佳作之一,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
在此,选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该帖根据初拓本制版印刷,大体保持原碑的风貌。
下面选取其中一页(如图)谈谈我的读帖体会。
此作通篇势重气足,点画苍劲,结体奇正相生,饱满厚重处大胆流畅地铺锋用笔,细微之处提笔裹锋,提气凝神如锥画沙,巧妙经营。
我们从具体的字形结构着手,来分享《颜勤礼碑》的笔法、字法之美。
上长横上长横至字宽,对下有幅盖之势。
下长横下长横至字宽。
稳稳地托住上部。
中长横中长横至字宽,使横向舒展而不局促。
横不平《勤礼碑》中字的横画都不同程度的向右上方取势,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重横一个字中如有两个以上的横画,就要从位置、长短、轻重等方面求变化,以使字体生动。
中竖字中间的长竖笔要挺立、厚重,下部收笔用悬针。
左收右伸当一个字的左、右都有竖笔时,应该左竖笔轻而短,右竖笔重且长。
勤礼碑的特点颜勤礼碑的书法特点《勤礼碑》是唐颜真卿71岁时为曾祖父颜勤礼书写的神道碑。
此碑笔力沉着内涵,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
它既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也不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古拙中透露出几分霸气(夏长先语),是颜氏晚年楷书代表作之一。
《勤礼碑》的结构特点,可概括如下:1.横轻竖重,对比明显。
汉字有许多字都是由横画、竖画,或者是以横竖画为主组成的。
对于这些字,《勤礼碑》在结构处理上基本上是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使人想起了主干粗壮,枝条细劲的苍松来。
如“士”字。
2.以纵取势,内紧外松。
《勤礼碑》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字内部的穿插、揖让、避就、虚实等手法的运用,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
如“阙”字。
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
颜字改变了欹侧的结构,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写出。
左右也基本对称,字呈方形。
它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使人感到庄重正大,内涵宏伟。
如“故”字。
4.雍容大度,宽博古荡。
雍容大度,宽博古荡是颜体的艺术特色,也是其结构特点。
圆笔中锋的笔法;并列两竖的相向,造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有力度,动感强;捺画的厚重等都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条件。
如“四”字。
为什么临帖之前必须先要读帖呢?怎样读贴?�p帖就象给人画像一样,如果不认真地仔细地观察他,你能抓住他的相貌特征和内在气质吗?读帖,就是这个观察、分析、提炼、理解、抓特征的过程。
没有读帖,就不可能写像字帖。
只有认真读帖,才能写像字帖。
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帖呢?――以颜真卿《颜勤礼碑》为例一读点画,知象形。
横细竖粗,撇轻捺重。
短横粗,长横细。
横画永远向上斜。
起笔收笔都要顿,篆籀笔法贵圆浑。
二读结构,晓字法。
中宫收紧,四围放松。
中国汉字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中心明确,改革开放,对外发展。
三读轻重,明墨色。
短横重,长横轻。
横画轻,竖画重。
撇画轻,捺画重。
左竖轻,右竖重。
颜真卿《勤礼碑》赏析颜真卿的《勤礼碑》那可真是书法界的一个超级厉害的存在。
咱先说说颜真卿这个人哈,他就像一个书法界的大侠,在书法的江湖里那是相当有名望的。
我第一次看到《勤礼碑》的时候,就感觉那些字像是一个个小士兵,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可是又充满了活力,不那么死板。
你看那些笔画,粗的地方就像大力士的胳膊,充满了力量感。
比如说那个“横”画,有的就像是一根粗壮的树干,稳稳地撑着整个字。
而细的笔画呢,又像是小姑娘的小辫子,细细长长的,特别精致。
我觉得颜真卿写这个《勤礼碑》的时候,可能心情就像平静的湖水一样。
你想啊,要是他心里乱糟糟的,能写出这么规整又有力量的字吗?也许他在一个安静的小屋子里,阳光从窗户缝里洒进来,照在他的书桌上,他就慢慢地磨墨,然后拿起毛笔,一笔一划地开始写。
每一笔都像是他在和字对话,就像我们和好朋友聊天一样。
有人可能会说,这《勤礼碑》看起来就是规规矩矩的字,有啥特别的呀?嘿,这你就不懂了吧。
你要是仔细看,每个字都像是有自己的小脾气呢。
就拿“大”字来说,那撇和捺就像一个人张开的两条胳膊,好像在说:“看我多强壮!”而且这些字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又像是一群小伙伴在开派对,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位置,但是又相互呼应。
我记得我自己刚开始练字的时候,那写得可难看了,歪歪扭扭的,和《勤礼碑》里的字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当时就想,颜真卿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他是有什么魔法吗?后来我才知道,他肯定是经过了大量的练习。
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多做才能做得好。
颜真卿可能写坏了无数张纸,用掉了无数根毛笔,才写出这么漂亮的字。
再说说这《勤礼碑》的结构。
它的结构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每个部分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比如说有些字是上下结构的,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就像盖房子的两层楼,既不会太重压垮下面,也不会太轻显得不稳。
这一点我自己写字的时候就很难做到,我经常把字写得东倒西歪的,不是上面太大就是下面太大。
我就想啊,要是我能从《勤礼碑》里偷学点小技巧就好了。
勤礼碑写法与特点结构特点《勤礼碑》是唐颜真卿71岁时为曾祖父颜勤礼书写的神道碑。
此碑笔力沉着内涵,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
它既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也不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古拙中透露出几分霸气(夏长先语),是颜氏晚年楷书代表作之一。
《勤礼碑》的结构特点,可概括如下:1.横轻竖重,对比明显。
汉字有许多字都是由横画、竖画,或者是以横竖画为主组成的。
对于这些字,《勤礼碑》在结构处理上基本上是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使人想起了主干粗壮,枝条细劲的苍松来。
如“士”字。
2.以纵取势,内紧外松。
《勤礼碑》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字内部的穿插、揖让、避就、虚实等手法的运用,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
如“阙”字。
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
颜字改变了欹侧的结构,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写出。
左右也基本对称,字呈方形。
它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使人感到庄重正大,内涵宏伟。
如“故”字。
4.雍容大度,宽博古荡。
雍容大度,宽博古荡是颜体的艺术特色,也是其结构特点。
圆笔中锋的笔法;并列两竖的相向,造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有力度,动感强;捺画的厚重等都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条件。
如“四”字。
总之,《勤礼碑》还有其他特点,以上几点集中体现了雄伟端庄的风格,字字挺拨有力,气势逼人,是学颜的优良范本之一。
捺画的写法颜体的捺画在字中起支撑作用,往往写得较肥厚,有蚕头燕尾之态,即逆锋起笔,一波三折,捺时用力顿挫,然后出锋成缺角。
它大体上有三种形式:斜捺、横捺和反捺。
斜捺:起笔多藏锋,头回而弧曲,如同蚕头状,有绵韧筋健之力。
然后折锋向右下徐行渐渐加重,体势开张,行至捺的下半截微带卷起之意,捺脚收笔处要重重顿笔展锋,稍驻后,边行边提笔出锋,出脚略大,使之具有高峰跌水、急流而下之势。
如“文”字捺画。
横捺:也叫平捺。
这一捺画要写成水波之状。
其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折而右下,用力由轻而重,捺时顿笔展锋,然后提笔捺出。
颜勤礼碑笔法特点:《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
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
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
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
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
笔法是指写字点画的用笔之法。
从广义上说,笔法包括执笔法和用笔法,从狭义上讲,笔法即指“用笔”法,也就是写出各种不同形态点画的方法。
汉字书法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步骤,通过纵横两个方面的运动来完成具体形象的,现将常用的笔法分述如下:藏锋:是指起笔而言,当某一笔画起笔时,笔锋先向相反方面逆行,待笔锋“折”或“转”后再写笔画。
起笔处笔锋藏在画内,使之不露痕迹。
露锋:是指起笔与收笔而言,在此主要指收笔。
当某一笔画要收笔时,笔锋逐渐提起,至收笔处笔锋露于画外,呈尖状。
回锋:是指收笔而言,即笔画写到结束时,笔锋转为逆方向轻回收笔。
抢锋:也称“虚抢”、“空抢”,是露锋起笔和露锋收笔时采用的运笔动作。
即在露锋起笔时先在空中作一个藏锋动作,然后再入纸作笔画的起笔。
在露锋收笔时,也按有往必回、无垂不缩的要求把锋在空中回缩。
中锋:在行笔过程中,使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行。
中锋行笔可使点画墨色均匀,沉着有力。
侧锋:行笔时锋尖偏在笔画一边,笔画呈一边齐一边虚,扁薄而无立体感,写书忌之。
按笔和提笔:按笔是指笔往下顿的动作;提笔指笔毫不提离纸面,与按笔相对,可形成由粗到细的线条变化。
顿笔:按笔较重称为顿笔,较轻称为蹲笔。
挫笔:是指笔画顿笔后,不提不按而作位置移动的微小动作,帮助顿笔取得完美的效果,颜字多用之。
方笔和圆笔:有棱角者为方,无棱角者为圆。
方笔用折法,其特点斩截爽利,具有张力;圆笔多用转法,其特点圆劲饱满,外柔内刚。
全碑文: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邪临沂人。
颜真卿《勤礼碑》全文及其介绍《勤礼碑》介绍《勤礼碑》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颜勤礼是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71岁撰书来纪念其曾诅父颜勤礼立的墓碑。
此碑1922年在今西安社会路出土,螭首方座,高268厘米,宽92厘米。
四面刻字,碑阳书字19行,阴书字20行,每行各38字。
碑的左侧书字5行,每行37字。
右侧的铭文已被磨去。
1948年,《勤礼碑》被移存西安碑林。
碑林中所藏颜碑,多因长期捶拓磨损,惟此碑出土晚,磨损少,字迹未失原来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名碑。
《勤礼碑》为颜真卿晚期代表作,整碑磅礴气象中蕴含雅正之韵,有颜体一贯的以拙为巧、丰盈健美,但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也不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古拙中透露出几分霸气,相对而言,《勤礼碑》更突显笔力沉着,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此时颜氏书风已完全成熟。
《勤礼碑》的字形、笔划特点:1.横轻竖重,对比明显。
汉字有许多字都是由横画、竖画,或者是以横竖画为主组成的。
对于这些字,《勤礼碑》在结构处理上基本上是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使人想起了主干粗壮,枝条细劲的苍松。
2.以纵取势,内紧外松。
《勤礼碑》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字内部的穿插、揖让、避就、虚实等手法的运用,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
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
颜字改变了欹侧的结构,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写出。
左右也基本对称,字呈方形。
它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使人感到庄重正大,内涵宏伟。
4.雍容大度,宽博古荡。
雍容大度,宽博古荡是颜体的艺术特色,也是其结构特点。
圆笔中锋的笔法;并列两竖的相向,造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有力度,动感强;捺画的厚重等都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条件。
碑文全文如下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颜真卿-勤礼碑全⽂及解释颜勤礼碑笔法特点:《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雍容⼤⽅之特点。
其⽤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圆并⽤,雄健有⼒。
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势连贯。
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动多姿、节奏感强。
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唐盛世之⽓象。
笔法是指写字点画的⽤笔之法。
从⼴义上说,笔法包括执笔法和⽤笔法,从狭义上讲,笔法即指“⽤笔”法,也就是写出各种不同形态点画的⽅法。
汉字书法的每⼀个笔画都是由起笔、⾏笔、收笔这三个步骤,通过纵横两个⽅⾯的运动来完成具体形象的,现将常⽤的笔法分述如下:藏锋:是指起笔⽽⾔,当某⼀笔画起笔时,笔锋先向相反⽅⾯逆⾏,待笔锋“折”或“转”后再写笔画。
起笔处笔锋藏在画内,使之不露痕迹。
露锋:是指起笔与收笔⽽⾔,在此主要指收笔。
当某⼀笔画要收笔时,笔锋逐渐提起,⾄收笔处笔锋露于画外,呈尖状。
回锋:是指收笔⽽⾔,即笔画写到结束时,笔锋转为逆⽅向轻回收笔。
抢锋:也称“虚抢”、“空抢”,是露锋起笔和露锋收笔时采⽤的运笔动作。
即在露锋起笔时先在空中作⼀个藏锋动作,然后再⼊纸作笔画的起笔。
在露锋收笔时,也按有往必回、⽆垂不缩的要求把锋在空中回缩。
中锋:在⾏笔过程中,使笔锋在笔画的中间运⾏。
中锋⾏笔可使点画墨⾊均匀,沉着有⼒。
侧锋:⾏笔时锋尖偏在笔画⼀边,笔画呈⼀边齐⼀边虚,扁薄⽽⽆⽴体感,写书忌之。
按笔和提笔:按笔是指笔往下顿的动作;提笔指笔毫不提离纸⾯,与按笔相对,可形成由粗到细的线条变化。
顿笔:按笔较重称为顿笔,较轻称为蹲笔。
挫笔:是指笔画顿笔后,不提不按⽽作位置移动的微⼩动作,帮助顿笔取得完美的效果,颜字多⽤之。
⽅笔和圆笔:有棱⾓者为⽅,⽆棱⾓者为圆。
⽅笔⽤折法,其特点斩截爽利,具有张⼒;圆笔多⽤转法,其特点圆劲饱满,外柔内刚。
全碑⽂: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邪临沂⼈。
颜体书写要领《颜勤礼碑技法--偏旁部首篇》
颜体书写要领《颜勤礼碑技法--偏旁部首篇》,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60岁撰并刊立此碑。
此碑笔力沉着内涵,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
《勤礼碑》的结构特点,可概括如下:1.横轻竖重,对比明显。
汉字有许多字都是由横画、竖画,或者是以横竖画为主组成的。
对于这些字,《勤礼碑》在结构处理上基本上是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使人想起了主干粗壮,枝条细劲的苍松来。
如“士”字。
2.以纵取势,内紧外松。
《勤礼碑》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字内部的穿插、揖让、避就、虚实等手法的运用,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
如“阙”字。
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
颜字改变了欹侧的结构,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写出。
左右也基本对称,字呈方形。
它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使人感到庄重正大,内涵宏伟。
如“故”字。
4.雍容大度,宽博古荡。
雍容大度,宽博古荡是颜体的艺术特色,也是其结构特点。
圆笔中锋的笔法;并列两竖的相向,造成一种外拓的张力,有力度,动感强;捺画的厚重等都是形成这一特色的重要条件。
如“四”字。
总之,《勤礼碑》还有其他特点,以上几点集中体现了雄伟端庄的风格,字字挺拨有力,气势逼人,是学颜的优良范本之一。
中国书法鉴赏之廿三:颜勤礼碑(唐楷)2014-03-29平心居主人辑书法交流颜勤礼碑,唐刻石,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71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的神道碑。
古人所谓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墓碑。
碑文内容追述颜氏家庭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之业绩。
除《集古录》、《金石录》著录外,他书无言及者。
《颜勤礼碑》四面刻字,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有5行,行37字,计1667字。
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
《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中的双峰并峙。
北宋欧阳修《六一题跋》卷七定为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779年)书刻并立。
石旧在陕西西安,宋元佑间石佚,下落不明。
1992年10月在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市社会路)出土,使得这一“颜体”的代表之作在沉睡地下一千余年之后得以重见天日。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碑是颜真卿晚年精品,已完全脱去了初唐楷法的体态。
此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鲜明,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
由于入土较早,残剥损毁少,又未经后人修刻剔剜,所以能比较准确地体现颜书宽绰、厚重、挺拔、坚韧的风神。
笔法特点《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
其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
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
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
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
笔法是指写字点画的用笔之法。
从广义上说,笔法包括执笔法和用笔法,从狭义上讲,笔法即指“用笔”法,也就是写出各种不同形态点画的方法。
汉字书法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步骤,通过纵横两个方面的运动来完成具体形象的,现将常用的笔法分述如下:藏锋:是指起笔而言,当某一笔画起笔时,笔锋先向相反方面逆行,待笔锋“折”或“转”后再写笔画。